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实现到2020年农村与全国人民同步小康的目标,意义重大而深远。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近年来,虽然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实现程度逐年提高,但各方面指标的实现程度相差悬殊。其中,经济发展指标进程最快,实现程度最高;人民生活指标进程较快,实现全面脱贫的任务较艰巨;社会发展指标的进程差距较大,农村教育是薄弱环节;政治民主指标仍需继续完善和提高;农村环境指标水平偏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任务艰巨。据测算,到2020年要实现农村同步小康目标,社会发展、政治民主和农村环境将是短板中的短板。尤其是,农村居民文教娱乐消费支出比、参选村村民参选率、农业源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农业源氨氮排放量、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化肥施用量、农田地力等级这7项指标差距很大,是实现农村同步小康的难点所在。
【关键词】农村转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综合评估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做好新时期农业及农村工作进行了重要部署,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同时明确要确保亿万农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全国各个地区都要迈入小康社会(赵振华,2015)。中国是世界上城乡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城乡发展严重不平衡。虽然近年来中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目前农村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实现到2020年农村居民与全国人民同步小康的目标,将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无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很明显,要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地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髓在于“全面”。这里所指的“全面”,不仅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而且还意味着发展改革成果要真正惠及全体人民(肖贵清,2015)。换句话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含了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社会领域、生态文明领域“五位一体”的总目标(梅燕京、张广昭,2015),是惠及广大城镇和农村十几亿人口、多领域协同发展的小康社会。2015年,中国还有43.9%的人口常住在农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2.0%,人均消费支出仅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8.7%。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如何?到2020年能否确保农村如期实现同步全面小康?实现农村同步小康的短板和难点在哪?为全面理清这些问题,需要采用综合指标体系,对中国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进行科学评估。
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的选取与目标值的确定。早在1996年,国家统计局和农业部就共同制定下发了《全国农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该标准由收入分配、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人口素质、生活环境、社会保障与社会安全6个方面16个指标构成。之后,一些学者在此指标基础上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周四军、付卫红,2015)。2000年以来,国家统计局又发布并修订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口素质、生活质量、民主法制和资源环境6个方面19个指标构成。由于全面小康目标和任务的变化,2013年国家统计局制定并发布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需要指出的是,自2010年以来,国家统计局已经不再对农村小康的进程进行监测评估。
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以经济发展、民主法制、文化建设、人民生活和资源环境这5个方面作为一级指标,其中包含39个二级指标。同时,统计局设定了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和目标值,通过加权平均的方法测算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参照国家统计局2010年发布的《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和2013年发布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并结合目前中国“三农”发展状况以及《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政府文件的相关论述,我们构建了《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发展、政治民主和农村环境这5个方面作为一级指标,共包含23个二级指标(见表1)。国家统计局对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监测评估截止到2009年,因此,本报告选取的评价时段为2010年至2014年。在评价中,我们采用简单平均的方法,按照目标值测算2010年到2014年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2010年到2014年各指标数据的来源是:2011年至2015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民政统计年鉴》以及《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
本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目标值主要按以下三种方式确定:第一,以国家统计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确定的目标值为参照,主要包括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比、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新农合参合率、农村地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每千农村人口拥有执业医师数、农村居民文教娱乐消费支出比;第二,以《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值为参照,包括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化率、农业科学技术贡献率、脱贫率、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农业源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农业源氨氮排放量;第三,根据国际标准和2020年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可行性确定目标值,包括农村地区孕产妇死亡率、农田地力等级和化肥施用量。
注:①“+”代表正指标,“-”代表逆指标。
②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比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
③平均受教育年限是根据《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中“各地区乡村分性别、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得出的估算数据,《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只更新到2013年,2014年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是根据过去4年平均增速推算的。
④基于2020年在现有标准下全面脱贫的目标,将2020年脱贫率的目标值设为100%;本报告中脱贫率是以2010年贫困人口作为基数,各年份累计脱贫人口除以2010年贫困人口即为2010年至2014年的脱贫率,该数据来自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系按照2010年贫困标准(2010年不变价计算的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确定的贫困人口。
⑤农田地力等级中9等为中等地的最高值,基于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目标,设定了9为目标值;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等级,1~4级为优等地,5~8级为高等地,9~12级为中等地,13~15级为低等地。
⑥农业源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农业源氨氮排放量是根据陈吉宁(2015)提出中国一些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只有再减少30%~50%,环境质量才会明显改善,由此制定了减少30%的目标值。
⑦化肥施用量和农村地区孕产妇死亡率是根据国际标准制定的目标值。
⑧根据《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由2002年的0.44提高到2013年的0.52;到2020年和2030年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分别达到0.55和0.6以上,根据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将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的目标值设为0.55。
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的测算方法。在进行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的测算时,我们借鉴了国家统计局的方法,包括正指标和逆指标的计算。周四军、付卫红(2015)也采用此方法来测算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与此不同的是,在权重的处理方面,本文采用简单算术平均法来计算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
第一步,计算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级指标的实现程度。正指标的计算方法为:
其中,f(Xi)为第i个二级指标的实现程度,Xi为指标实际值,Xi*为指标目标值。 正指标共有14个,包括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化率、农业科学技术进步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卫生厕所普及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新农合参合率、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医师数、平均受教育年限、文教娱乐消费支出比、参选村村民参选率、农田地力等级、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逆指标的计算方法为:
其中,f(Xi)为第i个二级指标的实现程度,Xi为指标实际值,Xi*为指标目标值。
逆指标共有10个,包括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恩格尔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比、贫困发生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农村孕产妇死亡率、农业源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农业源氨氮排放量、化肥施用量、农药施用量。
第二步,计算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级指标的实现程度。
......
其中,Fi分别代表五个一级指标,包括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发展、政治民主和农村环境。按照简单算术平均法,公式中分母是每个一级指标中包含的二级指标个数。
第三步,计算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实现程度。
其中,F为总体实现程度,F越接近100%,表明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越高。
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实现程度评价
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实现程度逐年提高。近年来,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进展顺利,总体实现程度从2010年的75.98%提高到2014年的85.75%,提高了9.7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2.44个百分点(见图1)。从五个方面来看,经济发展指标实现程度提高最多,从2010年的76.17%提高到2014年的93.64%,提高了17.4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4.37个百分点;其次是人民生活方面,人民生活指标的实现程度从2010年的77.14%提高到2014年的91.78%,提高了14.6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3.66个百分点;再次是社会发展方面,社会发展指标的实现程度从2010年的67.58%提高到2014年的79.59%,提高了12.01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3.00个百分点;农村环境指标的实现程度提高较慢,从2010年的73.65%提高到2014年的77.76%,提高了4.11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03个百分点;由于数据的限制,政治民主方面只选取了参选村村民参选率作为评价指标,该指标在大选年度和小选年度会有一定波动,但波动幅度不大,指标值从2010年的85.38%提高到2014年的86.01%。
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个方面实现程度差别较大。从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个方面一级指标的进程来看,2014年实现程度达到90%以上的有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指标;政治民主指标的实现程度超过了85%;社会发展和农村环境指标的实现程度仍低于80%。从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进程来看,目前已经走完超过五分之四的进程,其中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指标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政治民主、社会发展和农村环境指标虽然都有进步,但仍属于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经济发展指标的实现程度与小康目标值差距最小,仅相差6.36个百分点;其次是人民生活指标,其实现程度与小康目标值相差8.22个百分点;再次是政治民主指标,其实现程度与小康目标值相差13.99个百分点;与小康目标值差距较大的是社会发展和农村环境指标,分别相差20.41个百分点和22.24个百分点。
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23项指标实现程度相差悬殊。从23项二级指标来看,不同指标的实现程度相差悬殊。如表2所示,有13项指标的小康实现程度达到90%以上,其中6项指标已经达到小康社会目标值;有3项指标的实现程度在80%~90%之间;有3项指标的实现程度在70%~80%之间;还有4项指标的实现程度低于70%,其中,脱贫率指标低于60%。实现程度低于80%的指标集中在农村环境(3项)、社会发展(3项)和人民生活(1项)这三个方面。
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大方面分指标评价
经济发展五项指标进程最快,实现程度最高。从五项指标来看,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已经提前达到小康标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实现程度从2010年的50%提高到2014年的83.56%,提高了33.56个百分点;城镇化率的实现程度从2010年的82.83%提高到2014年的91.28%,提高了8.45个百分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实现程度从2010年的86.67%提高到2014年的93.33%,提高了6.66个百分点(见图2)。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以及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一直在下降,从2010年的36.7%下降到2014年的29.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不断增长,从2010年的5919元/人增加到2014年的9892元/人,尤其是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较快,从2010年的2431.1元/人增加到2014年的4152.2元/人;近年来,国家更加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加大了对农业科研的投入,鼓励农民科学种田,积极培养农村专业技术人才,推广农业科技应用体系。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一直在增加,从2010年的1.32万元/人提高到2014年的2.4万元/人,同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也从52%稳步提高到56%。因此,经济发展五项指标进程最快,实现程度最高。
人民生活六项指标进程较快,实现全面脱贫的任务艰巨。人民生活主要体现在“衣、食、住、行”上。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是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从2010年到2014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的变化来看,中国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已经达到了小康标准。从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来看,近年来中国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早在2010年之前就已经超过30平方米的小康值;2009年以来,国家把农村改厕纳入到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从2010年的67.4%提高到2014年的76.1%,超过了75%的小康标准值。自2010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为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和水质达标率,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逐年提高,到2014年已达到79%,离小康标准仅差1个百分点。这期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的小康实现程度从88.98%提高到98.75%,提高了9.7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比的小康实现程度则从2010年的86.69%提高到2014年的94.28%,提高了7.59个百分点。事实上,自2009年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就在逐年缩小,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这种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将成为一种长期的稳定趋势(魏后凯,2016)。根据2020年在现有标准下实现全面脱贫的目标,我们将2010年的贫困人口作为基数,设置了脱贫率,脱贫率从2010年的0提高到2014年的57.64%,年均提高14.41个百分点。从2010年到2014年,在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下,中国脱贫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显著成效,全国贫困人口从16567万人减少到7017万人,4年间共减少9550万人,但距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目标仍有42.36%的差距(见图3)。总之,从人民生活方面六项指标的实现程度来看,在现有标准下实现全面脱贫是2020年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任务。
社会发展六项指标实现程度差距较大,农村教育和文教娱乐是薄弱环节。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在社会发展六项指标的小康实现程度中,只有新农合参合率一项指标提前达到小康标准。自2002年实施新农合以来,新农合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医疗保障、防止农民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基本覆盖农村居民,该指标提前达到小康标准。农村地区儿童死亡率、农村地区孕产妇死亡率和每千农村人口拥有执业医师数是衡量农村医疗卫生水平的重要指标,从2010年到2014年,这三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农村地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小康实现程度从59.70%提高到84.51%,提高了24.81个百分点;农村地区孕产妇死亡率的小康实现程度从66.45%提高到90.09%,提高了23.64个百分点;每千农村人口拥有执业医师数的实现程度从67.69%提高到77.44%,提高了9.75个百分点。农村教育一直是农村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这期间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小康实现程度从59.35%提高到61.11%,仅提高1.76个百分点。此外,这期间农村居民文教娱乐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比重的实现程度从52.31%提高到64.38%,提高了12.07个百分点,但实现程度的数据本身依旧不是很高(见图4)。因此,从社会发展六项指标的小康实现程度来看,农村教育和文教娱乐至今仍是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薄弱环节。
政治民主指标有一定程度提高,任务仍十分艰巨。限于数据的可得性,政治民主方面仅选择参选村村民参选率一项指标。该指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民主选举和民主决策的情况。从2010年到2014年,该指标的实现程度从85.38%提高到86.01%,提高了0.63个百分点,其提高幅度非常有限(见图5)。总体上来看,近年来该指标虽有一定程度提高,但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今后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农村环境六项指标水平偏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任务艰巨。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我们选择农田地力等级、化肥施用量、灌溉用水效率、农业源气体排放量作为衡量农村环境的主要指标。2015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公布了全国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成果,成果显示2014年全国耕地平均质量等别为9.97等(国土资源部,2016)。鉴于农田地力等级数据的稳定性,本报告从2010年到2014年均采用9.97等作为农田地力等级数据。依据农业部(2014)《关于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的公报》:“到2020年,按照耕地基础地力平均提高1个等级测算,可实现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600亿斤以上”,本报告将农田地力等级9等设为2020年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值,因此该指标的实现程度为90.27%,在五年内没有变化。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是按照《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设定了0.55的目标值,从2010年到2014年,该指标的实现程度从90.91%提高到96.36%,提高了5.45个百分点,提高效果较为显著。农业源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农业源氨氮排放量的小康目标值是根据“十三五”期间排放总量削减30%来设定的,因此这两项指标目前的实现程度都是
70%。化肥施用量的小康目标值是按照国际公认的安全线设定的。由于近年来化肥施用量的不断增长,该指标的实现程度从2010年的65.00%下降到2014年的62.08%,成为23个指标中唯一一个实现程度下降的(见图6)。总体上看,目前农村环境六项指标的实现程度均偏低,如何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全面改善农村环境,将是实现农村同步小康的又一艰巨任务。
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和难点
社会发展、政治民主和农村环境是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按照前面选取的指标测算,2010年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为75.98%,2014年为85.75%,这期间平均每年提高2.44个百分点。如果按照这个速度推进,到2020年中国农村完全可以总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见表3)。当然,这只是就全国农村的总体进程而言的,由于中国地区间发展差距较大,对中西部落后地区
尤其是贫困地区而言,到2020年要如期实现农村同步小康的目标,还具有较大的难度,面临着诸多困难。
从五大方面来看,2010年至2014年间,经济发展指标的实现程度年均提高4.37个百分点,按照这个速度推进,经济发展指标总体上将在2016年提前达到小康标准;人民生活指标的实现程度年均提高3.66个百分点,按照这个速度推进,人民生活指标总体上将在2017年提前达到小康标准;社会发展指标的实现程度年均提高3.00个百分点,按照这个速度推进,2020年社会发展指标的实现程度将达到97.59%;政治民主指标的实现程度按现有速度推进,2020年将达到86.96%;农村环境指标的实现程度按现有速度推进,2020年仅能达到83.94%。由此可见,社会发展、政治民主和农村环境指标是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23项指标中有7项是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所在。如果按照现有增长速度推算2020年的实现程度,可以把23项评价指标分为4个等级。其中,可以完全实现小康目标的有15个指标,较易实现小康目标的有1个指标,较难实现小康目标的有4个指标,很难实现小康目标的有3个指标(见表4和表5)。
在经济发展方面,目前五项指标实现程度的年均实际增长速度已经超过2020年达到小康标准应有的增长速度。可以预见,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这五项指标到2020年均可以完全实现小康目标值。
在人民生活方面,如果按照现有的速度推进,到2020年恩格尔系数、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比、脱贫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均可以完全实现小康目标值。
在社会发展方面,如果按照现有的速度推进,新农合参合率、农村地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农村孕产妇死亡率将可以完全实现小康目标值;目前每千农村人口拥有执业医师数小康实现程度的年均增长速度是2.44个百分点,达到小康标准应实现年均增长3.76个百分点,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医疗服务的投入力度,该指标属于较易实现小康目标的指标;要达到小康目标,农村居民文
教娱乐消费支出比的实现程度年均增长速度要从3.02个百分点提高到5.94个百分点,有一定难度,属于较难实现的指标;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实现程度年均增长速度要从0.44个百分点提高到6.78个百分点,难度很大,是很难实现小康目标的指标。
在政治民主方面,参选村村民参选率的实现程度年均增长速度从0.16个百分点提高到2.33个百分点,有一定难度,属于较难实现小康目标的指标。
在农村环境方面,“十三五”期间,随着国家加大对农业灌溉设施建设的投入,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在2020年是可以完全实现小康目标的指标;从目前污染物排放状况来看,综合治理农业源污染物排放将是“十三五”期间的艰巨任务,农业源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农业源氨氮排放量在现有基础上减排30%属于较难实现小康目标的指标;化肥施用量的实现程度从年均下降0.73个百分点转变为年均提高6.23个百分点,难度很大,属于很难实现的指标;农田地力等级属于比较稳定的指标,其实现程度要年均提高1.62个百分点,也属于很难实现的指标。
综上所述,在23项二级指标中,农村居民文教娱乐消费支出比、参选村村民参选率、农业源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农业源氨氮排放量、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化肥施用量、农田地力等级7项指标将是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所在。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瑞娟是本文的共同作者
【作者简介】魏后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产业经济、资源与环境经济。主要著作有《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十三五”时期城镇化和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合著)《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合著)等。
转自:《人民论坛·学术前沿》9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