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安:从“三和”到“六和” 从“三心”到“众缘”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294 次 更新时间:2024-01-15 20:55

进入专题: 和谐  

李利安 (进入专栏)  

 

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的主题是“和谐世界,众缘和合”。很明显,无论从追求的目标来说,还是从达到目标的途径来看,都离不开“和”,一个“和”字是贯穿始终的灵魂。

说起这个“和”,我不禁想起从首届世界佛教论坛主题设定的最初萌芽到最终确定的经历,一个从“三和”到“六和”的历史脉络至今依然清晰可辨。所谓从“三心”到“众缘”则是指两届世界佛教论坛的主题中关于实现和谐世界的途径。首届世界佛教论坛提出的实现和谐世界的途径是“从心开始”,而此“心”具体是指“三心”,即净心、平心、安心,即所谓“心平则天下平,心净则国土净,心安则众生安”。而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提出的实现和谐世界的途径则是“众缘和合”,已经突破精神的界限,延伸到更加广阔的领域。即不光精神世界,包括客观世界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各个要素都应该彼此和合,一个和谐的世界才有望实现。很明显,这种立意的视角更加宽阔,更加理性,也更加符合当代社会,因而获得了广泛的认同。

3月26日刚到无锡,就拿到一份印制精美的资料,翻开一看,有一页是《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固定表述——常用语句》,其中第六项是“新六和愿景: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际和顺,社会和谐,人间和美,世界和谐”,后面还有英文的对译。3月29日下午,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中的“传承与弘扬分论坛” 在灵山梵宫举行,该论坛以“盛世‘新六和’:美好愿景与包容智慧”为主题。中国佛教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学诚法师、台湾法鼓佛教学院校长惠敏法师、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香港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行政总裁刘长乐,比利时社会科学院院士、北京外国语大学客座教授、泰国国际佛教大学副校长魏查理等人登台对论,王鲁湘主持。“新六和”获得更加热烈的反响。这是从第一届世界佛教论坛提出“新六和”理念之后的又一次全球性倡导。笔者在兴奋之余,不禁想起申办首届世界佛教论坛时关于主题设计的一些经历。

那是在2005年2月中旬,刚刚过了春节,大概是正月初七,我应邀参加到陕西省申办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组委会,参与西安申办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的活动。当时我们尚未得到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关于举办世界佛教论坛的具体要求,所以关于论坛的宗旨、论坛的主题、论坛的宣言、论坛的各种辅助性活动、论坛的规模、参与者的派系组成、代表的结构、论坛的格式、论坛的徽标、论坛的地点、会场的布置、纪念标志、论坛的时间与日程安排、纪念品的制作、论坛的筹备与组织,等等,都没有明确的意见,尤其让大家感到最困难的就是关于论坛主题的设计。

我最初和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的王亚荣研究员以及宗教局一处的几位同志一起讨论,但意见分歧,莫衷一是。最后决定由笔者先起草一个初步方案再来讨论。论坛主题既涉及到对论坛宗旨的准确把握,也涉及到对论坛的宣言的确定以及对论坛辅助性活动的安排等许多问题。所以,在设计论坛主题时,我们既要考虑国际的形势特别是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宗教文明之间的冲突与对话的最新发展态势,也要考虑到这种背景下中国的国家利益以及中国对待这些国际问题的基本观点与态度,同时,我们还必须考虑佛教理念与佛教的实践特征以及中国佛教与世界佛教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我查阅了世界佛教论坛最初发起的相关资料,得知早在2004年8月底,台湾佛光山成立的国际僧伽研习会作出四项决议之一就是,成立一个世界佛教论坛组织,关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佛教徒权利和福利,协助解决问题,推动弘扬佛法。会上星云法师表示,佛教必须与时俱进,否则势必被时代洪流所淘汰,因此佛教必须迈向国际化、本土化、生活化。如何推动佛教国际化?星云法师提出融和、统一、平等三点意见,并期许教界能尽力互相扶持、僧伽会议能研讨出如何为这时代作出贡献、佛教要如何走出去的方案。这个意见为世界佛教论坛的创意提供了思想的背景。2004年10月23日,第七次中韩日三国佛教友好交流委员会会议在京举行,会议提出了加强“黄金纽带”的新构想。这个新构想的第一项就是,根据由中国两岸三地八位佛教高僧向世界佛教徒发起的倡议,建议适时在中国设立“世界佛教论坛”,为世界各地的僧众居士,为一切热爱世界、关爱众生、护持佛教、慈悲为怀的有识之士搭建一个平等、多元、开放的高层次对话平台。论坛将“本着智慧、中道、慈悲、宽容、和合、平等、圆融的精神,抉择正信,弘扬正法,交流分享弘法利生的经验,探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宣示佛教的主张,以求得人心安宁,促进社会和睦,维护世界和平,增进人类福祉”。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叶小文在会上曾即席做诗一首,记此盛事:“一叶系两花,黄金纽带灿灿;两花映红叶,世界佛教论坛;高僧长相忆,鉴真乔觉空海;朴老再回头,法谊代代相传。”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24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出席这次会议的代表时说:“欣闻在昨天的会上,中国的几位高僧提出了适时在中国举办世界佛教论坛的倡议,韩国和日本佛教界的朋友们都表示积极赞成和支持。对此,我们认为是一个很有智慧的倡议,希望大家共同探讨,合作努力。”2004年11月30日到12月2日,在尼泊尔的蓝毗尼,来自世界26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名佛教代表聚集一起,参加第二次世界佛教会议。在此次会议上,中国佛教代表团带来了由两岸三地8位著名佛教领袖发出的适时在中国大陆设立“世界佛教论坛”的倡议。倡议书说,“世界佛教论坛”旨在为一切爱好世界、关爱众生、护持佛教、慈悲为怀的有为之士,搭建一个平等、多元、开放的高层次对话平台,定期举行会议和活动,探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宣示佛教主张,以求得人心安宁,促进社会和睦,维护世界和平,增进人类福祉。中国佛教代表团团长觉醒法师12月1日在大会发言中表示,中国佛教愿意为缔结未来的和平贡献一份力量,真诚地邀请和欢迎各国佛教界的领袖们到中国来,欢聚一堂,共同探讨,共同努力,为世界佛教事业的发展,为世界的永久和平,献智慧,做贡献。举办“世界佛教论坛”的倡议一经发出,立即得到与会不少国家佛教代表的积极响应和支持。

从世界佛教论坛发起的相关历史来看,“和谐”尚未成为关注的焦点,佛教的“和”思想也没有受到格外的重视。

我记得很清楚,在我起草当中的一天,报纸上头版头条发表了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胡总书记提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我感觉这将是一个重大决策出笼的信号(后来,在2006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于是我以此为主线,经过反复思考,决定把佛教的“和”理念与此结合取来,最后提出西安申办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的主题设定:“人心和善 社会和谐 世界和平”。

本主题提出后,一些人还提出不同看法,先后有几种修改意见。这些不同意见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彻底推翻以“和”为中心的结构,重新设立新的主题,因为那个时候“和谐”这一概念尚未成为时代的主题,而关于世界佛教论坛的多次倡议以及有关的领导讲话等相关资讯均没有突出“和谐”的目标及“和”的理念;二是在保持“和”这一核心和四字一句的格式的同时,提出新的词句。

我坚持了自己的看法,并向大家作了充分的论证。我认为,这个主题是围绕“和”这一核心理念而展开的,其中的三句话就是对佛教“和”的进一步分解。这种分解既是从内在走向外在、涉及范畴逐渐扩大的过程,也是从主观走向客观、先后因果不断演进的过程。在这三个层次中,“人心和善”是从人心这个根本点出发的,因为行动受思想的支配,实践靠理论的指导,人间的和谐或冲突、人间的丑恶或善行,其实都是由人心支配而起的,以佛教的观点来看,万法唯识,境由心起,心净土净,心染境迷,人心的美丑与善恶成为世间一切现象的总根源。所以,倡导人心和善,既符合佛教的理念,也正好抓住了解决当代世界各种问题的总源头,展现了“和”的实践前提与实现途径。

作为主题第二层次的“社会和谐”,便从人的内在精神范畴扩展到外在的客观范畴。这既是佛教“和”的精神旨趣所在,也与追求和谐的时代主题完全吻合,既是从理论到实践的必然,也使“和”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如果把和谐社会的追求投放在整个世界的范畴,那首先或者更加迫切的还是对和平的追求。于是,在一定的范围内的和谐社会的追求在整个世界的范围内便转化为对和平的渴望。所以,我们顺着从内在到外在,从小范围到大范围的理路,把论坛主题的第三个层次确定为“世界和平”。按照笔者当时的体会,和谐更多地是强调构成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的融洽与相互之间配合的合理以及总体运行的顺畅,就像胡锦涛主席在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讲话中所提出的六项标准,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和平则强调的是世界各国之间、各民族之间、各地区之间冲突性矛盾的化解和极端对立状态的消除。所以,和谐主要是一定范围内的社会美好状态的追求,而世界范围内的和谐实在是一个太难的问题。当然,如果我们把世界和平理解为世界和谐,那也是可以的。因为,和谐实在是一个内涵和外延十分丰富的概念(当年9月15日,胡锦涛在联合国的一次会议上提出“和谐世界”的理念,其核心标准就是持久和平、共同繁荣)。

我记得在确定论坛主题的三个层次时,也曾经想到一系列围绕“和”的概念,例如家庭和睦,人际和顺,人间和美等。但一方面,我们考虑到论坛主题不能过于分散;另外,人际和顺其实就是社会和谐的重要表现之一,是社会和谐诸多标准中的一种,而人间和美又过于笼统,或者说,人间和美其实也就是社会和谐与世界和平。所以,我们最后在诸多由“和”构成的概念中选取了彼此联系、依次递进、有机统一的三“和”作为论坛的主题。

经过认真的讨论,大家终于取得共识,并上报张伟副省长。张省长基本同意,但要求我对此进行详细的论证,以便充分说明这一主题中的三句话与佛教文化的紧密联系。于是,笔者又奉命从佛教经典中搜寻依据,对论坛主题的每个部分再做具体的书面论证,最终形成三项分解说明。

主题分解之一:人心和善——佛教与社会关怀。该分解主题的基本含义是,以佛教的慈悲、和合等精神,提升人类的道德,推广社会关怀,促进人心和善。确定这个分解主题的基本思路是:佛教诸多经论中经常以“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来定义佛教,这种以人心和善来定义佛教的思想是当代世界佛教三大体系一致奉行的基本信仰。《法华经》等经典中也多次强调“柔和善顺”在修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大乘义章》中说“和善曰贤”,把佛教的“和善”与中国儒家文化的“贤”等同起来。佛教的和善思想以心为起点,从而与佛教的慈悲、和合等教义相互激扬,有助于提升人类道德,推广和深化社会关怀。

主题分解之二:社会和谐——佛教与文明进步。这个分解主题的基本含义是,以佛教的平等、和合等精神,提升人类文明,促进身心之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建设和谐社会。关于这个分解主题,当时的基本思路是:《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中认为,诸事和谐谓之吉,诸事不谐谓之凶。《大般涅槃经》卷上所列的七种修行方法中的第一条即为“欢悦和谐,犹如水乳”。《无量寿经》卷下中说:“天下和顺,日月清明”。《华严经》在阐释菩萨道时倡导忍辱心、柔和心、谐顺心等良好的心态,以该经而建立起来的华严宗最基本的理论法界缘起说也旨在说明一切现象之间圆融无碍的和谐关系。佛教的平等、和合等精神与和谐教义相互促成,有助于提升人类的现代文明,从而建立起和谐的社会。

主题分解之三:世界和平——佛教与文化对话。这个分解主题的基本含义是:以佛教的宽容、和合等精神,推动各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化解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冲突,促进人类和平。确定这个主题的基本思路是:佛教提倡“六和”,即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涉及到处事行为、言论表述、心理状态、法规制度、思想见解、经济利益等六个方面,每个方面都要和睦无间。《长阿含经》中说:“有诤讼者,能令和合;已和合者,增其欢喜。”中国佛教禅宗提出“内外和平,家国无事”。1952年,世界佛教徒友谊会第二次大会确定的世界佛教教旗,其六色象征全世界各种族,横向各颜色表示整个人类的和睦相处,纵向设计则表示世界的和平直至永远。佛教不但具有非常丰富的和平思想,而且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中和平实践最成功的范例,这种和平的思想和实践主要来自于佛教所提倡的宽容、圆融与和合等精神的支撑,因为有宽容、圆融与和合,就可能有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对话;有对话,才会有彼此尊重和尊重基础上的求同存异,才会赢得人类的和平。

主题确定后,我把论坛的基本宗旨确定为:“联合世界各国佛教徒,共同倡导佛教慈悲、平等、宽容、和合的精神,促进人心和善,社会和谐,世界和平。” 关于论坛主题的扩展与分解,我在最初起草时把全体大会分为3场,正好与论坛主题的三个层面相吻合。当时计划的分组会议共5场,这5场分会的主题都是对论坛主题三个层次的进一步分解。

申办草案经过大家的反复讨论和修改,形成一个初步的本子,上报国家宗教局,得到国家宗教局的肯定,并转发另外三个申办城市参考。他们后来参照我们的主题设计,也都在“和”字上下工夫,于是出现了“家庭和睦”、“人际和顺”、“人间和美”等不同的主题设定。从此,佛教“和”的理念与当时刚刚出现的“和谐”时代主题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获得整个佛教界、学术界和政界的广泛共识。

当年5月,在曼谷举行的有41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国际佛教大会”上,国家宗教局局长叶小文先生发表了题为“和气东来、和风西送”的致辞,并声明“世界佛教论坛”将进一步深入挖掘佛教“和”的内涵。不久,叶小文局长在《中国宗教》当年第6期上发表《中国文化“和”的内涵与民族复兴的“文明依托”》,文章中说,“佛教文化经过两千年己融入中国文化,其中就蕴涵着‘一团和气’,氤氲着一股‘和风’。”文中还说,佛教僧团自古有“六和敬”的规则,当今“人类精神的提升和社会进步的加速,需要新的六‘和’: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际和顺,社会和谐,人间和美,世界和平。”“新六和”思想从此正式诞生,并贯穿了两届世界佛教论坛,这是对我们最初所设定的“三和”以及在我们的“三和”基础上提出的另外“三和”的肯定。不久,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的主题被确定为“和谐世界,从心开始”。这是佛教核心义理与和谐时代主题的高度结合,也是对我们申办草案中最初提出的“三和”主题的圆融贯通和提升。因为“三和”中的第一“和”“人心和善”是通向其他两“和”即社会和谐与世界和平的基础,而后面的两“和”可以用“和谐世界”来概括。而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的“和谐世界,众缘和合”,则是在“从心开始”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依然坚持了佛教“和”的主线。

和谐世界,从心开始。何以故?心净则国土净,心安则众生安,心平则天下平。和谐世界,众缘和合。何以故?生命无尽,因缘无尽。万象更新,众缘所成。从“三心”到“众缘”,实现了从主观到客观的飞跃;从“三和”到“六和”,实现了从三秦到全球的突破。

进入 李利安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和谐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佛学研究专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8649.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