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至6月1日是全国科技活动周,今年的主题是“弘扬科学家精神 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各地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科技活动。图为中国科学家博物馆,观众参观“共和国脊梁——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馆藏精品展”。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是被纳入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弘扬科学家精神发表重要讲话,并将坚持弘扬科学家精神作为我国人才事业发展规律性认识的八条宝贵经验之一。新形势下全面建设科技强国,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强化科技创新的使命驱动和精神引领,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出台为弘扬科学家精神提供制度保障
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自觉践行、大力弘扬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内核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意见》的颁布实施是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2021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要求,希望广大院士做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表率,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表率,坚守学术道德、严谨治学的表率,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表率(以下简称“四个表率”),这也是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要求。2021年9月27日,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坚持弘扬科学精神,认为“这是做好人才工作的精神引领和思想保证”。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深化了精神引领在我国人才事业发展中的规律性认识。
近年来,中央、部门和地方按照《意见》要求,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科研诚信、学术道德和作风学风建设制度化、法治化步伐明显加快,树立系列优秀科学家榜样,教育、宣传和科普工作卓有成效。2021年9月,“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科学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被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2年1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规定,“科学技术人员应当大力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坚守工匠精神,在各类科学技术活动中遵守学术和伦理规范,恪守职业道德,诚实守信”,为弘扬科学家精神提供了法律遵循。中国科协等七部门发布了两批287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覆盖31个省区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初步形成“以点带面,辐射全域”的体系格局。2022年7月,中国科协在全国开展科学家精神宣讲团“三进”(进高校、进院所、进企业)活动,高校、院所、企业等弘扬科学家精神工作得到明显加强。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个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推动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2023年7月,中国科协、教育部印发《“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实施方案》,系统部署用新时代科学家精神铸魂育人。
广大科技工作者对弘扬科学家精神有较为直观的切身感受。中国科协相关调研表明,九成以上科技工作者群体对爱国、创新、求实、协同精神的弘扬状况满意,八成以上科技工作者群体对奉献、育人精神的弘扬状况满意,说明弘扬科学家精神赢得了科技界的普遍认同。
新时代弘扬科学家精神面临新的形势与挑战
当今世界已进入大科学时代,科技创新的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制度保障、创新文化和环境政策对科研生态的影响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国际科技竞争更加激烈。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对标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新任务,我们更加需要汇聚起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磅礴精神力量。
弘扬科学家精神工作的难点在于推动多主体、多渠道走深走实。部分机构弘扬工作存在“大水漫灌”现象,个性化内容资源供给不足,导致弘扬方式同质化和分散、重复、低效;拥有大流量且广受年轻人欢迎的新媒体平台对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关注仍然较少,有针对性的内容建设和展示形式有待创新;科学共同体、高校院所的创新微生态有待持续优化,科技评价、奖励与激励机制有待持续完善。只有多主体、多渠道同步发力,才能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广阔干事创业舞台、创造更多脱颖而出机会。
高校是立德树人的主战场,也是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基地。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有的理工科院校存在思政课缺乏针对性和吸引力的现象。有的高校在弘扬科学家精神过程中,活动式宣传较多,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还有一些高校在科学教育实践中,存在授课教师对杰出科学家了解不深不透、权威优质素材掌握不足、教学形式单一等现象。
弘扬科学家精神,要在教育、科研、社会实践等各个层面提供全面系统的支持。科学家精神是重要的精神力量,只有通过集体的努力,才能激活科技事业发展的内在要素,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形成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和创新文化的强大合力
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界、工程技术界的杰出代表。新时代弘扬科学家精神,需要广大院士身体力行“四个表率”要求,也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和创新文化的强大合力。
一是将“四个表率”要求融入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谱系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远景目标。紧扣更好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梳理提炼需要及早谋划、着力研究的关键问题,将“四个表率”要求及《意见》实施以来的改革成果,如院士制度改革等新要求,融入科技创新规划、2.0版的《意见》及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学共同体、高校院所作风学风建设,引导科技社团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更好发挥学术自律自净作用,建设与“四个表率”要求相适应的创新文化。
二是将弘扬科学家精神工作融入新时代思政教育。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要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将弘扬科学家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把科学精神、科学家精神和创新文化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增强创新自信。
三是将践行“四个表率”要求的典型案例融入科学教育体系。系统设计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强化校内外科学家精神教育资源协同,播好科学的种子。多部门联合开发一批适合新时代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权威优质通用化素材,如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进行人物画像,挖掘其科学家精神,在全社会树立科学家崇高形象,以开放共享方式给一线教师提供教学素材。支持不同高校院所结合自身实际、著名科学家校友或教师,开发一批具有本校特点的个性化素材,更好发挥对未来有较大概率选择科研职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引导作用。
四是将“四个表率”要求融入新时代大科普格局。2023年,中国科学院等六部门启动了“千名院士·千场科普”行动,旨在向全社会更好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高质量科普为科技创新培植沃土。建议发挥高校院所科教资源丰富、科研设施完善的优势,统筹推进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和科普基地建设,推动科学家精神宣传教育实现常态化、长效化、社会化,持续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营造良好社会风尚。(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 万劲波;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杨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