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时代的要求

——访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阿塞拜疆语教研室主任阿格申·阿利耶夫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797 次 更新时间:2024-03-09 22:27

进入专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  

陈密容  

 

新时代以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取得全方位、开创性的丰硕成果,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落地生根,为应对全球性挑战贡献了中国智慧,同时引发海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与研究。围绕这些倡议及其中蕴含的中国理念,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阿塞拜疆语教研室主任阿格申·阿利耶夫(Agshin Aliyev)。

作为北京外国语大学阿塞拜疆语专业的创始人,阿利耶夫致力于将中国经典古籍直接翻译成阿塞拜疆语,如《论语》《道德经》,让阿塞拜疆读者不再借助俄语、英语等第三方语言,就能直观全面地了解真实的儒家思想和中国文化。通过中国古籍翻译,阿利耶夫也为阿塞拜疆与中国的文明交流互鉴搭建了桥梁。

“和”与全球文明倡议

“在阅读《论语》时,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和而不同’(Harmony in persity)这一概念。”阿利耶夫对记者表示。“和而不同”追求的是与周围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在大部分书籍中,“和而不同”解释为“在尊重事物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基础上实现整体的和谐共存”。也就是说,不要因为与我们的文化不同而歧视其他文化。此外,孔子的“和”强调天人之和、群己之和、人己之和等。孔子被誉为世界最受尊重的人物之一,绝非巧合。

阿利耶夫谈道:“当我在新闻报道中看到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我立刻就联想到了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全球文明倡议是给国际社会提供交流合作、共建和平的平台。目前,还有部分地区和国家存在矛盾冲突,其主要原因就是互不理解、互不信任。全球文明倡议强调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齐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天各国的前途和命运是紧密相连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时代的要求,回应世界人民的心声,也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宗旨。

阿利耶夫继续说到,全球文明倡议提倡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和平共处,是为世界人民大团结而设计的“中国方案”。新冠疫情期间发生的事情便是最好的证明,疫情期间,尽管自己也处于困境中,但中国仍向160多个国家提供了援助,包括实施数千个成套援助和物资援助项目,开展了上万个技术合作和人力资源开发项目,为发展中国家培训各类人员40多万人次。我还记得中国专家团队也曾赴阿塞拜疆参与治疗、防疫与培训工作。疫情期间,中国抗疫的世界贡献展现了其对世界文明交流、和平发展与构建健康社会的美好愿景。

“我相信全球文明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会给国际社会带来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的新局面。我们要深入学习研究这些倡议并坚持不懈地加以落实。”阿利耶夫呼吁道。

“道”与各国文化比较

在翻译《论语》和《道德经》的过程中,阿利耶夫尽量将二者进行比较,寻找异同之处,再从阿塞拜疆文化中寻找共同之处。

“我尤其感兴趣孔子和老子分别提出的两种‘德’和老子哲学的中心概念‘道’。”阿利耶夫指出,在许多语言中,翻译“道”和“德”有一些困难。一个原因在于,虽然“道”字在整篇《道德经》里的文字符号形式是一致的,但在不同句子当中,其表达的含义却不尽相同。翻译之前,译者必须先收集并参考关于《道德经》的论述和各位学者的观点,然后在不同文本脉络中使用准确的翻译形式。有人认为,在《道德经》中,“道”以名词与动词的形式均有出现,这也增加了翻译难度。所以“道”作为哲学概念非常有趣,作为翻译对象更加有趣。“道”在不同的章句中有道路、准则、规律、方法等之意。老子说道不可名,意思是它的含义多,所以不能用一个单词来描述。因为“道”又是无形的,所以我们看不到摸不着,这也表明“道”是永久存在的。

有趣的是,在阿塞拜疆语中,“道”本义(道路)的对译是“yol”。具有多个义项的阿塞拜疆语单词“yol”有时也表示“方法”和“规律”。阿利耶夫认为,从这一点上讲,字面翻译“道”是最合适的。“我认为,中国的‘道’可以跟世界各国文化中的相关因素进行比较。‘道’不仅代表老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我希望进一步研究‘道’与中国民间习俗与信仰的关系、‘道’与阿塞拜疆古代拜火教信仰与习俗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丝绸之路见证中阿文明交流互鉴

2013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阿塞拜疆是中亚国家中最早与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的国家。阿利耶夫指出,阿塞拜疆与中国的友谊源远流长。自丝绸之路开通以来,两国之间便建立了贸易与文化交流关系。阿塞拜疆与中国之间的友谊从来不受时间限制和距离阻隔,一直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关系。两国之间古老的交流体现在文学、艺术、语言、日常生活等方面。

阿利耶夫提到,“众所周知,古代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文明交流与交融最耀眼的舞台,它浓缩了亚欧大陆漫长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演进,见证了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交流与交融。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商品互通、文化交汇、文明包容、人文交流、科技互动,沿线各国人民共同谱写了经济互利、人文互启的伟大史诗乐章。作为古丝绸之路的枢纽,阿塞拜疆为这一全球性运输网络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阿利耶夫介绍,阿塞拜疆作为东西方商贸的辐射点,向东方输送产自西方以及高加索地区的石油、地毯、生丝、丝织物、棉花、武器、干果、盐、宝石、珠宝、明矾、藏红花、天然染料、彩陶、木制器皿、有色金属、鱼子酱等;与此同时,向西方输送来自中国和中亚国家的陶器制品、香料、丝绸、玉器、异域水果等。直到现在,阿塞拜疆语的陶器器皿依旧被称为“”(中国器皿),中阿古丝绸之路上商业往来之频繁和繁盛可见一斑。

阿利耶夫表示,对于东西方商人而言,阿塞拜疆是丝绸之路上的商贸枢纽,更像是今天的“物流集散中心”。但在商人们频繁互通有无的背后,身处阿塞拜疆的知识分子也借此机会了解了灿烂的中国文化。中国哲学、医学、文学、各类先进的技术、科学、传统文艺、运动等都给不同时代的阿塞拜疆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丝绸之路开通以来,阿塞拜疆文学中出现了“中国形象”。这也是阿塞拜疆与中国文学在丝绸之路上的初步交流。“带有中国血统”的东方形象出现在了阿塞拜疆诗人和作家的笔下,逐渐地,口头民间文学和一些名家著作中也出现了与中国有关的比喻,比如“中国麝香”“中国美女”“中国白”“中国器皿”等。与“中国”这一意象有关的词语一般都带有正面、赞扬之意。

中国与阿塞拜疆之间语言交流的历史也十分悠久。阿利耶夫举了一个有意思的例子:今年是中国农历龙年,在中国神话中龙是具有神秘力量的生物,是以蛇为主体的图腾综合物。而蛇在阿塞拜疆语(以及与阿塞拜疆语同族的语言)里为“ilan”,这个词语的第二音节“lan”很可能跟汉语的“龙(lonɡ)”有关。除此之外,阿塞拜疆民间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中塑造了大量的中国形象,这些都表明两个文明古国之间的交流历史悠久。

寻找文化的共同之处

阿利耶夫认为,“我们对世界各国文化进行比较时更需要寻找共同之处”。虽然阿塞拜疆与中国文化各有其独特性,但是代代相传的两国文化有许多共同之处。从宏观角度来看,两国文化都具有包容性、可持续性、多样性、融合性、凝聚性、继承性、保守性等;从微观角度来看,两国人民在传统文化上有更多的共同之处。两国都属于东方文化圈,从传统家庭理念看,两国人民都高度重视孝顺长辈、尊重家族成员、教养子女等。

“传统节日上两国也有许多共同之处,我喜欢把中国春节和阿塞拜疆的诺鲁孜节(开春节)作比较。对具体节日习俗的探析可以发现在拜年、扫尘、年夜饭等方面两国文化有很多共同特点。最近发现,中国有些地方春节期间点燃篝火,人们从上方跃过。这正是阿塞拜疆诺鲁孜节习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阿利耶夫介绍道。此外,阿塞拜疆人民也像中国人一样重视民间医疗方法,代代相传的民间医疗法和草药仍然被广泛使用。尊重客人、传统婚礼习俗等方面两国也有很多共同点。

阿利耶夫提到,当代阿塞拜疆与中国有更多共同目标,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中间走廊”建设、繁荣丝路文化、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等都是两国共同努力的重要方面。

(本报记者 陈密容)

    进入专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9746.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