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其成:《易经》百姓日用而不知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547 次 更新时间:2022-06-04 11:13

进入专题: 易学   易经  

张其成  


大家一定都听说过《易经》这本书。毫无疑问,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本自己的《易经》。

《易经》究竟是一本什么书呢?是占卜的书,还是历史的书?是哲学的书,还是科学的书?是管理的书,还是养生的书?或许它什么都是,又或许它什么都不是。当你静下心来,真正走入《易经》,你会发现这部距离今天这么遥远的古书,原来离我们是这么的近。在不经意的一餐一饭、一呼一吸、一言一行当中,或许你已经在运用《易经》了。正如《易经》所说的“百姓日用而不知”,老百姓每天都在使用《易经》,但自己却不知道。

自古以来,我们中国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其实都与这部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我们对它却有太多的不解和误解。其实我和大家一样,也是从这种不解和误解中慢慢走出来的。

经过几十年的研读,我发现:《易经》是一部“天书”,一部蕴藏天道大规律的书;《易经》是一部“人书”,一部教人做人做事、健康快乐生活的人生指南。它不仅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吉、什么时候凶,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怎样趋吉避凶、趋利避害。

西方有《圣经》,东方有《易经》,《易经》是中华文化的第一经典。任何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一部原创的伟大经典,这部经典奠定了这个民族的性格和精神,而如果只能选一部奠定我们中华民族的性格和精神的经典的话,那肯定就是《易经》了。因为《易经》奠定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基因,所以作为中华儿女、炎黄子孙,不可以不读《易经》。

《易经》是中华文明的源头,相传三皇中的伏羲创作了八卦,神农炎帝创作了《连山易》,轩辕黄帝创作了《归藏易》,直到周文王姬昌才给我们留下了《周易》。因为《连山易》《归藏易》早已失传,现在我们所说的《易经》就是指《周易》。

《易经》对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的形成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孔子明解《易经》而开创儒家,老子暗解《易经》而开创道家。西汉末年,佛教传到中国以后,与以《易经》为代表的中华本土文化融合,形成了中国化的佛家。从此,中华文化就被称为“一源三流,三教合易”,“一源”就是《易经》,“三流”就是儒家、道家和中国化的佛家。

《易经》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源头,而且是中华文明的灵魂,它倡导的“天人合一、阴阳中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

《易经》中的八卦、六十四卦究竟潜藏着什么秘密?阴阳五行、河图洛书、太极图又究竟暗藏着怎样的人生密码?让我们静下心来慢慢体悟来自远古的智慧,体悟古圣先贤对宇宙人生的感悟。学习《易经》,我们会有什么收获呢?我想至少会有三点收获。

第一,穿越时空,感悟远古文明的大智慧。

当今社会人心浮躁不安,如果你能用余暇的片刻看一看这部来自远古的经典,你就会不知不觉地进入另一个奇妙的世界。当你的心慢慢静下来的时候,你会遇见远古祖先的大爱、大智、大美,你会和古圣先贤进行生命的沟通、灵魂的对话,真切地感受那远古文明的神奇和温暖。

第二,敬畏天道,感知宇宙变化的大规律。

“举头三尺有神明”,宇宙是浩瀚的,天道是威严的,古圣先贤用六十四卦神秘符号展现了宇宙周期变化的大规律,孔子称之为“天命”,老子称之为“天道”。当你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易经》的一卦一爻时,你会惊奇地感受到原来天道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第三,改变命运,掌握趋吉避凶的大法则。

《易经》的魅力不是算命,而是“改命”。孔子五十岁读懂了《易经》而知天命。今天,当我们读懂了《易经》,也可以尽早一点“知天命,改人命”——“我命在我不在天”——人的命运原来是可以改变的。

我想很多人都试着读过《易经》,可是一看到《易经》里那些难懂的卦爻符号和古奥文字就读不下去了。《易经》本来是容易读的经典,现在却变成了“难经”——最难读的经。可是,当你换一种阅读方式,当你有恰当的引领,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感受,你会发现原来看不懂的《易经》却可以看懂了。《易经》真的很容易,它其实是在唤醒我们灵魂深处的简单、容易和纯粹。

最后,衷心地欢迎对中华传统文化有兴趣的人,对宇宙生命有好奇心的人,对人生有困惑、烦恼的人,能和我一起走入《易经》,走入远古文明,也一起走入生命的深处,与古圣先贤来一场亲密的对话。

本文摘自《张其成讲易经》



    进入专题: 易学   易经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中国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441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