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最近在北京举行,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金融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此次会议首次从“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更名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明确了金融定位和发展方向。会议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需要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与西方金融制度的根本不同在于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而非西方的以利润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这一点明确了金融工作的人民性和政治性。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即中国金融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归根结底也是为人民服务。总言之,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之路,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实现国强民富之路。
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需要货币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
金融工作关系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会议提出,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金融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协调发挥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支持作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马斯·萨金特1981年就指出,要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二战以来,西方各国处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关系的宏观调控实践,先后经历了从财政主导到货币主导再到财政主导的演进历程,近年来突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有多种形式,包括央行向财政提供资金支持,如发行国债、上缴利润等,通过货币政策影响利率,以金融监管配合财政融资。央行也可以采取发行低息贴息贷款、担保贷款,购买风险资产,救助非银行业金融机构,配合政策性银行信贷扩张等“准财政”多种方式。
在亟须加快经济复苏,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当下,尤其需要稳健货币政策与积极财政政策的协调与配合,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调节和逆周期调节。在发挥总量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的同时,也要重视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数量型货币政策强调直接控制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经济运行,价格型货币政策则更注重对市场利率、汇率的调控),并加大财政贴息、减税降费等财政支持力度,更加高效地发挥支持实体经济增长和满足人民需求的作用。尽管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同配合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但是需要保持适度,以避免过度支持引发通货膨胀。
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会议提出,“以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为目标,以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当前,面对全国超过1.5亿户的经营主体,应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针对经营主体金融需求大幅增长及经济发展金融需求变化,针对绿色发展、普惠发展、创新发展,需要继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要防控住金融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需要盘活资金存量、做优资金增量。地方债上,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优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结构。房地产上,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加强房企和资金监管,在满足房企合理融资需求上做到一视同仁,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加快保障性住房及保交楼建设,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发挥房地产对经济发展的助力作用。同时,外汇市场要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维护金融市场稳健运行,规范市场发行和交易行为,防止风险传递。
要优化调整金融结构。包括优化融资结构和资金供给结构。与发达经济体的直接融资占比过半相比,我国的直接融资占比偏低,拥有巨大的提升潜力,伴随着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应加快调整我国金融结构,完善金融体制,培育优质上市公司,建设一流现代投资银行,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及经济结构调整的需求,为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模式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要增强金融创新力度。会议要求,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科技金融是重中之重,为此应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伴随经济结构调整,应给予绿色发展更低利率的金融支持与安排。针对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的现实情况,应发挥好政府、社会、企业多方力量,发展好养老金融,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提供更多支持。针对量大面广、关乎民生福祉的中小微企业,应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步入数字经济时代,数字金融应成为未来金融的发展方向,可根据长尾定律、平台经济(大数据、智能化可服务于所有用户),立足平台经济优势,以更低甚至边际为零的成本,实现边际收益更高的金融支持与安排。
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合作研究部主任 刘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