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张国栋.以西部为空间想象的知识生产特征、热点变迁与展望———基于1991-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据分析[J].中国西部,2023,No.384(01):113-124.
〔摘要〕基于1991-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据,文章以西部为空间想象的项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立项数量、项目类别、学科类别、省市的分布进行统计特征分析,用大数据挖掘工具对立项题目高频词汇、语义网络进行热点议题的变迁特征进行分析,然后结合统计特征与热点议题变迁予以比较,在知识社会学相关理论指引下对以西部为空间想象的知识生产进行趋势展望。梳理发现:以西部为空间想象知识生产数量将平缓下降,而有关西部的研究仍将上升;在学科层面从以经济学为主,到经济学、民族研究和社会学三足鼎立;省市层面知识生产力量分布不均,“马太效应”或将进一步固化;研究热点议题相对集中,新议题将不断出现。
〔关键词〕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知识生产;知识社会学;热点分析及展望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94(2022)06-00 -13
〔作者〕张国栋 讲师 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 北碚 400715
我国西部地区以其自然地理环境复杂、人口资源分布不均、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民族文化构成多样等特征,通常作为一个具有相对完整且独立的空间进行考量[①]。西部地区的特殊性无疑给国家实现均衡发展带来相当难度,这又激起知识界投入无限研究热情。以西部空间为知识生产的主体有西部与非西部两类。我国对西部地区的问题解读长期被东部主义话语体系所垄断,西部相对落后实际上有其更为复杂的根源,西部成为不平衡格局中一极,与“东部主义”话语方式有关。如同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需要有自己的立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也需要研究者进行视角转向。
西部地区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由来已久,从“西部大开发”战略,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国内外环境新变化,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再到近年出台《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等政策。这些背景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从事相关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政策依据,其学术成果也为西部地区的社会发展、经济繁荣、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提供了智力与智识支持。
国家需求与学界兴趣相互交织,推动了以西部为空间想象知识生产的体制机制建立。在组织层面上,众多科研机构纷纷瞄准西部研究,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开发研究院、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等;政府和学会组织举办中国西部研究与发展促进会,创建“中国西部发展论坛”已经成为国内具有影响力品牌论坛。在学术界,以陈文江教授提出了西部社会学概念,并建立相应学术组织为代表,宗旨是站在西部人立场、带着西部人特殊情怀、以西部人视角重新审视中国现代化问题,打破中国发展和中国研究中“东部主义”思维定势,为从根本上突破和解决西部发展中实际存在的“富饶的贫困”和“甜蜜的悲哀”等诸多问题,西部社会学论坛已经连续举办了十二届,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学术研究队伍〔1〕。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自198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以下简称:“国家社科基金”),30余年来国家社科基金以“坚持正确导向、突出国家水准、注重科学管理、服务专家学者”为理念〔3〕,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成为重要的制度性存在。国家社科基金招标公告体现的强有力的示范性、导向性与应用性,成为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五大”系统内部进行科研实力排名、职称评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各类评优评估重要参考指标〔4〕。
自国家社科基金设立以来,对我国西部相关话题的研究不断深入。近些年,王东波(2018)、陈霖(2016)分别立足某一学科、领域或主题开展研究〔5-6〕,凡庆涛(2021)对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总体趋势进行了研究〔7〕。黄华伟等(2021)、马存勇等(2020)分别针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西部项目、重点项目与重大项目中的某一类别进行了研究〔8-9〕。张裕晨等(2021)和祝维龙等(2021)分别对科研力量区域分布、科研机构分布、高立项申请者等进行了研究〔10-11〕。温美荣等(2019)对国家社科基金政府资助形式特征进行了研究〔12-13〕。朱慧劼等(2019)对国家社科基金产出论文进行了评价和研究〔14〕。
鉴于此,本文拟通过对1991-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中以西部为空间想象的知识生产作为特征分析,挖掘研究议题中的热点变迁,并在知识社会学相关理论指引下进行展望,以期对参与西部知识生产各类主体提供研究借鉴。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设计
1.数据来源
通过国家社科基金数据库检索题目中含有“西部”的立项数据,抓取“项目批准号”“项目类别”“学科分类”“项目名称”“所在省份”五项指标,数据涵盖范围为1991-2021年,数据抓取日期为2022年2月5日。通过检索,共获得1613条记录,经过去重和重新添加标注获得1524条有效数据。由于国家社科立项体量大,数据库录入信息存在差异,特对“项目类别”“学科类别”和项目属地归类进行说明。
国家社科基金中“项目类别”设置动态变化,不同年份基金项目分类或名称略有不同,在统计立项类别构成时进行了规范化处理。2004年开始建立“西部项目”。2019年开始设置“后期资助项目”和“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其中前者进一步区分为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优博项目,并在2020年更名为“优秀博士论文出版项目”,后者区分为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期刊类。2018年,设置研究阐释十九大精神专项。2019年,设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研究阐释十九届四种全会精神重大项目。2019年设立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专项。2020年,设置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专项,并设置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队项目和个人项目。考虑到立项数量与分析策略,本文把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合并统计,对后期资助项目、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优秀博士论文出版项目、研究阐释十九大精神专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冷门“绝学”专项等合并统计。
国家社科基金共有23个学科分类,分别是马列•社科、党史•党建、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政治学、社会学、人口学、法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国历史、考古学、民族问题研究、宗教学、中国文学、外国文学、语言学、新闻学与传播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体育学和教育学、艺术学、军事学。研究过程中为分析更聚焦把相近学科进行了归类,形成19种类别(详见表1),其中经济学分类包括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历史分类包括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和考古学,民族研究分类包括民族问题研究和民族学,马列党史分类包括马列•社科和党史•党建。
项目属地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社科院、党校、政府行政部门立项归类在省市所在地,如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银行等归在北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归为新疆,国防科技大学归为湖南、武警警察学院等归为陕西、第三军医大学归类在重庆等。
2.研究设计
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以下简称:“五年规划[计划]”),把1991—2021年划分为七个阶段。“五年规划[计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推动国家发展战略连续与稳定的保障,是引导社会预期的重要手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重要体现〔15〕。传统五年计划是国家供给私人产品的计划(经济计划),而中国五年计划经历了20世纪80-90年代转变,从“十一五”规划开始,已经演变成为公共产品供给规划和公共事务治理规划〔16〕。
国家社科基金是政府资助基金,映射国家需求与知识供给。本文首先结合“五年规划[计划]”对不同阶段项目数量、项目类别、学科分类、归属地进行统计分析。然后使用大数据挖掘工具Rost-cm6.0对题目进行高频词汇及语义网络的内容分析,揭示热点与变迁。最后在知识社会学相关理论指引下结合整体知识生产特征与热点变迁,进行展望。
二、以西部为空间想象的知识生产特征
1.项目数量与类别特征分析
通过表1可知,“八五”和“九五”期间以西部为空间想象知识生产的立项较少,从“十五”开始,研究西部的项目开始进入高立项时期,在“十二五”时期达到最高,总立项数量逐阶段增多,“十三五”开始回落。从项目类别来看,不同阶段数量不一,通常一般项目占比最高,西部项目、青年项目次之。从整个时段来看,一般项目、西部项目、青年项目三个类别项目同样具有 “先升后降”,相对应的重点重大项目和其他项目不同阶段立项数量不多波动不大。
2.学科分布特征
整体来看,由表2可知,以西部为空间想象的知识生产总立项数量在“八五”到“十四五”期间“先升后降”,在“十二五”达到顶峰。值得注意的是,“八五”到“十五”期间经济学立项数量占绝对优势,占总立项数量超过50%,到“十一五”之后,其他学科知识生产占比上升。总体上看,“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是知识生产繁荣期。
依据学科知识生产数量等级对表2内容可以划分为五个数量等级:一是以经济学、民族研究和社会学三个学科领域,占据总体量60%以上;二是管理学、政治学、法学、马列党建四个类别知识生产分别超过50项;三是人口学、图书情报、体育学分别超过30项;哲学、历史、新闻传播、教育学、中国文学分别超过20项;语言学、国际问题、宗教学、统计学分别超过10项。在第一等级内部存在较为明显差异,其中经济学是民族问题数量的两倍多,是社会学的三倍多,占所有学术分类的30%左右,经济学在知识生产中占绝对优势。
依据增减起伏状况可以把表2内不同学科划分为四类,分别是单抛物线型、双抛物线型、相对平缓型、浮点不规则型。单抛物线型有经济学、民族研究、社会学、政治学、法学、马列党史、图书情报、体育学、哲学、教育学,其中经济学从“十五”到“十二五”期间具有更为平缓的繁荣期;双抛物线型以人口学为典型,附带有历史、新闻传播;浮点不规则型以统计学为代表;相对平缓型以语言学为典型代表,另有中国文学、国际问题、宗教学等。
3.以省市为单位的知识生产力量分布
由表3可知,以西部为空间想象的知识生产力量分布在29个省市,西部省市是知识生产主力军,依据省市立项数据可以分为六个梯队,四川立项数量总数为256项位居第一;陕西、重庆、甘肃立项数量分别为175项、170项、165项,属于第二梯队;云南、贵州、广西立项数量分别为133项、127项、110项,属于第三梯队;内蒙古、北京、宁夏立项数量分别为59项、56项、54项,属于第四梯队;新疆34项、湖南34项、青海33项、河南24项,属于第五梯队;湖北14项、浙江11项、江苏11项,属于第六梯队。梳理发现,各地以西部为空间想象的知识生产力量分布不均,前六个省市知识生产数量占总量的80%以上,呈现知识生产力量分布的“马太效应”。
表3 以西部为空间想象的知识生产力量省市分布(1991-2021)
值得注意的是,属于西部的西藏立项数量较少,非西部地区的省市中北京、湖南、河南、湖北、浙江等省市开展了一定的知识生产。
综上,以西部为空间想象的知识生产特征可以归纳为:一是知识生产繁荣期是“十一五”到“十三五”期间,“十二五”达到峰值。二是一般项目、西部项目和青年项目是知识生产主力。三是以经济学、民族研究和社会学为主的多学科参与。四是学科层面依据增幅波动情况可划分为单抛物线型、双抛物线型、相对平缓型、浮点不规则型四类。五是省市层面知识生产力量集中度较高,呈现“马太效应”,20%省市占据立项总数量的80%。
三、以西部为空间想象的知识生产热点议题及变迁
国家社科基金申报题目是开展研究的重要信息载体,其遣词造句是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理论方法以及创新性综合体现。有学者认为,一个好的国家社科基金题目中标可能性至少提升70%。为更好挖掘题目所隐含的热点议题,使用大数据内容分析软件为Rost-cm6.0进行分词、制作归并词库、过滤词表,借鉴科学计量学相关理论方法进行分词词频和语义网络分析[③]。
1.题目中高频词汇分析
相关研究表明,二八定律是普遍社会规律,也是科学计量学领域重要定律,即20%词汇负载者80%信息量。统计前300高频词汇,词频数量从1429到4不等,词频总数为9997。高频词汇前60累加词频数为7527,最小词频数量为26,占总词频78.5%,约等于80%,而总词汇数量301*20%约等于60,契合二八定律,同时说明分词与合并词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表4 以西部为空间想象的知识生产的题目高频词汇前六十位及归类(1991-2021)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有严格规范要求,包括选题依据、理论基础(文献综述)、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目标等规定性阐述,这些因素限定了知识生产内容。通过观察高频词汇前60位,可以分为时空类、研究议题类、研究理论方法类、研究目标取向等。其中时空类是指在什么外部时空条件下开展研究,本文研究对象是以西部为空间想象的知识生产,“西部”成为词频最高词汇,同时也发现有中西部地区、边疆、转型为时空条件的研究。研究内容类有名词构成的议题,根据频次大小进一步区分为高热度议题(频次大于150次)、中热度议题(频次大于50次)、一般热度议题;研究理论方法类是理论方法特征词汇归类,如理论、机制、实证、背景下、视角下等,表明理论方法多样性。研究目标取向类是现实取向词汇归类,因为国家社科基金具有强烈现实问题取向,知识生产服务对象是国家,如政策、问题、战略、评价、优化、基层等。
图1 以西部为空间想象的知识生产高频词汇语义网络(1991-2021)[④]
2.高频词汇语义网络分析
高频词汇矩阵数据形成语义网络,连线粗细代表节点关系强度,依据关系紧密程度进行模块聚类形成六个聚类。第一大聚类有25个议题,第二大聚类有13个议题,第三大聚类有7个议题,第四、五、六聚类各有两个议题。通过连线粗细和聚类关系可知,整体上是围绕以发展、民族、农村、经济、产业为主的语义网络,在研究方法侧重于实证分析。另外,语义网络聚类一定程度上印证了研究内容分类的合理性。
3.以西部为空间想象知识生产的热点变迁
为更清晰探索西部为空间想象知识生产内容议题的阶段特征,对表4“研究议题”23个议题进行更为细致的变迁特征分析,并根据议题标准偏差来表征议题间波动情况并进行归类。由表5可知,议题热度整体呈现先增后减特征,依据标准差大小可分强波动、中波动、一般波动和相对稳定-弱波动四种类型。
强波动类型议题“十五”期间增幅最大,是“九五”期间的7倍。民族与发展议题高增长在“九五”和“十五”期间,而“三农”议题高增长持续了三个阶段。中度波动型中值得注意的是社会议题高增长从“九五”到“十二五”持续四个阶段;开发议题经历先增后降,其峰值在“十五”期间;生态环境、产业、城乡、群体、文化等议题增长持续时段从“八五”到“十二五”,其峰值在“十二五”。一般波动型有议题峰值存在差异,贫困议题峰值在“十三五”期间,经济、资源与治理峰值在“十二五”,教育议题峰值在“十一五”;议题存在高增长差异,经济和资源在“八五”到“九五”期间,教育和治理议题高增长是在“九五”到“十五”,贫困议题高增长在“十五”到“十一五”;议题之间还存在增长拐点差异,经济、教育、资源、治理在“十二五”到“十三五”开始降低,而“贫困”议题持续增加。相对稳定-弱波动型中议题峰值都在“十二五”期间;城市、政府、公共、企业、金融、旅游、可持续、人口等议题高增长出现两次,分别是“九五”到“十五”,“十五”到“十一五”;增长拐点分析,城市、政府、公共、企业、金融、旅游、人口等议题都在“十二五”到“十三五”期间,可持续议题的拐点提前一个阶段。
综上可以对热点议题及变迁进行如下总结:一是高频词汇可以划分为时空类、研究内容类、研究理论方法类、研究目标取向等四类。二是根据语义网络可知,热点议题围绕发展、经济、民族、农村等议题展开。三是热点议题波动不一,越是研究热点波动越大,热点议题之间存在议题峰值差异和高增长差异。
表5以西部为空间想象的知识生产热点议题变迁与类型(1991-2021)
四、总结与展望
在知识社会学领域,马克思认为知识受到经济基础决定,涂尔干认为知识概念的分类图式是与社会分类相对应〔17〕,曼海姆〔18〕和舍勒〔19〕则强调知识生产是社会的基础,黙顿认为知识生产受到学术共同体内在秩序和固有体制的影响〔20〕,布迪厄则认为知识生产中学术资源配置受到权力因素制约〔21〕。尽管这些知识社会学先贤观点呈现多样化,其共通之处在于知识生产受到其“社会化”场景影响,社会发展对知识生产具有决定意义。这些知识社会学观点投射到本文,参照历史与现实社会基础、学术共同体内在秩序与固有体制,本文进行如下总结和展望。
1.以西部为空间想象知识生产数量将平缓下降,而有关西部的研究仍将上升
国家社科基金属于政府资助基金,突出国家需求导向,应用研究为主解决实际问题,其繁荣与波动敏感于国家政策,国家政策导向仍将是影响以西部为空间想象知识生产的重要因素。西部为空间想象的知识生产“十五”之后开始繁荣,“十二五”达到峰值,是世纪之交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投射到知识生产领域的反映。其整体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原因可能是关于西部的研究开始朝着空间延展和细化两个向度发展。空间延展是指从“十三五”之后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下西部大开知识生产转向了更为宏观的空间取向,如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进行,以开放引领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带动西部经济社会走向国际化。科研实力较强的省市将有所作为在较为宏观的空间取向项目上,这类知识生产多以重大重点项目形式出现;空间细化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中关于“精准”的话语体系建立的结果,知识生产的空间取向进一步细化分割是提升治国理政过程中知识供给的精准性。相对于空间延展的研究,细化分割的空间知识生产,西部省市科研机构处在相对的优势均衡地位,对西部贫困地区、边疆地区、西南地区、川藏地区等具有更为鲜明地域性“小新奇独”研究也会不断增多,这类研究更多可能是一般、青年与西部项目形式出现。
国家社科基金相关制度设置也影响以西部为空间想象的知识生产。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类别与相关政策是动态调整的,国家社科基金在2004年设置“西部项目”给予政策倾斜,为西部科研机构营造了良好的知识生产制度环境,这种基金政策调整影响了学术共同体内部秩序与学术资源的调整,西部项目的设置一定程度上促使“十一五”和“十二五”的繁荣。近年设置的冷门绝学、后期资助、中华学术外译、各类专项与西部地区特殊的民族、文化、历史、边疆安全等议题相契合,将会影响知识生产格局。
2.以经济学为主,到经济学、民族研究和社会学三足鼎立
项目立项的学科分布透露出某类研究在学科大类中的权重分配,亦可以为后续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同时某领域的占据优势学科知识生产地位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国家导向发展变化的。“十五”之前,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前关于西部的研究相对较少,西部大开发之后,学界开始关注西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其相对落后的历史与现实原因,发展经济是首要任务,无疑关于西部的经济学知识供给更为紧迫,直到现在经济学仍是在该领域的优势学科;民族研究的繁荣是因为我国55个少数民族有50个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区,民族研究对象有地域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性,西部地区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为开展民族研究提供丰富多样议题;该领域社会学知识生产是增长持续相对较长的学科,某种程度上是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必要补充与并行策略,从和谐社会、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等国家发展导向的梯次升级,对于平等、贫困、教育、医疗等社会建设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3.知识生产力量分布不均,“马太效应”或将进一步固化
通过数据分析可知西部地区是以西部为空间想象的知识生产主力军,也有非西部省市科研机构依靠其自身科研优势力量开展研究。在西部省市内部存在较为明显差异,四川、陕西科研机构林立,重庆作为中国最年轻的西部唯一直辖市,这些省市既有地理优势又具有科研实力优势;另外地处北京的科研机构,如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具有学科优势和资政任务,前者研究对象地域特性要求对西部展开研究,后者是工作任务。
省市层面知识力量分布状况短期内改变的可能性较小,但也应看到国家社科基金在立项过程中会考虑到单一学科在每个科研机构中立项一般不超过5项的非正式限定,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科研实力有待提升的利好信号,但短期内不足以改变力量分布不均的“马太效应”。
4.热点议题相对集中,新议题将不断出现
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题目高频关键词所表征的热点议题变迁与社会变迁密切相关,知识生产分类图式与社会分类相对应,是现实问题的知识议题,热点议题则是社会现实的关注,波动不一则反映热度不一,也反映出国家导向影响了议题热度。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等理念与现实情况下,发展、民族、三农、经济、社会、贫困、生态环境等议题将会持续。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2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加大西部开放力度,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动的开放,努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家政策导向变化将促使更多具有时代特征的西部研究议题出现。
五、结语
国家社科基金是我国最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水准,其导向性及研究价值毋容置疑。对以西部为空间想象的知识生产立项情况、项目类别、学科分布、省市立项和研究热点议题变迁进行特征分析,展望其发展趋势。
在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以西部作为空间想象的知识生产正在经历新的变化,在知识社会学相关理论指引下揭示变迁特征展望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果将有助于从历史与现实层面把握立项现状,把知识生产与国家五年计划等涉及国家宏观政策与学术科研政策的“社会化”情境联系起来,展望未来走向。其价值和意义在于:一方面为西部项目课题申报者提供参考,从而提高研究选题的针对性,另一方面为推进基金项目立项分析相关研究进一步提供参考,同时也是知识社会学相关理论与文本数据挖掘相结合的一次尝试。
参考文献:
〔1〕 陈文江,张丽.何谓“西部社会学”:基本概念与本体架构——对唐代兴《西部社会学抑或社会学西部学派?》一文的回应[J].河北学刊,2020,(05).
〔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
〔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管理办法(2013年5月修订) [EB/OL].[2021-12-23].http://www.nopss.gov.cn/n/2013/0520/c219644-21542088.html.
〔4〕余倩.我国西部地区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竞争力研究——基于“十三五”期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1,(03).
〔5〕王东波,孟凯.近25年来我国道教研究的现状分析——基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991-2015)及其学术成果的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04).
〔6〕姜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统计分析——以社会学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02)
〔7〕凡庆涛.国内科研数据研究的现状与提升路径——基于国家社科基金科研数据主题项目数据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2021,(10).
〔8〕黄华伟,周怡.社科研究力量分布变化态势研究——基于“十三五”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统计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21,(19).
〔9〕马存勇,王永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视角下西部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进展——基于2009-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的数据分析[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20,(03).
〔10〕张裕晨,邱均平,赵腾.新时代我国省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竞争力与特征分析——基于2009—201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统计数据[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1,(08).
〔11〕祝维龙,苏丽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端人才分布及流动特点研究——基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的分析[J].教育经济评论,2021,(03).
〔12〕温美荣,吴金鹏.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政府资助的发展向度与推进逻辑——基于2008—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的计量分析[J].行政论坛,2019,(05).
〔13〕温美荣.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政府资助的需求导向[J].中国行政管理,2018,(11).
〔14〕朱慧劼,风笑天.国家社科基金社会学类项目研究趋势与成果评价分析(1991—2016)[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9,(01).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计划)制定和实施的主要历程、重要作用、宝贵经验与建议[EB/OL].[2021-12-23].https://www.ndrc.gov.cn/xxgk/jd/wsdwhfz/202010/t20201021_1248571.html?code=&state=123.
〔16〕鄢一龙.目标治理:看得见的五年规划之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3,153.
〔17〕(法)涂尔干,莫斯.原始分类[M].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88-95.
〔18〕(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和乌托邦——知识社会学引论[M].霍桂桓,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7.
〔19〕(德)舍勒.知识社会学问题[M].艾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3.
〔20〕(美)黙顿.科学社会学[M].鲁旭东,林聚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V-Vi.
〔21〕(法)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2.
(责任编辑 张 筠)
--------------------------------------------------------------------------------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部地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的多元化路径设计与政策协同研究”(21ASH005)。
[①] 根据国务院《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西部地区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和内蒙古。
[②]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没有学科归属划分,在学科统计中共有13项没有统计在内。
[③] 其归并原则是同义词、近义词和上位概念词的归并到第一个词。同义词归并:西部/西部地区、中国/我国、全球/国际、县域/县级、转型/变迁、边疆/边境;意义相近词归并:贫困/脱贫/扶贫/减贫/益贫/致贫/返贫/特困/救助、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气候/低碳;上位概念词归并:民族/少数民族、三农/农村/农业/农民/乡村/农户/牧民/新农村/牧区/村落、社会/社区/民生/生活/家庭/就业/社会工作/社会学/民间、资源/资源型/能源、城乡/城镇/乡镇/城镇化、教育/高等教育/基础教育/义务教育/体育/高校/师资/中小学、企业/中小企业/制造业/民营、地区/区域/聚居区/经济区/贫困县/东西部/东部/山区、城市/城市群/城市化、群体/儿童/老年人/教师/老年/妇女/移民/学生/新生代/移民/农民工/大学生/群体性/残疾人、经济/经济学、发展/发展观、旅游/旅游业、产业/产业化/产业链。
[④] 过滤“西部”“地区”之后可以更清晰看到内部之间的关系。这里的高频词汇考虑到议题之间网络关系没有使用合并词表,适应布局算法为Cir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