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进一步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为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进一步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制度保障。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要进一步夯实基本经济制度基础,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要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以更高水平开放推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关键词: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决定》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对进一步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 深刻理解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战略意义和改革举措,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
确认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经济是基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归根到底要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将生产与交换视为社会经济关系中两个基础而关键的组成部分,它们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共同绘制出经济活动的基本图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独特创造,它既区别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也有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最鲜明的特色。
《决定》关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被列在“七个聚焦”的首位,凸显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体现了经济建设的突出地位,这有利于进一步凝聚共识。对“高水平”的强调,体现的是在以往取得巨大成就基础上继续将改革推向新的高度,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进一步方向是要有助于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有助于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能够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不断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促进国民经济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地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经过长期艰苦的探索和实践,摆脱了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点,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成功地实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转变,创造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奇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聚焦问题导向,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改革开放实现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许多领域实现了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和整体性重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形势与新要求,提出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重大理论观点,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迈出新的步伐。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新时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主要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鼓励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断完善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制度环境。这些改革措施,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推动我国经济迈上高质量发展之路。同时也要看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相比,还存在市场体系仍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不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把准方向、守正创新、真抓实干,推动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走深走实。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需要统筹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注重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继续把全面改革和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统一起来,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提供高水平制度供给,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制度环境,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有力支撑,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决定》提出:“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其中,“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大理论观点,阐明了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阐明了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制度属性,要求我们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阐明了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新时代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总之,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既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一脉相承,又同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部署相衔接。为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进一步全面深化经济体制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制度保障
现代化首先是经济领域的现代化,其核心是生产力的发展。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增进社会的整体福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社会主义追求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和全社会的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与目的——满足最广大人民的需要——是一致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不断完善体制机制,优化生产关系,实现了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跃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谋划和部署改革,是党领导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突出改革重点,把牢价值取向,讲求方式方法,为完成中心任务、实现战略目标增添动力”。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目的,就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通过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重要的制度保障。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现代化的道路和结果是不相同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在经济上是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制度基础的。这种经济体制一方面在推动生产力发展和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另一方面导致了严重的两极分化、阶级剥削和经济危机,给其国内人民和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够破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是因为它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制度基础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之所以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坚持我们的制度优越性,有效防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中供求、竞争、价格、风险等机制的作用,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从而超越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局限,创造出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有利于人类社会共同利益的新型现代化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赋予习近平经济思想新的内涵,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新时代的硬道理,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形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破除一切阻碍创新、阻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特别是进一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动力。这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推动生产力水平加快提升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质生产力既需要政府超前规划引导、科学政策支持,也需要市场机制调节、企业等微观主体不断创新,是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共同培育和驱动形成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但也要看到,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强,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传统生产力和增长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因此,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同时,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决定》指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对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作出部署。围绕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提出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只有坚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协同发力,才能激励创新、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持续动力。
构建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涉及经济、社会、思想变革,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思维方式,需要推进创新性、深层次、系统性改革。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围绕加快形成同发展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要健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体制机制,强化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体制机制,完善推动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健全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
三、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着如何进一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方面,尊重市场经济一般规律,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另一方面,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效弥补市场失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有效的市场’,也要‘有为的政府’”。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其基本的经济规律就是价值规律。价值规律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生产要素的流动,调节社会生产,促使人们节约劳动时间,实现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之间的按比例分配。为此,《决定》提出:“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放得活”,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有利于市场机制作用的体制机制,构建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着力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最大限度减少政府不必要的行政干涉,保护公平竞争,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为此,要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决定》明确了三方面关键改革举措。一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包括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全国一体化技术和数据市场,统一规范、信息共享的招标投标和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一体衔接的流通规则和标准,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等。二是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三是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包括完善产权保护、信息披露、市场准入、破产退出、信用监管等制度。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决定》特别提出,防止和纠正利用行政、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对侵犯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的行为实行同责同罪同罚。
“管得住”,就是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持续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弥补市场失灵,确保市场机制的作用符合国家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需要不断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克服和弥补市场的不足和缺陷,同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仍然要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 这不是说政府就无所作为,而是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提高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的水平。他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就能有效防范资本主义经济的阶级对立、两极分化、危机频发和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局限和弊端,弥补市场在提供公共产品方面的不足,克服垄断、信息不对称和负外部性等方面的市场失灵问题,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或调节,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必然产物。社会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与资本主义经济存在根本的区别,它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及由此产生的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为基础的,具有长期性、全面性、直接性的特点,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决定》明确指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宏观经济治理是对宏观调控理念与思路的重要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充分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加强财政、货币等政策的协调配合,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进一步提高,经济治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决定》对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作出部署,提出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统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拓展地方税源,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完善金融机构定位和治理,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完善金融监管体系。落实好这些重大改革举措,不断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有利于更好发挥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职能,同时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市场活力、改善民生,为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提供良好的金融支持,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四、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核心,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也决定着市场经济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为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我们党在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上的观点是明确的、一贯的,而且是不断深化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写入了宪法、党章,成为全党全社会的行动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强调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明确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动各种所有制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决定》立足新时代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实际,围绕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强调“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决定》着眼增强国有企业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提出增强各有关管理部门战略协同,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着眼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出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加强产权执法司法保护,防止和纠正利用行政、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提出加强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等等。
“两个毫不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关键内容,对于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高质量发展具有根本性、基础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仍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主要任务是完善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 这一重要论述,阐明了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与推进高质量发展和构建统一大市场的紧密联系,为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重要遵循。
《决定》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支持和引导各类企业提高资源要素利用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履行社会责任,加快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这是对各类经营主体的共同要求,是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重要表现。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要尊重企业经营主体地位,坚持问题导向,根据企业规模、发展阶段、所有制性质等,分类施策、加强引导。要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完善党领导国有企业的制度机制,推动国有企业严格落实责任,完善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加强对国有资本的监督管理。要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股东行为、强化内部监督、健全风险防范机制,注重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提升内部管理水平。
弘扬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作用,是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条件。要引导企业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典范。引导民营企业家讲正气、走正道,做到聚精会神办企业、遵纪守法搞经营,在合法合规中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承担社会责任,稳定就业岗位,关心关爱员工,重视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真诚回报社会。要引导企业家拓展国际视野,增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形成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亮明态度、决不含糊,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实践充分证明,只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但不会削弱、反而会不断增强,我们党执政的基础不但不会动摇、反而会更加稳固。
五、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
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决定》指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大胆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其他社会制度的有益文明成果,是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宝贵经验和伟大创举。改革离不开开放,开放也离不开改革。通过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可以促进国内的改革与发展,加快现代化的进程。
《决定》对“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作出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遵循。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外部不确定性增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提高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坚持内外统筹、破立结合,坚决破除一切阻碍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有利于培育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制度安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改革必然要求开放,开放也必然要求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统筹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在顺应时代潮流、抓住历史机遇中不断加快中国自身发展。开放也是改革。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回顾改革开放40余年特别是进入新时代后的宏伟历史轨迹,一个显著的特征是改革与开放的互补和相互推动。这一时期的发展表明,改革和开放不仅是并行不悖的,而且在实践中相互强化,共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根据我国改革发展客观需要作出的自主选择,也是把握发展规律、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之举。当此“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不断深化,同时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趋势日益显著,全球经济增长持续疲软,中国正处于一个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共存、不确定性因素日益增多的时期。面对严峻的形势,我们不应被逆流所阻挡,而应坚持站在历史的正确一边,积极推进全方位的开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统筹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机制。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决定》对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机制作了全面部署,提出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制度型开放成为当前我国推进高水平开放的重点,这必然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出台更精准的改革方案,深化相关领域制度改革,以制度改革为抓手推动制度型开放。此外,还需要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打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要加快内外贸一体化改革,积极应对贸易数字化、绿色化趋势。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要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要发挥“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健全香港、澳门在国家对外开放中更好发挥作用机制。继续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加强绿色发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能源、税收、金融、减灾等领域的多边合作平台建设,等等。总之,每一轮改革总是伴随着新一轮开放,扩大开放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动力。《决定》着眼于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作出系统部署,有利于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朱安东,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长聘教授;毛小骅,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84。
本文刊发于《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4年第6期,引用或转发请据原文并标明出处,文章注释请参见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