喻锋:从欧盟对中国国际责任的「关切」看中欧关系新变化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721 次 更新时间:2008-07-14 12:04

进入专题: 欧盟   中欧关系  

喻锋  

自从美国前副国务卿佐立克提出中国是「利益攸关者」(stake-holder)的论调之后,西方世界对于中国肩负国际责任的「热情」似乎一下子高涨起来,先是去年朝核六方会谈重启之前,美欧极力敦促中国在该问题上发挥更大的作用,继而与中国远隔万水千山的苏丹达尔富尔危机,也引发了西方世界对中国施加影响的「期待」,直到最近缅甸国内持续动荡的局势,美欧同样对中国的作用寄予「厚望」,甚至于少数人公然主张以抵制08年北京奥运会来压制中国向这些「特殊关系国」施压。正如英国杂志《经济学家》所言,「这很有可能使得中国在人权问题上再次失分,进而使得西方联合起来抵制奥运会,给中国形成巨大的道德压力。」1联想到今年6月八国峰会期间以德国总理默克尔为代表的西方政治家们强烈要求中国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上做出更多表率,以及去年持续至今欧洲追随美国力挺人民币升值,这些事件中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欧洲人越来越关心中国的国际责任了。那么,近几年来中欧关系到的经历了那些变化?那些变化又怎样促成了欧洲人对中国国际责任的「关切」?

首先,中欧双边贸易额持续走高,经贸合作日趋紧密,但贸易争端与经济利益冲突也有所增加,双方经贸合作步入敏感期。

近年来,中欧贸易额每年以30%─40%的速度增长,2006年中欧双边贸易额已达2723亿美元,欧盟已稳居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位置,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技术和设备供应方和第四大外资来源地;中国也保持着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中欧经贸往来不仅有量的快速增长,并且已经开始朝着深化的方向发展,在日常消费品和工业品的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的同时,金融和投资等服务领域的合作也全面铺开,中欧双方之间已经建立起一整套有关贸易、投资、汇率、区域政策等主题的较高级别的沟通和对话机制2,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频繁造访中国、2006年双方制定区域政策合作「路线图」就是典型个案,这些也都成为中欧经贸关系日见成熟的标志。

与此同时,随着中欧经贸关系日趋紧密,双方源于经济体制和结构所致的经贸争端和冲突也呈上升趋势,首当其冲的就是贸易逆差、贸易纠纷和人民币汇率问题。由于中国产业结构尚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外向型经济成分所占比重较大、人民币对欧元汇率差异和人力资源成本低廉,这些因素导致欧盟方面在中欧贸易当中长期处于巨额贸易逆差状态,据统计2006年欧盟对华贸易逆差比去年增加220亿欧元,达到1305亿欧元的历史新高。不少别有用心的人据此高唱「中国威胁论」的论调,声称中国从中欧贸易当中攫取了巨额不当利润,抢占了欧洲人的就业机会,由此也在普通欧洲人心目中引发了不满。其次,由于欧盟整体经济实力雄踞世界一极,在全球经济秩序当中占据相当的话语权,加之其技术水准和生产水准都已经迈入后工业化时代,随着双方贸易关系不断深化,有关反补贴、反倾销、反配额,以及技术壁垒限制所造成的贸易纠纷频繁发生,经贸摩擦也在迅速扩大。从2000年至今,欧盟针对中国纺织品、鞋类制品、钢铁进行的反倾销和反配额调查就持续不断,而针对中国出口给欧盟市场的大宗货物,如灯具、打火机、转基因食品、儿童玩具则施加了严格的技术壁垒限制,由此给中欧正常贸易和中国企业造成的损失不可计数。最后,在人民币升值问题上,欧盟也在为美国的强力弹压推波助澜,试图通过迫使人民币升值而获取汇率差异变动所带来的好处,并以此削弱人民币的地位和影响。

除了上述问题之外,欧盟关于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的承认问题、中欧在WTO多边贸易谈判中有关「社会标准」与贸易挂?的立场差异等,也都是不容忽视的。2006年晚些时候,欧盟公布的最新一份对华新政策档──《欧盟─中国:更紧密的伙伴、扩大的责任》──就明确指出「中国是欧洲贸易政策中最重大的挑战」3。这无疑向中国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中国不只是欧盟的合作伙伴,欧盟更把中国看作是一个潜在的竞争对手。

我们很清楚中欧关系之所以在过去30多年维持基本良好的态势,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双方经贸合作的「双赢」,而在当前双方经济利益日趋复杂化、争端摩擦持续增加的情势下,如何维持并且放大这种「双赢」效应,避免经贸争端升级,并消解彼此矛盾,就成为影响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其次,中欧双方政治互信进一步加强,双边对话和沟通日渐机制化、固定化,从而为双方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由于双方仍然存在认知和意识形态差异,在欧盟阵营内部,有关台湾问题、西藏问题、人权问题、抵制奥运,以及对华武器禁售等争议也时有发生。

经历了冷战的洗礼和80年代末对华经济制裁风波,中欧双方的政治互信也得到了显著增强。自1995年以来,欧盟连续发表了6份对华战略档,2003年中国也发表了首个《中国对欧盟政策档》,这种看似无声的「琴瑟相和」无疑向世界表明:虽然远隔万水千山,社会制度和历史传统相去甚远,中国和欧洲的政治互信已经上升至一种默契和相互理解。此外,中欧高层互访也日趋频繁,欧盟主流政见也反复强调坚持一个中国立场;同时2003年以来法、德、意、荷等欧盟成员国领导人也相继在重要场合呼吁尽快解除对华军售禁令,这些动向也都向世界昭示了中欧政治关系的良好发展态势以及广袤前景。

即便如此,源于历史和认知差异,以及不少欧洲人固有的意识形态偏见,加上欧美跨大西洋特殊关系的影响,欧盟与中国的政治互信也存在不少障碍4。

在台湾和西藏问题上,虽然欧洲政坛主流政见一直赞成一个中国原则,不与台湾和西藏独立势力发展官方联系,但欧盟内部支持「台独」、「藏独」的呼声也不绝于耳,欧盟委员会对外关系委员彭定康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欧盟将维持并在必要时强化与台湾政府在经济及其它领域之对话」,甚至支持台湾「在符合其地位下参与国际组织」;2006年达赖喇嘛甚至正式造访欧盟总部,并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会晤;而欧洲议会作为欧洲「反华桥头堡」,从2000年以来多次发表决议批评中国颁布《反分裂国家法》、支持台湾加入世卫组织、批评西藏人权状况并鼓吹西藏独立等,这些行为都对中欧关系造成了实质性伤害。

在对华军售问题上,虽然之前几个欧盟主要国家立场出现软化迹象,但迫于美国的压力以及台湾在欧洲议会的游说,2005年3月下旬,欧盟仍被迫决定推迟解决对华军售问题。这也清楚地表明,无论军售问题何时和以何种方式得到最终的解决,美国的影响都不会轻易地退出中欧关系的演进过程。同时,对华军售也与中欧贸易密切相关:虽然到2006年底,中国自欧盟已累计引进技术24,108项,合同金额达986.6亿美元,但大量的尖端技术尤其是军用技术设备仍然没有解禁,致使中欧正常技术贸易往来频频受阻,也在一定程度上人为拉大了双方贸易逆差5。

此外,在欧盟近些年发布的历次对华政策档中,依然一直十分「关切」中国的民主和自由状况,欧盟至今并不承认中国属于民主世界和市场经济国家;欧洲议会在人权问题上仍然紧步逼近,继续发表年度中国人权记录状况,对中国人权状况横加指责;欧盟内部也有一部分人以中国牵涉苏丹达尔富尔问题为由公开宣扬抵制2008北京奥运会,这些也都给中欧政治互信和交往带来了一些阴影。

综上,我们不难发现,中欧政治关系发展所遇到的诸多障碍大多彼此牵连,不少经济、文化议题也被「泛政治化」,虽然短时间内无碍于中欧关系的大局,但在国际风云不断变幻的背景之下,若干政治争论和立场对立在特定情势下也势必会酿成相当的风险。

再次,中欧双方在国际事务上的合作不断跃上新台阶,在共享的多边主义理念大旗下实现了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双赢」格局,但在某些具体问题上,双方的立场差异和矛盾也十分明显。

当前国际形势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随着近年来美国国内单边主义思潮愈演愈烈,美国大肆借反恐图谋称霸,蔑视国际法准则和联合国权威,在这一背景下,欧盟与中国的战略共同点增多,相互之间拉近了距离。一方面,欧盟重在解决全球问题的思维出发点和决策源头,与美国谋求支配世界、「先发制人」的思想理念形成竞争和对立。欧洲为了减少对美国的依赖,积极谋求在世界政治和经济事务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弘扬「欧洲特性」。另一方面,由于中国近年来国力的增长,中国提出「和平发展」也面临着战略身份的界定等战略问题,因此,这就使得欧盟与主张世界多极化的中国之间的共同战略利益不断增大。中欧双方本着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原则在维护国际安全、加强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与安全及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方面开创了许多合作的新局面6。在联合国安理会改革、抵制美国在伊拉克的单边主义战争方面,中欧双方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2005年9月、11月,关于朝核问题的第四轮、第五轮六方会谈在北京继续召开。几乎同时,欧盟也担当着与伊朗谈判解决核开发问题的关键使命。中国和欧盟的努力不仅推动了问题向和平结局转化,更深远的是它显示出中欧共享的一种不同于美国风格的外交理念与实践。

但不容忽视的是,美欧在制度和价值观等方面仍然有天然的同构型,跨大西洋的经济和军事纽带依旧强劲,欧洲在维护发达国家利益、输出其政治模式方面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还有着比较尖锐的矛盾。用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的话来说,美国「既可能对中欧关系产生离散的排斥力,也可能产生聚合的推压力」。譬如在国际安全问题上,中国目前与欧美各国就有很大的合作空间,也有现实的合作必要(如打击「东突」武装),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身份也无形中给自己带来了很多压力:在WTO多哈回合谈判当中,美欧强行推广其「绿色贸易壁垒」主张,要求将贸易与人权、民主等「社会标准」挂?,中国作为世贸组织中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首当其冲地站到了谈判的前台,承担了巨大的压力;在朝鲜半岛核问题、伊朗核问题、达尔富尔危机以及最近的缅甸国内局势动荡中,欧盟都和美国一道,一方面鼓吹中国承担「国际责任」,极力敦促中国利用自身影响力对某些当事国施压,另一方面又以「抵制奥运」来要胁中国企图陷中国于国际困局之中不能自拔。这种做法就与中国长期以来奉行的「韬光养晦」的低调务实外交战略形成矛盾,也加大了中国自身的承受能力。此外,在八国峰会、中非合作论坛等多边场合,欧美方面也不失时机地联手给中国戴「高帽子」,甚或打出「开发非洲必先借道中国」这样变相鼓吹「中国威胁论」的调子。

由此,虽然欧盟所宣导的多边主义理念与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精神存在交集,但二者的差异及其所导致的外交政策分歧也是不容回避的。在欧美大国掌控多边合作的主旋律的时候,中欧在国际舞台上的舞步不协调也有可能为今后的长远关系发展留下隐患。

最后,中欧环境保护合作成为双方合作新亮点,但由于各自所处发展阶段和国情差异,双方围绕环境问题的外交角力也有升级的趋势。

对于已进入后工业时代的欧洲而言,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已经成为其发展的主要价值取向之一,而处在改革开放转型期的中国,也已意识到应尽力避免重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重视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也已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尤其是在全球化带来一系列全球环境问题的大背景下,中欧环境合作也被提上了更加重要的议事日程。1997年中欧正式建立了环境工作组会议机制;2003年11月双方激活中欧环境政策部长级对话机制并举行了第一次部长级对话;中欧双方关于「清洁能源机制」(CDM)达成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协议,中国和欧盟国家间的「温室气体减排权交易」已日渐成熟。仅2006年11月第一届「亚洲碳博览会」期间,中国甘肃一省与欧洲公司达成的减排权交易额就达2500万欧元。此外,中欧在可再生能源开发、核电能源合作、无污染磁悬浮轨道交通技术开发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欧洲企业在上海磁悬浮轨道交通工程、大亚湾核电项目上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这种环境保护与经济利益「双赢」的局面就很好地体现了中欧在环境合作领域的巨大前景,也符合当前时代发展的主流方向。

尽管如此,由于双方各自基本国情迥异,环境治理能力存在差距以及在环境问题上肩负的国际责任不同,中欧双方的环境合作也存在一些分歧。欧盟方面利用自身在多边国际机制中掌握的话语权和优势地位,也不时对中国的环境政策和已尽的国际义务表示不满,甚至进行批判和打压。在前不久落幕的八国峰会上,东道国德国为峰会设定的主题词是「增长与责任」,所谓「责任」,根据德国总理默可尔的表述,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希望迅速崛起的一些发展中大国在解决世界政治经济问题过程中应承担更多的责任,这个指向很明显,就是针对中国的日益强大,要求中国发挥更大的作用。具体而言,欧盟在此次峰会上围绕节能、减排大打「气候牌」,不仅是针对减少对外能源依赖、改善自身能源安全交出的答卷,更蕴含着欧盟力图掀起一场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新工业革命」的野心,其实质就是希望打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推卸其作为发达国家在此问题上的义务和责任,让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替他们买单7。这种在环境外交当中的霸道做法显然是有违中国的国家利益的。

当然,虽然中欧关系的上述变量尚不足以积累到促成「变质」的境地,中国的国际威望也不会因为欧美的施压而瞬间下降,但从中欧双方的长远利益来看,我们还是应该对欧洲对中国国际责任的过度「关切」保持警醒,坚持「韬光养晦」的外交策略,着眼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赢得国际事务的话语权,以提升自身在与欧盟关系发展当中的权重,以切合实际的「利益攸关者」和负责任的大国身份,参与到世界经济政治新秩序的建构当中,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中欧关系长期良性发展的宏观环境,为双方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增添新的底蕴,注入了新的活力。

注释

1 引自许少民:〈中国威望:不能承受之重〉,光明观察网站(2007年10月),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7-10/08/content_679938.htm

2 中国日报网环球线上消息:〈中欧关系:积极务实推动合作〉,中国日报网站(2006年12月),http://www.chinadaily.com.cn/jjzg/2006-12/25/content_767025.htm.

3 〈欧盟-中国:更紧密的伙伴、扩大的责任〉(全文),搜狐网站(2006年10月),http://news.sohu.com/20061025/n245998792.shtml

4 吴白乙:〈后冷战国际体系变动与中欧关系〉,《欧洲研究》,2005年第5期,页10-13。

5 中方提出解禁要求时候表示,欧盟应早日解除对华军售禁令,为拓宽中欧军工军技合作扫清障碍,见《中国对欧盟政策档》,外交部网站(2003年12月),http://www.fmprc.gov.cn/chn/wjb/zzjg/xos/dqzzywt/t27700.htm.

6 冯仲平:〈如何推动中欧关系深入发展〉,《外交评论》,2006年第10期,页17。

7 韩晓平:〈中国成美减排「挡箭牌」〉,《国际先驱导报》,2007年6月7日。

喻 锋 武汉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助理,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研究生

--------------------------------------------------------------------------------

《二十一世纪》(http://www.cuhk.edu.hk/ics/21c) 《二十一世纪》网络版第六十九期 2007年12月31日

本文于《二十一世纪》网络版第六十九期(2007年12月31日)首发,如欲转载、翻译或收辑本文文字或图片,必须联络作者获得许可。

    进入专题: 欧盟   中欧关系  

本文责编:linguanba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大国关系与国际格局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7326.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