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从北京站出来,天空下着小雨。想着即将遇到的与以往不一样的老师和大学生,一夜的疲倦一下子就烟消云散了。来到北京林业大学,见到一脸憨笑的刘斌。相互介绍中,知道他是西部阳光的老牌志愿者,怪不得给人的感觉那么好。
北京林大教学楼的四楼教室里,已经来了很多老师,有的老师从朝阳区坐了三个小时的车赶来,真让人感动。看着这个陌生而复杂的群体,我自己却感到很没有底。学员有来自中小学的教师,有来自北京几所大学的大学生志愿者,还有来自北师大的师生。陌生并不可怕,我们有很多办法“破冰”,复杂的群体则意味着大家来的目标并不一致,甚至有很大区别。上课或培训的第一原则就是要弄清学员会怎么想,会有什么样的态度,会有怎样的行动。看来只有边培训、边调整了。
一、群体言行背后的社会学背景
第一天的讲解内容比较多,包括阿福童课程目标与内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的一般方法,等等。当然,也需要穿插必要的游戏。开始的破冰是从同伴相互介绍开始,与以往不同的是大多数学员比较拘谨,发言的时候缺少了一些个性化、趣味性的内容。不过,总体上还是成功的。接着,就是让学员自己先探索,想想或者推测课程的内容可能是什么,学员们都很着急,他们都希望将答案告诉他们,特别是课程名称“阿福童”三个字是什么意思。每个人其实都可以给一个属于自己的解释,但是,大家都在期盼“讲师”给个正确答案。
很多人在陌生的环境中,常常不敢主动表达自己的看法。中国文化的传统一代代继承下来的是顺从权威,约束自己,即便有什么想法也不要自以为是。这种中国人的群体特征几乎适用于各种人群,而在教育界更是比比皆是。所以,培训的重要目标是启发每一个学员讲话,而且,需要讲真心话。当然,也有不少人即使在熟悉的环境中也不讲话,他们属于沉默的大多数,这也怪不得他们,是过去的几百年中因言获罪的悲剧实在太多。安全是人最需要的,历史从来不会悄悄地藏在图书馆的书架里,它会变出各种适应新时期的式样,不知不觉地跑到我们身边来,干扰我们的独立思考,影响我们的情绪,使我们自悲、恐惧、茫然、不再独立地做决定,也就不敢公开表达。
社会学的研究将人们在公共场合的表情、言语、姿态、动作进行记录和分类,进而揭示其背后的价值观或信仰。从中国人在公共场合的表现来看,大家的眼神往往过多注意这个场合里的权威人士,并且很自然地更愿意听他讲解,希望他做出正确答案,这个人可能是行政领导、专家或者临时负责人。当然,这在不同文化背景中都有这种倾向。只是在东亚地区较普遍、较突出。而在东亚范围内,中国大陆更普遍、更突出。所以,教师培训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员在公开场合下的自信心,启发每一个学员面对自己的胆怯,鼓起发自内心的勇气。
二、惟有爱才能使我们平和
要真正做到消除每个学员心中的群体陌生感、权威敬畏感是很不容易的。经过多次尝试,我们采用了两种方法:第一种适合20人以内。主要是取消主席台,将座位变成橄榄型,主讲人随意坐在普通的位置上,还取消了话筒(这是话语权威的道具),从一开始就强调每个人的自主性。第二种适合20-40人。人数多很容易形成权威性。所以,采用两组并列,让大家有一定自由的空间。因为,如果是单一空间势必形成单一权威的暗示。此外,培训前对主持人没有过多介绍,只是以某某老师自称,尽可能降低权威性。
这样设置的结果和前面提到的不同身份的学员的不同目标,导致群体行为向另一个方向发展:即部分学员低效的注意力和负面行为(如发短信、睡觉、讲与培训无关的话等)。虽然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但是,这里的两对矛盾需要解决:一是畏惧权威的顺从与无权威的不自觉;二是培训目标与个人目标(参与体验、好奇、迫于别人的邀请或压力等)的冲突。
做教师或组织者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参与者不自觉时心里很难过,但是用各种压力手段迫使他们服从时,又很不情愿。以前,我也在这两者之间徘徊。有时只好不管,只要说得过去,你实在不愿意学习我也没办法。只是心中像被一根针刺穿那样隐隐地流着血,痛苦的滋味使我不断反省。我问自己“你有那种爱的情怀吗?如果真有,就应该容忍,就应该宽容。”这就像我们看到幼童一样,他们不知道自己的言行被什么控制,我们又何必去责怪他们呢?我们只有宽容,才能以平和的心态面对,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换句话来说,惟有爱才能使我们平和而获得智慧。
培训中可以准备音响,开始时放一首歌曲供大家欣赏。这首歌叫《only time》(惟有时光,可以到百度上搜索到,请听一听),其旋律优美而深邃,超凡脱俗,神秘圣洁,其核心内容便是传递一种平和而博大的仁爱。每次我听到这样的曲子便会平静下来,细细地体会,审慎地反省,惟有时间会慢慢退却那些心灵的尘埃,使人们自觉起来,放弃戴着面具的生活,开始真实地活在当下,而不是渺茫的未来。由此,也能整合不同的目标,使原本目标不明确的人确立人生的目标,使原本有其他目标的人理解新的目标。当然,如果有人依然如故,不愿改变,也不要紧,他至少知道有这么一群人的存在。
三、促进每个人的表达
平等参与的重要标志是每个参与者都能够拥有均等的表达机会,这需要各种各样的活动设计来创设平等的机会。第二天的培训就是在不断变化的活动中进行的。早晨,先分组竞赛,每队学员在黑板上轮流写优秀教师的品质,然后,每队大声读出来。分享的时候,每个人说出自己认为哪个品质自己没想到或者感受特别深。于是,人人都真正参与,并且仔细倾听,感受就很多。
接着,邻座的老师们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并做相互介绍。然后,根据对教材理念的讲解开始研习活动手册。同伴互助学习是初步的合作学习,效率比较高,能够取长补短。初步掌握课程中的主要内容后,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独立思考做出选择,再根据选择分成了三个小组,每个组4-6人。为了增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了解和亲密性,同时也为了学员们对自己的表情有充分的理解与控制,小组的新同伴做一组表情游戏。通过共同扮演商定的表情,来了解对方。先在同伴中表演,再表演给大家看。然后,分享表演的体会。小组成员在这种适度释放自己的活动中打消了陌生感,接下来讨论课程的讲解目标、内容提纲、教学方法等问题时,就显得从容多了。
下午的活动依然从竞赛开始,不过,难度有所增加。重新分了两队,每对按照课程目标、教学方法和自我感受,在相应的格子里填写。不一会儿,所有的格子里都填得满满的。如课程目标有:发现自我、释放自我、发现学生的价值、认识生活、学会与人相处、提高自信、探索人与社会及自然的关系,等等。教学方法有:分享、游戏、互动交流、小组讨论、小组比赛、唱歌、绘画、调查,等等。自我感受有:感恩、很棒、非同一般、快乐、开眼界、自由、乐在其中、自然、高兴、认识大家,等等。在分享的过程中,教师们都显得比上午更兴奋,更亲热,更坦率。
接下来的小组授课都是合作性的,每个组有表演,有讲解,有演示,学员参与的积极性远远超过第一天。我终于松了一口气,走到大教室外边散会心,因为,我在培训开始时宣布的目标已经基本达到了,这就是:教是为了不教,学员学会了应该忘记讲师(权威)的存在,如果教师总想着学生记住他,甚至报答他,这样的教育还是失败的。
最后时刻,大家聚在一起拍合影,后排的男生们举起手,开心地发出呼喊,每个人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摆出造型,喜悦、自信、幸福与快乐流露在每个人的脸上,多样化的培训打破了人际的紧张氛围,为每个人提供了表现的机会,这样的培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才是真正凸显了回归生活的价值取向。每个人都从中有所收获,有所感悟,正像培训的策划者王胜所说的那样:只要是正确的,只要是为孩子们未来发展有价值的教育公益行动,虽然会遇到风险与困难,但是,一定会成功。
学员感言最能体现参与式培训的真正价值,以下感言使我们感到参与式培训的道路将会越走越宽阔。
培训的精彩之一:教师与学生实现真正的平等。也是对自己理念的最好诠释;精彩之二:形式特别。新的交流方式(对我很有用)和新的讨论方式。精彩之三:让我从现实的教育中反思自己,并且渴望将这些理念用于我的教学中。 ——杨春燕 北京市朝阳区清莲学校
开放性的、轻松的、愉快的活动方式是令我感受最深的,在活动中,跟很多人从不相识到认识、合作、相互配合,这个过程是很美妙的,而大家分组式的讨论、发言、贡献、参与、分享,也让我感受到平等交流的美好。 ——贾烨瑾 北京志愿者
今天活动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对自我概念的挖掘,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氛围,鼓励他们认识到独特的自我是有价值的,他们的想法都是值得肯定的。我十分赞同通过启发、引导的方式,让孩子们在自我体验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这也是我在中小学中接触的知识灌输式教育最大的不同之处。在这里,重视孩子感受的表达,通过发散式的方式引导,使他们在体验中明白道理。 ——李雨钊 北京大学研究生志愿者
可以肯定的是,接受培训的教师们一定会将学到的各种方法用到日常的教学中,也一定会影响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轻松快乐地教学中来。回顾培训开始出现的情况时,我们希望在今后的培训中,教师一定要肯定自己,相信自己,接受自己,不畏惧失败,以乐观、开朗、宽容的胸怀迎接每一届孩子。传统文化以否定个人自信心为开端,中华文明复兴的起点应当是从肯定自己开始。惟有自信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自信的孩子,惟有自信的孩子,我们的民族未来才有希望。
[1] 阿福童:中国儿童幸福课程的吉祥物,这是一种在做中学,在行动中学的社会生活课程。它的原意是快乐幸福的儿童,它的口号是“让每个儿童成为改变自己命运的天使!”目前,在我国上海、扬州、合肥、北京、厦门、成都、唐山、青岛和丹阳等九个城市推广。阿福童教育学院即推广这种独特课程与教师培训的公益教育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