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岁末,第24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在北京举行,这是2019年以来中欧领导人的首次线下会晤,又正值中欧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20周年、中欧领导人对话机制建立25周年,中欧双方如何在地缘政治动荡与世界经济挑战中继续稳固去年底以来持续回暖的状态,不仅得到中欧双方的高度重视,而且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引发高度关注
此次峰会之所以引发外界高度关注,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欧关系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密不可分。
总体而言,过去20年间,中欧在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下的经贸合作、政治交往、治理协同,对于中欧双方和世界而言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欧逐渐成长为彼此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双向投资增长5倍多,可以说虽然存在竞争和摩擦,中欧的发展和繁荣均离不开彼此。
但自2019年欧委会提出对华“合作和谈判伙伴、经济竞争者、体制对手”的三重定位以来,中欧关系呈现明显降温的势头。加之新冠疫情阻隔了中欧双方的线下交流,也对中欧经贸和人员往来造成了冲击,俄乌冲突更是导致欧盟对美国依赖加深,对华误解加深,对华政策出现不理性的因素。中欧关系的经贸合作压舱石作用和政治互信有所减弱。
2022年下半年以来,以双方领导人的密集互访为标志,中欧关系呈现出止跌回暖的趋势。与此同时,国际形势出现一系列变化,包括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中美关系展露积极迹象、巴以冲突持续等。在这样的背景下,欧盟经济复苏趋缓,欧盟内部提出以“去风险”取代“脱钩”的对华政策调整,中欧关系来到了稳定、调整、再出发的关键时刻。
期待求同存异
面对中欧关系的波折,中欧双方在此次峰会期间,均表达了求同存异、稳定双边关系的强烈意愿,令世界眼前一亮。
首先,峰会上双方领导人明确表达了稳定和推动中欧关系向前的战略信号。习近平主席强调“树立正确认知,增进理解互信,重信守义,一心一意发展关系”,提出愿将欧盟作为关键的经贸合作伙伴、优先的科技合作伙伴及可信的产业链供应链伙伴。欧方也表达了同中国发展长期稳定、可预测、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的期待。双边校准定位认知,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外界对于中欧关系趋冷的质疑。
其次,双边均表达了积极沟通对话,妥善管控分歧的企稳态度。习近平主席提出,不能因为制度不同就视彼此为对手,不能因为出现竞争就减少合作,不能因为存在分歧就进行对抗。双方明确了坚持通过对话协商妥善解决分歧的立场。
再次,双方务实探讨,取得了一些具体会谈成果。深化经贸、绿色、地理标志、知识产权等领域合作、探讨建立中欧关键原材料预警机制、加强在碳排放交易方面合作、举行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会议等合作共识都值得称道。
最后,双方表明了在全球治理领域继续开展合作的立场。既包括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等多边框架内加强沟通协调,推动世贸组织进行必要改革等宏观治理议题,也涵盖应对粮食安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具体领域,还为中欧在推动人工智能治理等领域治理合作指明了方向。
从峰会展望未来,尽管中欧关系仍然面临内外多重挑战和不确定性。中欧关系朝着稳定、对话、务实、合作的方向迈出了坚实一步。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且前景复杂、俄乌和巴以等地缘政治冲突持续的背景下,企稳回暖的中欧关系无疑是一抹亮色。
期待着中欧双方在下一个20年中,沿着峰会指向求同存异,妥善处理彼此关切,避免经贸问题政治化等障碍,继续推动中欧关系稳定、健康、机制化发展,为中欧各自经济发展、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注入更多稳定性。
丁纯,中国欧洲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