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佛教特重屏除私欲(《四十二章》特表明此义),而禅定则祛练神明之方法,故汉末颇为流行。私欲之根,为贪瞋痴三毒。佛家劝人捐财货,乐施与,所以治贪。不杀伐,行仁慈,所以治瞋。戒杀乐施虽为印度所常行,然在中国则罕见,故汉代常道及之。明帝诏云:楚王英“尚浮屠之仁祠”。班勇记天竺事,列其“奉浮图,不杀伐”。(《后汉书·西域传》)襄楷曰:“此道好生恶杀。”袁彦伯《后汉纪》亦曰:“其教以修善慈心为主,不杀生。”此则其所谓仁慈者,以不杀最为世所称道。又《四十二章经》曰“佛道守大仁慈,以恶来,以善往”,此则以犯而不校、无瞋恚心为大仁慈也。
《四十二章经》谓沙门“去世资财,乞求自足”,“为道务博爱”,“博哀施”,“德莫大施”。《牟子》谓“佛家以空财布施为名”。而当时所谓布施,特重以饭食给人。《四十二章经》有饭善人一章。楚王英设伊蒲塞桑门之盛馔。明帝并还其所贡献财帛佐助其事。则饭僧之制,最初即流行。汉末笮融,每浴佛,多设酒饭,布于路,经数十里,任人就食,则其施饭规模甚大。亦可见汉代布施功德首在此也。
汉代方士,不闻戒杀。武帝时谬忌奏泰一方,谓以太牢祭。(《史记·封禅书》)桓帝祭老子以三牲。(《东观汉记》)至若布施,则亦为治黄白术者所不言。武帝时,李少君以方术游诸侯,人闻其能使物及不死,更馈遗之。常余金钱衣食,人皆以为不治产业而饶给。(《封禅书》)杨王孙者,学黄老之术,家业千金,厚自奉养生,亡所不致。(《汉书》本传)其行事均与重布施之沙门异其趣。但后汉时,蜀中高士有折像者,幼有仁心,不杀昆虫,不折萌芽。能通京氏《易》,好黄老家言。原有资财二亿,僮八百人。像感多藏厚亡之义,谓盈满之咎,道家所忌,乃散金帛资产,周施亲疏。自知亡日,召宾客九族饮食辞诀,忽然而终。卒后家无余资。(《后汉书·方术传》)则东汉奉黄老者,固亦有戒杀乐施者也。至若《太平经》常言乐施好生,则尤与佛家契合。此当于下及之。
摘自《佛道》《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