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超:大冰冻时期的伦敦及市井民谣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722 次 更新时间:2022-04-26 09:01

进入专题: 大冰冻时期   泰晤士河   民谣   伦敦  

谢超  

二0二一年十一月,英国格拉斯哥召开第二十六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多国领导人及代表齐聚此地,共同商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策略。大会最终通过《格拉斯哥气候公约》,缔约方承诺将继续致力于涵养森林、节能减排、清洁能源等措施,以此减缓气候变暖带来的多种灾难。无疑,当下全球变暖已衍生出世界性的生态危机。南极冰川消融、加州森林大火、大堡礁珊瑚白化无不在提醒人们,应对气候变化已是刻不容缓。然而,对于生活在十七世纪大冰冻时期的英国人而言,他们所担忧的却是不断变冷的气候以及由此引发的食物短缺和政治动乱等社会问题。回溯英国大冰冻时期的历史与文化,或许能给我们一个参照,为解决时下的全球变暖危机提供有益的启发。


气象学家将一五五0至一八00年称作“小冰期”(Little Ice Age)。该时期中,由于火山爆发及海冰增加等原因,全球气温普遍下降,两极的冰川不断地向低纬度地区侵蚀。研究表明,十六世纪下半叶,中欧地区冬季平均温度比一八八0至一九三0年间冬季平均温度低1.3℃。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英国夏季平均温度比二十世纪上半叶夏季平均温度低0.6℃—0.8℃。英国当时将极端寒冷的天气称作大冰冻(theGreat Frost),这种大范围和长时间的低温状况在十七世纪尤为常见。一六五七年冬,英格兰南部地区被积雪覆盖时间长达一百零二天。伦敦泰晤士河在十七世纪时共出现八次大范围封冻,其中以一六0八年和一六八三至一六八四年为甚。当时的古文物研究者约翰·斯托(JohnStow)和日记作家约翰·伊夫林(John Evelyn)等都在作品中详细记录了伦敦大冰冻时期的社会及文化生活。


寒冷的气候和牢固冰封的泰晤士河为伦敦市民提供了另类的休闲娱乐方式,催生出了“冰冻集市”。人们纷纷聚集到冰封的泰晤士河面上,支起货摊贩售水果、啤酒、书籍等商品。还有人在冰面上点燃火堆庆祝,斗兽、滑冰、足球、掷飞镖等活动十分普遍。此外,许多新型的冰上商业活动应运而生,比如,在特定纸张上印刷顾客的姓名作为“冰冻集市”的纪念品进行售卖就颇为流行。“冰冻集市”甚至惊动了王室,查理二世就曾携亲眷数次光顾泰晤士河上鳞次栉比的货摊。伊夫林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从威斯敏斯特到圣殿教堂的冰面上挤满了来来回回的马车,就像在大街上一样。雪橇、斗牛、马车比赛、木偶戏、音乐、食物、美酒应有尽有,如同酒神的狂欢,又像是水上的庆典。”伦敦长期的低温使得“冰冻集市”得以在冬季延续,直到十九世纪初,仍然有关于泰晤士河“冰冻集市”的记录。如今,倘若我们参观大英博物馆、伦敦博物馆或是伦敦市政图书馆,就能看到当时描绘各种泰晤士河冰上活动的木版画、油画及相关印刷品。


然而,大冰冻为伦敦市民带来的并非只是欢乐,看似繁荣的“冰冻集市”背后隐藏着诸多社会经济问题。长期的低温使得农作物减产,粮食价格居高不下,而农业歉收被认为是导致一六0七年英国中部地区政治暴乱的主要因素之一。寒冷的气候还使得木材及煤等燃料价格飙升。一五五0至一六三0年期间,英国木材价格飙涨了近700%。此外,泰晤士河为英国交通和物质运输大动脉,这条“母亲河”的冰封无疑极大地影响了伦敦的商业与贸易发展。


大冰冻所造成的弊端在文学中亦有体现。生活于大冰冻时期的文豪威廉·莎士比亚就在作品中对此进行了刻画。众多学者认为,剧作《科利奥兰纳斯》开篇所展現的罗马共和国粮食短缺以及政府蓄意囤粮问题,其实是影射英国一六0七年因粮食歉收所引发的中部暴乱。一六0八年,匿名作品《大冰冻:伦敦冬季活动》发表。这部作品通过一个伦敦市民和一个乡下人的对话展现了一六0七至一六0八年间极端低温对英国农业、商业及人们日常生活等造成的巨大影响。作品透过城里人和乡下人的双重视角对伦敦贵族奢侈无度的生活进行了无情的嘲讽,谈及泰晤士河冰封、贸易无法开展,贵族却囤积居奇、消费无度时,城里人问道:“如果绅士的生活就是虚晃度日、无所事事,那么眼下这大冰冻把多少工人和商人变成了绅士?”乡下人也不甘示弱,直言道:“有钱人从不嫌钱多,贪婪的人丝毫没有同情心。”两人看似随意的日常对话却揭示出英国大冰冻时期不断加剧的贫富差别和阶级对抗。


在十七世纪众多描绘大冰冻的文学作品中,最接地气的当属市井民谣。民谣多为口头流传、讲述故事的歌谣,作者不详,通常有固定的诗行及押韵形式。市井民谣又称宽页传单民谣,通常印刷在大幅宽页纸上,内容多为时事、人物或重大历史事件。市井民谣最初流行于十六世纪的英国,多见于街头巷尾和乡村集市。英国大冰冻时期的市井民谣多半在人群聚集处—环球剧场、查令十字街及“冰冻集市”—散发或售卖。这些作品用通俗易懂的口语体记录当时严寒的天气以及“冰冻集市”上的各项活动,从多个角度表现了伦敦人对极端气候现象的思考。


与大冰冻相关的市井民谣作品如今多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及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馆,这些印刷在宽页传单上的民谣有的配以图画,形象地呈现了彼时伦敦的日常生活。一八四四年,爱德华·里姆鲍尔特(EdwardRimbault)收集整理了部分市井民谣,出版了《大冰冻民谣集》,提供了研究此类作品的重要参考。从内容上看,这些民谣有的是应景之作,描摹“冰冻集市”繁华热闹的场面。一首民谣这样写道:


先生,您请进!我这摊位可是第一,


我们先给您来块牛肉,您可满意?


您想吃的想喝的我们这里都能找到,


没有摊位像我们这样服务周到。


先生,其他人都在搬弄是非,


我们这里可有最好的现磨咖啡。


引文直接采用摊贩的吆喝声,极具画面感。英文原文使用英雄双行体(五音步抑扬格双韵体),对仗工整,读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穿梭于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的集市中。这一内容的民谣采用纪实的笔调记录下“冰冻集市”上的各项商业内容。从其印刷和售卖的目的来看,多半是为了招徕更多的顾客参与到集市当中。


还有一部分民谣则偏向宗教救赎,借大冰冻这一极端气候现象劝人向善。十七世纪时,欧洲还没有形成对气候现象全面、科学的认识(各种气象观测仪器直到十八世纪才广泛使用),气候现象在当时人们眼中仍然是上帝旨意的彰显,诸如洪水、冰冻等极端天气常常被认为与宗教惩罚相关,是上帝对人类罪行的警诫。恶劣的气候现象、自然灾难同宗教惩罚的连接可在《圣经》中找到源头。上帝将亚当与夏娃从伊甸园逐出至有四季轮回的地方,让人类经受酷热与严寒交替的折磨。此外,上帝还降下大洪水,以此消灭世间的恶人。气候与宗教的关联对西方人气候观念的形成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普遍相信,地球变冷是因为世界正离气候温和的伊甸园越来越远。大冰冻时期的民谣显然承继了这一传统。我们再来看一首民谣的节选:


善良正直的上帝降下这艰难时刻,


来惩罚我们的坏心肠 。


天谴来临都因我们自大傲慢,


冰冻使人苦恼不堪,


皆因我们道德堕落。


严寒天气的出现是上帝对有罪之人的警告。这部分民谣常以自省或是说教的口吻告诫读者,只有笃信耶稣,忏悔虚度的光阴,诚心改正犯下的罪恶,冰冻才会消退,欢乐方将重现。面对无法解释的气象灾害,寻求宗教的安慰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解脱方式。这一类型的民谣实际上展现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现象宗教式的体认和感悟。


此外,还有部分民谣提及大冰冻所引发的物价上涨和粮食匮乏给穷人带来了更多的伤害:“穷人艰难又困苦,他们忍饥又挨饿。”为此,人们应当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与关怀:“冬季很冷,但你也要有温暖慈悲。/ 让穷人感受慷慨富足,/ 你的良善就是他们的天堂。”此类民谣告诫读者,不能沉溺于“冰冻集市”的享乐之中,而应该顾及社会边緣群体。这类民谣旨在规劝人心和倡导社会平等。


大冰冻也让政客们看到了机会,他们通过印刷民谣宣传自己的政治理念,或是对政敌进行攻击。一六七九年英国议会就约克公爵(即一六八五年继位的詹姆斯二世)是否具有王位继承权分裂为两派。赞同约克公爵继承王位的被称为“托利”,而反对者则被称为“辉格”,此两党派的形成开启了英国两党制的先河。有意思的是,“托利”和“辉格”彼此间的责难与攻击在市井民谣中亦可见一斑。一首一六八四年印刷的名为《铁石心肠辉格党乃大冰冻罪魁》的民谣将矛头直指辉格党。这首作品痛斥辉格党穷奢极欲,毫不体察民情,正是他们的放荡无能招致了这场大灾祸:


辉格党!泰晤士河本为你带来富足与自豪,


而你却内心冰冷,一味只求金银钱财。


若要挽回时局,你必虔诚忏悔。


贪得无厌没好报,


功名利禄全忘掉,


别再铁石心肠,而要展现慈悲,


诚心祷告泰晤士河冰雪消退。


将气象灾害与特定政党挂钩显得别有用心。考虑到该首民谣发行的时间正值托利党与辉格党“激战正酣”之时,这首民谣极有可能出自托利党人之手,作者通过诋毁政敌来提升自己党派的形象。


由此观之,大冰冻时期的市井民谣展现了极端气象状况下伦敦的社会生活、政治环境与人情百态。这部分作品既是对现实生态图景的描摹,也记录了人们对社会生活的思索,成为我们研究彼时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互动关系的重要参考资料。


英国大冰冻已过去逾三个世纪,如今英国人要面对的是气候变化的另一个极端—全球变暖,这也是摆在全世界人民面前的一道难题。与大冰冻不同的是,多数研究者认为,全球变暖由人类大量消耗化石燃料及破坏地球植被而造成。屡创新高的全球气温、日益减少的物种数量、愈加频繁的极端天气提醒着我们,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倘若我们对全球变暖袖手旁观,最终会走向末路。如何引导民众认识人类社会与气候变化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如何推动各国政治决策者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气候变化的影响?如何在应对气候危机时摒弃偏见、兼顾不同阶层的利益及环境正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英国大冰冻这段历史以及与之相关的市井民谣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进入专题: 大冰冻时期   泰晤士河   民谣   伦敦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世界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3000.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读书》2022年4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