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腊生:论印度的进攻型边海防体制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106 次 更新时间:2021-09-29 06:49

进入专题: 印度   进攻型边海防体制  

况腊生  

内容提要:独立以来,印度建立了内政部领导的武装警察部队与国防部下属军队分别负责、海陆分防、力图实现陆上称霸南亚、海上控制印度洋的进攻型边海防体制。印度的进攻型边海防体制,根源于印度想充当南亚霸主,并“东进”东南亚与太平洋以发展经济并牵制中国,“西联”中亚和西亚保障能源供应与安全,向南把印度洋变为“印度的洋”,恢复当年英印帝国版图,以最终实现自己的世界大国地位。但印度为实现大国地位的进攻型边海防体制既不符合和平发展的世界潮流,美国等域外大国也不允许印度在南亚崛起,而且最重要的是印度自身实力和力量的发展也难以支撑其称霸野心,走和平发展道路或许是印度边海防体制最好的选择。

关 键 词:印度  地区霸权  印度洋  进攻型边海防


在继承原英印帝国“遗产”基础上,印度企图以自己为中心,建立势力范围东到太平洋、西到中东、北到中亚、南控印度洋的世界大国。因此印度以称霸南亚为基础,掌控东西方“海上生命线”的印度洋,“东进”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发展经济并制衡中国,“西联”中亚和西亚保障能源供应与安全。印度由此建立起进攻型边海防体制,以实现其大国梦。

一、军警分立、海陆分防的进攻型边海防体制

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后,印度开始强化边境军事部署。印度次大陆未来传统冲突将来自印巴分界线和印中争议领土地区,而且将是以陆地武装冲突为主,①所以印度将超过一半的武装力量部署在印中和印巴边境。1995年印度首次提出综合国防政策,提高军队区域外作战能力成为国家安全治理的主要目标。②由此印度逐步建立起进攻型边海防体制。

(一)印度内政部中央武装警察部队据守陆地边境一线战术要点

1.内政部边境管理局负责陆地边界和海岸线管理,设立边境综合检查站,加强边境安全保卫,建设边境基础设施,实施边境地区发展规划等。内政部国内安全局负责边境力量建设,包括印度警察局、中央武装警察部队、国内安全和法律与秩序、叛乱、恐怖主义、非法外国机构活动、恐怖主义融资、移民、签证等事项。

2.内政部所属中央武装警察部队,系陆地边防管理主力,守卫陆地边界一线战术要点。中央武装警察部队包括:阿萨姆步枪队、边境安全部队、中央后备警察部队、印藏边防警察部队、国家安全卫队和武装边防部队。上述武装警察部队分工负责不同地段的边境管理。这些警察部队属于准军事力量,平时由内政部领导,负责一线边境安全、镇压叛乱、打击跨境犯罪、边境情报侦察和反恐等任务。战时由国防部领导,担任作战任务。如守卫印中边界的印藏边境警察部队,主要任务是在印中边境地区执勤、巡逻、侦察、骚扰和破坏,战时充当先头部队渗透到中国境内进行游击战。“洞朗事件”后,2018年1月,该部队前线指挥部从距离印中边界较远的昌迪加尔前移至印中边境附近的列城,并增设10余个印中边界营地。2018年5月,印藏边境警察部队扩编9000人,新增9个营的兵力、一个前方指挥总部、12个巡逻营地和47个边防哨所。③目前该部队有56个作战营、4个特种营、13个培训中心和7个后勤设施,总兵力约为9万人,④装备有迫击炮、轻机枪、冲锋枪、手枪和军犬等,配有机械化车辆和通信设备,并开始装备直升机和高灵感度侦察设备,经常实施越境侦察破坏行动。

(二)大半陆军与空军力量呈进攻状态据守印巴和印中边境二线战役要点

1.在印巴和印中边境部署了一半多的陆军和空军力量。陆军一半兵力,共有60多万人部署在印中和印巴边境,⑤其中40%多部署在印巴边境,20%部署在印中边境。这些兵力紧贴中央武装警察部队之后,据守二线战役要点地区,战略预备队则再靠后部署在便于机动的战役纵深地区。陆军在印中边境部署6个军共13个师(拥有800多辆坦克和800多辆步战车、3万名步兵、6万多名山地步兵和1500多门野战炮、400门榴弹炮和48门自行火炮和多辆多管火箭炮,包括10个山地师),⑥还在印巴和印中边境分别组建5000多人的拉达克侦察部队和“阿鲁纳恰尔”侦察营。⑦空军1/2兵力部署在印巴边境,1/3兵力、500多架各类飞机部署在印中边境。⑧在印中边境修建数十个军用机场,部署的“苏—30”战机可对我国西藏地区实施纵深打击。⑨2013年,印军“C-130J”运输机成功降落印控克什米尔道拉伯格尔高原机场。⑩

2.大量先进武器装备部署在印中边境。包括数个“烈火—2”和“大地”战略弹道导弹大队、“萨姆—16”防空导弹分队、“龙卷风”多管火箭炮、“布拉莫斯”超音速巡航导弹、俄制“T-90”坦克、“阵风”战机、“苏—30”战机、“长弓阿帕奇”直升机等,并配以先进雷达和防空系统。印度还准备购买“S-400”地空导弹系统、“T-14”坦克、“长钉”反坦克导弹、自杀式攻击型无人机和美国激光制导火炮等先进武器装备并部署在印中边境。(11)2020年5月,印度宣布将采购逾450架各型先进战机部署在印巴和印中边境。(12)6月中旬,中印加勒万河谷冲突后,印度宣布紧急采购36架法国“阵风”战机部署在印中边境。(13)

3.巨额投资升级边境国防基础设施。印度国防部边境公路局专门负责修建边境基础设施,包括边境战略公路、过山隧道、边境铁路和军用机场等,推出“印中边境战略道路”计划,计划2022年前修建成3400公里的60多条战略道路,2025年达到中国边境基础设施水平,目前已完成70%多。2015年,莫迪政府将边境道路建设资金由2014年8.3亿美元增加到60亿美元,并引进日本援助资金修建印中东段边境道路2000公里。(14)2019年,印度国防部成立空天局,重点侦察印中边境地区。

(三)把印度洋变成印度的“洋”

1.颁布印度洋海上战略,强调对印度洋的主动权。为确保“印度之洋”名副其实,印度必须在战略上打造一个尽可能深入印度洋的防御外缘,以排除域外大国干预。(15)印度的印度洋战略目标是“要把印度洋变成印度的洋”,(16)成为海上大国,威慑和控制印度洋。1998年,印度海军首次发布《战略防务评论》,强调必须拥有足够的海上军事力量,威慑其他海洋国家挑衅。(17)2004年,印度发布《印度海上军事学说》,认为印度洋安全形势严峻,必须扩大安全防卫范围。(18)2007年《印度海军战略》提出“自由使用海洋”的系列理论和战略。(19)2015年的《确保海洋安全:印度海上安全战略》,强调在“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包括印度洋岛国以及非洲东海岸的陆上国家”获得战略主动权,利益区域包括红海、阿曼湾、亚丁湾、印度洋岛国、西南印度洋和非洲东海岸的诸多国家和地区。中国南海、东海和西太平洋及沿岸国家是次优先区域。(20)印度海军执行任务分为不同层次海域:第一类完全控制区,从海岸向外扩展500千米海域;第二类中等控制区,500~1000千米海域;第三类软控区,1000千米外的印度洋区域。(21)

2.大力建设海上力量。当前海军拥有约140艘军舰,包括排水量为4.5万吨级的“维克拉玛蒂亚”号航母、11艘驱逐舰、16艘潜艇(包括1艘核潜艇),还有200多架飞机。计划2027年拥有200艘舰艇,包括3艘航母、6艘核潜艇和24艘常规潜艇。(22)2017年11月,印度海军宣布巡逻所有印度洋海上战略通道。从2009年开始,印度已经组织了29次南极科考、3次北极科考和4次南大洋考察。(23)

当前印度海岸警卫队拥有62艘舰艇、61艘拦截艇、18艘气垫船和63架飞机。(24)2020年海岸警卫队将拥有5000吨级深水巡逻舰9艘、2000吨级巡逻舰27艘、2000吨级污染控制船(带二级巡逻舰功能)9艘,其他更小吨级船艇约200艘,无人机18架、道尼尔飞机30架、多任务多角色远程飞机9架、高级轻型直升机30架、轻型直升机或现有的“印度豹”型飞机30架,人数增加到2万人,并且前线士兵和后备力量的比率达到2∶1。(25)

3.海防力量积极控制印度洋。海军在印度洋四个方向组建了四个司令部。在马六甲海峡,利用在安达曼尼科巴群岛的战略优势,有效控制马六甲海峡北部进入印度洋的“咽喉要道”。在霍尔木兹海峡,积极与阿曼加强海上防务合作与联合军演,确保海军在此地的存在。在曼德海峡,印度海军定期访问吉布提,并与法俄等国在亚丁湾举行军演,以确保海军时常出没曼德海峡。在好望角,提升与南非联合军演力度,加强对好望角管控。印度还在马达加斯加岛、毛里求斯和塞舌尔建立海军航标和监听站。海军远东司令部使得印度海防向前推进了1000多海里,基本控制孟加拉湾。印度海军已经取得印度洋北部的海上优势,在印度洋沿岸36个国家中居首位。(26)

海岸警卫队巡逻整个印度洋地区。海岸警卫队沿印度洋四周设5个区域司令部,下辖16个海岸警卫区,覆盖印度所有海岸线,(27)巡逻整个印度洋,并与海军及其他情报机构建立一体化近海巡逻监视机制。海岸警卫队建设三道防线,50海里以内的沿海地区为第一道,沿海巡逻艇负责。50~200海里水域为第二道,近海巡逻艇在飞机配合下负责。200海里以外海域为第三道,大型舰艇和航空兵中队负责。2008年孟买恐怖袭击事件后,印度全面改革海防安全体系,由海岸警卫队负责管理包括海军和海岸警卫队的国家级指挥、控制、通讯和情报网络行动中心,扩编海岸警卫队,成立专门的海岸指挥部,增加海岸警卫站,成立“海上卫队”特种部队。

4.主导印度洋海上安全合作。印度先后与阿曼、马尔代夫、毛里求斯、莫桑比克、塞舌尔、马达加斯加和卡塔尔等国签署防务合作协议,开展海上安全合作、训练、联合军演,或赠送巡逻艇,建立海上监听设施等。印度海岸警卫队在上述国家海域开展巡逻以提供安全服务。2008年,印度主办“印度洋海军论坛”,加强地区海洋安全合作,南亚、西非、东非、东南亚与澳大利亚等27国海军参加。(28)2014年,该论坛通过《印度洋海军论坛章程》,开始机制化发展。(29)

二、确立进攻型边海防体制的原因

得益于近年来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印度充当南亚霸主和实现大国地位的进攻型边海防战略也逐步成形。

(一)继承英印帝国殖民思想,追求世界大国地位

历史上印度只是南亚次大陆的地理代名词,整个南亚历史上始终缺乏中国式的政治统一,直到英帝国的殖民统治时期,运用现代交通技术才使得次大陆统一在一个政体之下。(30)独立后,印度全盘继承英印帝国殖民思想,为进攻型边海防体制奠定了思想基础。

1.继承“印度中心论”,要做世界大国。印度居于印度洋北部中心地带,扼守东西方海上交通要道和陆上通道,在英国殖民体系中占据“中心”位置,是“英国女王皇冠上最璀璨的一颗宝石”,系英国侵略中国和东南亚的跳板,助力英国成就霸主地位。所以英国殖民者认为:印度居于世界中心地位,必然会成为亚洲大陆最强大的国家。(31)印度独立后全盘继承“印度中心论”。印度现有的和潜在的物质实力及其他地缘战略位置注定其成为“一个伟大的超民族国家中心”。(32)印度大国战略将世界分为三个圈,第一个战略圈是确立南亚优势地位。第二个战略圈涵盖从亚洲到印度洋的地区,阻止其他力量削弱印度战略利益;第三个战略圈包含全球,印度成为国际和平稳定的关键行为者,(33)三个圈的中心都是印度。

世界中心的印度要做世界大国。尼赫鲁认为,“印度,以它现有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扮演二流角色的。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销声匿迹,中间地位不能打动我,我也不相信中间地位是可能的。”(34)所以“在未来,太平洋要代替大西洋而成为全世界的神经中枢。印度虽然并非一个直接的太平洋国家,却不可避免地将在那里发挥重要的影响。在印度洋地区,在东南亚一直到中亚细亚,印度必将要成为经济和政治活动的中心”。(35)

2.成为世界大国的前提是“合法继承”英印帝国“遗产”。古代印度不仅缺乏可靠历史记录,也缺乏对于古印度政治状况的原型族群政治学、原型地缘政治学、原型国际关系学基础的构建,仅将喜马拉雅山脉视为婆罗门佛教文化的一部分,从未理性检视这一地区政治生态形成与演变的背景和过程,所以英国殖民者通过殖民统治带来“印度”概念,被印度人当作自古延续至今的主权政治实体,覆盖了英国在印度殖民当局实际控制和宣布拥有的全部领土。(36)印度成为世界大国的前提是继承英印帝国“遗产”,而且是唯一合法继承国,所以整个印度次大陆是印度的大陆,这种继承英国殖民者的特权是“世袭”的。(37)印度梦是“取得前殖民国家统治的全部领土”,(38)包括“英殖民政府控制和影响下的所有领地,包括各个土邦”。(39)

印度拥有“合法继承”的实力。印度硬实力、软实力和地理力都雄踞南亚国家榜首。其陆地面积、人口和国民生产总值均占该地区四分之三左右。(40)印度还拥有该地区84%的耕地总面积,(41)几乎100%的金、银、铜、铁、锡、锌、铀和铁钒土矿,90%以上的煤和85%石油等重要矿产资源。(42)印度国土面积是邻国面积之和的2.5倍,人口是邻国人口之和的3倍多,GDP是邻国GDP之和的3倍多,而且多年保持高速增长,南亚邻国与印度差距进一步拉大,印度总兵力也大于其邻国总兵力之和。(43)

3.软硬兼施,吞并或控制邻国,推出南亚版“门罗主义”。为了共同防御,不管缅甸和锡兰是否愿意,它们都必须与印度组建基本的联邦国家。(44)尼赫鲁曾公开宣称:门罗总统提出的门罗主义确保了美洲免受外来侵略近百年之久,现在到了将同样的门罗主义运用于亚洲国家的时候了。(45)第三次印巴战争期间,印度声明反对地区外大国干预南亚其他国家内政,特别是那些其目的被认为有害印度利益的外部大国。(46)“印度不容忍地区外国家对任何南亚国家内部冲突进行干涉,如果这一干涉具有或明或暗的反印企图。基于此,任何一个南亚国家均不能向任何具有反印成见的国家寻求外部援助。”(47)尼赫鲁推出“小国灭亡论”,认为“民族国家在今天是太小的单位了,而小邦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民族国家就为多民族国家或一些大的联邦所代替了”。(48)在上述思想指导下,印度吞并锡金,控制不丹和尼泊尔,侵占尼泊尔领土,武力干涉马尔代夫和斯里兰卡,肢解巴基斯坦。

利用经济援助控制邻国。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后,印度自身发展面临系列问题,不得不反思南亚称霸策略,开始强调“邻国第一”,先后推出“古杰拉尔主义”和“新邻国外交”,利用经济援助控制南亚诸国。据统计,2005年至2010年印度外交部高达92%的援助量被投放到了南亚,2012年科技合作项目82%的预算也用在了南亚。(49)如作为联合国认定的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的不丹,严重依赖印度发展援助。印度称霸南亚的本质从未改变。莫迪上台后反复强调应该“给南亚邻居划出红线,阻止它们与区域外国家合作,修建那些损害印度安全利益的大项目。”(50)如通过中断对不丹的石油补贴,印度操纵了2013年不丹大选。2015年扶持亲印度的斯里兰卡西里塞纳政府上台。2015年通过对尼泊尔全方位禁运,迫使尼泊尔修改宪法,承认尼泊尔印度后裔马德西人“单独成邦”。施压斯里兰卡政府从而获得与中国同样条件的港口,逼迫尼泊尔撤销中国投资的水电站项目。尼泊尔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备忘录后,印度将对尼泊尔官方援助减半。2017年,“洞朗危机”暴露了印度试图全面控制不丹的野心。

(二)控制东西方“海上生命线”——印度洋

大英帝国一半海外殖民地和80%的人口位于印度洋及周边,(51)所以印度洋一直是大英帝国的战略中心,被称为“英国湖”(British Lake)。印度正好坐落在“英国湖”的中心,“印度之洋”观念根深蒂固。“谁控制了印度洋,印度的自由就只能听命于谁”,(52)历史上葡萄牙人、荷兰人、法国人和英国人相继通过掌握印度洋来控制印度。莫迪政府的海洋安全战略就是要做印度洋安全事务的“主导者”。(53)

1.印度洋是印度的能源与贸易“生命线”。印度自身能源匮乏。截至2017年年底,石油总储量为6亿吨,占世界储量的0.3%,仅可供继续使用15年,天然气总储量为43.8亿立方米,可供使用43年,(54)能源供应严重依赖波斯湾和印度洋。另外,印度97%的对外贸易途经印度洋。(55)

2.印度洋成为世界海权“心脏地带”和东西方“生命线”。谁控制印度洋,谁就能控制亚洲。21世纪将在印度洋上决定世界命运。(56)印度洋掌握三大咽喉要道:苏伊士运河是地中海通往中东的咽喉,马六甲是东南亚各国通往中东的必经之路,好望角是美洲、欧洲通往中东的巨型轮船的重要通道。每年通过印度洋的船只多达10万艘,包括全世界2/3的油轮、1/2的集装箱船、1/3的超大货船,每年经过印度洋的国际贸易的货物价值将近1万亿美元。(57)世界煤炭运输也主要通过印度洋到达东北亚和印度。(58)印度洋地区也是矿砂、橡胶、棉花、粮食等物资的重要出口地,拥有全球1/6的货物吞吐量和近1/10的货物周转量,是东西方国家的“海上生命线”。(59)

(三)从“东向”到“东向行动”以发展经济支撑大国地位

冷战时期,追随苏联的印度与追随美国的东南亚国家关系冷淡。苏联解体使印度失去主要经济依靠,海湾战争中断上百万中东劳工汇款引爆外汇危机,再加上大举借债和巨额贸易逆差,印度经济面临崩溃边缘,迫切希望联结东南亚国家,与经济全球化接轨,发展经济。而随着冷战结束后美军撤离东南亚,深受印度教文明影响的东南亚国家也希望引入印度以制衡中国,双边关系开始升温。

1.肇始于经济发展的“东向”政策,实现印度经济高速增长。“印度东向政策的第一阶段以东盟为中心,主要集中在贸易和投资领域。”(60)1991年,印度拉奥政府制定外交政策,强调与东亚新兴经济体联系的重要性。(61)1992年,东盟给予印度在旅游、商业、投资、科技领域的部分对话伙伴地位。1995年,印度加入东盟地区论坛,成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建立印度—东盟贸易委员会和印度—东盟联合管理委员会,建立地区经济合作组织,如孟印缅斯泰经济合作组织、湄公河—恒河合作组织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与东盟相继签署货物自由贸易协定、服务和投资自由贸易协定。东盟投资占印度外来直接投资总额的1/5,2000年4月至2018年3月期间从东盟流入印度的外国直接投资约为689.1亿美元,而2007年4月到2015年3月,印度对东盟的外国直接投资约为386.72亿美元。(62)东盟是印度第四大贸易伙伴,双方贸易额从2002年的120亿美元增加到2018年的760亿美元。(63)

2.21世纪后注重政治安全的“东向行动”政策。从进入21世纪后印度“东向”政策后续行动来看,“东向”政策越来越朝着政治安全、战略制衡的方向发展。(64)“东向政策新阶段的标志是重新定义‘东向’概念,包括澳大利亚到整个东亚,合作领域从贸易转向更广阔的经济和安全。”(65)印度与很多东盟国家签署战略伙伴关系协议,开展防务和军事合作,出售和援助武器装备,展开安全、情报合作,定期举行联合军事演习。2001年,确立印度—东盟峰会机制,印度取得东北亚国家与东盟战略合作的同等地位,其后印度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和东亚峰会。2004年,印度派出32艘舰船参与东南亚海啸救援。2012年,印度与东盟升级为战略伙伴关系。2014年第12届东盟—印度峰会上,莫迪宣布将“东向”政策升级为“东向行动”政策。2018年1月,印度和东盟通过了《德里宣言》,进一步强化战略伙伴关系合作。

3.“东向行动”政策提升印度大国地位。“东向行动”政策极大提升印度经济实力。印度2003-2009年经济增长率高达9%,近年来稳定在6.5%左右。(66)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2001-2017年间,印度经济总量平均每年增长7.24%,2017年经济总量达2.6万亿美元,位列世界第6位。(67)“东向行动”政策也有效提升印度大国地位,如加入东亚峰会,美国允诺帮助印度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核试验后还提供军事与核能援助。

“东向行动”政策制衡中国发展。印度认为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力扩展已经影响到印度与东盟的合作是否能够进一步深化。(68)而东盟部分与中国有领海争端的国家,则希望借重印度在南海争端中制衡中国。印度海军开始频繁进出南海,与东南亚国家在中国南海地区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向越南等国出售武器、设立卫星监测站、联手在中国“九段线”内开采油气。印度开始在亚太多边机制如东亚峰会、印度—东盟峰会上频繁强调“南海航行自由”等问题,致力于密切与中国有领土领海纠纷的越南、日本等国的安全合作。

“东向行动”政策配合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强化与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政治军事安全合作,共同围堵中国。印度与美国签署防务合作协议,和美日在印度洋举行年度“马拉巴尔”海上联合军事演习,2020年还邀请澳大利亚加入,形成美印澳和美日澳三边机制和外交国防的“2+2”机制,以及美日印澳四国战略对话机制,围堵中国的色彩十分明显。

(四)“西联”中亚和西亚以确保能源供应和国家安全,扩大影响

冷战结束后,位于欧亚大陆连接点和战略结合部的中亚和西亚,对正处于实力上升的印度日益重要,印度加快推进“西联”政策,并在塔吉克斯坦设立军事基地。

1.中亚和西亚对印度发展极为重要。印度从中亚和西亚等地进口的原油占印度进口量的77.7%,液化天然气占68.7%。(69)中东地区是印度最大地区贸易伙伴,2014-2015年双边贸易额超过1500亿美元。中东有超过700万印度侨民,每年贡献400多亿美元的侨汇,(70)占印度侨汇总量的半数以上。同时该地区恐怖主义、毒品武器走私严重,对印度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西联”可以扩展在中亚的经济和能源利益,加强安全合作,抵消巴基斯坦的战略优势,牵制中国。印度积极参与阿富汗问题,与欧亚经济联盟展开对话合作,拓展与中亚国家的合作平台。

2.启动“丝绸之路”,强化与中亚关系。一是联手伊朗和俄罗斯启动南北交通计划——“新千年丝绸之路”道路通道项目计划,由孟买出发,经过伊朗阿巴斯港、阿塞拜疆巴库、俄罗斯阿斯特拉汗港、莫斯科,到达圣彼得堡,然后至欧洲、中亚。(71)2016年12月,沿线国家代表在莫斯科举行南北通道国际会议。二是加快推进美国“新丝绸之路”战略下的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TAPI)天然气管道项目。为打破俄罗斯对中亚能源出口的垄断,美国倡导“新丝绸之路”,主张建设从阿富汗经中亚连接南亚的道路和能源通道。2008年,美国推动四国签署框架协议并举办TAPI峰会。三是加入上海合作组织。2016年6月,印度加入上海合作组织,为通过该组织扩大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制衡中国减轻障碍。

3.将中东纳入“西联”政策中。印度将阿联酋作为“西联”中东和西亚的前站。2015年,莫迪成为34年来首位访问阿联酋的印度总理,双方决定建设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阿联酋为跳板,印度与沙特、土耳其、以色列、埃及等国互动频繁,与伊朗签署共建恰巴哈尔港口协议,全面打开中东外交局面,彰显大国影响力。

阿富汗局势堪忧,中东战乱不已,伊朗遭受美国全面制裁,美伊关系紧张,乌克兰局势持续动荡,中亚极端势力再度活跃,印巴时常爆发战争,各国财力有限,导致“西联”进展缓慢。

三、进攻型边海防体制存在的问题

印度进攻型边海防体制存在诸多问题,面临多样挑战,难以实现其目标。

(一)不符合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

和平发展是当今世界主流,而全球化又丰富了国家安全和边海防安全内涵。在全球化时代,各国安全和发展相互依赖,构建成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只有平等合作,才能实现国家和人类社会的持久和平与发展。

印度有权追求大国梦想,但不能建立在地区霸权的基础上,不能牺牲邻国安全与发展,更不能通过组建军事联盟来钳制中国的发展。这种逆时代潮流的进攻型边海防体制,自然遭到坚决抵制,也无法给印度带来绝对的边海防安全,注定不会成功。

(二)邻国通过发展与域外大国关系来制约印度地区霸权

南亚邻国对于印度的专横跋扈无法长期忍受,总会抓住各种有利国际条件去争取更大的独立自主权。(72)充分利用自身战略地位发展与域外大国关系,制衡印度霸权,成为南亚国家的主要战略选择。2015年亲印度的斯里兰卡西里塞纳总统上台后,“印度不能完全满足斯里兰卡发展的需求,斯里兰卡需要向其他大国寻求投资,而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都非常有兴趣扩大在印度洋的影响力。”(73)所以西里塞纳总统上台并访印一个月后,就遍访中国、巴基斯坦、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争取这些国家的支持和援助。多数南亚国家愿意持续推进与中国的关系,打破对印度的过度依赖,多次要求中国加入南亚联盟,但遭印度坚决抵制。除印度和不丹之外,其他南亚国家均积极回应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尼泊尔与中国签署了政府间“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联手打造跨喜马拉雅山脉通道,“中巴经济走廊”蓬勃发展,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等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与中国积极互联互通,发展同中国的全方位关系。

(三)印度洋被美军牢牢控制,不可能让印度染指

鉴于印度洋的重要性,“印度洋就没有出现过权力真空,英国的撤离与美苏的介入几乎是同一时段发生的。”(74)1948年,美军进驻沙特。1966年,美国租借英国在印度洋中部的迭戈加西亚岛军事基地。英军撤离苏伊士运河后,美国租借其巴林的军事基地。冷战时期,美苏激烈争夺印度洋,印度不得不呼吁联合国大会通过印度洋为世界和平示范区的决议。当时美军在欧亚大陆东西两侧基地群呈巨大“V”字形,一条从阿拉斯加而下,一条由北欧而下,交汇于迭戈加西亚基地,美军牢牢控制印度洋。

苏联解体和海湾战争后,美国成为印度洋唯一霸主,在巴林设专门负责印度洋地区的第五舰队,在卡塔尔和沙特部署大量兵力,中央司令部和非洲司令部活动范围均涉及印度洋地区。每年投入保护通往波斯湾运输线的费用在470亿~980亿美元之间。(75)美军在印度洋基地群以迭戈加西亚基地为核心,辐射印度洋沿岸,监视西南亚、非洲大陆和中东。迭戈加西亚基地可用来制约中国从中东的油气进口。(76)2008年美国投资将迭戈加西亚基地升级成为综合性海军基地和后勤补给中心,拥有港口、机场和完善的后勤通信设施,驻守数千名美军,部署的战略轰炸机可覆盖亚丁湾、斯里兰卡、马六甲海峡、阿拉伯海等战略要地,与中东军事基地南北呼应,全面控制印度洋,绝不容许印度挑战。

美军不断强化控制印度洋。2010年美军的《四年防务报告》、《国家安全战略》和《新联合司令部计划》均将印度洋区域定为优先位置。2012年《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21世纪国防优先任务》强调:西太平洋至东亚直至印度洋以及南亚一带与美国的经济和安全利益紧密相关。(77)2018年,美军太平洋司令部改名为印太司令部,把军事部署重点转向印度洋。

(四)印度自身原因的制约

印度自身政治、经济与军事存在诸多问题,对进攻型边海防体制形成严重制约。

1.经济发展隐患多,难以支撑进攻型边海防体制。莫迪上台后,在加大政府投资和吸引外来投资的推动下,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但印度计算GDP的方法严重注水,引发国际社会高度质疑。多元的文化、分阶层的社会现实与民主政治相结合后,造成国内政治中腐败盛行,经济中市场竞争与低效率并存,无法形成统一的相关生产制造、劳动就业和税收土地等法律法规体系,种姓和阶层矛盾、民族宗教矛盾和语言地域封闭等传统的广泛存在,再加上基础教育落后,严重制约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印度没有全国通用的语言,国内有数千种地方语言,100多个民族,仅宪法就规定了22种官方语言,约3.6亿贫困人口,3亿多文盲,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2%,(78)进一步限制了劳动力就业和正常经济竞争。2019年,印度废除穆斯林占主体的克什米尔地区的自治地位,通过明显歧视穆斯林的《公民身份法》,引发全国数月骚乱,严重恶化了国内种族与宗教矛盾。

近几年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在2015-2016财年,印度有组织部门的新增工作岗位,比2011年前相比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25%。(79)2019年经济实际增速为5.3%,为十年来最低。(80)2020年10月8日,世界银行发布的最新“南亚经济聚焦”报告显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及全国封锁措施影响,印度2021财年经济增速可能萎缩9.6%,而2020年第二季度印度经济已经大幅下降23.9%,创下印度发布GDP数据以来最差纪录。(81)印度营商环境较差。世界银行《2017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显示,由于税收、电力供应、跨境贸易便利程度和合同执行度较差,2017年印度营商环境全球排名第130位,远低于中国(第78位)和越南(第82位)。(82)国际贸易常年逆差较大,2017-2018财年印度经常项目赤字达1600亿美元,比上一财年增长42%,(83)而2017年GDP仅有2.5万亿美元。2018年全年印度卢比贬值超过10%,连续三年成为亚洲“最差”货币之一。债务严重,公共债务达到1.19万亿美元,每年仅外债利息支出就占了财政收入的26%,过去五年印度失业率高达6%,创下了45年来的最高水平,公共债务相当于国家外汇储备的250%,(84)2019年公共债务占GDP七成多。国内贫富分化严重,1%人口拥有全国财富总量的58%,近60%人口生活在国际贫困线以下,(85)约2.7亿极端贫困人口。占全国人口3%的高种姓婆罗门占据全国60%的工作岗位,25%的“贱民”却只占据不到1%的工作岗位。(86)

2.没有独立工业体系,制造业水平低。莫迪的“印度制造”取得一些效果,但受制于重后世主义轻现世成就与努力的宗教信仰,印度重消费,轻制造业。GDP第一大产业是服务业,产值占GDP的60%多,制造业产值占GDP比重常年位于15%~17%。(87)“经济增长停滞,以及国家政治的持续不确定性导致基础设施投资的相关政策实施推迟”,印度制造业竞争力排名从2014年的全球第4位降至2016年的第11位。(88)在2016-2017年度出口的2700亿美元商品总额中,制造业产品不足15%,同时进口的3800亿美元商品总额中,制造业产品占22.42%。(89)

制造业落后导致自制武器装备性能差、成本高。虽然近年来印度国防科技工业取得长足进步,能制造核武器、弹道导弹、航空母舰和卫星导航系统等先进武器装备,但由于制造业落后,国防科技工业体制僵化、封闭和效率低下、基础薄弱、工艺落后,自主研发能力不强,经费投入和人才严重缺乏等问题,导致武器装备研发周期长、效费比高,性能较差。如国产LCA“光辉”轻型战斗机,历经30多年研发仍无法服役。“阿琼”主战坦克研发30多年,陆军仍然不愿意装备。2003年开建的第二代驱逐舰“加尔各答”级首舰,建造十年才“带病”服役,但却是“万国造”。大量进口武器装备也严重阻碍本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据统计,印度国有装备制造商提供的武器装备,有40%无法达到军队质量和性能要求。(90)

印军现代化武器装备核心技术全部掌握在外国手中。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2018年报告显示,印度在2008-2012年和2013-2017年两个五年统计中蝉联世界第一大武器进口国地位,进口额约占全球武器进口的12%。(91)除了核武器和战略轰炸机外,几乎所有武器装备都严重依靠进口,如俄罗斯的“苏—30”、“米格—29”、“T—90”坦克、“基洛”级潜艇、“歼敌者”核潜艇、预警机机身、舰炮、反舰导弹、“萨姆”防空导弹、便携式防空导弹和“宝石”导弹翻版的“布拉莫斯”巡航导弹,法国的“阵风”与“幻影2000”战斗机、“鲉鱼”级潜艇,美国“C-130”运输机,以色列预警机技术、空空导弹、反坦克导弹和无人机等,连步枪和子弹都需要向外国购买。印军“维克兰特”号航母至今仍无法服役,其核心技术全部来自国外,如意大利和法国的总体设计、动力系统,俄罗斯的航空系统、舰载机和拦阻降落系统,法国、美国、以色列的电子和雷达设备,连航母用钢都是从俄罗斯进口的。(92)目前印度70%的武器装备依靠进口,(93)武器平均自给率仅为30%左右,所装备的各型飞机共约1400架,除176架教练机和20架直升机外,其余皆来自国外。(94)大量进口各国武器装备,无法形成体系战斗力,如进口的步枪就有数十种口径,种类包括“一战”时期到现在的步枪,导致不得不大规模进口子弹。进口武器价格昂贵且性能打折,如购买的“C-17”战略运输机价格是美国卖给西方盟国的两倍多,还被拆掉了关键军用电子设备。

3.国内各政治实体在边海防问题上相互掣肘,使得政府无法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利益的边海防政策。中央政府是边海防问题的发起者和直接参与者,但议会、政党、最高法院、地方政府及政党、军队和媒体是主要的行为体,可对中央政府的政策进行修正、批准、否决以及施加影响。(95)

中央政府处理边海防问题,订立边海防协议或条约。议会(国会)对边海防相关问题,尤其是领土问题的协议或条约拥有否决权。(96)议会议员分属各政党,这又使得政党能在边海防问题上发挥较大作用。尼赫鲁执政时期,国大党虽然占据议会大多数议席,但在领土问题上,国大党却与议会反对党一致要求尼赫鲁政府对中国采取强硬措施,尼赫鲁政府根本无法说服议会使其承认在边界问题上的妥协符合印度利益。(97)从1984年至2014年,没有任何一个政党获得议会半数以上议席,执政党必须组建政党联盟才能执政,这使议会小党派作用凸显。

对于议会通过的涉及领土变更的宪法修正案,最高法院拥有最终裁定权。1973年科萨瓦纳达·巴拉提案(Kesavananda Bharati)的判决(98)使得最高法院有权认定议会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是否修改了宪法基本框架和本质特征,如修改则无效。议会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是否属于修改宪法基本框架和本质特征的解释权归最高法院所有,(99)而解释存在很大灵活性。

地方政府、议会与政党在边海防问题上有重大影响。宪法第3条明确规定,边海防协议的宪法修正案如果涉及任何一个邦的辖区、边界以及名称,那么此议案必须由总统提交至所涉及的邦议会。邦议会可在规定期限内或总统允许延长的期限内发表意见。邦议会审议期限允许被延长,而且在邦议会审议期间,法案不许在联邦议会提出。(100)印度议会议员由各邦议员间接选举产生联邦院议员,按各邦人口分配产生人民院议员。对于东北边境各邦,印度议会留出专门席位。涉及东北边疆各邦的国家法律,需要各邦议会批准,包括相关边海防协议。(101)随着地方政党崛起,利用议会政党需要各邦民众选票支持的契机,地方政府和政党从地方和自身利益出发,能够拖延甚至否决达成的领土协议。

军方对边海防问题采取强硬立场以获取更多自主权。由于军方一直遭到文官政府刻意压制,所以在边界问题上一直主张采取强硬措施,甚至自作主张采取冒险行动以激化边界矛盾,从而促使政府赋予军队更多自主权。1962年印军挑起中印边界冲突后,印军得到扩编,还确立了一条重要的军政原则,即政治领导人不得干预军队战时军事行动决定权。(102)1999年的卡吉尔冲突则促成了国防和军队结构改革,促进了印军现代化进程。2000年以后,针对印巴边界持续低烈度冲突和频发的跨境袭击,印军主张采用“冷启动”。(103)印军还公开反对政府与巴基斯坦在锡亚琴冰川问题上达成协议,也反对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去军事化。2020年6月的加勒万河谷事件,就是其边防部队私下的冒险挑衅行动,这种行动的实质是想借机摆脱文官系统的束缚,取得更大自主权。

此外,接受各种国内外利益团体赞助的印度媒体,在涉及领土的边海防问题上,一向表现出极端的民族主义,态度强硬,习惯夸大邻国对印度安全的威胁,操纵民意绑架政府。每次中印边界发生争端,印度媒体都是第一时间进行夸大宣传,炒作“中国威胁论”。如此次中印加勒万河谷冲突的事实很清楚,连总理莫迪都承认是印军越境在先。但印度媒体却普遍故意忽略这句最重要的话,一味宣传是中国越境在先,鼓动民众抵制中国,要求政府对中国采取强硬措施,极大程度上误导和恶化了印中民间关系,压迫印度政府不得不在国内疫情异常严重、经济发展大幅度萎缩、蝗灾水灾泛滥,以及与巴基斯坦发生激战、与尼泊尔发生对峙的情况下,还要对中国采取不切实际的强硬政策。

4.分散的边海防体制效率低下,在边海防上难以形成有效合力。随着全球化发展、跨国来往和经济合作的频繁,边海防安全面临传统威胁与各种非传统威胁叠加,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宗教和民族等各种事务,必须要建立一个集中统一的管理机构,统管所有涉边海防事务,确保管理和执法的高效,实现国家的安全、发展与稳定。印度边海防管理机构众多,没有统一的边海防体制。边境管理力量包括内政部所属的中央武装警察部队、陆军、空军、海军和海岸警卫队以及各边境邦的部分警察。在现有边海防体制中,政府与军队之间、军种之间、军种与内政部之间矛盾都很深,很难形成有效合力。

第一,边海防决策权掌握在总理领导的内阁政治事务委员会手中。宪法规定总统为武装力量最高统帅,通过总理领导军队,但总统几乎没有任何实际决策权。实际上国防权责在总理领导的内阁,总理是国防与安全决策的关键人物,对军队等国家安全事务一直大权在握。参照英国安全体制,独立后的印度建立了文官治军、分级决策和三军分立的国家安全体制,最高层为总理领导的内阁国防委员会,成员包括国防部长、外交部长、财政部长、其他重要内阁成员和三军参谋长。1962年印度在中印边界战争中失败后,尼赫鲁总理强化文官治军,将内阁国防委员会改名为内阁紧急情况委员会,成员包括总理、内政部长、外交部长、国防部长和财政部长等,排除了三军参谋长,强化总理对国家安全决策的管控。1970年,英迪拉·甘地总理为提升内阁安全决策能力,废除内阁紧急情况委员会、国防委员会、外交事务委员会、内部事务委员会,建立了内阁政治事务委员会(Political Affairs Committee of the Cabinet of India),(104)又称“小内阁”,由总理任主席,成员包括外交部长、农业部长、财政部长和国防部长等主要内阁成员,负责统筹、协调和处理内外安全事务,重点是外交政策、武器系统采购、国防生产计划、边界冲突等。

印度现行最高政治、安全和国防事务决策机构是内阁政治事务委员会,由总理任主席,核心成员包括国防部长、外交部长、内政部长和财政部长等主要内阁成员,在内阁中仅次于内阁经济事务委员会。

第二,非军方背景的文官组成国防部,没有军队指挥权却又实际主宰军队。国防部全部由非军人出身的文官组成,包括国防部长。国防部负责军队的指挥、管理和协调,负责传达并执行内阁所有与国防和安全有关事项的政策方针,并负责军队建设、国防费用和军队所需全部武器装备、物资调拨,负责国防、战备等一切事务。国防部是现行体制的既得利益者,无意推动国防和军队改革。军队被排除在国防部建制之外,仅陆海空三军司令部象征性地隶属于国防部,在预算、采购、军事规划等各方面没有任何权力,只负责拟定、实施作战计划,指挥作战行动。

第三,“文官治军、重文抑武”的传统使得军队在边海防体制中难有作为。英印帝国时期,为防止印度雇佣军发动政变,英国规定印度总督和总司令之间不能兼任,总督空缺时总司令不得代行权力。总督在其下属的行政参事会中设置一个专门的军事参事作为军事顾问。总司令的建议和计划必须经过军事参事和总督的同意,由此确定了“军权必须服从政权”的原则。(105)印度独立后完全沿袭英国殖民传统,实行军队国家化,军队统帅职位则被废除,权力下放到军种,军人一直被限制进入关键决策机制,军队由文官系统牢牢控制,从军队政策方针、法规制度、战略部署、军费拨付与使用、士兵数额增减,到具体战术运用、军官晋升等,全部由文官系统决定,军官不得竞选公职,不得担任内阁成员,严守中立并不得对国家政治问题发表意见。军队通过国防部向内阁提出意见,而国防部负责传达对军队的指令,军队必须无条件执行内阁指示。政治领导人对军队充满戒心,政府更是对军队离心离德,千方百计从军费预算、装备购买等重要事项上竭力控制军队。(106)莫迪上台后,为防止高级军官在军队和国家中树立威信,通过改革军人服役年限,暗中缩短高级军官服役年限,中将和上将以三到四年为任用期限,将官(包括上将)一律56岁左右强制退役养老,校官在48岁左右退役养老,(107)最大限度防止军人干政。但这也会使军队缺乏有经验、有才干的高级军官。

第四,内政部与国防部和各军种相互间争权夺利,矛盾很深。如海军为扩大职权,一直想兼并国防部的海岸警卫队,遭到国防部坚决反对。在陆地边界管理方面,陆军与内政部所属中央武装警察部队存在边境管理职能交叉,陆军也一直想兼并各中央武装警察部队,以便自己能在陆地边界管理上有更大发言权,但遭到内政部的坚决反对。

第五,边海防法律制度不成体系,无法实现高效规范的边海防管理。印度没有专门的、成体系的边海防法律制度,也没有边海防的基本法,相关法律制度散落在各种法律法规中,主要包括边海防力量建设、边疆地区治理和边海防管理的法律制度。以内政部边海防力量建设的法律制度为例,内政部每一种中央武装警察部队,都有国会通过的专门法律制度进行管理,如《中央后备警察部队法》《边境安全部队法》《国家安全卫队法》《印藏边境警察部队法》《阿萨姆步枪队法》和《武装边防部队法》。各种边海防法律制度都各成体系,规定各自的组织结构、边海防管理体制、边海防管理内容、相关权利义务、奖惩措施、人员任免与选拔和审判监督制度等。缺乏边海防基本法和系统性的边海防法律制度,极大限制了印度进攻型边海防体制的建设发展。

5.军队自身存在严重问题。印军源自英印帝国时期东印度公司的雇佣军,由海陆空三军组成。当前印军存在很多体制机制问题,严重影响其战斗力。

第一,没有建立联合作战指挥体制,难以打赢现代信息化战争。1999年卡吉尔冲突之后,瓦杰帕伊政府吸取教训,大幅改革国防机制,核心是建立联合作战指挥体制。陆军占军队总数的80%以上,是印度最重要的军种,认为其理所当然在联合作战体制中占据支配地位,而海空军则认为自己在现代化联合作战中作用更大,担忧在联合作战中沦为陆军的助手。出于对各自军种自主性的考虑,印度军队联合作战体制改革举步维艰。政府内阁更迭后,各种利益牵扯使得军事改革一直停滞不前。直到2017年10月,印度三军才进行第一次真正的联合军事演习。(108)为改变没有军种联合指挥机构的缺陷,印度国防部在2020年1月首次设立国防参谋长一职,其主要任务是促进军种联合行动,但目前成效不大,各军种仍各自为政,国防参谋长被排除在内阁政治事务委员会之外,也没有指挥军队联合作战的实权。迄今为止,印度军队仍大致维持着“二战”的指挥管理结构,陆海空三军分立,各军种拥有各自军种的管理指挥权,军种司令部为最高指挥机构,军种参谋长为最高领导,军种司令部通过所属的军区司令部指挥控制所属部队。三军共计设置17个军分区司令部,这些军分区司令部相互分离,位于17个不同的驻点,跨军种的军区之间联系微弱。(109)战时成立各军种联合作战司令部,但无权指挥参战部队,而是组织各军种部队作战协同,各军种作战行动本身仍由各军种的建制指挥机构实施。

印度也没有统一的军事法律制度。宪法规定以英国军事法为模板,制定三军的管理法,即陆军法、海军法和空军法,各军种法律确立各自的军事组织机构、管理体制、军官任免和士兵征召、军事刑法和军事司法等法律制度。

第二,雇佣制大大削弱印军战斗力。印军雇佣金比较高,普通士兵每月4000卢比起薪,尉官每月1万卢比起薪,校官每月5万卢比起薪,将官每月10万卢比起薪。军人工资算高薪,因为大部分印度人月平均工资不到2000卢比,(110)所以印度人喜欢参军,但大都是为了挣钱和养家糊口,这样的官兵不可能在战时舍命冲锋陷阵。而且这种雇佣制征募来的士兵是职业军人,可以服役多年,所以在印军中存在大量中老年士兵,战斗力自然不强。

第三,军队组成结构问题很多。一方面,官兵之间等级界线分明,互不往来。英印帝国时期,印度人在雇佣军中只能担任最低等军官,职责是帮助英国军官管理印度士兵。独立后印军继承并形成了特有的等级制度,官兵之间、高级军官和低级军官之间严格分开,界线分明,互不往来。如高级军官食堂、低级军官食堂和士兵食堂严格分开,即使娱乐活动也是分开进行。(111)另外,印军民族宗教结构和矛盾复杂。英印帝国时期,为降低印军串联兵变的可能性,英印殖民当局刻意把每个营团由不同的民族、种姓、宗教和语言的官兵混编组成。独立后的印度在防范军队干政的思想指导下,沿袭英印帝国做法,部队由不同种族、种姓、宗教和语言的官兵组成。军官被高种姓垄断,而士兵基本都是养家糊口的农民和低种姓人构成。印军最大弱点在于内部民族宗教矛盾错综复杂,三种宗教(印度教、锡克教和伊斯兰教)、四个民族(印度族、锡克族、拉达克族和廓尔喀族)、五种语言(印地语、锡克语、拉达克语、廓尔喀语、英语),还有各种不同种姓的官兵,致使官兵平时彼此歧视、相互戒备、互不信任,战时难以相互支持。(112)这种矛盾还导致官兵之间经常发生枪杀或自杀事件。仅2009-2013年,印度军队就有597名士兵自杀。(113)

从印度国内来看,虽然近年来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与周边国家关系得到一定的缓和,但印度进攻型边海防安全体制并没有改变,醉心于充当南亚地区霸主,不断“蚕食”中国领土,积极参与围堵中国,尽力压制巴基斯坦,设法控制周边小国和印度洋,不断提升与美国等国的准盟友关系,密切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政治关系。尽管印度仍然坚持通过地区扩张的路径实现成为世界大国的目标,但限于国内纷争不已,种族和宗教矛盾突出,难以形成合力,经济发展前景暗淡,制造业和武器装备的发展长期依赖国外,印度缺乏长期支撑这种进攻型边海防安全体制的实力。

此外,美国也不愿见到印度在南亚崛起从而挑战美国在印度洋和欧亚大陆的霸主地位的局面。南亚诸国也不甘心受印度控制,通过积极发展与域外大国的关系来制衡印度的地区霸权。所以印度的进攻型边海防体制注定是要失败的,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才是印度最好的选择。

①Col.(Rtd.)S C.Narang,New Defence Policy of India:A Perspective(Delhi:Prashant Publishing House,2010),p.177.

②Jasbir Singh,"Future Directions of India's Defence Policy," Asian De fence Journal,Vol.8,1995,p.137.

③《印度印藏边境警察部队将再扩编9000人:应对威胁》,中华网,2018年5月15日。https://news.china.com/international/1000/20180515/32410612.html

④印度内政部印藏边境警察部队网站。https://www.itbpolice.nic.in/Aboutus_new/history&role/htmnav.html

⑤印度陆军总兵力为110万左右(占全军总兵力80%多),共34个师,包括4个平原整编师、18个步兵师、10个山地师、3个装甲师和2个炮兵师。《中印两军边境争议地区作战力量SWOT分析》,载《中印军事态势开源净评估》,知远战略防务研究院,2019年,第13页。

⑥《中印两军边境争议地区作战力量SWOT分析》,第47页。

⑦陈小茹:《印度在藏南地区新建5000人侦察部队》,载《中国青年报》,2010年11月22日。

⑧《中国在中印边境军事部署仍有不足,兵力仅为印军1/4》,新浪网,2020年10月20日。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7-11/doc-ifyhwehx5656211.shtml

⑨《印将苏-30部署中印边境基地,可打击中国纵深目标》,新浪网,2020年10月20日。http://mil.news.sina.com.cn/p/2008-05-19/1042501071.html

⑩《印军C-130J运输机突降中印边界争议地》,中新网,2020年10月20日。http://www.chinanews.com/mil/hd2011/2013/08-21/237499.shtml

(11)《印度无脑军购不怕“消化不良”?花费上百亿美元,为三军换装》,搜狐网,2020年10月20日。https://www.sohu.com/a/407643333_120760813?_trans_=000014_bdss_dkmgkyhd

(12)《印空军计划采购450架战机,部署在印度北部和西部边境》,新浪网,2020年10月20日。http://news.slna.com.cn/w/2020-05-19/doc-iircuyvi3917627.shtml

(13)《印度总理访问法国:印度将向法国采购36架“阵风”战斗机》,央视网,2020年10月20日。http://tv.cctv.com/2015/04/11/VIDE1428732713538186.shtml

(14)《印度开发与中国争议边境区基础设施,鼓励边民定居》,凤凰新闻网,2014年6月24日。http://news.ifeng.com/a/20140624/40865981_0.shtml

(15)[澳]大卫·布鲁斯特:《印度之洋:印度谋求地区领导权的真相》(杜幼康、毛悦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9页。

(16)David Scott,"India's Grand Strategy for the Indian Ocean:Mahanian Vision," Asia-Pacific Review,Vol.13,No.2,2006,p.97.

(17)James R.Holmes,Andrew C.Winner and Toshi Yoshihara,India Naval Strateg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New York:Routledge,2009),p.62.

(18)Sobia Hanif,"India Maritime Doctrine:Implications for Pakistan's Security," NDU Journal 2017,pp.85-100.https://ndu.edu.pk/issra/issra_pub/articles/ndu-journal/NDU-Journal-2017/6-Indian-Maritime-Doctrine.pdf

(19)Sureesh Mehta,Freedom to Use the Seas:India's Maritime Military Strategy(New Delhi:Integrated Headquarters,Ministry of Defense,Navy,2007),p.3.

(20)"Ensuring Secure Seas:Indian Maritime Security Strategy," Indian Navy,October 2015,p.16.https://www.indiannavy.nic.in/sites/default/files/Indian_Maritime_Security_Strategy_Document_25Jan16.pdf

(21)冯梁:《亚太地区主要国家海洋安全战略》,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版,第309~316页。

(22)"Annual Report 2018-2019," Ministry of Defence,Government of India,p.43.https://www.mod.gov.in/sites/default/files/MoDAR2018.pdf

(23)杨金森:《海洋强国兴衰史略》,北京,海洋出版社2014年版,第267页。

(24)"Annual Report 2018-2019,"p.49.

(25)Arun Kumar Singh,"Indian Coast Guard-2020," Indian De fence Review,Vol.23,No.2,April/June 2009,pp.85-86.

(26)杨金森:《海洋强国兴衰史略》,北京,海洋出版社2014年版,第267页。

(27)"Annual Report 2018-2019," p.49.

(28)石志宏、冯梁:《印度洋地区安全态势与印度洋海军论坛》,《国际安全研究》,2014年第5期,第104页。

(29)邹应猛、龚贤周:《印太战略:“印太”语境下印度的印度洋战略及其地缘政治影响》,《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9年第4期,第163页。

(30)[美]罗伯特·D.卡普兰:《即将到来的地缘战争》(涵朴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33~260页。

(31)C.Raja Mohan,Crossing the Rubicon,the Shaping of India's New Foreign Policy(New Delhi:Penguin Books India,2003),p.204.

(32)[印]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印度的发现》(齐文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6年版,第712页。

(33)C.Raja Mohan,"India and the Balance of Power," Foreign Affairs,Vol.85,No.4,July/August 2006,p.18.

(34)[印]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印度的发现》(齐文译),第57页。

(35)[印]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印度的发现》(齐文译),第712页。

(36)吴启讷:《喜马拉雅秩序的解体与印度的扩张》,《国际瞭望》,2017年第9期,第26~29页。

(37)赵晓卓:《南亚雄狮:印度军事力量透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页。

(38)[美]亨利·基辛格:《白宫岁月——基辛格回忆录》(杨静予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年版,第147~148页。

(39)Stephen P.Cohen,India:Emerging Power(Washington: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2001),p.19.

(40)杨焰婵:《当代南亚地缘政治格局特征及其发展态势》,《印度洋经济体研究》,2016年第5期,第31~36页。

(41)叶军南:《印度军事扩张三大优势——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国防工业》,《国际展望》,2001年第6期,第50~53页。

(42)孙晓文:《南亚次大陆猛虎——印度军队》,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9页。

(43)杨焰婵:《南亚地缘政治历史演变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218页。

(44)Keshav Balkrishna Vaidya,The Naval Defence of India(Bombay:Thacker,1949),p.30.

(45)李忠林:《论印度的门罗主义》,观察者网,2010年12月17日。https://www.guancha.cn/america/2010_12_17_52282.shtml

(46)吴永年、赵干城、马孆:《21世纪印度外交新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109页。

(47)Bhabani Sen Gupta,"Regional Security:The India Doctrine," India Today,August 31,1983,p.20.

(48)[印]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印度的发现》(齐文译),第705页。

(49)Rohan Mukherjee,"India's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 in David M.Malone and C.Raja Mohan,Srinath Raghavan eds.,The Or ford Handbook of India Foreign Polic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5),p.177.

(50)C.Raja Mohan,"Silk Route to Beijing," The Indian Express,September 15,2014.http://indianexpress.com/article/opinion/columns/silk-route-to-beijing/

(51)D.H.Cole,Imperial Military Geography(London:Silton Praed,1931),p.81.

(52)[印]潘尼迦:《印度和印度洋:略论海权对印度历史的影响》(德陇、望蜀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年版,第89页。

(53)"Ensuring Secure Seas:Indian Maritime Security Strategy," pp.6,24.

(54)《买买买一度掏空外汇,3亿人供电短缺:印度如何破解能源困境》,澎湃新闻,2020年7月9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forward_8192200

(55)潘志平主编:《中南亚的民族宗教冲突》,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79页。

(56)[美]A.J.科特雷尔、R.M.伯勒尔编:《印度洋: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重要性》(上海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08页。

(57)Lee Cordner,"Rethinking Maritime Security in the Indian Ocean Region," Journal of the Indian Ocean Region,Vol.6,Issue 1,2010,pp.75-76.

(58)Ibid.

(59)胡娟:《印度的印度洋战略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7页。

(60)Yashwant Sinha,"When Elephants Move," The Hindu,Oct.9,2003.http://www.outlookingindia.com/article.aspx?221594

(61)王传剑:《从“东进战略”的实施看印度的东亚合作政策》,《南洋问题研究》,2007年第1期,第37页。

(62)"India-ASEAN Relations," Ministry of External Affairs,Government of India.http://mea.gov.in/aseanindia/20-years.htm

(63)Rajeswari Pillai Rajagopalan,"ASEAN-India Convergence:The Geostrategic Realities," The Diplomat,Jan.13,2018.https://thediplomat.com/2018/01/asean-India-convergence-the-geostrategic-realities /

(64)赵干城:《印度:大国地位与大国外交》,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页。

(65)Yashwant Sinha,"When Elephants Move".

(66)Raja Menon,"The India Myth," The National Interest,Nov./Dec.2014,p.46.

(67)世界银行数据库2001-2017年GDP增长数据。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KD.ZG?end-2017&Iocations=IN&tart=2001&rview-chart

(68)D.Chakraborty and A.Kumar,"ASEAN and China:New Dimensions in Economic Engagement," China Report,Vol.48,Issue.3,2012,p.327.

(69)BP,"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6,pp.18,28.https://www.linkedin.com/pulse/bp-statistical-review-world-energy-2016-2015-released-gunnar-myhr

(70)师学伟:《21世纪初印度周边外交刍议》,《和平与发展》,2016年第5期,第75页。

(71)Sreemati Ganguli,"The Revival of the Silk Roads Topic:A Contemporary Analysis," in Marlene Laruelle ed.,Mapping Central Asia:Indian Perceptions and Strategies(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16),pp.85-90.

(72)赵伯乐:《当代南亚国际关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6~37页。

(73)Jhinuk Chowdhury,"Sri Lanka's New Foreign Policy Presents Opportunities for India," The Diplomat,August 24,2015.http://thediplomat.com/2015/08/sri-lankas-new-foreign-policy-present-opportunitie-for-India/

(74)K.P.Misra,"Vacuum of Power in the Indian Ocean," Indian Journal of Politics,Vol.5,No.2,April-June 1977,pp.105-110.

(75)Jan Hornat,"The Power Triangle in the Indian Ocean:China,India and the United States,Cambridge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A f fairs,Vol.29,No.2,2016,p.434.

(76)David L.O.Hayward,"China in the Indian Ocean:A Case of Uncharted Waters," Strategic Analysis Paper,July 2010,p.6.http://www.fututedirection.ogr.au/files/1278316375-FDI%20Strategic%20Analysis%20Paper%20-%2005%20July%202010.pdf

(77)"Sustaining U.S.Global Leadership:Priorities for 21st Century Defense,"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January 2012,p.2.https://www.globalsecurity.org/jhtml/jframe.html#https://www.globalsecurity.org/military/library/policy/dod/defense_guidance-201201.pdf|||Defense Strategic Guidance-Sustaining U.S.Global Leadership:Priorities for 21st Century Defense

(78)陈宗海、马加力、胡仕胜等著:《当代中印关系的历史与未来》,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20年版,第17页。

(79)张家栋:《印度的新扩张倾向:现状、特征与局限》,《学术前沿》,2018年第1期,第10页。

(80)《印度GDP跌至5.3%,十年最低,但股市或创历史新高》,新浪网,2020年10月21日。http://finance.sina.com.cn/360desktop/world/yzjj/20121207/215213937125.shtml

(81)《世行下调印度经济预期》,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网站,2020年10月12日。https://www.ndrc.gov.cn/fggz/gjhz/zywj/202010/t20201012_1244103.html

(82)"Doing Business 2017:Equal Opportunity for All," World Bank,October 2016,p.213.https://sls.org.cn/webfile/upload/2018/05-26/21-57-550535818500517.pdf

(83)陈利君、熊保安:《2018年南亚地区经济发展形势综述》,《南亚东南亚研究》,2019年第1期,第130页。

(84)张锐:《瞄准五万亿美元经济体,印度在说大话吗?》,载《证券时报》,2019年8月22日。

(85)梁佳雯:《印度,缘何贫富两极化?》,《金融博览》,2018年第12期,第81页。

(86)刘胜湘等著:《世界主要国家安全体制机制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678页。

(87)宁胜男:《莫迪政府“印度制造”——效果评析与前景展望》,《印度洋经济体研究》,2017年第3期,第61页。

(88)德勤:《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2016年4月,第13页。https://doc.mbalib.com/view/9c58016f5f7cfda06225e4c7195f973f.html

(89)殷永林:《莫迪政府执政以来的印度经济》,《南亚研究季刊》,2018年第2期,第41页。

(90)常想:《市场能否换来技术——印度国防现代化与近年武器进口报告》,载《中国航空报》,2014年2月18日。

(91)Pieter D.Wezeman,Aude Fleurant,Alexandra Kuimova,Nan Tian and Siemon T.Wezeman,"Trends in International Arms Transfers,2017," 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March 2018,p.6.https://www.sipri.org/publications/2018/sipri-fact-sheets/trends-internationalarms-transfers-2017

(92)张紫辉、朱启超、周厚强等:《印度首艘国产航母及其战略影响》,《国防科技》,2014年第1期,第48页。

(93)程文渊:《印度国防工业能力薄弱,三年出口军火不足2亿美元》,中国新闻网,2013年1月4日。http://www.chinanews.com/mil/2013/01-04/4456921.shtml

(94)温振华:《“拿来主义”成就不了军事强国》,载《解放军报》,2014年6月10日。

(95)童宇韬:《印度国内政治行为体在领土争端问题上的作用——以印孟陆地边界争端为例》,《南亚研究》,2019年第2期,第60页。

(96)印度宪法第一附则规定了各邦和中央直辖区领土的具体面积,任何涉及领土变更的边海防协议或条约,都需要以宪法修正案的形式获得议会超过三分之二议员的赞同才能通过,还需要提交总统认可。

(97)David M.Malone,C.Raja Mohan and Srinath Raghavan eds.,The Oxford Handbook of Indian Foreign Policy,pp.224-225.

(98)1970年,喀拉拉邦一座印度教寺庙的教派领袖科萨瓦纳达·巴拉提(Kesavananda Bharati)对邦政府利用该邦两项土地改革法案强制征收寺庙财产的行为提起诉讼,而这两项法案的立法基础是宪法修正案。宪法第13条规定,印度所有立法如果与宪法第三编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中的相关规定有所抵触,那么该法律应被视为无效。因此该案的焦点在于,该宪法修正案是否与宪法第三编的规定相抵触。在此案之前,印度法院认为宪法第13条所指的法律并不包括宪法修正案。最高法院对于科萨瓦纳达案的判决则认定,议会可以修改宪法,但是无权更改或修正宪法基本框架以及宪法本质特征,否则无效。"Kesavananda Bharati Judgment:The Major Minority," Bar and Bench:Indian Legal News,December 29,2017.https://barandbench.com/kesavananda-bharatibasic-structure/

(99)David M.Malone,C.Raja Mohan and Srinath Raghavan eds.,The Ox ford Handbook of Indian Foreign Policy,p.232.

(100)《印度宪法》,第3条。https://www.indiagov.in/sites/upload_files/npi/files/coi_part_full.pdf

(101)如印度宪法第371B条款规定,总统颁布的任何关于阿萨姆邦的法令都需经阿萨姆邦立法院通过。https://www.india.gov.in/sites/upload_files/npi/files/coi_part_full.pdf

(102)Srinath Raghavan,"Civil-Military Relations in India:The China Crisis and after," The Journal of Strategic Studies,Vol.32,No.1,2009,p.149.

(103)即在巴基斯坦发动攻击之前,率先通过迅速的军事行动,对巴方进行沉重打击,使其丧失核反击能力。

(104)Narottam Gaan,Indira Gandhi and Foreign Policy Making:The Bangladesh Crisis(New Delhi:Patriot Publishers,1992),p.36.

(105)雷启淮主编:《当代印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48页。

(106)吕正韬、王海斯:《腐败:印度军队之殇》,载《中国青年报》,2014年6月6日。

(107)吴佩:《印度国防部长“辛格”背后的军人江湖》,载《南方周末》,2020年7月2日。

(108)毛维准、朱晨歌:《印度“短期高烈度战争”方针:政策框架与行为动机》,《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9年第3期,第138页。

(109)杨路:《莫迪政府的军事改革》,《国际研究参考》,2019年第11期,第34页。

(110)吴佩:《印度国防部长“辛格”背后的军人江湖》。

(111)同上注。

(112)梅新育:《民族宗教极度多元化是印度军队的致命隐患》,观察者网,2017年8月9日。https://www.guancha.cn/MeiXinYu/2017_08_09_422110_s.shtml

(113)陈东升:《印军对自己人开枪?士兵枪杀长官后自杀,印军内部矛盾越积越深》,载《国防时报》,2020年7月9日。



    进入专题: 印度   进攻型边海防体制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地区问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878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南亚研究》 2021年第1期25-50,156,共27页,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