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顾全国的中学,文科教育几乎均处于弱势的地位。尽管如此,中国教育的未来最终需要文科的崛起,需要文科的精神为理科引路。因为,21世纪中华新文明的伟大复兴不能不靠文科教育的发展兴盛,以人为本的述求要想实现,别无它路。那么,文科重建之路在哪里呢?笔者略谈几点,但首先需要说明,我们所指的学术研究是指文科教育研究领域中的专业性论文,一般教学随笔、感想不在此列。
一、梳理学术用语
从20世纪70年代末重新开始的文科教育及其研究,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具有各自特点的“准学术语言”。不论是语文学科,还是政治、历史、社会、人文地理学科在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各自的学科研究体系。首都师范大学曾经出了一套学科教育学(1999)在国内建立起学科教育的理论体系。其他师范大学也出版过各学科的教育学。但是,如果翻看文科学科教育的主要杂志,很多学科教育论文在学术用语上就不规范。具体情况有四种类型:
(一)忽视对研究领域中核心概念的界定
比如很多学科都会涉及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究竟什么是思维能力?在某一个学科内思维能力的概念有什么特点?却不作说明。思维能力指的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特征,还是教学目标中的思维能力目标,或者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而阐释的思维方式?这些问题都不做界定,研究文章就一篇篇写出来了[1]。核心概念界定不明,别人对文章观点的理解就是模糊的,清晰的学术讨论当然就谈不上。
(二)对通用的解释弃之不顾,随自己的意愿解释
文科教育本身涉及的面比较广,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历史学等等学科的研究自有其规范的学科用语,文科教师本应当有比较宽广的视野,即使不能清晰地解释专业术语,也应当查查《辞海》等工具书,而不能依据自己的喜好解释。比如什么是政治?语文老师与历史老师常常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如“政治就是阶级斗争”、“政治就是政治,与经济不同”、“政治就是统治”。甚至有一些政治老师也没弄清楚,还是用十几年前的解释,根本没有注意这几年政治学研究的新进展。如果选择比较公认的观点,可以用杨广斌主编的《政治学导论》中的解释:“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分配过程。其核心是国家权力问题,政治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2]每个老师随手翻一下相关杂志,就能看到很多类似的问题。对教育研究中的重要概念需要使用专业术语,特别是技术性词语已经在国内外长期使用,最好不要另辟蹊径。比如:教育测量中信度、效度、误差、量表都有专门的含义,不可自行定义,自说自话。
(三)追求新意或时髦,滥用名词
有的教师在行文中间想出新,就选择新的名词来装点自己的文章。本来可以很清楚说明的问题,比如文化这个词,比如后现代、后殖民主义语境、解构、消解。当然并不是这些词不可用,而是用之要慎重。在西方学者中这个概念有其特定的内涵,成为构成其哲学体系的基石,我们在研究中拿来使用时,就要看看:第一,自己研究的体系是否合适。进行长期研究的教师应当注意建立自己的概念体系,用一个新词,就要考虑它在你的概念体系中的地位及与其它概念之间的关系,仓促使用只能对自己的研究体系起破坏作用;第二,有没有必要。如果有通俗易懂的词语能够解释,可以不用考虑使用新词。只有在无法用旧概念解释的时候,才可以用新概念来体现新的观念。
(四)忽视逻辑,主观臆断
研究体系中的概念逻辑混乱或者推理过程不合逻辑。概念之间有着上下位的关系,一项研究中所涉及的概念应当形成严密的体系。比如学科思维能力研究中,思维、能力、学科教学是一级概念,中学生思维能力、学科思维能力、教师思维能力是二级概念,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目标、测评、培养途径就属于三级概念。如果一项研究不能建立相关的逻辑概念体系,这项研究的理论基础就不牢固。另外,在研究中,经过对事实或数据的分析,得出的结论应该有逻辑关系。比如相关分析得出的结论只能是推论,而不是因果关系。有的研究(包括我在90年代中期的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研究)只进行了相关分析,得出的结论却是因果关系。还有“人们长期以来一直认为……”这样的说法太宽泛,应该给出一些文章的索引,以证明言之有据。
二、改组或重建学术组织
现有的学科教学研究组织是民间学术机构,但是却具有半官方的地位,是各类各级教学研究活动、学术研究评价的唯一民间学术机构。它以中国教育学会为主干,在全国形成庞大的分枝机构体系,并且各自基本独立。这样一个机构的现状如何呢?在总体上它承担着相关学科的日常组织协调工作,有些地区的学术组织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这样的学术机构诞生在过去计划经济的时代,很多功能已经退化,并且成为学术腐败的滋生地。
(一)组织涣散,近亲繁殖
按照各级学会的章程,学术组织的领导机构与学术评价机构应该经过会员大会选举、协商产生。本人属于江苏省历史教学研究会,上世纪末曾经参加过一次在镇江的会员大会,并亲历领导机构的换届。现在恐怕很少有学术机构这样做,只剩下密室协商了。会员根本没有任何权力,甚至连知情权都没有。那些学术委员会的成员常常是各地教研员兼任,学术委员会既制定规章,又进行评审,缺少监督。而且不断依据人员的主观意愿改变规章。有些学术机构有某一个大学的中文系(或其它系科)负责管理,这样就使得这个学术机构成为这个系的组织,从会长、秘书长,到学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都尽可能安排本系的老师兼任,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学术活动很难正常开展。
(二)学术生命力退化,学术腐败滋生
很多研究机构的领导成员年龄老化,成为退休教师的“俱乐部”,成为“养老”、“养闲”的“养老院”。我们不排除有一部分老教师依然老当益壮,学术生命力旺盛。但大多数已经对现有的新课程、新课本知之甚少,教育观念陈旧。更重要的是这些人自己不上课,却以评课为专业。就像从来不上手术的医生却要评价别人的手术一样好笑。可是,他们却实实在在地承担着对广大教师课堂教学、论文评比的评价工作。这不正是“假课”泛滥成灾的重要原因么?学术组织最重要的专业职能是学术的权威性,而这样的权威性却是权力支撑的结果。正常的情况应该是学术研究的规范性、前沿性所起的引领作用,自然地使相关学科教师尊重其学术权威的地位。很可惜现在的情况不是这样,这就导致学术结构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评奖时不是依据学术标准进行评价,而是依据人情关系、利益关系或者权力本位。
如此机构当然应该改组或撤销,因为,学术机构腐败对教师的影响很大,进而当然会影响文科教育的发展。建议中国教育学会与相关政府机构认真研究此问题,对此文科教育学术组织问题(其实不仅是文科)提出解决的方法。关注文科教育发展的教师也应该对此进行深入地讨论。重要的问题包括:“一个文科学术组织的规范是什么?”、“衡量一个文科学术组织的标准是什么?”、“怎样使文科学术组织正常运转,并发挥学术引领的作用?”等等。
三、健全学术规范
目前,教育部十分重视学术规范的建设工作。今年8月26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了我国建国以来的第一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这部针对高校频频出现学术腐败现象的规范,对学术腐败现象将予以严惩。但是,这个规范主要是对剽窃、故意捏造、篡改研究成果、实验数据等现象进行的惩治。这个规范对中学文科教育研究当然也适用。不过,文科教育研究还需要注意更多的问题:
(一)对于学术规范的争论
笔者曾在教育在线论坛上与文科教师探讨学术规范的问题。部分语文教师对学术规范很不耐烦,其主要理由有三方面:
1、文科是具有人文性的学科,过于严格的学术规范会扼杀语文教育。可惜,论者拿不出具体的事实,只是从经验判断上来阐述。其实,语文教师很容易将文学创作与文学创造的教育研究混为一谈。学术规范涉及的是一个学科教育研究者对其它研究成果了解与尊重的态度,涉及研究本身是否合乎研究的规范。
2、文科教育的对象是人,是活生生的学生,怎么能够用僵硬的研究方法呢?特别是那些数据能说明什么呢?国外也有叙事研究,何必要规范呢?其实这与第一条很相似,主要侧重在研究方式上。教育叙事研究也有严格的规范,而方法本身并不僵硬,关键在使用的研究者是否领会其研究的功能。
3、指责模仿国外,以西方为中心,不顾中国国情。这一条杀伤力比较大,但是却是一个很陈旧的观念。比如研究要依据已经在国际上通用的术语,教育评价中的测量、被试、表现性评价、典型评价等,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等,这些词语以及相关理念都是从西方传来的,中国的现代教育便是学习的西方国民教育的模式。虽然古代中国的书院有自身的价值,但是我们没有国民教育。这种观点似乎还停留在满清时代,对国际上已经成为惯例的学术规范一律视为追随西方,并以中国国情为挡箭牌。文科教育研究非常需要国际的沟通与交流。而沟通与交流并不限于欧美,还有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
(二)规范学术课题申报与论文或报告的写作
会写文章的老师都知道很多研究课题申报就是一个形式,只要掌握了那种形式,什么都可以朝里填。因此,我们看到很多文科教育的课题申报或结题报告徒有形式,内容根本不能看。比如山东省教学研究室曾有一个课题叫做《中学语文“以训练为主”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可能很多老师看了这个课题的题目都会感到好笑。在课题报告中作者认为,因为很多语文老师上课以讲为主,所以,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就应该以训练为主[3]。论述的理由是:
(1)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模式存在着诸多弊端,必须予以改革。
(2)实行“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是普通中学基础教育的性质决定的。
(3)“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是语文教学的学科性质、特点及目的任务所决定的。
(4)实行“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是“学生为本”的新教育思想的体现。这是很有代表性的文科教育论证叙述,很多课题都这么写。它的问题在哪里呢?
第一,指责“教师讲析为主”有弊端。但是没有调查与研究数据来证明。即便是这样有弊端,又如何能证明以训练为中心就一定正确。
第二,后面三点式标准的排比句,透露出“当代教育八股”的气息。我们以第(3)点为例来分析。语文学科性质、目的能决定以训练为主么?作者按照“讲析为主只能传授知识,不能训练技能“的逻辑否定了讲析,可是,语文学习的目的就是知识与技能么?何况技能仅靠训练能够形成么?依据是什么呢?
这样的论证我们完全可以替代关键词,如将“训练”改成“活动”,或改成“讲练”,难道不行么?类似的研究报告在中小学很普遍,有的专家认为,中小学教师搞研究很不容易,不规范就算了。这种观点导致了文科教育研究的学术水平低下,与其让不规范的研究泛滥,不如严格规范,让精品成长,教师们自然会逐步熟悉规范的研究,作出像样的成就。因此,规范学术课题申报与论文或报告的写作十分重要,
(三)规范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的问题在前文(《新风教育》第10期)已经有所阐述,这里强调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与规范性。目前,文科教育研究中的大多数论文是经验总结,规范的研究少之又少。所以,需要更多的文科教师潜心学习各种研究方法,踏踏实实地做研究,不要追求数量,而要追求质量。
(四)编撰学术年鉴
全国文科教育研究进展如何?每一年有哪些成果?有哪些争论?现在大家是无从知晓。很多正规的文科专业都有自己的学术年鉴,如哲学、法学、历史学、经济学等等。教育学本身也有年鉴《中国教育年鉴》,涉猎甚广。可是,学科教育学还没有年鉴。也许有人会以为,现在乱七八糟的各种教学大典多的是,没有必要再编。这种看法合理的部分是:确实有很多质量不高的教学大典充斥市场,甚至成为某些出版商挣钱的工具,只要你购买两册,你写的文章肯定帮你刊登。粗制滥造的教学大典成为文科教育堕落的因素之一。可是,不能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就不去编撰严肃的学术年鉴。正好相反,文科教育研究恰恰需要有质量、有份量的学术年鉴。
编撰学术年鉴涉及信息学、传播学的理念与方法,其框架设计、专文组织、条目撰写、纪事方略、文献编制、图录与表格选排、资料收集、附录资料等都应该规范,突出每一年学科研究进展的真实情况,这需要对某一学科的国内研究有宏观的认识,并对未来的发展有所洞悉,从而使文科学术年鉴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实用性和前瞻性。这是建立文科教育专业的重要基础。
四、重建专业精神
文科教师的专业精神不同于教师的职业精神,职业精神更多的是对教师在教育中的道德规范,使每个教师都应该遵守的。那么,文科的专业精神是什么呢?我们先来看下列的现象:
某重点中学的历史教师被调走,校长随便找一个老师就把课给补上了。这个老师可能是语文老师,也可能是地理教师或美术教师,反正谁都可以,只要有人在课堂上讲历史故事就行了。同样,历史教师也可以去代语文课或政治课,政治教师也可以带历史、语文。
这种现象非常普遍,校长一般都会认为“文史哲”是一家,这样做很正常,无可非议。这就是文科教师的悲哀。尽管也有物理老师代化学课、数学课的现象,但是,理科的规范性使很多人望而却步。这个规范性指的是科学本身的规范使其语言、思维有自己的独特性,非本专业人士绝不可能轻而易举地熟练解决问题。可是文科呢?语言不规范,研究不规范,只要稍有一点知识似乎就能走上文科课堂“胡吹”一阵。因此,专业精神就是非经专业训练,别人不可替代的专业素养,其中,专业理性思维能力又具核心地位。
文科的学科之间确实界限模糊,交叉很多。可是,在中学教学背景中,专业特点还是很明显的。比如,语文老师对语言学的理解并不是从语言学家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而是从不同年龄、性别、个性的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与把握上来思考问题的。这种不同于语言学家的视角、教学方法及研究方法需要在较长的时间内才能把握。又如;历史教学强调对时间历程的理解,对不同文明形成的特点理解并不像历史学家那样进行宏观或微观的研究,而是从学生面对时间长河或不同文明时,可能出现的想象、言语出发,来引导学生从时空观念来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因此,这不仅需要对本学科专业有深入浅出的感悟,还需要对发展中的不同学生有切实的认识。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对专业教师与普通人讲述历史或文学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建立起文科教师的专业规范。
如果从文科的共性来分析文科教师的专业精神,需要从今天这个时代的要求来重新建构。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四点体现出来:
(一)文科精神的根基
今天我们讨论文科精神需要站在东西方两种文明的基础上,其一是西方不断扩展到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文科教育理念。这也包括我们现在的很多理念,如男女平等、民主自由、法治等等。其二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经过改造依然有价值的文科精神,这种精神西方没有。如外仁内礼、和为贵、天人相应等等。排斥西方或本国传统都不是今天这个开放时代的精神。
(二)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
文科教育的核心目标是要造就文明社会的公民,这也是国民教育的基础性目标。政治文明建设已经写进我国的宪法序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我们国家的未来目标。因此,我国文科教育的目标当然就是要培养共和国民主社会中的公民。这样的公民应当具备有序政治参与的能力,应当理解公民享有的广泛权利和自由,理解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与运作过程,理解公民与政府、公民与国家的关系,理解尊重与保障人权的重要价值与具体实施途径,理解我国历史文化传承的道德具有的现代价值,并应当能够担负起民主社会的公民责任。而这一切目标的根基在具有独立精神、自由意志的公民。要事先这样的目标,文科教师当然更需要具备这样公民品质,否则如何去教授学生。
(三)平等的理念,博爱的胸怀
平等的基础是对权利平等的充分理解与尊重,文科教师所进行的教育将会对学生的价值倾向产生重要影响,人人平等的理念首先应该体现在文科教师的日常言行中,教师应该对不同性别、年龄、民族、贫富、能力高低、成绩好坏的学生同等对待。对学生的尊严有深刻的理解,不用讽刺的话打击学生。同时,以博爱的胸怀对待学生,帮助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并将自己的理念通过不同方式传达给学生。
(四)规则的意识,法治的精神
在民主社会中,人们在生活中遵守规则,并维护的法律的权威性。任何人、任何团体、任何政党、任何政府机构都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即使是自认为代表人民的机构也要尊重法律,受法律的制约。这就意味着法律是公民与政府的最高行为准则,政府依法行政。文科教师应当具备这样的精神,对规则与法律的尊重应当体现在他的教学全过程中。
从这几方面体现出来的文科教师专业精神是符合时代发展的,如果我们的国家能够拥有一大批这样的文科教师,我国的基础教育就会为未来的民主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发表于《新风教育》,200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