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平:中国美学的当代发展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882 次 更新时间:2022-07-29 22:42

进入专题: 美学  

高建平  


在中国,美学这个学科是在20世纪初形成的。此前有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但建立中国美学的现代学科体系,却是从19至20世纪之交的东西方文化碰撞时开始。经过一百多年来几代美学家的建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这二十多年的努力,学科中各个分支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中国美学经历了几代人:第一代人以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为代表,他们为美学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代人以朱光潜、宗白华、邓以蛰,和瞿秋白、周扬、蔡仪等人为代表,他们致力于把西方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引进中国,中国美学也在论争中得到了发展。中国美学史上的第三代人,是20世纪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成长起来的。从1956年起,从对朱光潜在30—40年代的美学思想的批判开始,形成了一次规模宏大的美学讨论。这次讨论,是当时开始实行的“双百方针”中“百家争鸣”的试验田。讨论的结果,形成了一些重要的美学流派,也形成了一支新的中国美学研究的队伍。此后,在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大潮中,出现了“美学热”,美学这个学科在当时空前繁荣,出版了许多美学的著作和译著。中华美学学会也是在这个热潮中,于1980年成立的。此后,在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经历了低潮期。到了新世纪之初,开始了新的大发展,史称“美学的复兴”。

美学在新世纪的复兴和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后,文化建设成为一个突出问题,这对美学这个学科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次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美学的学术交流也推动了这个学科在国内的发展;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党和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谈话中,都强调美学的作用,指出要“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中宣部和教育部也多次发出文件,对美学和美育的建设作出部署。美学这个学科的发展,迎来了一个大发展的好时机。

当代中国美学,在理论上呈现出几个特点:第一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具体理论问题的研究承续了此前形成的“百家争鸣”的传统,通过争鸣进行深入探讨,寻求理论的新的发展。第二是在美学理论建设中,实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中国古人的一些文艺论述中,有着丰富的美学资源,需要在新的语境中传承和弘扬,以求获得发展。在这方面,最近一些年的研究成果丰硕。多种多卷本的中国美学史,以及各种专题史、概念史、断代史等问世。第三是引进了国外的美学成果。国外美学的引进,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大体说来,这一翻译和引进工作分三代人,各有特色。朱光潜、缪朗山、罗念生、宗白华等一代人,主要翻译从古希腊罗马到德国古典美学的西方美学著作。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以李泽厚主编的“美学译文丛书”等一些新的美学翻译著作,以翻译西方20世纪前期的美学著作为主。从世纪之交到新世纪这二十年来,许多西方当代的美学著作被翻译成中文并在国内出版。这种同时性的引进和介绍,促进了国内学术界的对话意识,中国美学家们在与这些西方美学思想的对话中,发展了自己的美学研究。

新世纪的中国美学建设,围绕着许多方面展开。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在美学基本理论方面,展开新的探索。美学是哲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学研究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美学理论的研究。同时,吸收过去几十年美学研究所积累的成果,力求在美学的基本理论上,有所创新。

第二,美学同时也是一门科学。要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审美心理,探讨审美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研究在审美过程中的神经反应过程。充分借鉴当代科学研究成果,运用高度发展了的科学技术手段,推动科学美学研究的发展。这方面的研究,过去很少,而近年来一些学者正努力在这方向上作出尝试。

第三,扩大美学研究的视野,克服过去美学仅仅集中于艺术进行研究的情况,将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的研究包括进来。一些学者努力发展环境和生态美学研究,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另一些学者则将这种美学研究与乡村振兴和都市建设的实践结合起来,建设美丽乡村、美丽城市。

第四,重视艺术美研究,重视各种艺术门类的特点,发展有关各种门类艺术的美学,同时,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在新媒介的迅速发展之中,重视艺术的新变化和新艺术种类的形成,揭示这种变化中新的美学规律。

第五,研究美学和艺术的范畴和概念。西方有一些重要的美学范畴,中国古代也有许多影响深远的艺术概念。这些范畴和概念都是历史上美学和艺术发展的结晶,在当代社会中,它们也有着新的发展。对这些范畴和概念进行研究,对它们的发生和发展及其涵义的变化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总结,对它们在中国与西方,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之中的产生和意义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界许多学者也在这方面作出努力。

第六,对美育进行研究。美育既是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件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在美育工作中,一方面要把美学研究的成果付诸实施,投入到美育实践之中,同时,也通过美育实践总结经验,上升到理论,丰富美学理论。

在当代美学研究中,要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在新世纪中,中国美学在走向世界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这是与中国美学研究的发展本身联系在一起的。此前,我国召开过一些重要的美学会议。2002年在北京召开过一次“美学与文化:东方与西方”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年在成都召开过一次“美学与多元文化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2010年在北京召开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2018年在北京召开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除此以外,在中国还召开了多次各种形式、各种主题的国际美学会议。同时,中国美学专家也开始走出国门,参加各种国际会议,进行学术访问。这种广泛的学术交流,开拓了中国学者的国际视野,提高了学术研究的层次,也使中国美学形成了一定的国际影响。

中国美学在国际上的影响,经历了一个过程。第一步,是将传统的中国美学介绍给世界。一些学者开始用英语写作中国美学,也有一些学者的著作被译成英语,使国际美学界获得关于传统中国美学的知识。第二步,介绍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情况,特别是20世纪后半叶中国美学的发展,让国际美学界了解一个现代的中国和现代中国美学。第三步,中国美学的研究还要加入到当代美学的发展创造中去,改变过去的那种西方等于现代,中国等于古代的局面,形成既是现代的,又是中国的美学。中国的美学要融入世界,在多元的世界美学中展现自身,同时,又以中国美学的独创性推动世界美学的发展。


(作者系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院长,中华美学学会会长)


    进入专题: 美学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560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