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哲学?古希腊把哲学视为追逐智慧之学,黑格尔则深入哲学史探寻哲学。古往今来,不断有哲学家追思这个问题,但我们对之依然只有模糊的观念。对于哲学之概念,总是不乏似是而非的运用。哲学既被当作不言自明的范畴用来区分哲学与非哲学,又被作为最高知识范畴客串它用。有其学说被视为哲学,却否认自己是哲学家的哲学家;也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动物哲学》之类,虽冠名哲学,但从未被视为哲学的作品。为了思想的有条不紊,“什么是哲学”这一哲学元问题有必要得到澄明。德勒兹(Gilles Deleuze)与瓜塔里(Pierre-Félix Guattari)认为,什么是哲学,这是一个迟暮之年方适合提出并回答的问题,而历经现代科学与逻辑实证思想的非难和质疑,哲学已进入后现代的迟暮之年。对于后现代是否为哲学的迟暮之年,我们不得而知,但当德勒兹与瓜塔里写作《什么是哲学》这一著作时,这绝对是哲学家德勒兹本人的迟暮之年,也意味着德勒兹思想的成熟与完整。
哲学就是创造概念,理解概念如何建构,成为理解哲学获知的通道。德勒兹与瓜塔里把哲学定义为通过纯粹概念获得的知识,而通过概念获得知识的一个先决条件是概念建构。通过还原概念如何建构获得对哲学的全新认识,或者说更全面的认识,正是德勒兹与瓜塔里对“什么是哲学”这一问题的回答。概念认识可以区分为三个阶段:百科全书阶段,即进入哲学史对概念进行罗列、介绍与诠释;传授方法阶段,对哲学进行溯源,追踪概念建构的来龙去脉;商业职业训练阶段,哲学传播对概念的有目的运用。当缺失了第二个阶段,哲学直接从第一个阶段过渡到第三个阶段,会带来思想界的绝对灾难。此时,概念脱离自己的生成语境,失去了本来的思想深度,被肢解,被断章取义,以迎合特定的目的,哲学的怀疑、批判与反思精神被不容置疑的武断取代,思想进入顺从与迎合的时代。
概念就是事件。剔除了经验内容的纯粹概念只是包含特定组成成分的整体。在德勒兹与瓜塔里的分析中,哲学概念包含三个组成成分:概念、概念性人物与内在性平面。这三者正是《什么是哲学》“哲学篇”前三节的小标题。概念的本质是思维事件,从发生的视角理解思维,后现代哲学由此被归为事件哲学。何以理解概念就是事件?诸如“他者”作为事件,是我们发现了一个围绕自我生成的可能世界。哲学作为事件意味着思维创造,开始于创造概念,也终结于创造概念。概念的本质不在于其定义,而在于其生成,在其生成中可还原概念的“因什么”“是什么”“为什么”。概念、概念性人物与内在性平面作为哲学的三位一体,成为创造概念不可或缺的部分。内在性平面是扁平化的思维图景。概念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内在性平面构成概念扎根的思维地基,而概念在生成的同时,拟定了概念由以生成的内在性平面。如柏拉图的理念型与知识的外在客观论,笛卡儿的我思与认识的主观确定论,康德的先天综合与认识的理性先验论,乃至德勒兹此处所言的哲学与思维事件的现象学发生。概念性人物是创造行为的人性设定,正如“我思”之后无可回避的“我”之存在,思维之后亦有思维者,是哲学表述行为的真正施动者,是概念的创造者,是内在性平面的拟定者。苏格拉底作为柏拉图笔下的概念性人物,既是柏拉图哲学的代言人,又是智慧的追求者、德性的践行者、智者的批评者。概念性人物成为所有分支概念意向的结点。
事件在思维时空中获得定位。德勒兹与瓜塔里引入新的时间与空间概念,这亦可视为事件哲学对哲学概念的创新。事件归结为思维事件,时间与空间则归结为思维中的时间与空间。思维时间的变化发生于新的概念的产生,即新的内在性平面的拟定。新柏拉图主义继承了柏拉图“理念型”的外在客观论,可视为柏拉图思维的延续;新康德主义承接康德理性法庭的先验法则,是康德思想在时间上的后来者;德勒兹的“先验经验主义”起始于对康德“先验理念论”的批评与拓展,亦归属于思想中的后康德主义。思维时间观念规定了思维路向的承接、发展与变化,前后不是因果关系,而是启发、添加、重组、裁剪的再建构,是创造性的重新拟定。事件在思维时空中等值分布。哲学史不是哲学事件的时间流变,而是哲学事件的空间并置,或不同内在性平面的差异共存。
哲学、科学与艺术同为思维事件。科学与艺术作为哲学的他者,为理解“什么是哲学”提供了差异限定。就发生而言,哲学、科学与艺术同为思维事件,但属于思维认识的不同模式。德勒兹与瓜塔里继承了西方古典二分认识论的基本结构,一方是物质性混沌,一方是发生于思维内的现象性认识。物质性混沌具有可认识的内在潜能,认识发生就是物质性混沌内在潜能的实显。从物质性混沌这一概念之上可以看到康德物自体的影子,后者属于不可知领域,但物质性混沌则可通过艺术、科学与哲学的管窥而获得扁平化的部分认识。“为了免于陷入混沌,我们只求少许秩序。”艺术、哲学与科学以三种不同的方式为混沌建立起部分秩序。艺术思维通过组合的平面创造感知物,对位法规定了不同旋律之间的和谐,差异经由感知在思维中一体化,成为感受的聚块;哲学思维在内在性平面之中创造概念,通过给差异赋序,知觉在思维中构建起再现物质性混沌的坐标,使得差异成为可言说的;科学思维通过参照性平面限定函项,借助极限与边界给差异赋值,差异在设定的封闭系统的几何坐标中得到描述,并对其变化进行预测。事物、事件、事态,是三种不同的思维对象;形象、概念性人物、局部观察者,是三种不同的视角参与;概念、感觉、函数,是三种不同的思维方式;组合的平面、内在性平面、参照性平面,是对物质性混沌的三个不同认知截面。这就是艺术、哲学与科学三种思维事件发生的基本构形。
事件回溯开启哲学思维解域与再结域的潜能。在《千高原》中,德勒兹与瓜塔里借用知更鸟的行为,表述功能性的物质如何转换为表达性的标记。知更鸟啄落叶片,并将它们翻转过来,以使更为清淡的内侧一面在尘土之上凸显出来,“翻转产生出一种表达的物质”。表达的前提在于制造差异,差异内在于物质性混沌,但差异的意义在事件中由思维赋予。由此,声音、颜色、形态,诸如此类的种种物质差异取得表达功能。知更鸟通过翻转叶片标记属于自己的领地。标记通过设定界域把某一块地方作为自己的地盘从环境中脱离出来,这就是结域。这一块地方我们把它称之为知更鸟的领地,知更鸟的家。通过结域,我们获得领地的概念,或家的概念。从物质性混沌,经由差异、标记,达至结域,开启了思维认知的自然操作。当然,知更鸟翻转的叶片我们可以视之为领地标记,“视之”同时规定了一个知更鸟共知的叙事语境。在非知更鸟的表达叙事中,这些叶片可能只是一些颜色不同的叶片,标记被还原为不具任何意义的差异,甚至退回到物质性混沌,这就是解域;或被赋予其他意义,如一幅自然图景,这就是再结域。思维事件的回溯开启了思维的无限可能,所有定见都能视为思维事件,在解域中发现其意义之所依存,在再结域中获得重新认识。与此同时,《什么是哲学》亦可视为一次对哲学进行解域与再结域的思维事件。如此一来,我们可以言说事件之发生,但如何判定事件之取舍?一个合理的推论是,就意义发生而言,对哲学作出言说的不是理性判定之真假,而是艺术之和谐。
(作者单位:湖南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