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新质生产力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深远影响和需关注的实践重点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545 次 更新时间:2024-10-22 22:46

进入专题: 新质生产力   文化建设  

陈旭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中心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伴随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将会激发一场深刻而持久的经济、社会、思想变革,文化领域必将在这场深刻变革中发生重大变化。要应对好这场变革和产生的深刻变化,需要充分把握蕴含其中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广东作为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科技创新强省,更应积极投身到这场变革当中,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

一、完整准确全面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精神

一是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魂魄和精气神,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支撑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没有对文化的高度自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的复兴、国家的昌盛,总是以文化的兴盛为强大支撑。时代的进步,总是以文化的繁荣为鲜明标识。因此,要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就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深刻理解其丰富内涵,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创新,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

二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精神为引领,以新质生产力发展全方位推动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立足新时代经济发展实践,准确把握“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这一时代特征,进一步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注入强大思想和行动力量。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主导,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对文化建设的影响是全方位、深层次的,不仅体现在理念和实践、生产要素配置和市场环境营造的不断创新和优化,还体现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产业产品的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传播路径的丰富、确保意识形态安全的手段和方式的提升等方方面面。因此,文化建设必须以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契机,坚持以创新为主导,不断推动文化生产力发展,不断推进文化领域的科技变革、产业变革、市场变革、制度变革,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极为丰富的文化供给,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是找准文化和科技双向深度融合的契合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文化是软实力。文化与科技相伴相生、相辅相成。科技为文化赋能,文化为科技铸魂。先进的文化理念为科技创新提供思想源泉,科技创新为推动文化生产方式变革和生产力提升提供强劲动力。先进文化能从价值取向、道德评判、思维理念、创新方法等方面为科技铸魂,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从而推动科技的发展。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为文化的发展繁荣插上腾飞的翅膀,提供了核心驱动力,塑造了新局面,催生了新业态。完整准确全面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精神,关键是要找准文化和科技双向深度融合的契合点,以创新为驱动,以高科技为支撑,以高质量和高效能为指引,以文化创造创作为核心内容,锻造出高科技支撑的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全方位推动文化的发展繁荣。

二、新质生产力发展对文化建设产生的重大影响分析

一是技术变革。新质生产力是由关键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先导驱动的先进生产力,是技术革命性突破主导催生的“新质态”生产力,技术变革是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当前,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新工业材料、新能源、量子通信等一系列原创性、关键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并快速发展,其在文化领域的开发和应用,带来的影响会是颠覆性的。文化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性技术、颠覆性技术的高效结合和创新组合,将催生新业态、新生态,驱动着文化建设在应用场景、工作效率、传播方式等方面出现革命性的发展和丰富。

二是生产要素变革。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生产力三要素效率提升及组合优化跃升,是生产力跃迁、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条件。新质生产力催生了新型基础设施,形成全新的生产和服务体系,促使生产要素低成本流动、网络化共享、系统性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率利用,促成生产要素内涵不断丰富、类型不断扩展、结构不断变化、组合不断优化,大幅提升了全要素生产率。今后,“隔行如隔山”的障碍将不断被打破,某一领域、某一产业、某一行业要快速发展,反而需要打破壁垒,与高科技、新技术实现深度融合。新质生产力发展对文化建设带来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对于推进文化创新、文化发展、文化普及等的效用是革命性的,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三是生产方式变革。新质生产力延展了劳动者的体能智能,深度拓展了劳动者能力,大幅度提升了劳动效率。同时,劳动空间拓展到几乎所有领域,劳动资料的品种、范围、类别极大丰富。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组合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带来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在文化建设方面,直接表现为产消主体的共创化和一体化。文化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和消费实现无中介、无延时,生产与消费即时互动,依托大数据智能化形成产品或服务的自动共创优化,在有的场景下甚至出现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的一体化现象,使得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身份差异及收益机制都发生根本性的交融。文化内容生产者、消费者、获利者身份重叠,文化生产不仅生产出可供消费的文化产品,而且也生产出消费文化产品的主体。

四是业态变革。新质生产力发展促成的生产方式、生产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等的深刻变革,极大提高了协作生产力,推动产生了新业态,直接表现为生产体系的数字化、产业发展的融合化、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复杂技术的交叉化、多链协同的网络化等。这种业态变革要求文化建设在科技赋能、内容创造、人才集聚、产业升级、生产技术、管理体制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促进文化产业与科技产业的深度融合,不断创造新的生产模式、经营模式、传播模式等,推动文化产业向高科技领域延伸,保障文化产品的高质量、高效能供给。

三、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广东文化建设的实践重点

一是担负起新时代文化使命的广东职责。改革开放后,广东省一直处于全国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连续35年经济总量全国第一。2023年,广东省区域创新综合能力排名实现全国“七连冠”,“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4年位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位。同年,广东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25万亿元,全国占比超过六分之一,文化产业规模总量连续20年居全国首位。广东作为经济强省、科技创新强省、文化强省,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担当精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奋力书写好广东篇章。

二是立足资源禀赋系统集成全面谋划。广东有着独特的文化资源禀赋,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三大文化体系瑰丽多彩,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丰富深厚,海洋文化源远流长,改革开放、敢为人先名动天下,等等。要秉持广东的文化资源禀赋,在系统集成全面改革发展上深度谋划,突出广东特色、广东气派、广东力量。特别是发挥好广东市场经济发达的优势,让科技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快速高效,让各种生产要素在市场中优化组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其次,要以敢为人先的气魄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刀阔斧开展文化体制改革,切实推动新质生产力在文化领域的发展上见实效见真章。第三,要成为文化人才的集聚高地。广东有着雄厚的文化产业基础,更加有利于集聚文化人才。要通过多种手段聚才引智,打造文化人才集聚的“强磁场”,以人才为支撑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大有前途的朝阳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

三是要做好科技和文化双向融合的大文章。近年来,广东锚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让科技、产业进一步形成合力。新质生产力和文化建设的深入融合,必须始终抓住科技和文化融合这一契合点,坚持以科技赋能、以文化铸魂,加快对传统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不断提升文化建设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提升文化产业产品创新创造活力,让新质生产力在文化领域蓬勃发展。

四是发挥区位优势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广东要充分发挥地缘人缘优势,发挥粤语、客家话、潮汕话等方言海外传播优势,着力讲好中国故事、大湾区故事、广东故事,创新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在“引进来”和“走出去”上双向发力,以文化交流互鉴促进民心相融相通,以广东为窗口展示中华文明之美、中华民族之美,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辐射力。要持续巩固主流思想舆论、主流价值、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向世界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向世界展示充满活力、敢为人先、欣欣向荣的广东。

(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发展促进中心纪委书记、副主任)

来源:羊城晚报

    进入专题: 新质生产力   文化建设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专题研究 > 文化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591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