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道彬 江林昌 孙鸣晨: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周易》中的君子之道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566 次 更新时间:2024-03-12 00:47

进入专题: 周易  

傅道彬 (进入专栏)   江林昌   孙鸣晨  

《周易》作为先秦“六艺”之一,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经典,其内容广博浩瀚、絜静精微,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贲·彖传》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周易》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有关君子的名言警句,其文词约义丰,其理阐幽明微,历来为人所称颂。

 

记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我们熟知的《周易》名言之一,更是被清华大学引为校训,可见《周易》影响之深远。首先,请三位学者简单谈一谈《周易》与君子之道的关联。

傅道彬:“君子”一词在我们中国文化中具有特别的意义。荀子说“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荀子·儒效》),成就君子是中国人一生的人格追求。君子代表着人的基本思想品格,既表现为以仁爱为基础的内在精神,也代表着以礼乐为基础的外在风范。可以说,君子人格对中国人的精神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周易》从经到传是一次哲学和思想的跨越,《易传》将《周易》从卜筮之学带入哲学。《易传》关于君子人格的阐释正是以人为主的哲学精神的高扬。《易经》开篇就是“乾,元亨利贞”,孔颖达认为“元亨利贞”有春夏秋冬的象征寓意。而在《易传》里“元亨利贞”则被系统地阐释为一种人格精神。《文言》谓:“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文言》的阐释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一是从自然的生长、发展、收获、凝结的“四时”生命节律,转变为人格精神“善之长”“嘉之会”“义之和”“事之干”的象征表达;二是从这一象征系统里生发出对君子人格精神的全面概括和系统阐释。“四德”中的“体仁”“嘉会”“利物”“贞固”几乎涵盖了人类善良、礼敬、正义、事功等一切美好的人格品质。

《易传》中“君子”的道德、文化、人格是从自然天地中获得思想启示的。现在我们所熟知的“进德修业”“修辞立诚”“敬以直内”“义以方外”,都是将自然天地的现象转化为人格精神的系统表达。《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周易》立天、地、人三才之道,将“天道”与“人事”相统一。《郭店楚简·语丛》云:“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所以,《周易》总是通过观物取象提醒人们在世俗生活中应该坚守何种信念和胸怀,遵循何种道德准则,履践何种行为方式。《周易》犹如君子“成人立业”的教科书,既有深广的哲学命题,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江林昌:《周易》经、传中的“君子”含义是发展变化的,与其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基本趋向认为,《易》之“经”是商周之际,尤其是西周初年对易卦的文字叙述;而《易》之“传”则是春秋晚期孔子在前人基础上对易卦、《易经》的思想阐发与哲学提升。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中的“经”与“传”直接证明了这一点。《易经》中的“君子”主要是指贵族阶层,是就“职位”而言;《易传》里的“君子”已发展为指人格品德,是就“道德”而言。如《乾》卦九三爻辞“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坤》卦卦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这两处君子都是指贵族、贵人。而《系辞》:“劳谦,君子有终,吉。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这里的“君子”是指品德高尚者。当由“位”发展为“德”之后,“君子”就泛指所有道德高尚之人了。不管是贵族阶层,还是下层庶民,只要道德品格好,均可称为“君子”。如《论语·公冶长》孔子评价学生宓子贱为“君子哉”。东汉班固《白虎通义》:“此谓弟子。弟子者,民也。”相反,“小人”泛指所有道德品质低下的人。如《系辞》“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而“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

君子之所以由“职位”转化为“道德”,是因为周代的礼乐制度与王官之学,在春秋时期开始逐渐瓦解。春秋战国之际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因而产生了中国哲学的高峰。而《易传》里的“君子”所体现的仁礼思想、人生哲学,正是中华民族思想最光辉的一面。

 

记者:《周易》以君子为引,对人一生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都作了提示和预案,比如,应当怀抱怎样的人生态度与理想追求,应当如何为人处世,等等。能否请三位学者对此进行归纳和总结?

傅道彬:《周易》依据“观物取象”的原则,将自然物象上升为抽象的哲学表述,每一自然现象和运动中总能体味出思想意蕴。《周易》以自然物象启示人生,对为人处世和人生态度予以提醒劝诫。如,《晋》卦是“明出地上”,《象传》谓“君子以自昭明德”,强调君子应当鲜明地呈现其高尚的人格品质。《蹇》卦是“山上有水”,《象传》谓“君子以反身修德”,遇有艰难,君子不是一味地寻求外在的原因,而应更多地反身求己,寻求内在的精神和谐。《讼》卦是“天与水违行”,《象传》谓“君子以作事谋始”,凡作事之始就应当慎重谋虑,防患于未然。《升》卦是“地中生木”,《象传》谓“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这里可以推及精神的顽强生长,逐渐升华。

《易传》强调“君子”是后天努力的结果,可以通过“学”的手段实现。《文言》谓:“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君子人格是以“学”为首,在“聚之”“辩之”“居之”“行之”的活动中实现的。具体而言,一是君子以笃信好学为美德,如“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大畜·象传》)、“君子以朋友讲习”(《兑·象传》)。二是君子遵道而行,勇于实践,如“君子以果行育德”(《蒙·象传》)、“言行,君子之枢机”(《系辞》)。三是君子成长源于循序渐进的扩展和积累,如“君子以居贤德善俗”(《渐·象传》)。《易传》强调“君子”不是先天的一种品行,而是源于实践理性的学习成长。

君子在日用伦常中的言谈举止,也颇宜参考。君子不能脱离日常生活,尤其是《易传》中的君子并不是孤高自傲、离群索居的,而是亲切的、朴素的、充满人性温暖的。《坎·象传》提倡“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即君子在礼乐教化中培养磨砺精神品格,将坚守美德融入日常行为。“君子以俭德辟难”(《否·象传》)、“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颐·象传》),指君子的言行应立足于朴素的生活土壤中,包括用度的节俭、言语的谨慎、饮食的节制。

江林昌:古代先民的人生态度与农牧生产方式紧密相连,由天道感悟人道,由自然互拟人生。《系辞》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又说,“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因此,《易传》里的君子思想大多由宇宙自然而引申到人生哲学,所谓“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易辞》)。如《晋》卦的《象辞》:“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这个“明”就是指太阳,意思是说当太阳出现在地上,万物晋生成长。君子由此获得启发,要自昭明德。又如,《升》卦的《象辞》:“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这也是由大地的吐生万物而感悟到人生哲学,提醒我们需要顺乎自然,循序渐进,奋发有为,如此等等。

《周易》还展现了“君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不断加强自身修养的追求。如“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系辞》)、“君子以反身修德”(《蹇·象传》)、“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益·象传》)、“君子以致命遂志”(《困·象传》)等。这些君子思想不仅是普通民众的精神指引,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依然值得我们不断地传承与弘扬。

孙鸣晨:《周易》常从现实生活出发,为君子在立身行事、知识学习、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等方面提供指引。具体表现为:

其一,《周易》鼓励生命的自我实现和完善。《易传》认为古经中的每一卦象都代表着一种生命理念和价值。君子能够从具体的现实出发,随时随地通过行为来完善更高的品质。《乾·文言》说:“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所谓“进德修业”,涉及更为完整的人格观念和标准,包括德行、业务、忠诚、诚实、智慧、正义、谦逊、静心、及时、恒久等。可见早在文明之初,《周易》便不断劝诫人们,想要追寻光明的成功之路,必须持之以恒地进德与修业。为此,君子要“日新其德”,要“自强不息”。如要知几,快速果断地把握事物变化的微妙情状,谋始有终,“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君子知微知彰”(《系辞》);要能随机应变,适时而动,“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系辞》);君子应“持中守正”,言行有度,“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象传》)。

其二,君子能够在困境和磨难中进取遂志。王阳明说:“蹇以反身,困以遂志。”(《赠刘侍御二首》)困境和磨难有时不可避免,突破了可以更上层楼,而退缩畏难终将失败。君子观《蹇》《困》悟知,于晦暗中应当不纠结执迷,反求诸己,而益自修;于困局之中应当临难不苟免,见危不曲全。君子还有着韬光养晦、待时而动的智慧。万物的动静各有其时运,人的行止也要顺时而为;而在时机未到之时,“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艮·象传》),能够应时行止,然后才能光明著见。《明夷·彖传》谓“内文明而外柔顺”,即在众人面前低调温厚,而内实明哲,体现出善葆其壮、以克时艰的智慧,周文王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度过了危难。

其三,当处于顺境之时,君子依然能理智警戒,谦逊不骄。《既济·象传》云:“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既济》象征事已成功万事皆济,但君子观此卦却能领悟居安思危的道理。这与《系辞》中“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的忧患意识深深相契。《周易》的作者还非常看重《谦》卦。《谦》为六十四卦中唯一六爻皆吉之卦,《集解》引郑玄曰:“山体高,今在地下;其于人道,高能下下:谦之象。”《谦》卦为地中有山之象,山本来高耸于大地之上,如今却能够低藏于地中,寓意了谦逊之美。由此人们悟知功高不自伐、位高不自傲、学高不自夸是立身关键。《谦·彖传》云:“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唯其如此,才能达到君子的境界。《周易》对于不同境遇中,哪些是恰当的表现、哪些是不能实施的言行有着多方位的描绘,充满了人生智慧。总之,把握“通变”的规律,止行得时,方能绵延长久。

 

记者:若从儒家推己及人的传统出发,将《周易》中的君子之道适当推及家庭、单位和社会,乃至于国家,又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傅道彬:所谓儒家的“推己及人”传统,其内在精神就是君子之道的集体主义内涵。应当指出的是,君子之道不仅仅是纯粹的自我修养,更是具有整体人生意义的价值体现,是集体主义语境下的人格表达。

“仁”是君子的思想根基,而“仁”这一概念是一种集体主义背景下的仁爱精神。“仁”字,从人从二,是人的复数,相当于英语里的people。君子“依于仁”(《论语·述而》)的基本含义,决定了其集体主义的思想品格。因此,君子十分注重“乐群”的思想。与“诗可以群”“敬业乐群”观念一致的是,《易传》也强调“不乱群也”“物以群分”的主张,只有在“群”的背景下,才能实现仁爱的基本思想。

集体主义背景下的君子人格思想,涉及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谦敬。“谦”的卦象是艮下坤上,即高山掩藏在大地之中,具有渊默谦抑的象征意义。而《易传》从这种象征意义里描述了在天道、地道、人道中存在的“谦”的普遍规律,引发出《象传》“谦谦君子,卑以自牧”的人格阐释。“敬”是“谦”的表现形态,这一思想记载于《易经》的《需》《离》卦的断占之辞里,分别有“敬之终吉”“敬之无咎”的表述,而在《文言》里则发展为“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的哲学意义表达。从朴素的现实生活出发,将君子人格精神从个人修养扩展到家国思想,再影响到整个社会,才是建构君子人格的真正含义。

孙鸣晨:《周易》对君子的论述给后人带来了无尽的启发。从家庭幸福和家道常理的角度来看,君子包容亲和、言行端正的气质颇有意义。家道亨通的基础是夫妻和睦,而夫妻的和睦是要得力于至诚宽和。《咸·象传》曰:“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咸》卦认为山泽通气譬如男女感应亲和,因此以至诚之情相与方能感通人心,以宽和之心相容自然会和谐幸福。另外,《周易》推崇“持守中正”的君子之道,《同人·彖传》云:“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恒·象传》云:“君子以立不易方。”君子守持正固之道,延伸于家庭生活中,即要有端正的家风。“家风”一词源于《家人》卦,《象传》曰:“风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卦象是风自火出,象征居家行事由内影响到外,家风就是这样形成的。君子观此卦是以诚实端正教育家人,家庭和谐就有了保证。

对单位和社会层面而言,仁义诚信、革故鼎新在今天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于人事而言,忠信则可通天下。《周易》屡屡提到仁义诚信的重要性,代表诚信之意的“孚”字出现了42次,如《需》《比》《小畜》《履》《随》《坎》《萃》《中孚》等各卦爻辞都有所涉及。《系辞》说,“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凡此种种,都是在以温言提示我们诚信有助于心安自得,有助于建立信任和互助的社会网络,更能决定成败。至于革故鼎新,是源于《革》《鼎》两卦的创新变革思想,《杂卦》云:“《革》去故也;《鼎》取新也。”《革·象传》云:“君子以治历明时”,君子观此卦体悟出事物变革创新的道理,从而修治历法以安排生产与生活。而稳妥有效的变革创新是有条件的。《彖传》云:“己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说,大亨以正,革而当,其悔乃亡”,己日是变革的时机,诚信是变革的条件。革新时只有纯正动机和诚信志向,才能确保成功。

从国家和民族角度来看,《周易》所倡导的“自强不息”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原动力。这一思想在《易传》中盈篇累牍,如“刚中而志行”(《小畜·彖传》)、“其德刚健而文明”(《大有·彖传》)、“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大畜·彖传》)在先民看来寒来暑往、昼夜交替的自然规律体现了上天永不止息的刚健之德。人们应该效仿天道之健,以自强的、锐意进取的方式直面和回应外在世界。几千年来,这样的信念已经深深融入中国人的血脉,奠定了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从洪荒时代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依靠这种刚毅强健、不屈不挠的精神信念,一次次战胜自然和人为的厄难,不断成长和进步,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近代鸦片战争、抗日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史。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当代中国依然熠熠生辉,是中国人民开拓进取的精神支柱。

江林昌:《易传》里的君子人格强调“内修”与“外推”,内修是“仁”,外修是“礼”,所谓“内圣外王”。概括起来,就是《礼记·大学》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个体与集体的高度统一观念,至今仍然有积极的社会实践意义。这一点在《周易》传文的君子思想里有许多具体反映,值得我们作全面总结。

首先,《易传》里特别强调个人的品格修养、精神提升。如“君子以懿文德”(《小畜·象传》)、“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大有·象传》)、“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大畜·象传》)、“君子以非礼弗履”(《大壮·象传》)等。这些都是从儒家传统的君子之道出发,将“君子”自身的修养提升到更高的道德层面。

其次,《易传》里又强调个体人格精神对社会影响、对集体引导的作用。如《系辞》:“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可见《易传》认为,君子的个体精神培养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族类群体的发展,因此,君子的形象就具有了超越自我的崇高境界。正是这种境界的陶染,后世才出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语)等振奋人心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精神。

再次,《易传》里君子思想的推己及人、个体与集体统一的内涵,是以农牧生产背景下“天人合一”哲学观作为最深层文化结构的。《系辞》云:“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象也。”这里所谓“三极”,是指天道、地道、人道。君子是最能领会这“三极”之间的辩证关系的。《系辞》又说:“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君子是对天地之理、人伦之义最深刻的把握者、最具体的实践者。因此君子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达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君子正是这和谐统一的主体。“天地者,生之始也;礼义者,治之始也;君子者,礼义之始也……故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天地之参也。”(《荀子·王制》)这是君子精神的最高境界。

 

记者:《泰·彖传》中说“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消,《杂卦》中一作忧),而《杂卦》又特意以此句作结,体现出作者独特的人生趣味与社会理想。“君子道长,小人道消”甚至成为从古至今读书人孤高耿介、无畏无惧的一种信念。人生难免磕磕绊绊,《杂卦》这一有力总结传达给我们怎样的处世态度与执着追求?

江林昌:《周易》从易卦、《易经》到《易传》,都是讲天地宇宙、日月升降、阴阳变化、四时替代,然后是万物的春生、夏长、秋实、冬藏,终始循环。整部《周易》以《乾》《坤》两卦为始,以概括全体。《系辞》:“《易》与天地准,故能弥伦天地之道”,“夫《易》,广矣,大矣……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周易》又以《既济》《未济》两卦作结语,“既济”是已经成就圆满了,但也终结了。然而,世界万物是变化发展的,因此“既济”接以“未济”作为六十四卦的终结。“未济”是未成就,说明事物还有新的发展,所谓“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为易”(《系辞》)正因为事物的发展呈现是日新月异的,所以我们应当“穷神知化”“原始要终”“彰往察来”,在追寻真理的道路上不断探索,这样才能“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系辞》)。这是我国先民探索宇宙自然所取得的深刻认识与哲学总结。

更有积极意义的是,《周易》对宇宙自然的探索,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认识社会,理解人生,从而更好地发展社会,把握人生。而“君子”指的是能认清这些规律,完成其崇高任务的人,这就是《同人》卦《彖辞》所说的“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系辞》所说的“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从自然万物中,君子把握了治理社会的规律,又能自觉修己,警惕行事,即《系辞》所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又说:“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这就是“君子道长”的具体内涵,也是其根本原因。而“小人”既目光短浅,不能见天地之化,万物之变,又道德低下,不能“果行育德”。《系辞》所说:“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这就是“小人道消”的具体内涵,也是其根本原因。

孙鸣晨:《杂卦》作者以此结语是依托自然规律,表达了对君子之道持久盛行的呼唤。《周易》以阴阳消长规律,将自然、社会都看作是一个动态的、生生不息的展开过程。如《杂卦》所展示的那样,事物和境遇总是在正反变动中转换发展,有盛极必衰也会有否极泰来。

《周易》体现的主要是刚健宽厚的精神,《杂卦》从乾阳开始,以夬阳结束,正昭示着君子之道生生不已,无穷无尽。因此,时代有时难免有丑陋、暗淡的一面,但总体都是积极的、向上的、充满蓬勃朝气的,所以有为的君子应当要振奋自己的德行,提升个人的修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杂卦》还告诉我们,世道不尽然都是顺利的,偶尔也会有挫折,也会有困难,但这些都是一时的,所以有德的君子不应该惧怕,不应该堕落,不能与小人同流合污,不能向社会的阴暗面屈服,而应当小心谨慎地保持自我,修养德行,坚强不息,等待美善时机的到来!

宋代张载说:“《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从价值取向上看,《周易》总是开导人们要能够认识“物不可穷”的情状,怀揣否极泰来的信念,行于当行,止于当止,最终沐浴在“君子道长”的春风之中。

记者:《周易》不仅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的奠基之一,其中蕴含了周密的逻辑体系与辩证的思想态度。着眼于其中的君子之道,对普通人而言能有什么启发和帮助?

傅道彬: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思想性格,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君子之道也是随着历史演进和时代发展不断变化、不断丰富的。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语境里,成就君子人格一方面是激活传统,坚守君子之道的基本精神;一方面又要融入新的时代精神,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呈现出新的人格风范和气象。在新时代的语境下和现实基础上,重提君子之道,对我们现代人的思维与认知方式有着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日新其德”的创新思维。《周易》将世界看成是一个生生不已的生命整体,处于生机无限的历史演进状态中。因此“通变”是一个世界的总体法则和基本规律,《易传》特别强调生命的“日新”精神,所谓“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刚上而尚贤”(《大畜·彖传》)、“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系辞》)。“日新”便是时时变化,日日更新,生命只有在变化中才充满生机和辉光。君子人格的精神是生命的昂扬状态,也是不断更新的精神风貌,与时代同行,站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

第二,“欲及时也”的时间意识。《乾·文言》谓:“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欲及时也”强调的就是“与时偕行”中的人生进取精神。“时”字在《周易》中频繁出现,是《周易》中的重要观念。“凡益之道,与时偕行”(《益·彖传》),这里的“时”是时间的,也是时代的。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中,我们既要有投入时代洪流时代感,也应有只争朝夕时间感。

第三,“化成天下”的人文精神。《易传》提出了“化成天下”的人文精神,《彖传》谓“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最重要的是化境,是将外在的文明转化为内在的文化境界的过程。《周易》强调以文化人,文化的过程是渐变的,这种变化一旦完成又是稳定的。《象传》谓“君子豹变,其文蔚也。”“豹变”是渐变的,一旦形成就是持久而不可改变,永远有美丽的花纹。

孔子感叹:“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述而》)。因此,对于常人而言,可以选择站在朴素的生活里作君子,实现君子之道。新时代环境下的君子之道构建更应该重视文化的作用,以先进的思想化成天下,以丰富的知识滋养心灵,从而形成属于我们时代的风雅精神。

进入 傅道彬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周易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中国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9813.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光明日报》( 2024年03月02日 11版),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