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继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宣传文化工作优良传统与宝贵经验,契合历史发展潮流和新时代实践要求,内涵丰富、全面、深刻,既是强国建设、复兴伟业新征程上文化建设的科学指南与行动纲领,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的现代文明的根本遵循。
文化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中的全局性、战略性作用
从“文化”的定义来看,广义的文化包含了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当中所创造的全部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狭义上“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是观念上层建筑的核心内容。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文化”,既包含狭义上的文化,即作为观念上层建筑核心内容的思想文化或者精神文化,同时也包含广义上将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生态文化等熔于一炉的“中华文化”。因此,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全面协调推进包含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等文明要素在内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
从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而文明是人类进步开化状态的标志,文明是文化之善。中华文明经过漫长历史演变最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民族格局。中华文明兼收并蓄、历久弥新,是我们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推进文化传承发展、文明赓续创新的宝贵思想财富。
从文化的特征来看,文化对社会发展、国家治理和文明进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思想文化不能与时俱进,其结果一定是灾难性的;同时,如果不注重文化的传承发展,断然割裂民族传统文化,其结果也是灾难性的。在此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现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从历史的发展与实践过程中总结规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既善于继承,又敢于创新。
从文化软实力来看,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体现出来的凝聚力、感召力,是根植于民族血脉的国家和民族的生命力。当前,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家之间的文化软实力竞争愈发激烈。文化之争是命运之争、道路之争、方向之争,更是价值观念之争、人心之争,其内核就是意识形态的竞争。意识形态是政党的旗帜和灵魂,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因此,理论上清醒才能政治上坚定,通过夯实文化自信自强的价值根基,用正确的理论武装群众指导实践。
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来看,文化是具体的、历史的,特定历史时期的实践是文化的源泉和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呼唤新文化,也必将产生和壮大新文化。文化是制度之母,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我们正处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历史伟业的新征程上,必须不断加强文化建设,为民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文化思想把握文化发展内生性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逻辑架构
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是理论形态的世界观,也是实践形态的方法论,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是强国建设、复兴伟业新征程上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任务书与路线图。
(一)明体达用的理论形态
习近平文化思想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破解了“古今中西之争”,是又一次思想解放。
首先,在基本立场上,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坚守中华文化本位,坚持文化自信自强。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中介,以“为人类求解放”为终极价值,通过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共产党不仅书写了中国的崛起这个“21世纪最激动人心的大事”——“中国故事”,而且在百余年团结带领人民的伟大斗争实践中锻造和熔铸了伟大的“中国精神”。
其次,在基本观点上,习近平文化思想创造性地提出“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的观点,既坚持文化起源于物质生产实践,又强调文化对经济基础、社会发展能动的反作用。文化的从属性和派生性决定了一定的思想文化必然蕴含着一定的价值观念和特定的利益诉求,因此,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去意识形态化”“普世价值”“文化虚无主义”等幻想。正是在此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再次,在基本方法上,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明确“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主张,创造性地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并赋以新的时代特点,使之成为新时代文化建设和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具体而言,习近平文化思想包含以下实践方略:其一,在根本制度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二,在文化教育工作上,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其三,在新闻舆论工作上,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党管媒体,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其四,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建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其五,在文艺工作上,明确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的工作导向;其六,在互联网治理领域,壮大主流舆论场地,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其七,在价值观层面,旗帜鲜明反对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共同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其八,在国际文化交流传播上,要讲好中国故事,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二)体用贯通的实践形态
习近平文化思想破解“体用二分”的窠臼,极大促进了新时代文化建设,指明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路向。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举旗定向、正本清源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守正创新、开拓进取中展现新气象、迈向新征程。这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国家的文化战略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文化工作,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第二,在社会文明素质上,爱国主义主旋律更加深入人心,国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文明素养显著提升,现代公共文化日趋完善;第三,在国民心态上,中国人民更加地昂扬向上、平和理性,实现了从以往的“仰视西方”到“平视世界”。
从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既要物质层面共同富裕,也要精神层面共同富裕,通过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是强国建设、复兴伟业新征程上文化建设的实践总结和理论结晶,也是全面协调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它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熔铸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实践,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新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及其实践的新境界。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推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方略
(一)坚定文化自信: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涵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信自强的精神之源。其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这从本质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须走自己的路。其二,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华民族正是依循“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其三,中华文明具有鲜明的统一性,团结安定、坚强有力的统一国家体现着共同价值、增进人心凝聚的文化形态。其四,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民族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使中华文化在各民族间和东西方交流中互鉴创新,铸就了中华文明交流交融交往的历史取向和各民族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其五,中华文明所内蕴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和平的建设者、发展的贡献者和秩序的维护者。
(二)秉承开放包容: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文化发展的内生性规律就在于与时俱进、兼容并包。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文明因多样而需要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新时代以来,中国秉承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开辟了人类文明交往发展的新形态。
当前,西方社会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存在“修昔底德陷阱”与“金德尔伯格陷阱”两种理论,二者都以话语霸权使中国陷入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的境地。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论困境和国际情势,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理念,对于打破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超越零和博弈的文明冲突具有重要价值。各具特色和风格的文明不仅不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绊脚石,而且为身处于不同文明之间的自身提供了一个可以反思和借鉴的“他者”或“他山之石”。
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秉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价值理念与行为方式,秉持平等相待的文明互鉴态度,既要自觉摒弃自我中心主义,也必须防止民族虚无主义,在不同文明和文化交织的当代国际社会中传递出中国价值和中国话语。
(三)守正创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习近平文化思想既坚持老祖宗,又敢于讲新话。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篇章,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理论,提出中国人不但要在经济和政治上独立自主,也要在精神和文化上独立自主、自信自强。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阐释了现代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辩证关系,现代化绝非割裂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传播者,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新征程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面向现代化的而非守旧的、面向世界的而非封闭的、面向未来的而非复古的新文明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继承辉煌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同时也蕴含“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文化和蓬勃向上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正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魂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根脉,才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根深叶茂。
(四)坚持系统观念:落实好新时代文化建设“七个着力点”发挥系统合力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坚持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和工作方法。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落实好七个着力点:其一,坚持着力加强党对思想文化工作的指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居于统摄地位。其二,在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方面,“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其政治统摄力和文化向心力同频共振”,这是新时代文化建设中必须贯彻和继续发扬的重要方面。其三,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新时代文化建设倡导和践行“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四,在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领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方面,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其五,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其六,在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方面,文化事业必须坚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文化产业要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其七,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化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建构具有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
总之,这是一个需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时代,我们不能辜负这个时代。“当高楼大厦在中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遵循,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作为精神财富创造者的主体性地位和主人翁精神,我们必然有信心,也有能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来源:《河南社会科学》202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