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瞩目的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近日正式发布。作为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4份中央一号文件,这份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的政策文件(下称“一号文件”),一改近年来更多着墨于“农业现代化”的政策思路,开宗明义强调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于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地位。
综观此次一号文件,涉及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夯实农村共享发展基础;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等六大部分共计33条内容,其间透露了哪些政策亮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就此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
绿色提质是农业转方式、促改革核心
中国经济时报:您认为今年的一号文件有哪些新变化?变化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深意?
叶兴庆:今年的一号文件,与以往尤其是与最近三年来的一号文件相比,的确有着明显变化,2014年、2015年和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主题都是围绕农业现代化展开,而这次则重点强调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际上,通过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有助于将农业现代化这篇文章做实。
此外,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结构性问题,有助于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效率,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需要强调的是,这也正是今年一号文件从逻辑线索上呈现的递进关系。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变化是,今年一号文件特别强调要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农业农村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以后,传统动能在衰竭,迫切要求我们接续新的动力。这与整个国民经济进入新常态后,要解决如何培育新动能的问题,是一个逻辑。
在以往通过增长实现增收出现瓶颈,以及农民工总量的增长速度和农民工工资水平的增长速度都在下降的情况下,实现农民增收的目标需要从农村内部挖潜力、想办法,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形成新的自身力量。
应该说,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是中央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所处的新的历史阶段准确判断之下,形成的一系列新考虑。对于我国农业农村未来向着更加绿色可持续,以及更加注重质量目标的发展而言,深具意义。
中国经济时报:此次一号文件将“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列为第二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其间有着哪些新的政策动向值得关注?
叶兴庆:绿色发展的导向作用,在一号文件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文件指出,“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这句话是此次一号文件的核心,我们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句话也是核心思想。
农业作为与大自然、与生态环境交互影响较强的产业,既高度依存生态环境,也容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所以我们要把生态问题置于农业发展的优先位置,更加强调要提质增效、要优质化、品牌化、绿色化,优质安全,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这同时也是增强农业竞争力的重要要求,需要通过经营方式的转变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还需要从优化品质、延长产业链、三产融合等角度,全方位提高农业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以前我们的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更多在种植业领域,包括化肥农药如何减量、退耕还林等,这次在养殖业也提出了这个问题。文件在发展高效养殖业方面,提出了边际产能退出的问题。比如,文件提出全国生猪养殖业要稳定,但要优化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的区域布局,引导产能向环境容量大的地区和玉米主产区转移。从全国而言是要稳定养殖生产,但从南方水网地区而言,包括长江三角洲、洞庭湖区和鄱阳湖区都需要调减生猪养殖规模。有数据显示,2016年,南方水网地区实际上已经调减了1600万头生猪养殖。这是从环境容量的角度出发,毕竟南方水网地区对牲畜粪便等难以消化,极易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
实际上,这就是产能结构的优化问题,包括畜牧业和水产业,其背后传递的一个信号就是我们的农业产能要优化,优化产能结构也是这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要义之一。此外,农业科技创新也反映了绿色发展导向,即要从以前的增产导向的科技进步路线转向质量效益导向和可持续发展导向的技术进步路线。
亮点颇多,助力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潜力
中国经济时报:您认为,此次一号文件提出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其间有着哪些亮点,又该如何理解?
叶兴庆:“互联网+”主要从产业形态上影响农业发展,包括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互联网+”,通过物联网发展精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环节效率,再有就是在销售环节通过互联网扩大市场半径。此次一号文件强调要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强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这也能继续推动“互联网+”在农村的落地。
此次一号文件还试图重点从新产业、新业态上传递出新意。我们要释放农业的多功能性,农业传统功能就是产出物质形态的农产品,除了需要继续加强外,随着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农业也需要发挥新的功能,比如休闲观光等新功能。文件也重点强调了这个概念,比如提出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镇。再比如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田园综合体正体现了农业多功能性的概念,将物质农产品产出附加一些新功能,体现“旅游+”“生态+”等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模式。
中国经济时报:近年来,深入推进改革已在多个领域形成共识。此次一号文件也作出“加大推进农村改革”表述,并寄望改革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在您看来,2017年的农村改革又将呈现哪些新的特征?
叶兴庆:首先,就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而言,与以往相比均有新的变化。比如,对棉花和大豆在过去三年都是做“目标价格改革试点”表述,今年在口径上有了新变化。文件指出要调整完善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政策,改进补贴方式。这意味着,在新疆实施三年的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以后,从2017年开始,要在三年试点的基础上对补贴方式作出调整。文件还提出要调整大豆目标价格政策。这就意味着在东北地区实施三年的大豆目标价格补贴试点的政策路线,或将面临改变。
而在稻谷和小麦收购价格上,文件也有一些新的表述,比如强调坚持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合理调整最低收购价水平,形成合理的比价关系。这也释放了重要信号,就是稻谷、小麦收购的政策模式不会改变,但是定价机制会有所变化,要改变只涨不跌的刚性预期,综合考虑市场供求、库存、不同品种的比价关系,制定合理的最低收购价水平。这显然能够让稻谷、小麦收购从以往最低收购价的刚性中走出,更具灵活性。
其次,在农业补贴上也体现了绿色发展导向。2016年我们将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今年一号文件强调要完善农业补贴制度,进一步提高农业补贴政策的指向性和精准性,重点补主产区、适度规模经营、农民收入、绿色生态。通过补贴政策的转变引导农业向绿色生态方向发展的意味还是明显存在的。
第三,此次一号文件对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动作幅度是比较大的,也是一大亮点。文件提出探索农村集体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这是含金量很高的措施,背后意义是,在宅基地体制没有大的突破前提下,有效利用农村土地问题,避免继续闲置。口径上强调集体组织以出租、合作的方式,就是说宅基地的使用权并非直接流转。但文件强调严禁违法违规开发房地产或建私人庄园会所,这无疑堵住了小产权房的现象发生。文件还指出,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这意味着,可以将集体建设用地与外来资本联合起来,在特定领域进行开发,政策弹性和想象空间还是比较大的。比如,通过兴建养老院、养老中心等发展养老产业,但这不能等同于养老地产。
第四,在农村人才引入方面,文件强调要健全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村创业创新体制。鼓励高校毕业生、企业主、农业科技人员、留学归国人员等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创业创新,其背后的重要启示在于,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素质是大问题,老龄化问题严重,农村素质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正在单向从农村向城市转移,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农村活力。因此,我们要认识到,在继续推进城市化,即坚持人往城市走的大前提不变的前提下,农村也需要一部分高素质劳动力,发挥引领作用,这也是一号文件的亮点之一。防止农村老龄化问题扩散,是需要现在就着手解决的问题。
叶兴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
李海楠:经济时报记者
转自: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2017-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