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士颍:容肇祖:开学术新宗 传中华学统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143 次 更新时间:2024-10-02 00:03

进入专题: 容肇祖  

胡士颍  

 

容肇祖(1897—1994),字元胎,广东东莞人,中共党员、民盟盟员,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史家、思想史家、文献学家、民俗学家、文史专家。其著述收录于《容肇祖全集》,凡三百余篇(件),近三百万言,在多个领域取得开拓性、创新性、奠基性成就,被誉为“明代思想史泰斗”。容肇祖与其兄容庚、妹容媛被称为“东莞容氏三杰”。今年是容先生去世三十周年,适时缅怀其学术志业,对我们正确对待自己的历史和文明,理解传统与现代,具有启发性意义。

博而后约的学术人生

容肇祖出身书香门第,幼而爱学,长而得益于舅父邓尔雅因材施教,受文学、文字、篆刻、书法之滋养,打下扎实的旧学功底。1915—1921年,容肇祖发表文史、翻译作品十余篇,学者气象隐然可见。其时,广东沿海得风气之先,容肇祖在广东高等师范学习英文,深受五四运动、先进思潮洗礼,立志为国家、民族谋未来。

1922年,容肇祖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术天地为之一新,学问视野随之拓展。其任课老师蔡元培、胡适、陈垣、熊十力、顾颉刚等皆为学术大家、极一时之选。在读期间,他发表心理学、戴震哲学、廖燕思想、复社历史等方面论文,受到胡适、张荫麟赞赏,所参与之妙峰山考察被誉为第一次真正的田野调查,是中国民俗学、民间文学研究的标志性事件。

1926年至1949年,战火频仍,容肇祖于颠沛辗转中治学不辍,博约并进、广中求深,在多个领域皆有论著,故有“杂家”之称。1926年秋至翌年春,他担任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讲师、研究院编辑。1927年至1933年,他任职中山大学、岭南大学等高校,主要集中于开拓性的民俗学工作与研究,成为中国民俗学运动的发起者、领导者和奠基人。此外,他还教授国文、历史、哲学、文学等课程,并发表多篇重要成果。1934年受聘辅仁大学、北京大学副教授,1938年南下任教于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此间转治思想史,成果迭出,出版了《魏晋的自然主义》(1935)、《中国思想史参考资料》(1935)、《李卓吾评传》(1937)等论著。1940年至1949年间,他任职岭南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尽管生活困顿,仍旧积极加入反抗日本侵略和国民党残暴统治的活动,坚持教学和研究,出版了学界盛名的《明代思想史》(1941),以及《三晋法家的思想》(1944)、《先秦法家》(1946)等著作,成为明代思想史领域的权威学者。

1952年,容肇祖从北京大学调任北京市政府文教委员会文物组,负责古迹和文物的考查、鉴定、整理、研究等工作。1956年任职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在哲学研究、思想史研究、古籍整理等多个方面作出杰出贡献,历任研究员、哲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中国哲学史学会顾问、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顾问,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容先生享年97岁,经历清末、民国、新中国三个时期,从事学术研究七十余年,可谓生跨世纪,学兼新旧,综罗中西马,通贯文史哲,诚为后学楷模,也是百年来中国学术发展的缩影。他品格高尚,笃定学术,探求真理,追求进步,赤诚爱国,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汝信曾从治学、为人、育人等方面对其予以高度评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副会长陈祖武称:“容肇祖先生乃20世纪吾国学坛之巨擘,人格高尚,学术湛深,望重四海学林。”

民俗学运动的发起者与领导者

尽管容肇祖很早就在哲学思想研究方面崭露头角,但他早期主要活跃于中国民俗学领域,是中国民俗学运动、民俗学研究的先驱者、开拓者和奠基人。早在1923年求学期间,他就因周作人、常惠之故,积极搜集民间歌谣,以建立“新文学”,编辑“新国风”;在此基础上,探讨方言、古音,提出改良、推行和扩充国语,与沈兼士、林语堂等32人所拟《北大研究所国学门方言调查会宣言书》乃中国现代语言学研究的里程碑,标志现代方言调查工作的起步;与顾颉刚、容庚、孙伏园、庄严进行妙峰山调查,并撰写《妙峰山进香者的心理》。妙峰山调查及“妙峰山进香专号”组文,是中国民俗学运动和田野调查的标志性事件,被称为“中国学术界的一个霹雳”。

从搜集歌谣、风俗调查,到发起民俗学运动,容肇祖逐步将民俗学作为移风易俗、唤醒民众、改良社会的事业。他先后参与发起成立厦门大学风俗调查会(1926)、中山大学民俗学会(1927),并被推举为中大民俗学会第一任主席,主编会刊《民俗周刊》,成为继顾颉刚之后民俗学运动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1927—1933年间,他与顾颉刚、钟敬文等人艰苦探索,形成较为成熟的民俗学工作与研究方法,明确了建立民俗学的目标方略,在组织建设、资料积累、人才培养等方面,为我国民俗学运动和学科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容肇祖十分重视深入的民俗学调查、记录和广泛的资料征集,曾多次在东南、西南地区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文献搜集、田野调查,搜购民俗物品数万件,举办相关展览;苦心经营民俗学会,组织开展各项活动,争取学校、社会的最大支持;编辑、改革《民俗周刊》,使之成为成果发表、学术交流的园地,其他省份、地区也纷纷效仿;汇集、鼓励民俗学研究,培养民俗学人才,策划出版“民俗学”丛书三十七种(其中十八种由容肇祖主持出版);他和顾颉刚、钟敬文等人尝试构建民俗学学科,举办民俗学传习班,培养出一批骨干力量,民俗学运动得以在南方多个省市快速发展。他本人也身体力行,撰文、发表民俗学方面文章近百篇,所著《迷信与传说》一书开启了民俗学研究范式,是早期中国民俗学重要著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容肇祖晚年仍关心民俗学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他与顾颉刚、钟敬文等人倡议在中国社科院建立民俗学及相关研究机构。1982年,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容肇祖担任副理事长。他不顾年迈,奔走建言,提出很多促进民俗学调查、整理、研究的建议,为建设科学的民俗学和中国民俗学努力不懈。

文史领域的拓荒者

容肇祖的学术底色是极为深厚的文史造诣。他中学时期便开始文学创作,于民间文学、文学史、文献学、古籍整理方面贡献尤大。求学北大和参加民俗学运动期间,他从民间和古代资料中发掘各类歌谣,记录民间故事、神话,保存了许多民间文学素材,同时鼓励、发动同志者从事搜集并为之出版。

在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岭南大学等学府教授国文、中国文学史期间,容肇祖受鲁迅影响,进行文学史研究,撰成《中国文学史大纲》(1935)。该书多次印行,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学史研究繁荣多元、由旧入新的重要体现。此外,他还跟从刘半农学习语音学,撰写方言、语音、文字方面研究论文若干篇。

容肇祖治学皆以历史研究方法贯通,涉及简牍、碑记、历史事件和人物等诸多方面,不仅有《孔尚任年谱》《李卓吾评传》《李贽年谱》等代表著作,还发表历史研究文章近百篇,长期在中山大学、辅仁大学等高校从事历史教学工作,开设“殷周史”“秦汉史”“中国史学史”“中国古器物研究”等多种课程。1952年,容肇祖在北京市政府文教委员会文物组任研究员期间,从事新出土文物的考古与研究工作,对北京历史文化研究亦有贡献。

目录文献学是考寻古今学问的门径,容肇祖对此探索良多,功力精湛。在厦门大学、中山大学、辅仁大学工作期间,他开设过“中国目录学”“校勘学”“中国文字史”“中国史部目录学”等课程,后著有《中国目录学大纲》(1935)。该书极为细致地爬梳考证了中国图书分类、沿革、书目、异文、目录学家及著述,探索新、旧中文书籍的分类方法。正因对目录学、版本学深有研究且谙熟古代中国哲学典籍,他在此后的哲学所图书资料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容肇祖于古籍整理方面亦不畏艰辛、成就不凡。早年整理出版《星槎胜览二集》(1928)。1954年至1956年参与标点《资治通鉴》,后受中华书局委托主要整理《续资治通鉴》,承担该书220卷360万字的标点、校勘、补正等工作,足证其学术功力深厚,“四十多年来,整理本《通鉴》、《续通鉴》,已成了文史工作者案头必备之书,其为学术界带来的便利,是不言自明的”。1958年,容肇祖担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古籍整理和出版规划小组顾问。此后,又陆续整理出版何心隐、王安石、吴廷翰、胡寅等人的著作,对中国史学、哲学研究皆有重要贡献。

哲学思想史研究的巨擘

容肇祖的哲学思想史研究同样起步很早且成就斐然。北大求学期间,他便对美国思想史、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颇有涉猎,并应用到民俗、思想史的研究之中。用“历史家的态度”介绍、消化、研究中外哲学思想史,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故其论著淹贯征实,深具史家风范。1925年发表的《戴震说的理及求理的方法》,即运用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综合视角研究古代人物、典籍,显示其治学理路、谋篇布局已蔚然不凡。

1934年之前,容肇祖在厦门、广州等地教授中国哲学史、心理学等课程。他很早就有一个通盘写作计划,欲对中国思想史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除了《魏晋的自然主义》,还有关于先秦法家、名家的系列著述,以及囊括汉代哲学、魏晋南北朝哲学、唐代哲学的《中国中古哲学史引论》。

1934年以后,容肇祖转变治学重心,发力思想史研究。当时学界于明代思想研究甚为疏略,无专书叙述,容肇祖开辟新路、超越前贤,撰就一部拓荒性、奠基性学术专著——《明代思想史》,奠定其思想史家地位。该书成于家国罹难之际,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明代思想,尤其展现了阳明心学及其后学脉络,深入堂奥,不囿旧说,揭示出良知在个体生命中的核心价值及其对精神、文化、社会、政治等各个层面的重大影响。是书被誉为“中国断代哲学史的典范”和“中国明代思想史研究的名著”。20世纪90年代,他结合新发掘资料、新成果予以修订,又以《中国历代思想史》(明代卷)新面貌出版,足见其用力之久、耕耘之深。

1956年以后,容肇祖在哲学研究所工作,为哲学研究所建设和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第一,哲学研究方面。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阶级分析等理论、概念、方法研究古代思想家、哲学史。在关于何心隐、吴廷翰、王安石、胡寅、李贽、刘基等人的研究上,濯去旧见,融会新知,体现新的哲学话语表述、研究理路和哲学史学科意识。

第二,哲学研究与典籍整理并重。尽管容肇祖逐渐适应了新的学术体系,但其历史素养、文献功底和扎实学风仍然一以贯之,他主张史料先行、去伪存真、去芜存精、考镜源流,研究之前必先汇集充分资料,再加以梳理,才进行深入的哲学、思想研究。例如,《何心隐集》(1960)、《王安石老子注辑本》(1979)、《吴廷翰集》(1984)、《斐然集 崇正辨》(1993)等,既是呕心沥血的古籍整理成果,又是哲学、思想史研究的结晶。

第三,哲学教育方面。容肇祖长期在高校、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书育人,他素来清净有默,学无偏私,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有石峻、杨邦宪、汤一介、陆学艺、姜国柱等著名学者。但有国内外学人前来请教问学,他都热情款待,答疑解惑,故其德业风范,感慰人心,令人敬仰。

第四,他为哲学资料选辑做了长期、大量工作,促进了中国哲学研究与学科发展。20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为适应中国哲学学科发展需要,哲学研究所组织出版了《中国哲学史资料选辑》先秦之部、两汉之部、魏晋隋唐之部、宋元明之部、清代之部、近代之部,容肇祖全程参加了编订、增订工作,为学界及时提供了权威、翔实、简明的哲学研究和教学参考用书。

第五,图书资料建设。哲学研究所建立之初,图书资料亟需补充,容肇祖发挥目录学、版本学、中国哲学所长,带人跑遍北京各书店,手检目验,精挑细选,较短时间里购进优质、专业图书万余册,其中不乏珍本、善本、孤本、名家藏本,给哲学研究所图书馆藏留下无比宝贵的图书资料和精神财富。

容肇祖自幼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熏陶,而后经过五四运动洗礼,志于学术救国,在多个研究领域开拓奋进,成为中国哲学与思想研究巨擘。诚如姜国柱所言:“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出巨大的成就,对国家、民族作出应有的贡献,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不污其门,在各方面都取得上乘佳绩,却是难能的。”

 

本文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07-22第7版

    进入专题: 容肇祖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爱思想综合 > 学人风范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5490.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