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洋:中国经济的关键挑战与应对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887 次 更新时间:2022-11-28 16:11

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姚洋 (进入专栏)  


题记:2022年11月13日晚,中国经济观察报告会第62期在承泽园和线上同步举行。本期报告会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主办,北大国发院智库、传播中心协办,特邀北大国发院院长、国发院BiMBA商学院院长、南南学院执行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北大国发院经济学教授卢锋,北大国发院经济学长聘副教授赵波一起探讨中国经济新征程与宏观经济新形势。本文根据姚洋教授的演讲整理。


挑战一:消费

中国经济目前面临如此大的下行压力,最重要的问题还是内需不足。

为什么会内需不足?首要原因还是疫情防控政策造成的。针对早期的德尔塔新冠病毒,我国的疫情防控非常成功。奥密克戎病毒出现后,我国继续执行动态清零政策,付出的代价越来越高。奥密克戎的传染性非常强,不像德尔塔病毒那样,只要封锁传染路径就可将其掐断。现在封锁住一地,另一地可能又出现病毒,还有很多无症状感染者,不测核酸根本无从发现。

在此背景下,奥密克戎病毒引发的新冠疫情沉重打击了消费,老百姓的消费信心下降了近30%。德尔塔病毒爆发时,尽管全国一半以上的城市都采取了封城措施,但大家的消费信心并没有如此大幅地下降。由此可见,当变种新冠病毒再度袭来,我们采取同样的措施加以应对,未能收到同样的效果,还有一些负面影响是迟滞性的、衍生的,反而可能引发更强烈的心理变化。

挑战二:房地产

在2020-2021年间,房地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至少在三分之一以上,对于经济复苏的贡献可能比出口还高。随之而来的是房价上涨,于是2021年初几部委联合出台了“三条红线”,把房地产企业划为红橙黄绿四档,这基本上意味着房企无法再增加新的贷款。随后银行也将不同类型的房企“划档”,给身处不同档位的房企规定了贷款上限。这在无形中给银行一个暗示,即不能给房企放贷,这样的做法产生了很大影响。

后来政府发觉上述政策对房地产打压过度,开始转换政策,比如“因城施策”。

今年以来政府继续回调政策,但效果似乎不太明显,房地产业还在下跌,相关投资跌得越来越深。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中国第一次出现因为大量房企无法交付房产而影响到消费者,致使消费者对购房失去信心。这和以前的情况完全不同,以前只要政府稍加鼓励,消费者就会买房,至少有买房的信心。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交房风险只是其中之一,预期房价下跌则是另一个原因。

尽管政府和老百姓都认为房价太高,但所有地方政府都不想让自己管辖范围内的房价下跌,只想把房价抬上去。这很好理解,地方政府近一半的收入都是通过卖地所得,与房地产息息相关,因此地方政府当然不愿看到房价下降。

我曾听到这样一个故事,某中心城市书记调任另一座中心城市,履新之后,这位书记认为现任城市的房价水平与其中心城市的定位不匹配,于是采取措施大力吸引人才,一年之内吸引了十几万大学毕业生前来安家,该城市的房价也随之水涨船高。这从侧面反映了一些地方政府的愿望,房价高,卖地价格就高,税收和地方政府收入都随之增长。相比之下,老百姓则相对理性,房价太高就先不买。

挑战三:出口

出口仍然是今年经济增长和经济复苏的强大支持。倘若出口的增速也下降,今年前三季度的增速可能连3%也达不到。然而从10月份开始,我国出口增速开始下降。美国通过高利率出人意料地把通胀压制住了,至少是出现了拐点,于是大家纷纷猜测,明年美国经济和欧洲经济是否会陷入真正的衰退?如果真是这样,我们的出口也会受到影响。一旦出口延续负增长的态势,或增长微弱,我们明年的经济增长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CPI也同样是个问题。如果不考虑猪肉价格的因素,我们的CPI已经是负值,这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通货紧缩的通道。目前正值猪周期回调,在猪肉价格的影响下,我国CPI暂时保持了正值。这样的情况不会一直持续下去,CPI也不能永远依靠猪肉价格。

如果我们不采取相应措施,经济可能会进入通缩,再叠加以上所述不利因素,届时中国经济复苏可能会面临很大挑战。

必要的政策调整

令人振奋的是,二十大之后政府的行动比以前更快,步调更加一致。

房地产方面,央行和银保监会连续出台政策,允许资质好的房地产公司发新债。最近龙湖地产发了200亿的债,这是个积极的信号。

11月13日,两部委又联合发布“254号文件”,颁布了“16条”政策。在我看来,这释放出一个信号,即整个银行体系和金融体系要给房地产企业有针对性地发放贷款。

过去,管理部门给银行额度让银行放贷,然而没有一家银行敢给房企放贷。因为银行不确定放贷后,钱是否收得回来。这次的“16条”里明确规定,银行给房企放贷,如果已经做过尽调后仍然出现坏账,导致钱收不回来,在这样的情况下,银行不会被追究责任。我认为这一条政策的力度很大,一定能看到效果。此外,“254号文件”要求银行对国企和民企一视同仁。

希望这样的政策能够真正落地,提升房地产业从业者的信心。正所谓信心比黄金更珍贵,一旦信心回来,房企又开始买地收地,房价下跌的压力也会减弱,老百姓感受到市场复苏的迹象才可能掏钱买房。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但房地产本身也具有金融属性,跟股市一样遵循“追涨杀跌”的规律。房价跌跌不休,老百姓会觉得房价还有下降空间,这样就没人会买房子。只有明确感受到房价要涨的信号,老百姓才会买房。

关于疫情,中央近日也出台了防疫20条措施,我认为这非常振奋人心。这也是我过去一直在呼吁的,疫情防控一定要精准,最好是精准到个人。防疫20条措施已将防控精准到单元,明确说只能封单元,没说封小区,也没有说弹窗,这是非常大的进步。这意味着整个中央层面已经意识到现阶段防控措施成本太高,需要做出必要的改进。

好政策还要真正落地

政策有了调整,下一步还要真正将政策落地,这一步也非常重要。

房地产方面主要是254号文件的细化,要实实在在地让银行敢于放贷。我记得在前段时间北大国发院组织的一次研讨会上,中银国际证券总裁助理徐高曾建议组建一支“国家队”,筹集一万亿资金购买优质房企的股票,以此稳定“军心”,恢复市场信心。

除此之外,我认为还得让市场发挥作用。房子该降价的还是要降价。只有房价跌到一定水平,老百姓才会觉得再不出手买房可能会后悔,这时候需求自然会回归。现在每个城市都在等着,下命令不让降房价。倘若市场无法自动出清,仅靠政府单方面努力,我认为消费需求仍然难以回归。很多城市都在执行“保交楼”,但效果似乎并不明显,只能说明力度还不够。政府通过各种政策筹措的几千亿资金支持,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体量而言远远不够。我认为必须出现一些非常显著的信号或指标,让老百姓觉得政府对房地产行业仍然很有信心,这样老百姓的信心才会回来。

防疫方面,最新的防疫20条措施出台后,许多城市立刻对防疫政策做出较大改进,比如广州。北京也做了一些改善,但目前还没有看到实质性举动。北京是具有信号意义和经济网络枢纽价值的城市,如果北京不变,整个经济活动就无法盘活。放眼全国,有许多已经封控很久的城市并不符合最新防疫20条措施关于封控的规定。因为20条明确规定不能随便封区,更别提封城。

在我看来,最新的防疫20条措施还有一些地方没有说透,尽管具体规定在某种程度上是放松管制,但执行原则仍在强调不是放松管制,而是加强防疫。对地方政府而言,惯性思维肯定认为还是防疫第一。防疫搞不好,需要承担责任,而且责任很明确。但如果经济搞不好,责任不大,而且搞活经济必须举全国之力,并不是单凭一个城市的力量就能做到。权衡之下,地方政府难免继续选择防疫优先。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认为中央要明确表态,不能“既要又要”,应当明确工作的优先级。到目前,我们已经损失了三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差不多相当于3万亿人民币。北京快一年了还不让办婚礼,按照中国老百姓的观点,新人不办婚礼就不能算结婚,不结婚也不好生孩子。我国人口已经接近负增长,这样的情况对生育率也不利。

我们经常讲防疫要算政治账,我们国家的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的生活就是政治账。奥密克戎病毒传染性强,毒性降低,在这种情况下,防疫的重点应该是防重症、防死亡,而不是防感染,更不是简单粗暴地全城封控来防感染,不计代价地防感染。曾经有人做过计算,以我国目前ICU的数量,外加这些年建造的方舱医院数量,我们完全有能力应对重症。

我绝不是主张像美国那样躺平,核酸还是应该做,3天一次或7天一次,有利于筛查感染人群,但我们一定要允许老百姓流动。现在很多人不敢外出旅行,因为一旦出城,回城的过程很难,至少是很不确定。我个人也希望北京能带个好头,防疫日趋理性。首都北京带好头,其他城市自然会跟上,我们拭目以待。

最后,尽管老生常谈,已经说了两年多,我依然要提议给老百姓发钱。发钱的作用不仅是让老百姓高兴,挽救已经严重下跌的消费信心,还能挽救已经步入借债生活的失业人群。对于这部分人,我们应当给予更多关注,可以通过发放消费券帮助这部分人渡过难关,这对稳定和提振信心有很大帮助。

我想在这里再次呼吁政府多一些考虑,希望地方政府在防疫过程中多向最新的防疫20条措施看齐,更精准地防控疫情,更多地考虑普通老百姓的感受。只有这样,我们的经济才有望在未来几个月快速复苏。

整理:文展春


进入 姚洋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847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