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的恐怖袭击对美国人而言可谓创巨痛深。这是自1812—1814年第二次美英战争之后,美国本土首次遭到外来攻击。即便在二战期间,德日也无力威胁美国的大陆海岸。而19个用裁纸刀武装起来的恐怖分子却轻易地突破了道道防线,把美国的政治、经济、安全中心搅得天翻地覆。依照目前最令人宽慰的估计,纽约和华盛顿特区两地的死亡人数也在5000人以上,已经肯定超过整个90年代美国军事行动中阵亡人数的总和。(在其间规模最大的海湾战争中,美军也只有268人丧生,其中阵亡148人,另外120人在非战斗状态下死亡。)(http;//bbs.beida-online.com)
就这样,美国民众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卷入了“新世纪的第一场战争”(G W 布什总统语)。许多人因此把911事件比拟为第二个珍珠港。就其开端而言,二者的确有相似之处,但是种种因素决定了历史不会在60年后重演,其中最关键的是主角易人。当年坐镇白宫的罗斯福总统,对世界大势早已了然于胸,为美国战略态势的调整做好各种安排。对他来说,珍珠港偷袭不过是战术上的意外,在战略层次上则有力地证实了他对全局的判断。所以他可以抓住群情激愤的时机,引导美国人摆脱孤立主义。结果美国虽然首战失利,但赢得了战争,并且一举登上超级大国的宝座。(http;//bbs.beida-online.com)
相比之下,对于今日的布什总统来说,911事件是地地道道的晴天霹雳。如果说这是一场战争的话,它是在布什政府没有料到的时间、没有料到的地点、以其没有料到的方式爆发的。它不仅暴露了美国安全体系的漏洞,情报网络的死角,更揭示了国防和外交策略上的失误。
误判威胁来源
说来凑巧,笔者在得知911事件的消息的时候,正在阅读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在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作证的记录。这次听证会的主题是讨论2002年度的美国国防预算,在会上拉姆斯菲尔德与民主党参议员就什么是美国在新世纪面临的最大威胁唇枪舌剑,辩论得不亦乐乎。拉氏坚持说无赖国家和恐怖组织掌握弹道导弹,然后加载核弹头或生物、化学武器,是迫在眉睫的威胁,应当全力加以阻止。所以美国必须研制和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即便是违反现有的国际条约、得不到盟国的支持、打破预算平衡的限制也在所不惜。(http;//bbs.beida-online.com)
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莱文则设想了完全不同的情境。他指出,装核弹头的导弹固然可怕,但是必定有踪迹可循。美国的敌人可以发动导弹突袭,不过他也知道突袭的地点难以掩饰,他无从逃避责任,肯定会迅速遭到毁灭性的报复。既然如此,他为什么不选择可以掩藏踪迹的方式?他可以用船、用汽车、用小型飞机把核武器或生化武器运进美国,在你眼皮底下起爆,让你根本不知道是谁干的,也不知道去向谁报复。对这样的攻击,导弹防御系统又能起什么作用呢?莱文直截了当地对拉姆斯菲尔德说:部长先生,你坚持的MD计划不是一种理论,而是神学。(a theology, not a theory.)
的确,对美国的右翼势力而言,导弹防御已经超乎政策层面,而成为一种信念,是他们心目中的英雄——里根总统的政治遗嘱。他们也明白其技术前景尚不明朗,引起的麻烦可能超过带来的好处。但他们认为如果现在还不启动,可能永远也启动不了。所以决心排除一切障碍,干起来再说。为此,布什让对导弹防御不热心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谢尔曼到期离职,挑选支持MD计划的迈尔斯接任这个最高军职,以平息军方的异议。拉姆斯菲尔德则公开警告国会中的民主党人,对MD计划的拨款一分钱也不能少,他将为之奋战到底。(http;//bbs.beida-online.com)
911事件以一种无情的方式判明了这场争论的胜负。由于集中精力对付弹道导弹威胁,追踪导弹技术的扩散,美国的安全情报部门对恐怖分子超常规的攻击方式毫无觉察,他们作为直接的责任者受到了批评。在领导层当中,出现战略性误判、为想象中的威胁所迷惑的人又何能逃其咎。
制造绝望的外交
从美国目前公布的疑犯名单来看,参与911袭击的所有嫌疑犯都是来自中东地区的阿拉伯人。一般估计是包括本·拉登一伙在内的数个中东恐怖组织联手,在某个主权国家的默许乃至纵容下实施了这次攻击,具体参与者来自各个中东国家,这充分证实了在阿拉伯人当中仇美情绪是何等普遍和强烈。8年之前,当亨廷顿谈论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冲突的时候,他描述的还只是模糊的前景,今日却已是触手可及的现实。(http;//bbs.beida-online.com)
布什入主白宫之后,对前任总统克林顿发起的外交行动全面喊停,据说对每项政策都要进行重新评估,然后再决定是否有必要继续。众多的外交活动就此陷入停顿,其中包括中东和平进程。自拉宾遇刺之后,和解妥协的逻辑与暴力敌视的逻辑在中东地区进行着艰苦的竞赛。推动和平可能不会取得成果,但是如果停止推动和平,暴力和流血冲突肯定会占上风。基于这种考虑,克林顿在离任之前还做了一次努力,企图迫使巴以达成协议,但没有成功。布什及其外交顾问批评克林顿一厢情愿,操之过急。他们转而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私下表示在中东各方没有准备好之前,美国无意介入。由前任政府任命的中东特使米切尔提出了和解方案,中立观察家和巴以温和派都认为可行,布什政府却并未努力推销,致使其无疾而终。对巴以之间不断升级的报复行动则漠然置之,国务卿鲍威尔也只是通过电话与双方领导人保持联系,一直没有到当地开展穿梭外交。不仅如此,布什和副总统切尼还经常发表同情以色列的言论,甚至支持以军的暗杀行动。(http;//bbs.beida-online.com)
在海湾地区,鲍威尔曾经试图微调对伊拉克的政策,实施所谓聪明制裁,但收效甚微。美国很快回到敲打萨达姆的老路,誓言要把他象妖魔一样紧紧关在瓶子里,让他永世不能出头。与此同时,美国和伊朗温和派的沟通也冷淡下来,加强对两伊双重遏制的议论不绝于耳。美国的态度使阿拉伯世界愤懑、沮丧和绝望,主张铤而走险的极端势力大行其道。如这次攻击所显示的,策划者既不是为了吸引注意力(如1972年巴解组织在慕尼黑奥运会期间发起的绑架),也不是为了迫使美国改变政策,他们所追求的甚至不是政治上的效果(可以预见美国政府必定发誓决不妥协)。通过制造空前的死伤和混乱,他们追求的是心理震撼,企图以此重建自信和尊严。(http;//bbs.beida-online.com)
布什的作战方案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布什政府错误地在全球化时代奉行单边主义,是911悲剧发生的根源。极力扩张军力,并不能建成攻不破的美国堡垒。在外交中我行我素,也不能使美国从世界各地的麻烦中脱身。不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次意外反而为布什提供了政治上的喘息时机。民主党原本计划在秋季国会期间发动攻势,抨击布什在经济政策、外交、安全战略上的种种失误,而且看起来他们很有可能会占到上风的。国会中的共和党领袖都已对布什口出怨言。谁料突如其来的危机改变了华盛顿的日程。在此关键时刻,民主党人不得不站到总统身后,支持他的一切决定,以示举国一致的精神。一夜之间,布什又掌握了主动。如果他能够巧妙地处理危机,不仅可以力盖前衍,而且有望确立领袖形象,为连任打好基础。(http;//bbs.beida-online.com)
布什会如何着手进行“21世纪的第一场战争”呢?摆在他面前的至少有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利用这个机会顺理成章地从单边主义过渡到多边外交,以综合的安全观念代替以MD为核心的安全观。打击国际恐怖活动需要军事、经济、外交多管齐下,而且不能指望速战速决。没有主要国家的配合,即便斩草亦不能除根,不能算是真正的成功。在过去几天里,布什一直遵循其父在1990年海湾危机期间建立的行动模式,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磋商、同北约盟国协调、同中东各国领导沟通,尝试建立针对恐怖主义的国际同盟,准备在集体安全的旗帜下作战。多边外交的势头已经出现,而且在美国国内引起良好反应。共和党国会领袖已经宣布停止阻挠立法,按协议向联合国支付会费。一些不切实际的战略调整方案——例如改两场战争战略为一场战争战略,放弃西南亚,而集中精力于东北亚地区——当然暂停审议。不过布什是否不惜得罪右翼保守势力,根本调整外交和军事战略,现在还难以判断。(http;//bbs.beida-online.com)
中策是恢复外交和军事手段的平衡,改变消极外交、积极防卫的姿态。至少在对阿拉伯地区采取军事行动时,必须做好充分的外交协调。这肯定会涉及内阁成员决策地位的变化,最关键的是提升鲍威尔的地位,赋予他设计全盘战略和协调对外行动的权力。已经引起很大争议的拉姆斯菲尔德的活动则应当受到限制。迄今为止,布什一直对鲍威尔的政治潜力心存顾忌,只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让他出面处理危机。在切尼身体欠佳,决策圈出现权力真空的时候,布什宁愿提升赖斯的地位,而不愿扩大鲍威尔的影响,在华盛顿政治圈里引起诸多议论。目前的非常状态也许是迫使他作出调整的契机。(http;//bbs.beida-online.com)
下策是以单边军事行动解决问题,同时利用民众的恐慌心理,一举完成地区战略调整、核战略调整和MD的部署。据说布什政府内部已经有人抱怨美国的盟国态度不坚定,认为组织国际反恐怖联盟成功希望不大,要求尽快采取军事行动,必要时决心单干。在战争期间,美国总统拥有帝王般的权力。如果布什作出这个决定,国内不会有足够的力量阻止他。事实上,美国国会已经给他开好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空白支票。不过这条路是否走得通,关键在于军事行动的效果。似乎有不少人对此抱有疑问。一旦一意孤行而又一击不中,人们将不再把911与珍珠港联系在一起,而将其比拟为1964年的东京湾事件。(http;//bbs.beida-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