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太虚大师是中国近代高僧,一代佛学通家,他对西方净土法门有诸多精辟论述,从整体佛法的高度阐释西方净土法门修行的诸种理论和实践问题,系统条理地为净土行人指明了修学方向和践行方法。
关键词:太虚;西方净土;佛法
太虚大师(1890——1947)俗姓吕,乳名淦森,学名沛林,法名唯心,字太虚,号昧庵,原籍浙江崇德(今浙江桐乡),生于浙江海宁,近代著名高僧,是佛教三大革命运动和人间佛教思想的提出者和践行者。太虚大师修行功高,著述宏富,影响巨大。大师自己发愿往生弥勒兜率内院,但对西方极乐净土法门却有很多深刻的见解,并且赞叹不已,表现出一位总摄整体佛法的高僧的洞见和胸怀。
一、总摄佛法而论西方净土
太虚大师遍阅经藏,视野宏阔,不存宗派偏见,总揽佛法而评析各宗各派。于西方净土法门,大师亦持如是态度进行论析。
(一)是法平等,各有其胜,净土亦然
在佛教界,往往因宗派门户之见而争论,初学佛者也因宗派法门太多而陷入迷魂阵,不知从何措手。对于西方净土法门,持轻慢态度者不乏其人,而太虚大师在《佛法大系》中明确说:
此之各宗,种种斥他非而炫己是,类皆独显其胜以为策行方便耳。其实,各宗皆为佛法,皆可得根本而起后得,入于理量同时性相不二之圆觉;无奈后人不解,为各宗起竞之由,吾人若能贯通考察,则禅宗直证圆觉,兼用空慧;律宗教遵唯识,亦兼天台;而天台、贤首、净土、真言,宗在法界圆满,各标其胜。而此性相与法界三宗,又统属佛教之大乘法。凡大乘法皆以诸法实相为根本,以无上菩提为究竟,夫何轩轾之有?故明佛法之全体及大乘之平等者,于宗下教下显教密教等抑他扬自之偏言,概无取焉。[1]
这一态度和观点貌似无甚特异之处,实际上非总贯佛法者不能轻易道也。若不明了佛法全体,不通达大乘义理,往往会抑他扬自,而太虚大师明确表示大乘各宗不分轩轾,把包括西方净土法门在内的净土法门与其他高标义理或境界的法门平等看待,只是各有其特胜之处而已。不惟如此,大师还表达了融摄包括净土法门的各宗、各派、各语系佛教而建立现代世界佛教的看法:
今应普容遍摄锡兰等三乘共法律仪及大乘性相与中国藏地密法,乃可将汉地佛法发达兴旺,一天一天的充实复活。而在复活的过程中,发挥台、贤、禅、净总合的特长,将律、密、性、相,彻底容摄成整个的佛法,于是中国的佛教因之重新建立,而亦可成为现代的世界佛教了。[2]
在《<佛说阿弥陀经>讲要》中,太虚大师对轻贬西方净土法门者予以回应:
而此净土法门,以念佛——南无阿弥陀佛为总持。但有很多人,发生了不少的疑障,比方法性宗的或禅宗的人,以为一切法空,十方佛土及众生亦一切皆空;何必分别净与秽呢?禅宗以明心见性为宗旨,如果不明心见性,纵到西方国土之外,也还是一个凡夫。此种疑障,古师多已有解释者。近人印光法师的提倡念佛求生净土,亦能振厥遗风。但法相唯识学者和密宗信徒,对于净土法门的非难攻击,则非古师及印师所能解释。近来刘净密居士著《应用唯识理决定往生净土论》,对于不彻底的唯识学者和密宗信徒,加以破斥,予以纠正。阐明净土法门和唯识及密宗的修习上,很有切要的关系。本来,一切佛法都有关系的,故学佛人不应有偏见![3]
始终站在整体佛法的高度看待各宗各派,无党无私,同时又能指出各宗各派的特胜和相互关联之处,这是一代大德的眼光和胸怀。太虚大师以如此的立场评判西方净土法门,当然确当精准了。
(二)净土法门为整体佛法修持四行之一
佛法号称八万四千法门,浩瀚无边。四弘誓愿曰:法门无量誓愿学。然而一期生命有限,各人机缘不同,淹博通学非常人所及。如何总揽佛法,简别行门,提纲挈领而不失偏颇,是佛法修学者甚感困惑而亟需解决的难题。太虚大师以自己的修学功底和朗然洞见,为诸多后学指明了门径。他在《律禅密净四行论》中说:“佛法的修行,我尝分作律、禅、密、净的四行。故于世佛苑的计划中,亦分设戒律、禅观、密咒、净土四林。这四门,我以为可包括佛法中一切的修行法门,而且是各应独立为门类的。”[4]此一论断,使修学者有章可循,不致于在佛法的汪洋大海中迷失方向。包括了佛法一切修行法门的四门中,就有净土法门。大师说:
净土行门,本通于十方一切佛菩萨之净土,而在中国、高丽、日本惟普遍弘扬弥陀净土。但近来发见于敦煌石室者,则于弥陀净土变外,更有药师净土变,千手观音净土变,弥勒净土变,地藏净土变等,则知唐以前修净土行者,不限极乐,而皈心兜率内院弥勒净土者尤伙。今此所谓净土,亦总摄兜率净土、极乐净土,以至华藏净土、寂光净土等一切净土行门;在此短浊身器后,别取一常净身为所归处。据兹特点而统摄十方诸佛圣净土法行为一类,故能与律禅密各立而为四也。[5]
四门当中,为何依遵律禅密净的次序?太虚大师有明确的回答:
试一论以律禅密净为序次之进程:谓对佛法既了解具信已,实践修行,首持戒律,进习禅观,乘是戒定慧始觉之力,引契秘密藏中之本觉法身功德,乃得入诸佛菩萨妙庄严刹。此其进行之程次,例之龙树菩萨,至为显然,故为最根本最自然之序次。以禅律为因行自力之增进,以密净为果德他力之加持;以因行契同果德、以果德成满因行,此为最可遵依者也。[6]
此四门的简别和序次的逻辑关系,无疑给修学佛法者描画了一幅清晰简洁的路线图,而且使其明了何以依此四门而行,何以依此次序而行。要言不繁,直透法理。此间净土虽有种种,但西方净土无疑含摄其中。
(三)西方净土法门在整体佛法中的特胜地位
佛法法门众多,法法皆可成道,然而净土法门有其独特之处,西方净土法门尤其特胜。关于这一点,修习净土法门者一再强调,而部分其他法门修习者对其或重视不够,或认识不透,甚或颇有微词。太虚大师深研各宗各派,虽发愿往生弥勒净土,但不存任何门户之见。他的见解对我们认识净土法门、特别是西方净土法门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在《律禅密净四行论》中,大师虽然对四门的施设并无偏见,然对净土法门的特胜之处仍给予充分肯定:
律须由戒生定生慧,证涅槃方算成就;禅之就体消停得力迟诸止观等且不论,即从缘荐入相应疾之宗门禅,亦必透末后关得大自在方可;密尤须无量学习勤苦修持,方有大悉地之希望。惟净土行则若极乐、若内院等,皆许以称念若弥陀若弥勒等圣号即可往生,一经往生即不退堕,其行极易。故于此行门一生决信,心即安定,既不虑所行之不能达所愿,则身虽未往生而心已等于往生者之安乐自在。[7]
太虚大师在《中国佛学》中,依据佛教史的事实和演进脉络,论述了禅台贤流归净土行,净土终成中国佛教之大宗。其中分论“依教律修禅之净”、“尊教律别禅之净”和“透禅融教律之净”[8],分析透辟,将净土法门在中国的演化实质和盘托出。虽然诸种净土法门皆殊胜难量,但西方净土尤有特胜之处。太虚大师在《<佛说无量寿经>要义》中对西方净土法门给予极高评价,赞叹为“佛法中最高之位”:
有此一行,一切皆具,以是直截根源之法门故。得根本时万德齐彰,万用齐发故;未得根本,不愿为寻枝摘叶之事故。此分难行、易行二道:专修禅宗行者,则必深明本心,开悟实相,定慧圆成,方为了当,故为难行之道。度此难行,则更有一易行道之净土在。故永明大师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以此重重上推,至极究竟,乃得净土。可知净土法门,深大圆广,统摄无量,而居佛法中最高之位也。故吾人对此不可不明信奉行。随顺阿弥陀佛,发如是愿,自利利人,超此恶世,直入极乐,得不退转;行菩萨道,广化一切众生,皆使离一切苦,得究竟乐。此则修弥陀净土之大胜利也,吾人岂可忽诸![9]
(四)西方净土与人间净土之关系
众所周知,太虚大师是人生佛教、人间佛教的倡导和践行者,他有一系列关于人间佛教、人间净土的论述,竭力提倡建设人间净土。然而,作为一代大师,他通达整体佛法,其建设人间净土的思想与发愿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并不冲突。大师在《建设人间净土论》中说:“吾人及一切众生,称性而有之愿望安在乎?枝分流派,虽复无量,探厥根源,不出二事:(一)身命资用之安全,此惟佛说郁单越人间能满足之。(二)永生极乐之获得,此惟佛说无量寿净土能满足之。”[10]在这里,太虚大师指出了人类最重要最根本的两种愿望和需求,即人世间的幸福生活和心灵的终极关怀。这两者可以通过建设人间净土和求生西方净土来解决。太虚大师还说:
人间净土,乃由三皈、十善以得生命资产安全,亦由生命资产安全以行三皈十善而已。寿命虽可延长,有生终必衰亡,既信身死而识相续受身,不归断灭,则须有以为“识相续受身”谋一安稳妥善之地,免从迷入迷生死沉沦之危险。然已具三皈、十善之人间净土善根,但加称念回向,即得上生往生于内院极乐之净土。[11]
上段引文中,太虚大师已经把人间净土和弥勒净土、弥陀净土之间的关系讲得非常明白了。建设人间净土至为切要,但要免于沉沦生死苦海,还得往生净土国界。在太虚大师的人间净土建设构想中,未来的人间也要成为脱离生死苦海的净土乐园,但那是非常久远之后的愿景,目前还是一边努力建设人间净土,一边发愿往生兜率、极乐净土,方为稳当切实之举。
二、西方净土法门的真义
修学西方净土法门者甚众,设若不明了净土法门的真义,懵懂颟顸,往往辜负佛陀,错谬百出。太虚大师对净土及西方净土法门的真义论述颇多颇深。
(一)西方净土因众生而缘起
关于诸佛建立净土的缘起,太虚大师在《世苑图书馆馆员之修学方针》中说:
净土是为已发心修行的人,在一生未能证圣果,因为未证圣果转身就容易退堕,或不免堕三恶道流转生死,这样失去了一生的功行,岂不是很可惜的吗?因此从诸佛菩萨所示居的净土,使众生持念一佛或一菩萨的名号,仗彼诸佛菩萨的大悲愿力,使其往生彼土,令其得不退转,免堕六道轮回,这是净土缘起的真意义。[12]
这是一切净土的缘起,当然也是西方极乐净土的缘起。诸佛建立净土,是为令发心修行而未证果之人不致退堕,免遭恶道流转,出离生死轮回。“所谓净者,即清净无垢义。谓此国土,其受有乐无苦,其行有善无染,乃极庄严净妙无上清净之依处也。”[13]“又净为洗净污秽之动词。此云净土,为菩萨因中依众生心修种种清净之行,而使众生世界清净,以严净此不净国土令净。”[14]诸佛以因地之愿而历经无量劫的修行,建立清净庄严的净土世界,其目的是为众生创造美好的修学环境,最终使众生世界清净、不净国土严净。
净土有究竟净土(法性佛土及自受用佛土)、他受用净土和方便摄受众生净土之分,相对于众生一方而言,太虚大师认为,极乐和兜率净土皆为方便摄受众生净土:
方便摄受众生净土,这就是现在一般人所谓弥陀极乐净土,乃至弥勒兜率净土等。是专为发大乘心行菩萨道在这一生未得成就度生自在、转世恐有退堕者,乃摄归方便净土中为作依靠。凡夫、外道贪生死者不求生净土,二乘自求涅槃,大乘圣位菩萨各自生其华藏净土等亦不须求往净土;所以十方佛菩萨变现净土,专为摄受学发大乘心而未自在者所设立。[15]
由此方便摄受众生净土也可以看出,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之缘起,在在处处皆为众生安乐着想,全然利他,无伪无欺。
成佛不是一生所能成办的,对于已发菩提心的大乘行人,必须修六度万行。而修习六度,有种种令大乘心退堕的违缘。人命短促,升沉不定,亦有迷失大乘心的危险。要保持大乘心不退堕,实非易事!一旦退失,则前面所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种种功德,有可能唐丧无益。因此诸佛安立清净庄严之国土,随行人所愿而往生净土,闻法不退,成就之后还来普度一切众生。所以,大乘行人必以净土为归宿,方不致于退失菩提心,不唐捐前功。这是阿弥陀佛及十方诸佛成立净土之正义,也是释迦牟尼佛宣说此净土法门之真义所在。修学净土法门者,必须对此深切了解注意。
(二)大乘佛法皆是净土法门
大乘佛法的修学,以发菩提心为因,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职志。亦即大乘佛法的所有修学,皆是菩萨行,皆为严净国土。太虚大师对此直接标示“诸大乘佛法皆是净土法门”:
一切大乘佛法,都是严净国土之行。以诸菩萨最初发大乘心,乘大悲愿,不同小乘专为自了。而菩萨初发心,即为普度一切众生。发此心已,然后修行。完全依众生之心为心而修行,无自身想,即摄诸众生以为自……是故菩萨修行,不为己利,即以利益一切众生为心而修行也。此行即为净佛国土之行,能净一切众生心故。一菩萨行如是,一一菩萨行亦复如是……故诸大乘菩萨发心修行,皆为净佛国土;而诸大乘佛法皆是净土法门,此严净佛土之义也。[16]
此一论断看似武断,实则深契大乘法义。修学大乘者不明了此点,其或忘失菩提心,或偏解菩提心,皆非圆满。太虚大师此一揭橥非惟开拓修习净土者之心胸,更为修学大乘者正名。若不严净佛土,即非大乘。修习西方净土法门者,于此净土法门在大乘佛法中的定位须格外留意,方克臻达弥陀本怀。
(三)西方净土之殊胜别义
虽则诸佛净土通义相共,皆为度生之方便施设。然弥陀净土于通义中含别义,为阿弥陀佛因地愿力所成之根本方便。太虚大师云:
阿弥陀在因中即法藏比丘,曾多劫观察无量清净土,统摄发愿,修成弥陀净土,为胜方便,广度众生。如是由上通义,归到十方中之西方弥陀净土,则诸通义皆摄入于弥陀净土。故此进辨别义:法藏比丘因中发愿,即愿摄十方诸众生,共生极乐,永出轮回。而诸大菩萨于因中之根本愿虽同,但如何度生,则方便有异。阿弥陀则专示现庄严功德无边之清净土,引诸众生起深仰慕,持名往生,入正定聚,即于菩提得不退转……今阿弥陀佛既由因中发愿而成此胜果,而十方诸佛于摄受众生法中,亦以弥陀净土为最胜妙方便,劝导众生,往生不退。又此净土,众生固能深信称念,自然一一得生极乐,乃至成佛。故此方便为根本之方便,一信信入,即决定成佛无疑也。[17]
正如太虚大师在《<佛说阿弥陀经>讲要》中所说:“凡是往生西方的一切众生,都是不退转;而一切众生企求往生西方之目的亦在此不退转。此为往生净土最要义。但一切众生往生西方非即是成佛,不过为他们转移一个较好的环境,俾可修行不退而已。”[18]此方世界为众生共业所成,有种种逼迮痛苦,难堪荷负度生之重任。而西方净土为阿弥陀佛本愿功德力所成就,能令见者、闻者皆得往生。一经生西,菩提日增,无有退失,必至成佛,无有空过。往生者养成大乘菩萨不退转力,而后示现十方世界普度众生,报身常住莲华藏世界,而以应化身入生死烦恼园林中度生不已。或者在他方示现八相成道,教化众生。西方净土之殊胜,正如太虚大师在《<往生净土论>讲要》中所云:
极乐国中之菩萨,能成就于一佛土之中,身无往来而应化十方,普度一切众生之殊胜功德。菩萨若离此世界往彼十方应化,则不殊胜;若住此世界而不遍至十方应化,亦不殊胜。今极乐国中之菩萨,能不离于极乐而往十方普度应化,是为殊胜。[19]
西方净土的殊胜还体现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安全稳当。太虚大师亦云:“所以念佛这个法门,是千稳万当,不问上中下三等人都能修行的。”[20]
(四)西方净土亦唯识之净土
唯识宗与净土宗为独树旗帜的宗派,宗要和修持方式各异,往往门户壁垒,障隔重重。然从整体佛法通贯准衡之,唯识与净土之间关系甚大。太虚大师对此有简练精要的论述:“识有染净,所变亦异,故土不同。三界、五趣有漏识变有漏秽土;诸佛菩萨清净识变清净净土。问:净土既由识变,应是虚幻?答:唯识不碍有他心,净土是佛菩萨清净识变,与当前秽土是有非无,相同。”[21]“念佛人求生西方,先依经教信有西方依正庄严,即此为佛菩萨无漏识上所现本质净土。复托之变为自心上所缘相分净土,互为增上,乃现所了极乐世界。”[22]“依佛菩萨悲愿力所现依正庄严为增上缘,起自心清净心而变起自心净土。此自心净土与弥陀净土,清净相应,成为共变净土,故得往生极乐净土中。摄持于弥陀愿力故,即得永不退转于阿楼多罗三藐三菩提。”[23]大师在此论述甚明,不再赘述。
(五)《阿弥陀经》所阐净土法门之体、宗、用
印光大师盛赞蕅益大师之《弥陀要解》,称诸佛出世阐释《佛说阿弥陀经》,亦难出蕅益之右。太虚大师在蕅益大师基础上,又有孤明独发:
从各种佛经的意义,来观察《弥陀经》的宗旨。特从天台宗、贤首宗中所谓体宗用三方面,提出其重要的意义为证。
甲、弥陀佛土为体:在古来大德门,多以真如实相为经体,然这等于是通明一切法之体;实在不能表现出此经特殊精神来!此经应以阿弥陀佛所成就正报依报功德庄严为主体,或曰弥陀佛土为体。
乙、往生不退为宗:根据此体而显示一种趋向的目标,那就以往生西方得不退转为宗。因往生西方,永断生死,灭除烦恼,得到不退转位。盖以彼土的环境增上、人事殊胜故也。净土法门的真实不可思议,就在此。
丙、信愿行为用:再从用的方面讲,即信愿行三个字,完全显出净土法门的重要事行。若没有信心,则不与弥陀佛土发生关系,亦不能接受此法之意旨。所以修净土法门,先从“信心”起。有了信心必须要发愿,没有坚决的志愿,则不易成功其往生。同时还要有行。这行,即是恶止善行,持名念佛。有此力行,则可以达到最高目的地,以完成所信愿之事。[24]
《佛说阿弥陀经》为西方净土经论中流传最为广泛者,修习西方净土法门之行人多所持诵,中国汉传佛教将其列入每日课诵之中,足见其重要性和影响力。蕅益大师之《弥陀要解》为修习西方净土行人深研教理的重要论著,而太虚大师之发明,是对蕅益大师之补充,对西方净土法门教理的阐释深入了一层,利于行人把握关要,深入堂奥。
(六)念佛求生西方不废诸行
常见念佛人只管念佛,不事余事。若执于此,虽属善行,然与弥陀相隔耳,欲得往生,难以成办。太虚大师明示曰:
专意念佛因缘,种种不一,具如他说。若于此论,则惟为求成就大乘信心,欲得方便摄护,速登信成就发心不退地而已。为欲成就大乘信而求生净土;但不为欲免堕苦趣,或为自脱生死苦而求生净土;故此论所说之专意念佛方便,乃是总摄前前诸分所有解行而成,并非取此即可遗弃前前之解行也。愚者才行施、戒,即废定、慧;才修止、观,即废慈善;才习念佛,即废解行;才究宗教,即废净业;此皆但成凡外偏小,不能成就大乘信心者也![25]
此段论述,不惟对全面理解西方净土法门之教理帮助甚大,更为净土行人日常修持意义特殊,为大师深察恳切之语。
(七)生与不生之奥义
一般念佛求生西方净土之人,若于生与不生之根本奥义未能明了,凭真信、切愿、力行亦能生西,此为经论所明宣。然不明了往生西方净土之根本奥义,除特殊根性者外,或危险重重,或蹉跎光阴,或品位不高。太虚大师在《<往生净土论>讲要》中有非常精到的论述:
依佛法中胜义谛说:究竟清净之佛土,是离一切相,离一切分别言说之一真法界。此一真法界,遍一切处,人人本具而不显现者,为烦恼业报之所障故,虽遍一切而不相应,终处于如梦如幻之生死中,流转不息。若能破此烦恼业报幻梦,一念觉悟,一念即与净土相应。是则“往无所往,生无所生”之往生义也。若据世俗谛说往生:“往则决定往,生则决定生”,以修净业之因,至临命终时,决定离此娑婆世界,往生西方净土之极乐世界。合胜义世俗谛说往生,又可说“往则无所往,生则决定生”。以往生者,究以何为真能往生之报体,若谓躯壳之中另外有一灵魂等为往生报体,则灵魂之说早为佛学所破。佛学上说往生报体,即阿赖耶识,此阿赖耶识遍一切处无有方所。生此国土之中,即由能生之业力成熟,而此国土之报体成就。如是得生净土之净业成熟,即生净土之报体成就,故曰“往则无所往,生则决定生”。复次,就所成之报身未舍命时,为此世界之报身,若舍命而往生极乐,即成为极乐世界之报身,则“往有所往”。然无实在之能生所生,究从何而生娑婆,从何而生极乐?若从自生,未生则自体尚无,何能自生?若是他生,望自说他,自既不生,他何能生?若无因生,则等于无生。《中论》所谓:“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故可说“往有所往”,而“生无所生”。以上四句皆不可偏执,果能离执,即可随机方便施设言说。[26]
此段论述涉及中观、如来藏、唯识等思想,融贯真俗二谛,透彻剖析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甚深义理,为净土行人的明灯慧剑。
三、往生西方净土的原理
佛门常说,修习西方净土法门,万修万人去。然而又说,万修数人去。其间因由何在?原因多种,而是否了解往生西方净土的原理,为其重要原因。太虚大师深知此问题之重大,特别进行论述。在《<往生净土论>讲要》中,大师说:“极乐国土中之天人等众,其根本皆由阿弥陀佛智慧海中之功德力,令得往生。”[27]“若无阿弥陀佛智慧本愿力,成立西方净土,众生虽欲往生,亦不可得。”[28]又说:
欲生净土者,只须发愿即得往生,以极乐净土是阿弥陀佛愿力所成;而阿弥陀佛誓愿之中,已有欲令一切众生往生彼国之愿。是彼国土已含有摄受十方世界众生发愿往生之力,如磁含有吸铁之力。故愿生净土者,决定得生。平常得生净土,须至初地菩萨方能成就自他受用净土,其所成之净土乃由修行至其地位自然而成,非一发愿即可往生。吾人欲生极乐净土,不必须修满净土之因,可但由发愿往生而得。此虽于寻常所讲“非有所修之因,不成所证之果”之因果律,有所相违,然佛法中有五不思议事,此不假修因(非不要念佛,是说不须如修初地菩萨之行,得初地所成自他受用土)得生净土,即五不思议中之愿力不思议。[29]
佛法中有可思议力和不可思议力两种力量,而佛法中许多难以理解的教理和记载,依佛教本位而言,多为不可思议力所致。佛法中有五种不可思议力,即:定力不可思议;通力不可思议;借识力不可思议;善法力不可思议;愿力不可思议。所谓愿力不可思议,“就是由心力集中所发生的极诚挚的意志力。如念佛的人之发愿往生,当时发愿,使心力集中在往生的誓愿,积久纯熟,成就为习所成的誓愿力,由此誓愿力所成功用,可以发现异乎寻常可思议因缘力所生的果。”[30]而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正好是不可思议力的结果:
总上所说五种不可思议力,前三力是三乘圣者或成就禅定的人所有的,我们要想成就,也还要有相当加行,到了相当的程度,才能生起作用,这在一般人,似乎尚谈不到。但善法力和愿力,是人人可得到的,不必要问用功的程度的。如现在闻释迦牟尼佛所遗留的经典中说:西方有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誓愿力所成的,他这世界是为摄受十方发愿往生的众生而设的,果真信佛的所说,信有弥陀愿力所成的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善法力。既知他这世界是为摄受十方发愿往生的众生而设的,所以只要信了佛的善法,誓愿依阿弥陀佛的愿力以往生,就能得往生。既这样容易,为什么其他的经中说:要修到地前四加行的菩萨,成就定慧,入初地时才能往生净土呢?那是就可思议因缘力所生的果而说的;若就不可思议力来说,就不然了,虽没有成就善根的,只要信善法力,同自心中恳切的愿力,就成就了善根,就可与阿弥陀佛愿力相感通,阿弥陀佛的愿力所成的,就成为自己的愿力所成的,极乐世界就有了分。……
以上所说的善法力和愿力,与普通说的念佛法门三要素:信、愿、行,也不相违。依善法力就是信心,发愿往生就是愿力,信愿真正确定坚固,那么无论行的浅深,都能往生;不过行的深,品位高就是了。这念佛往生,是由不可思议因缘生果力建立的法门,所以是最殊胜的。一般念佛的人,要明白这种念佛的根本道理,然后再发心念佛,才不致受任何异说动摇。[31]
净土行人若于此理信得及、解得透,那么,“万修万人去”就合情合理了。
四、往生西方净土的条件
西方极乐世界为阿弥陀佛依因地时所发的愿力,经历无数劫的修行所成的清净世界。从前文可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须仰仗阿弥陀佛的接引之力,此种最为殊胜的强因是往生必不可少的最重要条件。此点甚明,无须赘言。所可论者,即就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方面而言其条件。
(一)具足信、愿、行
大多论述往生西方净土的条件,不出信、愿、行三者,这也是经论所阐发的正义,太虚大师在《往生安乐土法门略说》中对此有详细解说,全面精要,至关重要,不吝繁引。
首先论述“信”:
念阿弥陀佛往生安乐世界一法门,约之不出信、愿、行之三要。
信者,疑断解成,志专心决之谓。约有:信自心、信佛土、信法门之三信。
甲 信自心
(一)信吾人本心,无始无起,无终无灭,持续而恒,随缘而转……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快驹过隙,光阴容易虚度!盲龟值木,佛号好勤持念!故曰:“此心不向今身了,更向何身了此心。”
(二)信吾心本源真性,即是佛性……信从佛正法门,恳勤修习,必能证得……
(三)信吾人无始以来,亦曾生天,亦曾作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诸大菩萨、诸圣贤众,分身尘刹,觉悟群生,吾人夙生必曾值遇承事供养,植种善根,所以今生得闻佛法,复能发起信愿之心。虽由迷昧不自觉知,须信常为诸佛菩萨之所护念,是故应发勇猛精进之心,立坚决深固之志。十方诸佛、诸大菩萨,大慈大悲,大雄大力,无感不应,无机不摄,吾人果能敬信修习,佛菩萨必救度接引……
乙 信佛土
(一)信阿弥陀佛于过去久远世中,亦与吾人同为凡夫,舍国王之尊贵,从佛出家,发最深固大菩提心,立四十八深宏誓愿,积功立行,生生不退。依其本因地中行愿力故,及其所教化成熟诸众生善根力故,遂成极安乐圆妙严饰之净土,与诸共愿行者同生其中而成无上正等真觉,寿命无量,光明无量,故名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二)信由此释迦牟尼世尊娑婆世界之西,过十万亿佛土,确确实实有一安乐世界,为阿弥陀佛所化之净土,观世音、大势至二大菩萨,洎清净大海中无量无数菩萨圣贤僧众,常共围绕,听佛说法,依佛法行,从佛法因证佛法果,永离苦难,得大解脱,神通妙用,不可思议,化身十方,修佛功德,摄诸有缘,同归乐土。净莲化身,不由胎爱,随往生者信心深浅,愿力大小,行功圆偏,而有上三品、中三品、下三品(九品)之别……然虽有此九品三级之殊,一经乘愿往生,皆得永脱生死轮回之苦,终成大觉圆寂之佛。一经花开见佛,皆得衣食如意,成无量寿,身心自由,游无量刹。风林水鸟,常演法音,大士圣众,共为善友。至安至乐,至美至善,至明至净,至真至常,故名无量光寿佛极安乐净土。
丙 信法门
(一)信此念阿弥陀佛往生安乐世界法门,乃二千九百年前降生于中天竺国,为百亿日月、百亿天地三千大千娑婆世界之教主释迦牟尼佛口之所亲说;弥勒菩萨、舍利弗阿罗汉、韦提希皇后等所亲闻;阿难陀阿罗汉亲承佛旨之所结集流传……历代祖师圣贤善信称扬修习得往生成效者,更难悉数,故应信此法门最真最尊。
(二)信此念阿弥陀佛往生安乐世界法门,下至极恶众生皆可修证,上至等觉大士亦应修证。……故应信此法门最广最盛。
(三)信此念阿弥陀佛往生安乐世界法门,其理性虽不可穷尽,其功德虽不可思议,阿弥陀佛本因地中,曾发诸方世界有称念其名者即为护持摄受接引往生之宏愿……故名此法门为横超三界法门,一超直到如来佛地……故应信此法门最易最妙。[32]
次论“愿”:
故信立当济之以愿,约之愿亦有三:
甲 念念厌离娑婆秽土而欣往安乐净土
……此难堪忍受(娑婆译义)之界,实为众苦之海;此界中之人类,又为苦海之蜗!一经往生安乐之界,此之众苦永皆脱离。化身如意,故内依惟乐而无苦;受境称心,故外依惟乐而无苦;善友俱会,故共依惟乐而无苦。……彼安乐界,从本以来未有三恶道名,一经往生,即为善人、贤人、真圣、大圣,惟进无退,惟得无失,究竟成佛,常乐我净,至安至宁,永离怖畏……厌此娑婆秽土,茫冥隔碍……欣彼极乐净土显豁开通,圣眼互见,圣耳相闻,他心鉴照,夙命清净,身境无障,法性圆融,无不光明洞朗,故愿往生。
乙 愿早往生净土得断无尽烦恼而成无上佛陀
在此娑婆世界,虽发成佛之心,恶缘充满,善缘稀罕,修行甚难,多有退失,少得成佛。往生极乐世界,即具成佛之因,善缘具足,恶缘绝无,修行甚易,决不退失,皆得成佛。为成佛故,愿生净土,乃菩萨之大智心也。若无此愿,虽得往生,未能即从上品生。
丙 愿早往生净土得学无量法门而度无边众生
在此娑婆世界,欲一生中成就佛菩萨行,具足诸佛菩萨功德智慧,通达无量方便法门,善能随顺一切众生种种根机性欲而为化度,甚难甚难!然一往生安乐净土,花开见佛,证无生忍,即得深达实相,遍通法性,分身十方世界,普度无边众生。为度生故,愿生净土,乃菩萨之大悲心也。若无此愿,虽得往生,未能即从上上品生。[33]
后论“行”:
信真愿切,若不实行修习,如病人虽欲服灵丹妙药而得却病延年、身轻力健之效,然不如法调服,则还与此灵丹妙药为无关系,不能得其成效;此亦如是。故信立、愿具,当济之以行,约之行亦有三:
甲 通行
一者,孝养父母,敬事师长,救护生灵。二者,具皈佛、皈佛法、皈佛法僧之相,持戒修善。三者,存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心,信因知果。此三种行,盖为信佛教者通常之行,而《观无量寿佛经》亦取为往生安乐之要行也。
乙 正行
正行者,即念阿弥陀佛也。通言念佛,未专指念阿弥陀佛,今则为求往生安乐土故,专指念阿弥陀佛也。即念阿弥陀佛,复有:觉性念、观相念、持名念之三种。兹就古今贤哲所亲验遵行之至简至妙者言,无过持名念佛……
丙 助行
随喜随力修布施中财施,……随喜随力修布施中法施……要之,凡有善利,无不兴崇,而一一皆发愿回向往生极乐,不求人天福报,则万善同归,同归净土矣。[34]
末后,太虚大师总论信、愿、行之关系,亦甚确当切要:
释太虚曰:夫修此法门,如赴他处取一物然,信者,如目,要须见得明了,确有其物,确是可取之物,确是吾所能取之物,然后得取之也。行者,如足,虽舒目遥见而足不前进则不能取,足虽前进不欲伸手取之,仍不能得,必目、手、足三者同时俱运,而后乃取得之。故不惟有信,亦不可无行愿。有愿,不可无信行。有行,不可无信愿。抑亦有信愿不可无行,有愿行不可无信,有信行不可无愿也。佛乘妙宝,曰信、愿、行。能确然有得乎此,念阿弥陀佛往生安乐净土之法门,更无剩义。神而明之,存乎其人。[35]
1925年太虚大师在日本龙谷大学演讲《论净土之要义》,讲到信、愿、行、证。信有二:一信根本,即确信菩提觉道;二信圣教。愿有二:一为根本愿力,即阿弥陀佛之四十八愿;二为方便愿,即厌离娑婆、欣向极乐之愿。行有二:一为正行,即专持洪名;二为助行,即持戒、修定、读诵大乘经典、行持人伦道德慈善等。证亦有二:一者现证三昧;二者临终往生。[36]前述信、愿、行、证均为往生西方净土之条件,临终往生虽为“证得往生”,但临终能够往生已经包含了往生西方的诸般条件。太虚大师强调说:“前来所讲净土法门,均在于证,而二证中最要者,在求得现证三昧;以得现证三昧,即得往生西方净土。如庐山之远公,在定中三见弥陀净土。故念佛在得现证三昧;能得三昧,决得往生。”[37]
1925年冬,太虚大师在世界佛教居士林演讲《中国信愿行净土与日本教行信证真宗》,对信、愿、行的解释与前述大同小异,兹略引如下:
中国净土,有三要义:曰信、愿、行。略释如次:
甲、信:(一)依释尊经及菩萨论,信娑婆西过十万亿佛土,确有世界名曰极乐……西方净土,应是实有。(二)信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六道轮回,永不休息!人命无常,非旦则夕,若生净土,即得诸乐而无众苦。(三)信净土法门,方便稳当,胜余法门。(四)信法藏比丘,因地发愿,使此净土名闻十方,庄严灿烂超诸世界,称弥陀名即得往生。(五)信佛性本具,平等平等,一切众生均得成佛。
乙、愿:既坚信已,应更发愿。愿,希望义,有通有别。通愿者,四弘誓是……此之四愿,大乘行者,俱应修习。别愿者,离娑婆苦,得净土乐,念念如是,不或间断。
丙、行:既发愿已,应更修行。求生净土,须持洪名,以此法门最为实在;如得三昧,即于定境中见弥陀佛。本宗初祖慧远大师,曾在定中三见弥陀,然未离色相,非究竟了;故念佛人要在临终能得往生。[38]
所不同者,在于此处强调念佛人临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为真行所证,弥足重要。而证得念佛三昧未离色相,并非究竟了脱生死。
(二)具足菩提心
经论中多数论及信、愿、行三者具足,即可往生,别无附带条件。然而西方净土法门如前所述,是为大乘佛法,而大乘佛法必须具足菩提心。其实若明了西方净土法门之真义,信、愿、行中自然含摄菩提心,无需单提别列。有鉴于劝进净土行人深发菩提心,增大往生的把握,太虚大师多处提撕净土行人发起大乘心,将菩提心贯穿在修行始终。太虚大师在《<往生净土论>讲要》中说:“由此推之,诸佛之所以安立净土,释迦之所以宣说净土,非为凡夫、二乘,实为有大乘根性之众生。听闻佛法,不求来世福报安乐,不图自了三界生死苦恼,而为发普度一切众生之大乘心者,乃安立宣说也。”[39]“修净土者,若以凡夫避苦趣乐之心,二乘自了之心以求往生净土,则不与净土相应。虽亦带凡夫等往生,然非佛说净土之本意。”[40]为何真发菩提心者如法修行,可以决定往生西方净土?因为真发大乘菩提心者明了如下道理:
发大乘心者了知诸法缘生道理,知一切法是众缘所生。以法是众缘所生,一法即一切法;众生是众缘所生,一众生即一切众生。离一切众生别无有我,非令一切众生皆共成佛,即无佛可成!因此发普度一切众生共成佛道之大愿,决无离一切众生而自去了脱生死之理。以众生即自己,自己即众生,无有众生与我之别。所谓“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有离众生外可度之自己也。[41]
此一切法是众缘所生,一法即是一切法,一众生即是一切众生,离一切众生别无有我,众生即自己,自己即众生,自己与众生无二无别。若不令一切众生皆共成佛,即无佛可成。此种见地,深契大乘佛法究极见地,西方净土法门亦是如此。若持此见地修行净业,即与弥陀本怀高度契合,往生胜券当然稳操。
(三)具足善根福德因缘
《佛说阿弥陀经》中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此句解释不一,令净土行人怀疑自己是否具足“善根福德因缘”。有此一疑,往生便当面错过。要知西方净土法门之首为“信”,此“信”为真信,毫不怀疑地相信。太虚大师在《<佛说阿弥陀经>讲要》中正好解答了这一悬疑,令净土行人轻装上阵,满怀信心念佛求生:
这里是说发愿持名,就可以往生西方证不退转。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这句话,或谓必要有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等出世的无漏善根福德为增上,才容易往生的。那么,往生西方,诚非易事。要修集很多善根,具足菩萨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的福德智慧资粮,如龙树的位等初地,才能够往生。然若能闻此难信之法,又能行此难行之法,皆是已经有了很多善根福德因缘的人。故闻此经者,若能如法一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往生。此经文与佛说净土之本怀最相吻合。况弥陀净土,善巧方便,有九品往生,就是临终起信称佛十念的,亦可随愿力带业往生。若能信心念佛,一心不乱,念念无有间断,能经过七日时间,命终决定往生。[42]
从此段论述中看出,太虚大师认为,能够听闻到西方净土法门这样的难信之法,而且又能够行持,就是已经集聚了很多的善根福德因缘,无须顾虑,只管蓦直念佛即可。真信切愿为能够往生的最重要条件,放下心理包袱,信自己,信极乐,信阿弥陀佛,恳切发愿往生安乐国土,这是最要紧之事。若信、愿具足,再加力行,五逆、十恶之人皆可往生。若无信愿,或信愿不够真切,纵使念佛拜佛不辍,于往生也无多大功用。事实上,在前面论述信、愿、行中,太虚大师已经论到信自己。此处更列信自己具足善根福德因缘一条,是为进一步释疑解惑。
(四)具足恭敬心
印光大师强调佛法从恭敬中求,有一份恭敬便有一份功德,有十分恭敬便有十分功德。太虚大师在《念佛与修菩萨行》中亦讲到:“念佛须生极恭敬心,以恭敬心念,始能由增上缘而将自心中之佛德智慧显出。又佛之所以成就功德,以其能在因地中发菩提心,修菩萨行,以此为增上缘,而将自心中之功德种子引出;故须常随佛学而发大慈大悲心。”[43]实际上,如果真信佛法,真信西方净土法门,恭敬心自然生起。所以具足恭敬心可以含摄在“信”门中。恭敬心如何培养呢?最简要实用的方法,就是了解佛之广大悲愿、福德智慧,观想佛之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以及佛果净土种种妙宝庄严。如此久久用功,恭敬心自然生起,信心也会随之充满。
(五)万善同归净土
在讲解信、愿、行之行门中,论及正行与助行,助行即包含除念佛之外的一切善行。万善齐归,正行、助行结合,在信、愿引领下往生西方净土,是为经典所论,教义所在。此处从行门拈出助行,独标万善同归,是为了纠正一些净土行人的误解错见。太虚大师在《<大乘起信论>别说》中论道:
然于此不但曰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即得往生,而又加言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云所修善根者,即闻熏闻思诸大乘经论,增明理解,长养信乐;及于施、戒、忍、进、止、观一切善法,无不奉行者也。特彼单欲就自力修习此诸行成大乘信,此则一心依恃阿弥陀佛以修之耳。或复闻说专念阿弥陀佛,便废大乘经论及诸善行全不修学;或复但悬阿弥陀佛一招牌,以为躲藏其愚痴懈怠之地,关闭一切善门,固其悭、贪、诳、覆、嫉、妒、恨、恚之私,诸恶潜作,众善禁行;则不惟不得窃附于此论所云专意念佛方便,虽与求带业往生者亦全违反,必不成就。何者?彼因无力除生死业专求佛耳,既专求佛则不复造生死之业;而在此则以念佛自文其过非,并以闭拒诸善,惟在加造生死恶业,故亦不成带业往生。[44]
此条重复单列,对于净土行人的实际修行不啻当头一棒,令其清醒明白,何种情况下连带业往生都不可能,令其打消侥幸心理。
五、往生西方净土的方法
往生西方净土的方法含摄在“行门”之中,以经论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五念门
五念门(即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五门)在《往生净土论》中有系统阐释,而太虚大师在讲解此论时,发挥颇详。“五念门,即往生净土之五种行门。平常讲念佛,以称名为念佛,此误解念字之义,须知对诸佛功德、相好等明记不昧,总谓之念;非专以口念为念佛也。”[45]太虚大师总论五念门为:
由前五门,复渐成就此五种功德者:礼拜即是身业,由此礼拜一次,即与极乐相近一次,故由礼拜成就近门,即与极乐相近之门。将内心中之至诚恭敬之心表示于语言之中,谓之赞叹。以称名赞德必有音声,由此音声能令闻者获利,而成大法会众。又吾人诵《弥陀经》,即有天人等众同来闻法,同来护持,成大法会,故由赞叹能成大会众门。作愿修奢摩它,能令心念完全对向极乐世界,如是专念,定能往生极乐宅中,故由作愿成就宅门。观察即由定生慧,由慧观察极乐世界依正功德,如人入屋,屋中诸物显现眼前,明了观察,故由观察成就屋门。回入娑婆等苦界,即回向义。如已入屋,复入园林作诸游戏,故回向门名成就园林游戏地门。前四成就为入极乐世界功德;后一为出极乐世界功德。[46]
随后,太虚大师分别五门逐一论述,非常精辟,将五门具体行法详述无遗,理事兼融,给净土行人莫大裨益。大师殷切劝告:“修前五门,则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而证圆满菩提。云速得者,就第一近门而论,较流转生死者,已为迅速。若至四门、五门,不但速得,且是即得。故修净行者,于此五门当勤修习,速成佛果!”[47]
(二)通行、正行与助行
太虚大师在《往生安乐土法门略说》中对修习西方净土法门的通行、正行与助行有具体的阐释,兹引录如下:
甲 通行
一者,孝养父母,敬事师长,救护生灵。二者,具皈佛、皈佛法、皈佛法僧之相,持戒修善。三者,存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心,信因知果。此三种行,盖为信佛教者通常之行,而《观无量寿佛经》亦取为往生安乐之要行也。
乙 正行
正行者,即念阿弥陀佛也。通言念佛,未专指念阿弥陀佛,今则为求往生安乐土故,专指念阿弥陀佛也。即念阿弥陀佛,复有:觉性念、观相念、持名念之三种。兹就古今贤哲所亲验遵行之至简至妙者言,无过持名念佛。持名念佛,复有三种:
(一)每日定课念:复有二种:1.于每晨起身,盥漱之后,于佛像或佛经之前,面西正立,唱皈依佛一拜,唱皈依法一拜,唱皈依僧一拜,唱南谟本师释迦牟尼佛一拜,唱南谟弥勒菩萨一拜,唱南谟普贤菩萨一拜,三唱南谟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三拜;然后或长跪、过端坐、或仍正立;或出声朗念、或澄心默念阿弥陀佛四字,随气长短,尽十口气。念毕,再唱南谟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一拜,唱南谟观世音菩萨一拜,唱南谟大势至菩萨一拜。又诵发愿偈曰:“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华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然后随作他事,所费不过十分钟耳。依此日日行之有恒,命终决定往生安养。如行役于外,不能供像礼拜者,当向西合掌立礼,惟念阿弥陀佛而诵偈回向,亦不可缺也。2.于每日随定几时几次,用数珠记声数念之,每日定课念几百声、几千声或几万声不等,须以渐能增加不可减少为要。每时起讫礼拜唱诵如上,依此日日行之有恒,命终决定往生安养。
(二)恒时随缘念:于一切时,于一切处,随一切缘,作一切事,行住坐卧,语默动止,见闻觉知,色声味触,心有所思,意有所观,即摄六根以念南谟阿弥陀佛。若杀生而不能救,当念南无阿弥陀佛,度其识神而往安乐。若遇病人而不能护,当念南无阿弥陀佛,释其悲痛而生安乐,并须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及佛愿力,劝其专念求生。若遇休闲,当念南无阿弥陀佛,愿令宁静而勿游思乱想。若遇劳苦,当念南无阿弥陀佛,愿令精进而得成就安息。推而广之,通而贯之,无非南无阿弥陀佛之一净念相继而已。然此行颇不易行之,最好兼修每日定课之念,除每日定课之念外,乃修此恒时随缘念,则千稳百当矣。
(三)克期取证念:休息世缘,舍离人事,或独自己,或共善友,或于佛寺,或于静室,或定一日乃至七日,一七日乃至七七日,数月乃至一年,数年乃至终身,礼敬佛法,忏除业障,兼诵往生净土经典及诸大乘经律,心心发愿往生极乐,昼夜六时长坐经行,专念阿弥陀佛,克期念成一心不乱,亲证念佛三昧,现前即得了了常见西方极安乐净土阿弥陀佛及诸大菩萨,常会一处,则未舍娑婆之报,已证极乐之果矣。故已修前之二行者,能于每年结一念佛七会,行之尤好。
丙 助行
随喜随力修布施中财施,所谓刻印经书、造塑塔像、立寺修斋、饭僧放生、建桥筑路、赈饥济贫、恤孤养老、救灾护病、灯明船渡、茶水汤药等等。随喜随力修布施中法施,所谓自孝父母、教人孝父母、自护国家、教人护国家、自受三皈、教人受三皈、自持五戒、教人持五戒、自念阿弥陀佛、教人念阿弥陀佛、自诵大乘经典、教人诵大乘经典、乃至开大法会、建大法幢等等。要之,凡有善利,无不兴崇,而一一皆发愿回向往生极乐,不求人天福报,则万善同归,同归净土矣。[48]
通行、正行、助行缺一不可,然应以正行为核心,以通、助二行为辅翼。在西方净土行门中,太虚大师还强调了大乘念佛之法,即:
又念佛种种苦行,而求得佛法之理,修禅定以开发真实智慧,故欲教化一切人,须闻法听讲、读诵经典,修智慧行,待智慧圆满而成佛果。此即修大乘因行,以慈悲方便修佛之福,以研究经典等得佛之智慧,是为由念佛名而及于佛法,而通于佛的因行。故念佛应知佛名,包括佛之果德因行的大乘念法。[49]
若以大乘念法修习西方净土法门,理上通达,事上功进,完全具足信、愿、行,而且能够融通西方净土法门于一真法界,往生净土就有十足把握。
注释:
[1]释太虚:《佛法大系》,《太虚大师全书》第1卷,第282页,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2]释太虚:《汉藏教理融会谈》,《太虚大师全书》第1卷,第369页,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3]释太虚:《<佛说阿弥陀经>讲要》,《太虚大师全书》第16卷,第52页,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4]释太虚:《律禅密净四行论》,《太虚大师全书》第1卷,第295—296页,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5]释太虚:《律禅密净四行论》,《太虚大师全书》第1卷,第297—298页,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6]释太虚:《律禅密净四行论》,《太虚大师全书》第1卷,第303页,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7]释太虚:《律禅密净四行论》,《太虚大师全书》第1卷,第301页,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8]释太虚:《中国佛学》,《太虚大师全书》第2卷,第155—169页,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9]释太虚:《<佛说无量寿经>要义》,《太虚大师全书》第16卷,第9—10页,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10]释太虚:《建设人间净土论》,《太虚大师全书》第25卷,第285页,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11]释太虚:《建设人间净土论》,《太虚大师全书》第25卷,第329页,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12]释太虚:《世苑图书馆馆员之修学方针》,《太虚大师全书》第1卷,第427页,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13]释太虚:《<佛说无量寿经>要义》,《太虚大师全书》第16卷,第3—4页,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14]释太虚:《<佛说无量寿经>要义》,《太虚大师全书》第16卷,第4页,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15]释太虚:《兜率净土与十方净土之比观》,《太虚大师全书》第10卷,第364页,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16]释太虚:《<佛说无量寿经>要义》,《太虚大师全书》第16卷,第4页,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17]释太虚:《<佛说无量寿经>要义》,《太虚大师全书》第16卷,第7—8页,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18]释太虚:《<佛说阿弥陀经>讲要》,《太虚大师全书》第16卷,第43页,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19]释太虚:《<往生净土论>讲要》,《太虚大师全书》第16卷,第254页,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20]释太虚:《觉悟真我与往生极乐》,《太虚大师全书》第26卷,第118页,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21]释太虚:《唯识之净土》,《太虚大师全书》第10卷,第362页,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22]同上。
[23]同上。
[24]释太虚:《<佛说阿弥陀经>讲要》,《太虚大师全书》第16卷,第28—29页,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25]释太虚:《<大乘起信论>别说》,《太虚大师全书》第16卷,第211页,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26]释太虚:《<往生净土论>讲要》,《太虚大师全书》第16卷,第221—222页,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27]释太虚:《<往生净土论>讲要》,《太虚大师全书》第16卷,第251页,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28]释太虚:《<往生净土论>讲要》,《太虚大师全书》第16卷,第252页,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29]释太虚:《<往生净土论>讲要》,《太虚大师全书》第16卷,第258页,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30]释太虚:《念佛往生的原理》,《太虚大师全书》第16卷,第405页,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31]释太虚:《念佛往生的原理》,《太虚大师全书》第16卷,第405—406页,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32]释太虚:《往生安乐土法门略说》,《太虚大师全书》第16卷,第378—382页,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33]释太虚:《往生安乐土法门略说》,《太虚大师全书》第16卷,第383—386页,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34]释太虚:《往生安乐土法门略说》,《太虚大师全书》第16卷,第386—389页,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35]释太虚:《往生安乐土法门略说》,《太虚大师全书》第16卷,第389页,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36]释太虚:《论净土之要义》,《太虚大师全书》第16卷,第395—396页,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37]释太虚:《论净土之要义》,《太虚大师全书》第16卷,第396—397页,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38]释太虚:《中国信愿行净土与日本教行信证真宗》,《太虚大师全书》第16卷,第399页,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39]释太虚:《<往生净土论>讲要》,《太虚大师全书》第16卷,第230—231页,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40]释太虚:《<往生净土论>讲要》,《太虚大师全书》第16卷,第235页,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41]释太虚:《<往生净土论>讲要》,《太虚大师全书》第16卷,第231页,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42]释太虚:《<佛说阿弥陀经>讲要》,《太虚大师全书》第16卷,第44—45页,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43]释太虚:《念佛与修菩萨行》,《太虚大师全书》第26卷,第302页,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44]释太虚:《<大乘起信论>别说》,《太虚大师全书》第16卷,第212—213页,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45]释太虚:《<往生净土论>讲要》,《太虚大师全书》第16卷,第237页,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46]释太虚:《<往生净土论>讲要》,《太虚大师全书》第16卷,第267页,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47]释太虚:《<往生净土论>讲要》,《太虚大师全书》第16卷,第272页,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48]释太虚:《往生安乐土法门略说》,《太虚大师全书》第16卷,第386—389页,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49]释太虚:《念佛与修菩萨行》,《太虚大师全书》第26卷,第302—303页,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