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文秀:以深化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310 次 更新时间:2024-06-20 09:54

进入专题: 全面深化改革   高质量发展  

韩文秀 (进入专栏)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和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坚持以深化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切实把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要求贯穿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过程各领域。

一、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全面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基础上,对高质量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并强调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强调,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为我国发展指明了方向,必须抓好贯彻落实。

(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跨越中等收入阶段向更高水平迈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需要。党的二十大提出,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要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本世纪中叶,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里面既有质的规定性,也有量的要求。202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为1.27万美元,与世界平均水平基本相当,处于世界银行界定的上中等收入经济体行列,但与中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我们必须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积累扎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使14亿多人口大国的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逐步赶上发达国家。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遵循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必然要求。上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100多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只有十几个成功进入高收入群体。那些取得成功的国家,就是在经历高速增长阶段后实现了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那些徘徊不前甚至倒退的国家,就是没有实现这种根本性转变。我们要吸取相关经验教训,在继续推动量的积累的同时,更加重视发展质量的提升,通过高质量发展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阶段,扎实向更高水平迈进。

(二)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应对外部环境挑战、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的需要。当今世界变乱交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日趋严峻复杂。西方有的国家对我国发展进行各种形式的打压遏制。在科技领域,以“国家安全”等名义从技术、人才、设备等领域实施围堵,延缓我国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企图将我国产业链锁定在中低端。在贸易领域,加快推进脱钩断链,通过所谓“友岸外包”、“近岸外包”、“制造业回流”等,企图减少对我国商品依赖。近来炒作“中国产能过剩论”并采取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遏制我国正在崛起的优势产业。

从我们自身看,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由2012年第34位上升到2023年第12位,已经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但我国科技创新成果处在跟跑、并跑阶段的多,领跑的相对较少,不少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我们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断缩小与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确保高科技领域不被别人“卡脖子”,持续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才能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在面对重大挑战时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

(三)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现“双碳”目标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也要看到,我国生态系统脆弱,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日益趋紧。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还要继续推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艰巨。我们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四)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长期快速发展,很多人通过合法致富、勤劳致富、实业致富、创新致富,实现了财富创造和积累。但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和财富分配差距仍然较大,城乡区域差距仍较明显,与共同富裕的要求还有差距。我们不能等实现了现代化再来解决共同富裕问题,必须通过高质量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要通过高质量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受教育程度,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增强致富本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同时,积极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等问题,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循序渐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五)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需要。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但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从经济领域看,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仍然突出,而且相互关联、相互传染。经济金融风险的根源在于粗放低质发展。我们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来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做大经济实力这个分母,稀释风险这个分子,夯实抵御各类风险的基础。要抓紧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促进房地产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方案;持续推动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多措并举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建设,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二、坚持以深化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

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一)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创新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大自主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力度,积极引进、留住和用好海外顶尖人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我国传统产业量大面广,是就业、收入和民生保障的主要来源。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必须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从实际出发,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生态环境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

(二)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和农业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协调发展,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协调发展,就要找出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通过补齐短板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要着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统筹区域发展是一个重大课题。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落实好国土空间规划,推动各地区根据各自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使各地比较优势和主体功能得到有效发挥。推动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呈现新气象,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三)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促进绿色发展,使绿色低碳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底色和未来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快建设美丽中国。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链供应链,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我们既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坚持先立后破,发挥好煤炭和煤电的兜底保障作用,也要深入推进能源革命,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快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要继续大力发展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加强储能、氢能等能源前沿技术研发应用,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做好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为实现“双碳”目标作出贡献。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

(四)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促进开放发展,畅通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指出,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我们要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并以此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的强大竞争力、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强大推动力。从全国一盘棋的角度来构建国内大循环,打破行政壁垒和人为障碍,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和“内卷式”恶性竞争,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要把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有机结合起来,以内循环牵引外循环、以外循环促进内循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不动摇,继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特别是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为中国式现代化拓展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改革,推动完善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

(五)深化民生领域制度改革,促进共享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完善分配制度,让人民过上高品质生活。

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全面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政策,深化就业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持续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断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保障标准,切实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要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努力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努力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

(六)健全安全发展体制机制,有效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安全这个基础不牢,发展的大厦就会地动山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强,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国面临更为严峻的国家安全形势,维护国家安全的统筹协调机制尚不健全,迫切需要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

发展是基础,要持续深化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以持续壮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为国家安全提供更为坚实的物质技术保障。安全是底线,要完善安全发展的体制机制,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增强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切实维护经济安全,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完善风险防控机制,提高风险化解能力,巩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成果。

推动高质量发展,既要有质的有效提升,也要有量的合理增长,重点是实现合理的经济增长、充分的就业、稳定的物价、基本平衡的国际收支等。我们要努力使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新篇章。

三、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树立正确政绩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成为领导干部政绩观的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在多重约束下追求动态最优的过程,必须统筹兼顾,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一要坚持稳中求进,防止急功近利、一哄而上。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长短结合,注重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要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防止好高骛远,防止为了短期目标而急功近利,必须保持历史耐心,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对一些行业特别是新生事物,既要鼓励创新和发展,也要加以规范和引导,防止一放就乱、一管就死。

二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防止不顾客观条件、违背规律盲目追求数量规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处理好速度和质量的关系。要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追求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生产总值,防止各地相互攀比甚至层层加码,防止为了经济增长盲目蛮干、数据造假,更要防止竭泽而渔、劳民伤财。要出实招求实效,坚持打基础利长远,扎扎实实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三要坚持发展实体经济,防止脱实向虚。要深刻把握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新要求,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坚守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金融要回归本源,防止脱实向虚,切实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要坚持先立后破,防止未立先破。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要有序连贯衔接,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把握好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做好充分准备、做细方案,加强预期管理,防止“一刀切”、“硬着陆”。

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开拓进取,奋发有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和成效,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

进入 韩文秀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全面深化改革   高质量发展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2656.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求是》2024/12 ,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