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忠华:本土政治概念建构的三种进路——基于“概念之树”的视角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614 次 更新时间:2022-11-22 23:44

进入专题: 本土政治概念  

郭忠华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社会科学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成为学术界的共识。在这种背景下,政治学界对于政治概念的理论研究和本土化实践开始全面跟进,由最初的自发行为转变成自觉意识。构建中国特色的政治学概念体系除服务于本国的发展需要之外,还涉及政治概念的建构方式问题,需要把握概念建构规律和世界知识体系。


作为分析视角的“概念之树”


“概念是对事物的一般性概括”,具有相对“稳定性”“抽象性”“公度性”和“标示性”。

“概念之树”由“知识之树”的观点演化而来。如果把人类认识过程中形成的所有概念比作一棵大树,那么,社会科学概念就是这棵大树上长出的一个主要分枝,政治学概念体系则是社会科学概念分枝上长出的一个小枝,中国政治概念体系则是该小枝上的枝叶。政治学的概念之树中,“类概念”相当于政治学科内部的基本知识分类(如政治理论、比较政治),“属概念”是类概念下面延伸出来的分枝(如政治理论下属的国家理论、民主理论),“种概念”则是分枝上进一步生长出来的小枝(如国家理论中的中国国家理论、西方国家理论)。类概念的数量相对有限和稳定,但越到下面则越表现得丰富和易于变化。

从概念之树的角度衡量,本土政治学概念体系与概念之树之间的关系是特殊与普遍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解决好了民族性的问题,就有更强的能力去解决世界性的问题。理解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社会科学的“多元普遍主义”性质。社会科学研究的任务在于,以本土事物为对象,提炼出反映该事物本质的抽象性概念,从而为世界上的同一类事物增添新的概念元素。从这一角度而言,社会科学的任务不是要建构出适应于整个世界的普遍性概念,而是要以特殊性为基础提炼出差异化概念。所有差异化概念的集合,便形成了对特定事物的普遍性理解。


本土政治概念建构的可能进路


(一) 类政治概念的建构:田野政治学

类政治概念在概念之树上代表的是一种知识分类或知识领域,因此此类概念所标示的通常是一个知识整体而非具体的客观对象。对政治学科而言,政治理论、本国政治、比较政治、公共政策和国际关系通常是政治学知识之树上的几个最大分枝。20世纪末以来,随着学科融合发展趋势的加强,许多交叉学科相继出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政治经济学、政治社会学、政治传播学、政治地理学等。但它们大多并非政治学学科体系内部发展出来的分支学科,而是经济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通过借鉴政治学的灵感和资源而建立起来的分支。近年来,随着政治学本土化意识的加强,中国政治学学科内部也开始出现一批标示新知识领域的分支,提出田野政治学、历史政治学、民族政治学、实验政治学、行为政治学等一系列类概念。

田野政治学作为一个类概念,尝试建立一个基于田野调查的政治学知识体系,从中国农村的视角来理解中国政治。具体包括四个层次:一是围绕“人”(农民)建构的概念,如“农民理性”“韧性小农”;二是围绕“制度”建构的概念,比如“家户制”“关系叠加”;三是围绕“国家”建构的概念,比如“国家化”;四是围绕“历史”建构的概念,比如“祖赋人权”“长周期政治”。

(二)政治概念的更新:全能主义

本土政治概念建构的第二种情形是以更加符合中国国情的新概念取代概念之树上的旧概念,实现概念更新。这方面较为典型的一个例子是“全能主义”概念。

“全能主义”(totalism)是旅美政治学家邹谠对西方“极权主义”概念的更新。在西方学术界,“极权主义”主要表示二战爆发前后以德国、意大利为代表的法西斯政权,被称作“右翼极权主义”,后来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也被一些学者纳入该范畴,被称作“左翼极权主义”。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些西方国家也时常用“极权主义”概念对中国进行各种诬蔑。但在邹谠看来,极权主义是一个反映“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概念,并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形。

具体而言,全能主义与极权主义的区别主要包括:在产生背景上,全能主义是因为传统帝制政权的瓦解,中国为应对全面的民族和社会危机所出现的结果,是中国文明的内部产物;极权主义则是欧洲反犹主义和殖民帝国主义发展的结果,是西方文明的内部产物。在对外政策上,全能主义是内在指向的,不具有对外扩张性;极权主义则具有明显的对外扩张和征服性。在权力性质上,全能主义具有明确的社会使命感,它以“人民”为参考框架,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人民的生活;极权主义只是服务于政权尤其是领导者个人的目标。在社会结构上,社会仍然拥有自主的空间;极权主义则通过政治权力彻底控制社会。“全能主义”概念的建构反映出作者对于本土政治概念与世界概念之树关系的明确认识。

此外,针对“东方专制主义”概念,徐勇立足中国农民的日常生活状况,认为实际上存在着一种被思想界长期遮蔽的“东方自由主义”传统,那就是农民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这种建立在自由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农民自由主义是中国农民生活的日常状态。

(三) 种属政治概念的供给:运动式治理

在概念之树上,种概念或属概念从属于类概念而属于下位概念。在概念之树上,已经存在相关的类概念和针对其他文化情境的种属概念,但尚不存在针对中国情形的种属概念,概念建构者根据中国情境建构出相关概念,以此丰富类概念的内涵。比如,在“社会抗争”这一类概念下,学者们立足中国国情,分别提出了“依法抗争”“以法抗争”“依气抗争”“依势抗争”“以身抗争”等一系列明显反映中国特色的概念。

“运动式治理”是“治理”的一个下位概念。作为与常规治理模式相对的一种政府管理模式,运动式治理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表示宏观国家层面的运动式治理,典型如“土改”“反右”“大跃进”等;二是中观层面的,即发生在政党或政府体系内部,以解决官僚体系内部存在的问题为目标,如党内历次开展的思想教育运动等;三是微观层面的运动式治理,即地方政府围绕某一具体问题而开展的专项治理,如部分城市开展的“创卫”运动、交通整顿运动等。

如果说常规式治理反映了中西方政府治理的共同底色,运动式治理则反映了中国政府的治理特色,反映了建构基于中国国情的下位概念以补充上位概念的情形。近年来,中国政治学界在这一层次的概念建构上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建构了“政党国家体制”“锦标赛体制”“压力型体制”“贤能体制”等一系列概念,相对于概念之树上的“议会制”“总统制”等概念而言,无疑更有助于理解中国政府的体制结构和运作模式。


本土政治概念建构的基本准则


第一,强化概念建构的意识。建构一个政治概念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建构一个新的知识领域,也就是在提出新的分析标准。强化研究者的概念建构意识,是中国学术创新的出发点。

第二,明确本土概念建构的基本方向。一是类政治概念层次的建构,旨在建构一个全新的知识领域。不仅需要对新知识领域具有敏锐性,而且需要以类概念为基础建立起完备的概念体系,并通过这一概念体系形成创新性的知识体系。二是政治概念更新,在反思概念之树上的既有概念的基础上,以更加符合中国国情的新政治概念取而代之。三是种属概念的供给,即以基于中国国情的种属概念来增补类概念的家族成员。当前本土政治概念建构主要集中在最后一种进路上,前两种进路的概念建构相对较少。但三种进路的建构同等重要。

第三,强化概念建构的理论知识和建构技巧。在理论知识方面,必须加强对社会科学知识性质、知识结构等的理解,加强对社会科学概念属性的认识。在建构技巧方面,必须对本土概念建构的可能进路、提出方式、文字表达、概念关联等方面具有清醒的认识,注重后期的概念打磨以及学术交流。



    进入专题: 本土政治概念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与方法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8263.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2年第10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