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庆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谁改、怎么改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643 次 更新时间:2024-07-07 22:48

进入专题: 全面深化改革  

韩庆祥  

 

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27日召开会议,决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于7月15日至18日召开,将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划时代意义,在于它使党的工作中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焦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着力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划时代意义,在于聚焦全面性、攻坚性(治本性)改革,其全面性就是改革的全面性,全方位、各领域都进行改革,其攻坚性就是改革的治本性,聚焦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用显著的制度优势更好地治理国家(简称“中国之治”),注重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重大意义,在于更加坚持人民至上,更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力求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注入强大动力,进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真正解决人民生活“好不好”的问题。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把人民当作主体,依靠人民

中国共产党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主体,广大人民群众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主体。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主体。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意味着广大人民群众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推动主体或动力主体,离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无法推动的。

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广大人民群众作为推动主体或动力主体,对改革的参与度相对比较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尤其是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更需要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使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来,真正把广大人民群众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推动主体或动力主体。为此,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真正汇聚民众智慧,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使广大人民群众畅所欲言,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把人民当作目的,为了人民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处处彰显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所指出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贯彻的原则之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价值关系的高度凝练。在这种关系中,人民群众是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终极目的而存在的,也是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而存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作为价值追求的主体而存在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简要表述为:使人民当家作主;以人民物质富裕为本;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使人民当家作主,很好理解,暂不赘述,这里着重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历史演进。

改革开放之初,社会百废待兴,人民缺吃少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提高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作为奋斗目标。提高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实际上就是关注人,特别是关注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这是以人民物质富裕为本的基本价值追求。

以人民物质富裕为本,有其哲学基础。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坚持以人民物质富裕为本,既合规律性又合目的性;以人民物质富裕为本的价值追求,是建立在改革开放初期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基础之上的,也是以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以人民物

质富裕为本,以社会主义本质为根据。中国共产党人所实现的富裕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富裕,这体现了社会主义为人民大众的价值立场。

以人民物质富裕为本,有其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据。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由于受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即落后的社会生产的制约,人民的需求层次只能限于“物质文化需要”,这种“物质文化需要”主要就是实现人民物质富裕。

随着物质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得到解决。与此同时,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暴露出来:片面追求GDP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导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现某些疏离。依据新情况、新问题,党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中,针对“以物为本”,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强调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这有其哲学基础。改革开放初期,生产力水平落后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要求我们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但当时人们对生产力中“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的关系认识并不全面,结果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出现“见物不见人”的倾向。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打破了以物为本的窘境,使人的主体能力和作用凸显出来。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不是对以人民物质富裕为本的否定,而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以人为本不仅包含继续实现人民物质富裕的价值追求,而且还包含对人本身发展的尊重、对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强调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更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人民过上美好生活。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人民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强、幸福感更实、安全感更足。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精髓和灵魂,具有文本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具有深刻的时代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历史性成就为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追求的跃升,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是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要求中国共产党人通过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把人民当作尺度,人民至上

评价改革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或尺度到底是什么?任何社会历史发展,都必须坚持动力、平衡、治理相统一,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

第一,要把能激活人的创新动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增强综合国力,作为基本标准或尺度,这是被历史和实践证明了的。

第二,要把能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民过上美好生活,作为根本标准。

第三,当经济社会发展动力不足、出现失衡的时候,要把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重要标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解决人民生活“好不好”是最为紧要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更需要坚守的初心,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阶段,相对注重“物”的发展,物本逻辑成为主导;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能够促进人本身发展的时候,我国应把推进人本身的发展推到时代和历史前台,相对注重“人”的发展,人本逻辑应成为主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衡量和评价经济社会发展不充分地区之改革成效的标准,自然离不开“物”的尺度,同时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尺度,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价值评价的标准。而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应相对注重经济发展的人文取向,注重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尺度。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把人民当作根基,扎根人民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坚持走群众路线,凝聚民众合力。我们绝不能脱离人民群众来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绝不能把人民群众置于改革之外来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绝不能离开人民群众这个根基来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绝不能离开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来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事业,其主体、目的、尺度都是人民。由此,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必须把人民当作根基,牢牢扎根于人民。

第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注重动力机制,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潜力和创新积极性。就是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力量在人民。

第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注重平衡机制,促进公平正义,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和谐稳定,化解社会矛盾。就是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在人民。

第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归根结底,就是为了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为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达到平衡和谐稳定。就是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在人民。

[作者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

    进入专题: 全面深化改革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3220.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经济时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