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前提和路径。新型国际关系的基本内涵是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这体现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理论精华,蕴含着中华文明的精深智慧。当前国际关系发展面临的困境,也折射出深层次的思想危机。我们可以从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和营养,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国际关系在正确轨道上前行。
相互尊重是中华文明提倡的人与人相处的道德原则,也是中华文明对待其他文明的基本态度。中华文明推崇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伦理。“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说文解字》解释“仁”为“从人从二”,体现了一种相互性的伦理规范。“仁”是自我对他人关心爱护的道德情感,更是一种相互体恤的交互性伦理。世间万物是相互联系的存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都应建立起相互尊重、和谐共生的关系。做到相互尊重,前提是肯定和接受事物的多样性。中华文明关于人与人、文明与文明之间相互尊重、和谐共生的思想观点给我们今天处理国与国关系以深刻启示。每一种文明都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追求,不同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是基于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情况长期发展演化而成的。要秉持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加深对其他文明和社会制度差异性的认知,推动交流对话,而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尚正义是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之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对公平正义有着深邃思考。中华民族的正义传统发源于先民从天地宇宙的运行以及物我一体的自然秩序中汲取的智慧。《诗经》有言:“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所谓“则”“彝”,都体现了代表正义的法则和伦理。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让所有人都有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朱熹将“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均”解释为“各得其分”,意思是每个人得到理应得到的那一份。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正义”被视为公正的、有利于百姓的道德伦理,也有顺应趋势、做符合规律之事的意思。在国与国命运紧密相连、国际关系早已走出殖民扩张旧时代的今天,尤其要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遵守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摒弃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反对“小圈子”和“赢者通吃”思维,顺应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
中华文化注重把握事物之间的有机关联性,认为每个个体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对事物之间关联性的把握,使中国人形成了注重合作的文化基因。进行合作,就会涉及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中华文化重视道德的修养教化,但并不排斥利的存在。儒家推崇仁政的重要一点便是“惠民”“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这样百姓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在具体实践中,主张秉持正确的义利观。当义与利发生矛盾时,中华文明崇尚“君子义以为上”,主张义重于利,甚至是舍生取义。这种弘义融利的义利观赋予利以义的重任,主张求利的过程合于义,体现了责任与担当。“计利当计天下利”,既要维护自己的利益,又要尽己之力来成人之美,积极践行“达则兼济天下”,努力做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中国先贤们追求的理想境界。中华文化这种普遍联系而不是孤立观察事物的思维,以及对义利关系的深刻思考,对今天国家间相互合作仍有启示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利益紧密相连,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在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时代,需要以普遍联系的思维观察时代、把握时代,摒弃零和博弈的片面化思维,寻找利益交汇点以推动合作。
(作者为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