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了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强化使命担当、把握历史主动、汇聚创新伟力,持之以恒探索、久久为功推进。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就是自主建设一个中国特有的哲学社会科学认识和经验系统,向全球知识系统贡献说得出、立得住、传得开的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长期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主体性不彰、原创性不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迫切需要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因此,只有建构起融民族性、继承性于一体,铸主体性、原创性于一炉的知识体系,才能更好地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才能让有用、能用、管用的自主知识体系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我们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实践之“的”,始终葆有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看家本领解决中国问题,而不是把马克思主义视为抽象的概念合集、固化为僵硬的教条体系。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更好地发挥科学理论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根基,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独特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应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和阐发,推进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应跳脱简单的回溯模式,真正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精用宏、固本开新,析其机理以开拓中华文化发展新进路,取其厚势以夯实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文化根底。知识、知识生产、知识体系遵循累积规律和演进原则,需要对中国传统的知识谱系、概念和术语进行学理化、体系化创新,使之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源头活水。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需要以中国传统、中国实践、中国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中华民族独特而伟大的发展历程为思想和学术发展提供了丰沃的土壤,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崭新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具有内生性、原发性,是全新的经验系统和知识场域,需要哲学社会科学进行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和学科化把握,以更好揭示其背后的道理、学理、哲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关键议题,中国学人应在提炼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有规律性的新实践等方面着力,站稳中国立场,明确使命担当,提出更多能够体现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
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和不竭动力,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不二法门,也是建构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途径。增强创新的理论自觉,需要在研究问题、研究方法上不断突破。首先,应增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数据赋能,借助数字技术实现研究范式转型升级,推动数字人文、计算社会科学领域的理论准备、方法规范、议题拓展和知识生产,在新兴、交叉、前沿领域实现知识体系建构的弯道超车。其次,应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化视野,对一切有益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加以借鉴和转化利用,更好推进基于本土的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最后,应提高设置议题和提炼标识性概念的水平和能力,打造有中国特色、世界意义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融通中外话语体系,推动学科体系合理布局,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在新征程上,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牢记“国之大者”,把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放到“两个大局”中去把握,放到“两个结合”中去谋划,努力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更好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