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文秀: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任务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66 次 更新时间:2024-10-09 22:40

进入专题: 新型工业化  

韩文秀 (进入专栏)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并就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大意义、重要原则、重点任务等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要深刻认识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总体要求,正确处理“四个关系”,加快推动新型工业化各项工作落实落地,夯实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物质技术基础。

一、深刻认识新型工业化的重大意义

工业化是世界主要国家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出明确要求。新型工业化是我国基于自身国情和发展需要自主选择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工业化道路。

(一)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

现代化的农业、工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现代化的工业是创新最密集、生产率提升最快的部门,是现代化产业体系最重要的基础和核心,为其他产业部门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支撑和发展动力。一方面,工业技术发展水平决定着产业体系的发展水平。不断创新迭代的工业技术产品,提供了先进的劳动工具,提升了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另一方面,工业的发展为农业和服务业等产业发展提供广阔市场需求,进而带动整个产业体系的提升。

建设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推动工业生产方式变革。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这是全球产业发展的共同趋势。产业智能化是数字化浪潮下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现代化的工业是数智技术的主要供给者和应用市场,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工业生产智能化转型,改变传统经济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产业绿色化是确保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要求。工业既是人类活动造成污染和排放的主要来源,又是节能低碳生产工具的创新供给源。发展绿色制造,推动工业生产绿色化转型,将有效提升整个产业体系的绿色化水平。产业融合化是现代化产业的重要特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将带动产业体系整体效能的提升。

建设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统筹好工业发展与安全。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是我国产业体系发展的独特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常说两个必保,一个是粮食饭碗中国必须端牢,再一个制造业必须筑牢。”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这是我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石,也是应对各类发展挑战的独特优势,必须保持工业门类的完整性,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坚持自主创新,持续为整个产业体系发展贡献先进技术和产品,不断强化对产业链重要环节的自主可控,提升产业体系的韧性和安全水平。

(二)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新型工业化是引领技术革命性突破的主阵地。工业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是创新活动最活跃、创新成果最丰富、创新应用最集中、创新溢出效应最强的领域。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点任务。通过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等系统性工程,大量基础性、原创性科技成果涌现,我国逐步由科技创新的“跟随者”向“引领者”转变。在新型工业化的牵引带动下,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领域都出现革命性突破,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动力。

新型工业化是实现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催化剂。工业化发展的过程是各类生产要素与工业体系发生深度关联、带动各类生产要素形成多样化组合的过程。通过运用数智技术发展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促进新型生产要素与传统生产要素创新组合、相互赋能,推动我国的生产要素价值不断提升,生产要素组合持续向高端化迈进。推进新型工业化,在生产方式变革和生产能力跃升中,催化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力量不断积聚,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奠定了优质要素基础。

新型工业化是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主引擎。工业化是一个不断发展形成新产业,引领产业新旧更迭、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点任务,通过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我国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水平不断提升,产业结构整体持续向中高端迈进。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对我国产业体系和产业竞争力的整体重塑,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先进产业载体支撑。

(三)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塑造大国竞争优势的迫切需要

塑造硬实力优势要求必须掌握技术和产业竞争主导权。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国际间技术和产业竞争日趋激烈,谁掌握了技术和产业发展的主导权,谁就掌握了发展先机,就更容易在竞争博弈中占据优势地位。新型工业化是一条坚持自主创新、掌握产业链核心环节的工业发展之路,唯有坚持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自主性,才能在愈发激烈的国际竞争博弈中保持先进的技术能力和产业实力,强化对前沿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掌控力,掌握发展的主导权。

塑造软实力优势要求必须掌握制度和规则竞争话语权。在前沿技术和新兴产业领域,制度与规则竞争是大国博弈的重要主题,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学等领域颠覆性技术的出现给人类社会带来诸多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亟须建立新的制度机制和规则秩序加以应对。新型工业化不仅包括技术和产业创新的内容,也包括制度和规则创新的内容。如果我国在技术和产业前沿探索的同时,加强相关制度和规则的探索和建设,有望在新兴技术和产业领域打破发达国家的规则垄断,引领制度和规则创新,推动更加公平、普惠的国际经贸秩序形成,进而在国际竞争中掌握更强的话语权。

二、准确把握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总体要求

新时代新征程,新型工业化被赋予新的使命和新的内涵。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推动工业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一)准确把握新型工业化的新使命

筑牢实体经济根基。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立身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工业实力不断提升,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4年居世界首位。2023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39.9万亿元,占GDP比重31.7%;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6.2%,占全球比重约30%。面对发展阶段转换、要素红利减弱、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新形势,必须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保持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合理比重,夯实实体经济的发展底座。

带动城乡融合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我国城乡融合发展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同时,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问题突出。必须通过推进新型工业化,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应对百年变局挑战。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全球经贸格局、产业格局面临深刻调整。大国博弈形势日趋复杂,美西方国家在科技、贸易等领域对我国发展进行各种形式的打压遏制,强行与我国“脱钩断链”。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日趋错综复杂。我们必须把握战略主动,充分发挥制度优势,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下好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先手棋,持续提升产业体系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水平,始终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断增强应对百年变局风险挑战的实力和底气。

(二)准确把握新型工业化的新内涵

新型工业化是新发展理念在工业领域的生动实践。新型工业化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把高质量发展要求贯穿始终的工业化。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了根本指导。创新是第一动力,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兴起,加速渗透到工业发展的各个领域,推动工业向智能高效发展。协调是内生要求,推进新型工业化需协调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平衡好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生态保护的关系,着力解决工业发展不充分、不均衡问题,全面优化生产力布局。绿色是生态底色,推进新型工业化要以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为重点,将低碳发展贯穿工业发展全过程,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开放是必由之路,推进新型工业化既要坚持自主创新,也要将我国完备的产业体系和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与国际产业链和创新资源紧密对接。共享是根本宗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充分激发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安全是基本前提,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高发频发,推进新型工业化要注重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建设产业战略备份,以高水平产业安全保障产业高质量发展。

新型工业化是体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要求的工业化。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带动生产力产生质的飞跃,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当前,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开辟出新的巨大增长空间。新型工业化是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重构竞争新优势的必由之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顺应产业发展大势,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全产业体系,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推动形成具有技术先进性、体系完整性和产业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场景应用为牵引,大力研发智能产品,以制造业全流程智能改造实现人工智能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推进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持续加大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开辟更多新领域新赛道,推动研发新的工业产品和服务模式,增强发展新动能新活力。

新型工业化是实现四化协同发展的工业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这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立足于中国国情,不断推动“四化”同步发展。新型工业化是新“四化”的起点,要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带动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并利用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带来的广阔市场需求机会,反过来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形成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互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三、推进新型工业化需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系统设计、整体谋划,处理好发展动力、经济形态、推进主体、新旧产业的关系,广泛汇聚社会各方力量、凝聚共识,保障新时代新型工业化的新征程行稳致远。

(一)处理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立足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创新的两大重点环节,具有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紧密关系。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实现的载体。科技创新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产业体系优化升级,才能充分实现其价值,具备持续发展的动能。而现实中科技产业“两张皮”问题依然突出,科研与生产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桥梁,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对接不畅,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依然面临着不少体制机制障碍。推进新型工业化,要加强科技创新对产业创新的引领作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以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引领产业升级。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建设、融合发展,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形成良性循环,提升创新驱动发展动能,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二)处理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数字经济是工业化发展到高级阶段产生的以数字形式存在的经济形态。数字经济的发展必须植根于实体经济,因此要将实体经济做强做优,推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要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统筹推进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加快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的步伐,通过推动数字技术创新迭代并广泛应用于实体经济各行业、各领域,强化对实体经济的赋能作用,促进产业体系实现全方位、全要素、全链条转型升级。持续加强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健全数据要素产权制度,释放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潜力,促进数字产业发展壮大,加快形成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

(三)处理好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推动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政府给予适当扶持是各国通行的做法。在发达国家发展飞机、芯片、新能源等产业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政府采购、研发补贴等各种形式的政府支持。同时,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也是各国共同的选择。推进新型工业化,要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有效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将技术和产业的选择权主要交给市场,按照市场逻辑配置各类要素资源,不断完善市场竞争规则,营造公平竞争的良好市场环境。另一方面要发挥好有为政府的关键作用,加强对基础性、公益性较强的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和市场化的支持,注重对新技术、新产品早期市场的培育,发挥财政杠杆效应和引导作用,激励社会资本进入,补偿企业风险损失,激发市场创新创造活力。

(四)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当前,社会上对产业分类有一些错误认识,如将传统产业等同于落后产业,而将培育新质生产力简单等同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实际上,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在制造业中占比超过80%,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具有巨大潜力和市场空间。推进新型工业化,首先要稳住传统产业基本盘,广泛运用新技术、新要素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此同时,要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要载体,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引领产业升级,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新兴产业培育过程中,要加强顶层设计和央地协同,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做好对国家发展大局有战略性影响的产业的前瞻性布局,鼓励引导地方因地制宜发展新产业、抢占新赛道。

推进新型工业化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实际行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筑牢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书写新型工业化的壮丽篇章。

 

作者:韩文秀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来源:《新型工业化》2024年第1期

进入 韩文秀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新型工业化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产业组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559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