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甘孜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系我国除西藏外的第二大藏区的核心区,俗称“康巴地区”,政治军事战略地位重要。同时,全州为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定的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草原、湿地、森林、河流景观立体、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肩负着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的重任。根据甘孜州的自然地理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分析甘孜州的区域发展特征,并从六个方面阐述重塑甘孜州经济地理格局的发展战略。
2009 年世界银行的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将密度、距离和分割概括为当今世界经济地理的三个基本特征。密度反映经济的集中程度,距离反映要素和服务的可达性和难易程度,分割反映行政区划等因素,对经济一体化的阻碍。报告认为聚集效应、迁移、专业化和贸易是重塑世界经济地理的主要驱动力。把握密度、距离和分割三大特征,准确定位甘孜州的区域特征,重塑甘孜州经济地理格局,谋求开发开放合作,促进人与生态、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甘孜州自然地理和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甘孜州全称为“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处祖国最高一级阶绨向第二级阶梯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属横断山系北段川西高山高原区。用六句话可能概括其特征:
一是全州幅员面积广,人口密度低。幅员面积15.3万平方公里,占四川省的31.5%,居全省首位。但人口密度仅7人/平方公里,仅及全省平均密度166人/平方公里的4.2%。
二是区位条件差,政治影响大。甘孜州位于四川省西部,处于川、藏、滇、青四省交界处,地理区位不佳,自然条件恶劣、交通运输不便、距离中心城市甚远,与内地的经济社会联系难度很大,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但甘孜州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来是汉藏经济文化交融的重要纽带和桥梁,对整个藏区影响极大,是历史上康巴藏区的主体,历来是维护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前沿阵地,对西藏乃至全国的发展和稳定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三是生态地位重要,环境敏感脆弱。甘孜州地处长江上游,森林、草地、湿地形成了长江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的天然屏障。其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关乎整个长江流域甚至全国的生态安全。但是自然灾害种类多、频率高、强度大,整个生态系统抗外界干扰和恢复能力差,是典型的生态敏感脆弱区域。
四是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州内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水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开发潜力巨大。
五是城乡差距大,二元结构明显。受经济地理区位、自然资源禀赋及资源开发程度的影响,康东、康南、康北片区发展差距大。康东片区离中心城市成都最近,水能资源富集,农业发展条件良好,矿产资源丰富,区位交通优势明显,旅游文化资源丰富,因而城镇和人口集聚能力较强,是全州工业经济、旅游业和农业发展最好的地方。全州近60%的GDP、80%的财政收入、90%的工业集中在康东地区。康南片区区域内光热资源充足,农牧业类型齐全,林果业相对发达,适宜农业综合开发。水能资源、旅游资源、矿产资源开发潜力巨大,稻城亚丁是中国香格里拉风景区的核心区域。但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人口聚集程度较低,生态环境较脆弱,适宜城镇和产业发展的空间有限。康北片区虫草、贝母等药材有名,是四川主要天然草场,康巴文化发源地,旅游文化资源丰富。这里是长江水源涵养地,生态地位极其重要,但生态十分脆弱。目前,康北片区基本上处于自然的未开发状态,产业以农牧业为主,工业化和城镇化相当滞后,人均收入极低,与康东片区存在显著差异。由于全州城镇化率低,以落后的传统农牧业为主,农牧业生产水平和农牧民生活水平低下,城乡二元结构十分突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分化严重,全州城乡人均收入之比为5.9∶1,居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和全省21个市(州)首位,形成了典型的二元结构。
六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贫困面广量大程度深。州内交通运输方式单一,全州出境公路、县际公路主干道等级低,普遍超期服役,养护水平低,通行能力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行政村不通公路、不通电、不通电话现象普遍存在,安全饮水问题突出。广大农牧区普遍存在贫困量大面广、程度深、返贫率高、脱贫难度大。属于集“老、少、边、穷、病、灾”于一体的特殊集中连片贫困地区。
二、发展战略:重塑甘孜州经济地理
(一)生态立州——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按照国家对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定位,坚持建设生态经济第一州目标,确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坚持“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点上治理、面上保护”的原则,以增强水源涵养功能、水土保持功能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功能为重点,大力实施《青藏高原东南缘-川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推进森林生态、草地生态建设、推进生态移民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落实生态补偿政策,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公益林生态补偿,恢复和增强区域生态功能,不断增加生态资源积累总量,努力提升生态环境的质量和容量。同时,坚持自然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强化开发保护;加强节能减排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强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防治,健全工业污染防控体系;严格金沙江、大渡河、雅砻江流域污染防治,确保主要江河水质保持国家水功能区划标准;加快城镇、旅游景点环保设施建设;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实施重大灾害防灾减灾和预警监测系统建设,全面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二)安康必先通康——交通建设优先突破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甘孜州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瓶颈制约。全面实施富民安康工程,必须首先固本强基、夯实基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全面实施富民安康工程的首要任务,也是加快推进富民安康工程的基础工程。
按照完善网络、提高等级、内外通达、综合配套的要求,着力构建以公路为主,机场、铁路为辅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构建连接成渝、辐射滇青藏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近期,加快改造提升现有国省干道,完善公路交通主骨架网,完成国家战略保障通道、西部通道及重点省道境内段改扩建工程,改造提升G317、G318两条国道和S303、S211、S215、S216、S217五条省道。推动川西旅游环线和四川香格里拉生态旅游景区环线等重点旅游通道建设。争取国道省道入县,建成境内各县与国道、省道连接公路。加快推进县际公路、沿江公路及出州公路建设与改造,同时注重打通县内通乡通村公路,提升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水平。远期,结合川藏高速、川藏铁路、滇藏铁路、川青铁路建设早作谋划,做好互联互通。最终实现国道、省道、高速公路、航空、铁路等相互衔接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连接成渝、辐射滇青藏的交通枢纽。
(三)生态为本——构建特色生态产业体系
实现富民安康的关键是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恢复造血功能。其核心是发展优势特色生态产业。但必须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资源富集的比较优势,加快优势资源科学有序开发利用,使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生态产业优势,生态产业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促进人民生活改善。巩固提升生态农牧业,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培育壮大以水电为主的生态能源产业,着力打造“川电外送”基地,发展风、光、地热等新能源;科学有序发展优势矿产业,同时注重生态环境恢复和建设;加快发展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充分利用独特稀缺的生态旅游资源,强化康定情歌城旅游集散中心功能,完善提升环贡嘎山两小时旅游圈,加快推进亚丁旅游区、康巴文化旅游区建设,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建成世界级生态旅游目的地,实现由西部旅游资源大州向西部生态旅游经济强州的转变,把旅游业培育成最具优势、最具潜力、最具带动作用的富民产业和战略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配套服务业,打造康东多元文化、康北格萨尔文化和康南香格里拉文化产业区,培育演艺和影视等骨干文化企业。同时,加强产业集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生态产业体系。
(四)缩小差距——扶贫开发与公共服务均等化
甘孜州发展落后,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方面,更表现在社会发展方面,尤其是农牧区基本公共服务落后。加快甘孜州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为农牧民提供更多的基本公共服务,努力实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困有所助、老有所养,是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加快实施富民安康工程、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
优先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实施新一轮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普及学前教育,发展中职教育,提高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质量水平。积极探索“9+3”、“12+3”等职业教育的有效模式和途径,促进藏区人口素质提高和农牧区劳动力有序转移。与此同时,鼓励人才回乡带动父老乡亲创业就业。加大人才引进和开发力度,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实现城乡区内外要素的互动。重点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优化卫生医疗资源配置,增强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重点加强建设基层卫生医疗服务体系,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农村低保范围,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就业扶持机制和突发性灾害救助补偿机制。大力促进科技文化普及,结合藏区需要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完善文化、广电、体育等公益设施和服务体系。
优化调整反贫困战略思路,突出改善基本生活、生产和发展条件,采取开发式和救济式扶贫相结合,强化反贫困主体和全社会参与。全力推进各项重点扶贫工程,重点推进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增强自身造血和发展能力;积极推进新村扶贫工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有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并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小集镇建设结合起来;启动医疗卫生扶贫工程(含特殊性地方病防治工程),改善农牧民身体素质;加强对临时急需资金的贫困人口生活救助和帮扶,实施农村贫困人口救济制度。创新扶贫开发机制,整合扶贫资源,加大扶贫资金投入,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积极争取国家、省级部门和发达地区对口帮扶,完善省级部门和州县定点帮扶机制,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事业。加强牧区宣传培训,改变牧区观念,增强与外界沟通能力和接受新知识新事物能力,推动牧区人口有序转移和集中集聚,促进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提供保障。
(五)分类指导——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甘孜州各县发展条件和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根据18个县的地理区位、自然条件、发展水平等因素,目前全州划分为东、南、北三个经济区,其中,东部发展基础和条件相对较好,南部次之,北部牧区最差。必须根据各区域的经济地理区位、自然地理条件、自然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农牧民生活状况、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等,加强分类指导,在生态经济发展战略上实施“加快东部,推进南北”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在社会事业发展上采取“统筹兼顾,扶持南北”的协调推进战略,形成功能明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区域发展格局。
实施东部率先发展战略。东部经济区是全州自然环境条件最好、区位优势最为明显、优势资源最为富集且开发程度最高、经济社会发展最快、人口聚集程度最高的区域,是引领全州发展的重点区域。以康定城为中心,以工业集中区和环贡嘎山两小时旅游圈为载体,形成旅游、矿产、能源、特色农牧业为主的经济格局,培育全州经济增长极和人口聚集区,成为带动全州经济发展的先行地区。南部经济区是全州自然环境条件较为多样、优势资源较为富集、经济社会较为落后、人口聚集程度较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区域,是今后发展的次重点区域。因此,南部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加强水能资源、旅游资源和优势矿产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合力打造南部香格里拉旅游环线、共同促进区域特色农业综合开发,切实搞好区内重点旅游资源、水能资源和优势矿产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积极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实现优势互补,推动形成特色产业区域化,打造全州新的经济增长极。北部经济区是全州自然环境条件最恶劣、经济社会发展严重落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低的区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区域。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扶持和资金投入,突出抓好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基本公共服务,推进反贫困进程、改善人民生活,着力夯实农牧业基础,大力推进特色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积极开发草地旅游资源。积极推进建立青藏高原东南缘生态保护区,实施草原生态保护和治理工程、重大灾害防灾和减灾工程等。
(六)区域合作——构建川、滇、藏、青的重要节点
加大对外开放合作,实现工业异地发展,鼓励和支持通过“飞地经济”、“飞地园区”模式进行资源综合利用,尽最大可能保护生态环境。在资源开发、区域旅游、技术援助、人才交流、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广泛开展跨区域合作交流,形成相互开放、共同发展新格局。向东加强与雅安在交通、工业、旅游、文化等方面的合作,积极融入成都经济圈,借力成都经济区,主动承接成都经济区经济的辐射和带动;向南加强与云南丽江、迪庆、攀西地区合作,积极促进优势资源开发,融入滇西北和攀西经济区;向北加强与青海、西藏合作,积极融入三江源生态经济区,着力构建川、滇、青、藏的重要节点,打造康藏生态经济文化示范区。加强政府间合作、政企合作、银企合作、社会合作,继续加强对口援建援助合作,积极参加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西部博览会,强化项目推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在旅游、水电、生物资源开发以及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重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