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虹:以系统思维重构国际传播战略体系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985 次 更新时间:2024-08-13 16:23

进入专题: 国际传播   系统观念  

陈虹  


站上国际交往的新起点,以数字化平台为中枢,不断深化国际传播内涵,构建涵盖多元主体、多种文化、多重语境的中国特色国际传播战略体系,成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传递中国声音的应有之义。在后疫情时代,系统论为国际传播提供了新思维和新方法。

以系统论思维做好总体设计

国际传播的本质在于分享信息、交流合作与建立共识。构建中国特色国际传播战略体系,可为数字全球化背景下形成内宣外宣联动、多元主体协同、互联互通互惠的中国特色国际传播格局和世界交往格局提供借鉴,从而推动“全球交往体系”的建构和“可沟通的世界”的实现。

中国特色国际传播战略体系的总体设计需要系统论思维。系统论思维首先强调的是国际传播战略体系的差异化与整体性。差异化即每一个子系统都需要制定目标任务,整体性则强调各子系统间通过相互作用共同服务于国际传播总目标。用系统论思维建构国际传播战略体系,就是要对国际传播进行系统化、制度化的战略规划设计,使国际传播涉及的主体、渠道、技术、信息、规则等要素围绕总体战略目标相互配合、发挥作用,实现传播的有效落地并达成目标,进而服务新格局下的国家发展。国际传播战略体系涵盖政府、媒体、企业、公众等多元行动者以及国家外交、国际新闻、文化交流等多种交往形态,功能结构分化且复杂。为有效组织主体,有序完成塑造良好国家形象、实现中国声音落地的任务,需细化国际传播总目标,准确定位各主体角色及功能,建立动态平衡、系统协同的战略体系。

以平等交往为指导原则,围绕全球治理话语体系、全媒体国际传播体系、全民文化交往体系三个层面,推进中国特色国际传播战略体系的构建。

重塑全球治理话语体系

当前,全球治理正面临新问题与新挑战,地区冲突改变着世界政治格局,冲突次生的粮食安全、能源危机等问题也持续影响着世界经济和贸易。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国际传播也正面临多重困境。在政治层面,我国国际话语权与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并不匹配;在经济层面,中美贸易摩擦的硝烟尚未散去;在文化层面,“走出去”的速度仍较缓慢,西方文化主导的局面依然存在。不仅如此,伴随着数字技术全面融入日常生产生活,国际传播的行动主体、议题、渠道呈现前所未有的多元化,信息流动的不可控性日渐增加,交往规则被深刻重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等领域隐匿的诸多风险也开始显现。

以上种种,召唤着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统筹规划全球治理话语体系的构建,帮助中国掌握全球治理中的国际话语权,实现国际传播的转型与升级。尽管当前世界仍深陷疫情困境,但全球化浪潮不可逆转,多边外交仍旧是中国国际交往的主线。全球治理话语体系应从国际交往出发,以多边关系为主轴,由战略目标、战略主体、战略渠道、战略话语、战略规则、战略行动、战略评估等维度共同构筑。其中,组织平等对话、传播共通话语、达成全球议题共治、实现成果共享,既是全球治理话语体系构建的关键目标,也对中国特色国际传播战略体系的整体构建起着基础性作用。

中国特色全球治理话语体系的构建,首先需要以政府为中心,主动制造“中国话语”、提出“中国方案”。全球治理问题的中国方案输出,涉及国际关系、国际规范等复杂问题,因此我国政府应积极打通各方话语的隔阂,建立政府、媒体、企业、专家等主体无障碍沟通的平台与机制。同时积极吸纳世界各国力量,共同建设全球力量参与的新型智库平台,提高全球议题设置能力。其次,推动各国政府间行动网络的建立,促进中国方案的广泛传播。为提升全球对中国方案的认同,应通过政府间合作将共商共治策略广泛传播,促成中国话语与全球话语间的共识。

再造全媒体国际传播流程

媒体建设是构建国际传播战略体系的基础工程。当前,我国主流媒体虽已在多国建立驻外媒体机构、形成全媒体矩阵并依托全球社交平台发声,但依然存在国际传播渠道覆盖不全面、与当地媒体合作不充分、内容定位缺乏特色等局限。全媒体国际传播体系的构建需围绕提升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的目标,聚焦渠道与内容的双重突破,实现精准传播。

全媒体国际传播体系的渠道建设,需要从主流声音影响与边缘声音到达两个维度出发,建设具有强大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的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同时从技术层面达成中国声音的全方位触达。这需要依托中国实力雄厚的传统主流媒体如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及其新媒体平台,也需要借助近几年崭露头角的新锐社交媒体平台等。纵观近年来的全球媒体布局可发现,科技助力媒体转型已成为提升传播力与影响力的重要举措,无论是BBC主打VR内容,还是NBC创办Peacock流媒体平台,科技公司与老牌媒体融合在推动一国声音触达世界各角落方面发挥的作用已经显现。因此,在搭建全媒体国际传播体系时尤应注重跨界合作,应适时调整传播、科技、通信之间的关系与产业布局,建设国际智能媒体沟通平台。

全媒体国际传播体系的内容建设,需要寻找差异化定位与文化对接策略。西方世界的价值观及其对国际传播的内容定义始终存在于国际舆论场之中,要想在西方主流媒体构筑的国际传播格局中传递中国声音,我国媒体必须思考如何凸显中国视角,提升媒体设置议程的能力,形成差异化报道风格、内容与形式。媒体落地需要文化支撑,国际传播中的文化对接需要两步走。第一步是语言对接,CGTN的阿拉伯语频道、BBC在印度和西非推出的新闻频道使用当地语言,都体现了媒体对国际传播中语言精准对接的重视。第二步则是文化翻译,既要考虑国际传播对象的文化内涵,又不能缺失传播者的文化底蕴。因此,我国媒体在国际传播中应积极寻求与国外媒体及当地公众的合作,在议题选择、叙事方式层面均应充分考虑文化差异与文化对接的可能,实现中国价值与中国观点的有效传递与接纳。

传播当代中国价值

交往是中国与世界产生联系的底层逻辑,数字技术搭建了全球交往网络,跨文化交流生态正在形成。构建符合全人类文明发展的多层次、多面向、多维度的全民文化交往体系成为未来国际传播的应然走向。

全民文化交往体系基于全球社交平台,遵循数字媒体制定的新型交往格局与规则;立足民间这一主体,注重国际传播自下而上的底层逻辑。民间的文化交往包括公众个体、民间组织等的广泛参与,是促使国际传播由独白过渡到对话的关键因素。全民文化交往体系依托当前主要国际社交服务平台,积极拓展中国科技力量助推的社交平台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精确定位不同圈层中的核心文化要素,以分享激发文化间交流兴趣并达到认同,打造中国和世界文明与文化的知识共享地。

中国特色国际传播战略体系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表现为中国特色全球治理话语体系、中国特色全媒体国际传播体系、中国特色全民文化交往体系三个维度构成的融合结构。其中,中国特色全球治理话语体系以政府力量为主要推动力,致力于打造全球议题的中国方案,并在世界范围内有效推广。建立政府、非政府组织、专家学者、企业等联通、协同的智库平台,秉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聚焦全球治理,以平等对话为原则,就当前重要的全球议题共商共治,建设中国和全球战略议题的集成空间,并形成各国政府间行动网络,积极向国际社会传播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中国特色全媒体传播体系以媒体为主要抓手,致力于打造具备新理念、新功能、新技术的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铺设国际交往与中国声音传递的基础轨道。全媒体国际传播体系一方面作为国际传播战略体系的内部桥梁,需要打通政府、智库、媒体、公众之间的区隔,实现多元主体在达成国际传播整体目标过程中的有效沟通;另一方面聚焦国际一流媒体建设及多元渠道的全面铺开,推动科技与媒体的深度融合,探索精准、差异、融合的传播形式与内容,旨在解决中国声音的特色化传播、全方位触达与传播信任问题。全民文化交往体系从底层重构国际传播战略体系逻辑、拓展国际交往圈层,从文化语境定位话语方式与内容、书写人类命运共同体故事,在文化交流中更好阐释与传播中国,实现情感认同。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国际传播战略体系构建研究”(22ZDA08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进入专题: 国际传播   系统观念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新闻学 > 传播学实务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7300.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