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国:夯实文化传承发展之基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19 次 更新时间:2024-08-19 23:42

进入专题: 文化传承  

王维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是主体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在把握本质、遵循规律的前提下,形成的自立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品质与精神状态。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文化传承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全面准确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与实践要求,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第一,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是贯穿文化传承发展的基本点。

从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观点看,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性与道路多样性的内在统一。人类文明发展是一般性与特殊性、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人类文明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和必然性是在各种偶然性和特殊情形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由于自然环境、历史发展阶段、生产生活方式、传统文化观念等的不同,世界上没有适用于一切国家、一切时代的固定文明模式。中华文明连绵几千年发展至今从未中断,形成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价值观念和文明体系,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在独立自主的立场上把他人的好东西加以消化吸收,坚守但不僵化、借鉴但不照搬,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瑰宝,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就不可能真正理解这一重要论断。“独立”一词最早出自《老子》的“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在数千年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逐渐形成了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其中蕴含着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思想意蕴。从绵延至今的文字到卷帙浩繁的典籍,从灿若星辰的圣贤先哲到智慧无穷的思想学说,无不反映出中华民族独树一帜的思想文化、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都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的思想基因,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层结构和思想基础。

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推进文明传承发展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基点,更是党百余年来推动文化繁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写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基于独立自主的立场观点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化传承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些重要论述,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新时代推进文化传承发展的思想武器。新时代新征程,更需要坚持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保持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独立性、自主性,进一步推动文化繁荣发展,进一步激发中国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增强中国人民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在独立自主中坚定“四个自信”,以更加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继续创造令人刮目相看的新的奇迹。

第二,依靠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不断开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前进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中国的事情必须按照中国的特点、中国的实际、中国的文化,必须充分相信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由中国人民自己来办,这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正确之道。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人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但是,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应始终保持战略自信和战略定力,始终坚持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依靠自身力量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行稳致远。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国家前途与民族命运。我们之所以能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其根本原因是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这个“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找到的一条方向正确、符合国情、属于自己的道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始终依靠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断实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的紧密结合,不断坚定道路自信,一以贯之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化主体性是实现中华民族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独树一帜的思想文化、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体现了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主体性,为我们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一次次从磨难中迈向强大,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一次次在逆境中焕发新的生命力,是因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文化主体性。在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无论是汲取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还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我们都是自主自觉的,都始终保持着文化主体性,并努力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在平等对话中延续辉煌,从而造就了中华文化突出的特性,为中华文明这一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韧劲,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丰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资源。

第三,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实践中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一定的社会条件,人类能否实现及在何种程度上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也取决于一定的社会条件。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人民就不可能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经过100多年的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新时代新征程,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切实维护、实现和扩大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利益,不断夯实中国人民精神上独立自主的社会条件。

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要我们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既虚心学习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又坚定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信邪、不怕压,就一定能够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始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一重要论述要求我们:应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始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铺就人民美好生活之路。

文明交流互鉴始终是文明传承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文化传承发展必须融通中外、贯通古今,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切实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共同绘就美美与共的人类文明画卷。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教授)

    进入专题: 文化传承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专题研究 > 文化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4414.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