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鸣: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67 次 更新时间:2022-12-24 16:30

进入专题: 新兴市场   发展中国家  

王一鸣 (进入专栏)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需要放在全球经济大背景中去观察和讨论。当前,全球经济处在艰难时刻,新冠疫情仍在延续,乌克兰危机带来新的冲击,推升能源、粮食价格,加剧供应链紧张,全球通胀水平持续攀升,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收紧,给经济带来更大下行压力。在这种环境下,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更为严峻,一些经济体已经亮起“红灯”,值得关注。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具体来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主要有五个方面。

第一,增长前景仍不明朗。与发达经济体相比,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政策空间和资源调动能力都相对有限,受外部冲击的影响更为严重,需要花更长时间才能让产出恢复至疫情前的趋势水平。这或许也意味着,经历过这个特殊时期后,其中一些国家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落差可能会进一步扩大。

与此同时,新兴市场内部也在分化,东南亚、南亚和中东的一些经济体经济恢复相对较快,中东的能源出口国受影响相对较小,而基本面较为脆弱的经济体和低收入经济体面临的困难更大。

第二,通胀压力仍在持续。粮食和能源价格上涨,令那些高度依赖食品和燃料进口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受到更大冲击,且冲击还在持续扩散。东亚地区原本通胀水平较低,但近几个月多数国家的通胀水平也有实质性上升。对于弱势群体而言,通胀带来的影响会更加严重。

第三,债务风险上升。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收紧,推动利率上行,债务国债务负担和偿债成本进一步上升,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已经陷入债务困境,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和阿根廷等都已向IMF申请援助贷款。下一阶段,陷入债务困境的经济体还可能进一步增多。

第四,货币贬值和资本外流压力加大。今年3月以来,美联储连续6次加息,联邦基金利率累计上涨375个基点。在强势美元的影响下,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都有不同程度的贬值,资本流出明显增加。根据国际金融协会的数据,新兴市场国家外汇储备总额出现下降。一些国家为了稳定外汇市场和控制资本外流,被迫提高利率,但这又增加了偿债成本,使其经济复苏更加困难。

第五,南北鸿沟可能进一步扩大。人类发展指数近30年来首次出现连续两年下降,贫困人口大幅增加,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粮食、能源、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就业、教育等民生领域面临的困难加剧,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或将面临更大挑战。

尽管如此,新兴经济体的发展仍然有一些积极因素。

首先,相较于过去,新兴市场经济体中出现了一部分经济面较好的经济体,如印度、越南等,这些经济体抵御冲击的能力和韧性有明显改善。同时,能源和资源出口型经济体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

其次,美联储加息节奏将于明年放缓,强势美元或将进入尾声,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环境将得到改善。从国际金融协会的数据看,11月资本向新兴市场国家流入374亿美元,是2021年6月以来的最大值。这或许意味着新兴市场的资本外流压力将有所缓解,资本会随着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恢复而更多流入这些国家。

最后,中国经济加快恢复或将为全球经济注入新动力。明年,随着疫情防控逐步放开,中国经济将迎来较为强劲的复苏,尤其是消费需求恢复将为全球经济带来较大的正向外溢效应。

解决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问题的措施建议

应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困难,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建议采取三方面措施。

第一,国际金融组织为处于困境的国家提供紧急流动性支持,帮助其克服短期融资困难。对于深陷债务困境的国家,通过20国集团的“债务处理共同框架”,实现债务的有序重组,避免出现主权债务危机。

第二,加强粮食和能源政策协调。乌克兰粮食恢复出口一度缓解了国际粮食价格上涨,因此,维护国际粮食贸易的正常秩序对国际粮食安全供应来说十分重要。能源价格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对俄罗斯油气的限价是否会对能源供应造成新的冲击?如果出现冲击,也需要国际社会加强协调。

第三,多边开发银行需要发挥更大作用,提供更多资源。多边开发银行需要在应对气候变化、数字能力建设和推进新型工业化等领域,加大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帮助,为这些国家在抵御气候变化影响、消除数字鸿沟、提高工业生产能力等方面提供有效支持。


本文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在第四届外滩金融峰会外滩闭门会“新兴市场经济困境、影响及应对”上发表的主题演讲。



进入 王一鸣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新兴市场   发展中国家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学演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949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