泓峻:把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2837 次 更新时间:2023-06-10 21:51

进入专题: 文化传承  

泓峻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辩证地阐释了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间的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化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在任何时代,文化传承与创新都是相互关联、互为前提的文化使命:一方面,文化传承最重要的目的是更好地进行文化创新;另一方面,只有在传承基础上的文化创新,才是一种有根基、有内涵、有生命力的创新,才能保持文化的个性、独立性与价值。只有正确认识与处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才能把握住一个时代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中国式现代化都体现着辩证的文化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由“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个字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具有丰富的当代内涵,涵盖了当代中国从国家政权到社会组织,直至普通公民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价值准则,又体现着中华文明的整体价值取向,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理想、社会理想与公民个人的人格理想。这些共同理想既符合现代文明的发展趋势,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尤其是几千年来培育起来的传统美德之间,有内在联系。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诸如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诚实守信等个人道德修养,以及建立在个人道德修养基础上的以德治家、以德治国、以德服天下的思想,都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美德植根于中国人的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中华传统美德作为根基,不但保证了其内在生命力和社会影响力,同时也使当代中国精神与中国传统精神一脉相承。

“中国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重要讲话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而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中国精神”,既包含当代中国人的外在精神风貌、内在心灵境界,以及能够凝聚社会共识的核心价值观,也包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道德理想、人生信念、哲学智慧、美学精神等,它们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度契合的。2013年11月26日,在山东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又把民族文化的复兴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联系在一起,并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因此,弘扬中国精神,既要求我们聚焦中国梦的时代主题,也要求我们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是中国共产党人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做出重要论述。中国式现代化既具有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是一种面向世界、面向人类文明的现代化,也有我们自身的鲜明特色。这些特色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果,包含着独特的中国经验与中国智慧。在6月2日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论及中国式现代化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抄照搬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而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这些论述,同样体现着深刻的辩证思想。

二、辩证的文化观既要求传承传统文化,也要求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容。

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传承,如何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问题系列论述的重心所在。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2016年11月,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对待传统文化“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只有与当代精神相结合,传统文化才能焕发鲜活的生命力,他要求文艺家们要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文艺创作的滋养作用,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2021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又明确要求文艺创作“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

在继承的同时,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的文化态度。这里所说的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经过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同现实文化相融通,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三、“第二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相成就”。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提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并指出“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步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对百余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的经验总结。百余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过程,既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改变中国的过程,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创新与发展的过程,而其创新与发展的语境,就是中国自身的国情与民族文化传统。就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多年来形成的历史联结而言,其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检视、批判、选择、改造,在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的过程中完成了现代转型;另一方面,通过与中华文化传统的相遇,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形式到内容,被打上了“民族化”的烙印,最终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个结合”的精辟论述,廓清了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上的各种模糊认识,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标志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一方面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保证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文化方面的主体性;另一方面,“第二个结合”也是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相成就,它既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在这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得到了最为集中的体现。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

    进入专题: 文化传承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专题研究 > 文化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3660.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