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卫卫:底气·品位·激情·思想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017 次 更新时间:2007-12-28 09:49

进入专题: 书评   史源法流  

徐卫卫  

近年来,高校学生心智与人文素养不断下滑,求知兴趣贫乏与知识结构褊狭,乃至有文凭却没文化,这些都与高校风行的功利主义和工科管理模式密切相关。当代中国呼唤什么样的高等教育?我们的高教工作者又该如何本着坚定的职业信念与深厚的职业情感,坚守在本科教学第一线?怎样以自己的底气、才情、思想与人格,来垂范于学生,来传承人类文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最近出版的“法大人札记”丛书第一辑,对此作出了回答。  

丛书之一《史源法流》是丛书主编郭世佑先生带头献出的杏坛札记与学术随笔文集,令人瞩目。郭先生被誉为“三湘才子”,享有众多学术职衔与史学界之盛名,但从《史源法流》中,我们不难看到,作者虚怀若谷,坦言出身农家,“学识谫陋,阅历甚浅”(《过渡中的驻足·作者附识》),“顶多只是一个运用母语在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多少提供一点自己的学术声音的史学研究者”(《母语文化的现状与教师的责任》)。然而,作者却让高校学子们在“朝夕闻道”中增强了对阅读、思辨的体认;于“葛覃莫莫”中将视野由课堂延伸至社会;于“鹤鸣于野”中领略满腹经纶却只需一支粉笔进课堂的史学家“入乎于史学之内”又“出乎于史学其外”的学术演讲之风采,以及“凡人快语,不求闻达”的从容与博雅;于“故国关山”中感受亲情友情乡情之真与蕴于家国之思中的情怀之深。读者还可在“春水船头”徜徉于作者的诗、词、联、赋之中,叹师长之才情,感才子之雅兴;在“一蓑烟雨”中,寻东坡居士之风骨,觅作者学术之人生。而另附的法大弟子之专访三篇,又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多层面解读作者其人其文的窗口。

作者在法大新教师上岗培训班上的讲演中说道:“王小波说,他特别喜欢把知识当作幸福来传播的数学教师。我们要尽量做这样的知识分子,如果按照美国《时代》周刊有篇文章对知识分子下的一个定义:是所在社会的主流价值的善意的批评者,那就更好。”《史源法流》让读者深深感到:第一,作者是一位坚定地把知识当作幸福来传播,并在传播幸福的同时让授者与受者都感受到幸福的教师;第二,作者是一位执着地发出“自己的学术声音”,用坦诚、善意而又智慧的批评来传播幸福的知识分子;第三,作者其人其言其文的魅力,基于其“哲学的思辨与睿智,文学的灵气与优美,史学的真实与广博”兼而有之的底气与品位。这样的知识分子,该是当得起坦诚的真人、善意的智者和幸福的教师这样的评说的。  

《史源法流》通篇折射着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而尤为难得的是,作者并非将人类文明的精神家园当作沽名钓誉的作秀场,不是将“关怀”与“精神”挂在嘴上,而是在热忱呼唤的同时躬行实践。谆谆教导学子明读书之要义,通读书之路径,“打破死记怠思的读书方式,抵制来自世俗与体制的功利主义诱惑……从岁月无痕的经典书籍与品味不俗的学术演讲中营造与智者对话的自由通道,尽量感受来自心灵的碰撞与震撼,找回读书之乐,从求真、求善、求美的自我折腾中启动思想之帆与超越之旅,感悟人生的责任与价值”(《慎把青春读明天》);在《做人漫谈》中,作者从“信、达、雅、善”四个层面谈“如何做人”,并以“我把培养学生当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把学生的进步与成就当作自己生命的延续。我感谢大家的信任,也寄厚望于大家”的素朴诚挚之语,来呈现为师者的人格魅力;在《母语文化的现状与教师的责任》等多篇演讲整理资料或文章中作者坦言,现在的学生,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不仅词汇比较单调,而且缺少人情味,这已经不属于语言表达能力的范围,而是有关人文素质中的心智与情商的问题,与做人有关……字里行间,体现出一名教育工作者勉力弘扬人文精神的拳拳之心与自觉精神,并以此引导读者审视自己的内心,激发修身养性的内需力。  

作者始终以史学工作者独有的目光与良知,客观清醒地审视社会。通过对社会的主流价值进行善意的批评,体现出真正的学者所具有的可贵的理性精神,体现出学者型教师“职业责任与社会责任相统一的人生情怀”,无声地昭示着“人生有三个层次:专业关怀,道德关怀和社会关怀,以及终极关怀”(《华彩智慧淡然人生》)。《大学是什么》、《导师的权利》、《博士生教育之患》、《21世纪中国史学遐思》、《破坏历史记忆何时休》等篇,其针砭之芒直指学术界、教育界乃至社会的时弊,其行文措辞之格调宛如作者口语演讲之风貌,神采飞扬于平和舒缓的语调之中,激情潜涌于声色不动乃至峻冷的表情之下。无论多么尖锐犀利的批评,都是出自善意,出自对教学、对史学乃至对民族与国家的一往情深。这一切源于作者的博爱之心,也源于作者的底气、品位、激情与思想。一个勇于并善于独立思考的人,方能拥有独立的思想与人格,方能让自己的声音激扬于喧哗众声之中。如此一卷在握,可启智,可释疑,可开窍,可添趣,可长识见,可参博雅,可振聋发聩,可通气疏淤。大学生开卷有益,而为师者又何尝不是如此。

原载《北京日报》2007年12月24日理论版“书与人物”作者单位:浙江嘉兴学院

    进入专题: 书评   史源法流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爱思想综合 > 书评与书讯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7145.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