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刘仁文,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教授。
来源:本文为2024年9月13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2024级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家长:大家好!
时维九月,北京正进入最美的秋季,我们在这里举行开学典礼,欢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全体本科、硕士和博士新同学,我很荣幸,作为教师代表,在这里发个言。
在咱们今天所在的社科大良乡校区,从南门进来,会看到一块醒目的刻有“责任”二字的石头。我每次从这块石头路过,都会被“责任”二字所吸引,有时还会引发一些联想。今天,我就围绕“责任”这个主题和大家做些分享,也希望通过教学相长、师生共勉,对我本人活到老、学到老、反思到老有所助益。
责任是什么?简单说,?责任就是一个人或一个单位对其行为所应承担的义务和担当,它在本质上强调每个人、每个单位要做好自己分内的事,从职业上、道义上、法律上承担起自己对单位、家庭乃至国家、社会和人类的承诺。梁启超先生有言曰:“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强调认识自己的责任、履行自己的责任之重要。请注意,这里的“大丈夫”是不分性别的,它更多地代表了一种理想人格,即孟子所谓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我们都还记得《泰坦尼克号》那部电影吧,在那场真实的海难悲剧中,船上2000多人有2/3以上不幸遇难,其中有许多与“责任”有关的细节,例如,船长、船员本来比乘客更有条件逃生,但他们却始终坚守岗位,把生的机会让给别人;船上有一个亿万富翁阿斯特四世,他问负责救生艇的官员可否陪同正怀着身孕的妻子上艇,在听到对方说“妇孺先上”后,他就回到甲板,也没有去找与他是朋友的船长开“后门”,直到最后轮船沉没......对此,《永不沉没》一书的作者阿兰巴特勒感叹道:“这是因为他们生下来就被教育:责任比其他更重要。”
韦伯曾经指出,一个人对天职负有责任乃是社会伦理中最具代表性的东西。如果说教书育人是我们老师的天职,那么各位同学的天职是什么呢?我想,就是君子务本,充分利用好在校的时光,把自己的专业学好,把自己的人品塑造好,把自己的身心健康建设好,待到自己走出社科大校园时,真正拥有“今天我以社科大为荣,明天社科大以我为荣”的自信和底气。为此,我谈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坚信行动哲学能产生奇迹。开头很重要,要有从今天做起的紧迫感,立即行动起来,拿出科学的方法,把自己各方面规划好,然后以“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股子干劲”的精神持续往前。日拱一卒,集跬步以成千里,坚持就是胜利。只管耕耘,莫问收获,自然而然,不知不觉,就一定会有所收获。人不要去与别人比,要与自己比,这样标准明确,不致心慌意乱,只要做到今天的你比昨天的你有进步、明天的你比今天的你有进步,这就够了、值了。
其次,拥有一颗感恩之心。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生活依赖着许许多多别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任何一个单位、一所学校、一个集体都不可能尽善尽美,都有自己的优势,也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怎样看取决于我们的心态。如果我们能多从正能量去看,多怀一份感恩之心,学习和工作起来就会更加身心愉悦。社科大作为一所新型大学,法学院作为一所新型法学院,自然还有这方面或那方面的不足,但它作为党中央寄予厚望、背靠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所“国之大者”的大学,肯定也有自己的一些优势,相信大家会慢慢体会到。希望同学们怀揣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正确处理好群己关系,融入集体,爱自己的老师,爱自己的同学,在共同体中找到力量,施展自己才华抱负的同时,也为集体争光,这样就能个体和集体互相成就,实现1+1大于2的效果。
第三,确保自己的身心健康。锻炼身体特别重要,这么好的操场、这么好的后花园、这么好的环校园步行路,请大家不要浪费了。苏轼曰:“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每天哪怕学习再忙,我相信都能从手机上挤出一点时间,到操场去跑跑步,不用多,半小时就可以出汗,坚持下来就会有效果。我们搞法学的身体好、健康长寿有多重要,我举个例子,2019年建国70周年和今年建国75周年,法学界两位获颁“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的高铭暄先生和张晋藩先生都是年逾90后才获得这一殊荣,而且至今仍耕耘在教学科研的园地里。如果他们没有一个好的身体,只怕早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据我所知,这两位先生在锻炼身体、调整心态方面都有一套自己持之以恒的做法。
第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情怀、有信仰的人。如果说学好专业知识是将来安身立命、报效祖国的基础,锻炼好身体是保障,那么对于我们法律人来说,还有一项无比重要的修炼,就是要培养自己对法治的信仰、对规则的尊重,为此,要呵护好自己的良心和良知,牢记“善良的心是最好的法律”。近年来,耳闻目睹许多法律人走上贪污受贿、贪赃枉法等违法犯罪道路,深感这是法学教育的耻辱!去年第一期《法学杂志》扉页的“法学人物”栏目对我有个简介,其中“学者感悟”那句话引起很多人的共鸣:“人除非到闭上眼,否则即使前面是完美的,也可能在最后一刻身败名裂。法律人与从事文史哲研究的人相比,离权力更近,面临的诱惑更多,风险更大,需要时时警惕,如履薄冰!”
最后,要经常保持反思。台湾大学有一座著名的的傅钟,是为纪念前校长傅斯年先生而建的,傅氏有句名言:“一天只有21小时,剩下3小时是用来沉思的”,因此这座傅钟每天只敲21响,为的是提醒台大的学生,应该把每天读书、睡觉、做事的时间限制在21小时之内,剩下3小时用于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言行。其实,孔子早就指出过君子和小人在对待责任上的不同态度:“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说的是君子遇到问题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自我反省,主动承担责任并努力提升自己;而小人则往往把责任推给别人,总是抱怨和指责他人。如果我们能养成“吾日三省吾身”的好习惯,我相信对自己、对周围的人都只有好处。
以上几点,我自己也未必就做得有多好,有些与其说是经验,不如说是教训。我喜欢用“朝闻道,夕死可矣”“不怕开始晚,就怕不开始”来自勉,因此也要感谢今天的开学典礼为我提供这样一个反思的机会。我深知,老师的毛病在于喜欢好为人师,同时,多年培养学生的经历也使我产生了一个“偏见”:优秀的同学其实不需要老师多说,相反,让老师多说的同学最后也不一定有多优秀。所以,我要抱歉,我已经说得有点多了,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发挥你们自己的主体性,每个人都成为最优秀的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