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都以贸易立国,“半导体摩擦”不会无限扩大,不排除日本在参议院选举后适度缓和对韩姿态,但摩擦不会简单平息,两国关系短期难有重大改善。日韩关系僵局不仅冲击全球价值链,而且会阻滞东北亚区域合作。
二十国集团(G20)大阪峰会刚刚落幕,日本即宣布对向韩国出口的“氟聚酰亚胺”“光刻胶”和“高纯度氟化氢”三种半导体关键原材料制品实施出口管制,并将韩国从出口对象国“白名单”中剔除。这一轮“半导体摩擦”反映了日韩矛盾的尖锐化,短期难以平息,不仅对全球价值链造成冲击,而且会对东北亚地区稳定与合作造成直接伤害。
政治因素是“半导体摩擦”推手
目前,半导体已经成为韩国的支柱产业。20世纪70年代以来,韩国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重点扶持半导体产业,包括从欧美日引入先进生产技术,并由此形成日韩在相关科技产业领域的密切合作与深度融合发展格局。90年代后,日本半导体产品的世界市场份额逐渐被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取代,但仍处于半导体产业链上游,特别是在半导体原材料、制造装备等方面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以上述三种关键原材料为例,日本产能占据了世界的90%。处于产业链中游的韩国虽然具有较高的产业国际竞争力,但对日本存在深度依赖,需要从日本进口原材料和设备以维持生产。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的统计数据,今年1—5月,韩国企业从日本进口上述三种材料达1.4亿美元,依赖度分别达到91.9%、46.3%和93.7%。
日本宣称对韩实施出口管制是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认为对韩出口的相关材料可能被用于制造生化武器等有损日本国家安全的军事目的,为此需要加强出口审查。日方还公布了总计156件“韩国违法出口半导体原材料”的案例。但实际上,促使日本决意对韩国动手的主要是政治因素。2017年文在寅总统执政后推翻了韩日“慰安妇协议”;韩国最高法院就战时劳工索赔案判决日方败诉,扣押日本企业在韩资产以作为对劳工及其家属的补偿;两国关系一路下滑。日本国内对韩不满情绪持续发酵,推动安倍内阁以经济手段解决政治问题,以迫使韩方就范。
日方宣布实施管制的时机选择,凸显了此举的国内政治目的。7月下旬日本举行参议院定期选举,经济民生是选民关注的焦点,也是影响自民党、公明党执政联盟选情的关键。但从近期情况看,今年前两个季度拉动日本经济的三驾马车中,企业设备投资、消费相继显现疲态;在美联储降息预期下,日元开始进入升值通道;10月计划实施的消费税增税将起到雪上加霜的作用。加上中美贸易摩擦,日本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增加,这一轮上升周期很可能提前结束。此前日本国内一度传言安倍首相考虑提前解散众议院,与参议院举行同日选举,也从侧面印证了日本官方对近中期经济走势的悲观预期。在此背景下,对韩显示强硬可以转移选民视线,迎合“厌韩”情绪,提高选举胜算。
折射日韩深层矛盾及地区形势变化
日本对韩国示强是新形势下两国深层次矛盾持续激化的结果,带有一定的必然性。日韩双方积怨由来已久:1910年《日韩合并条约》后,日本对朝鲜半岛进行了长达35年的殖民统治,1965年两国签署《日韩基本条约》、实现邦交正常化后,围绕历史、海上领土争端的分歧和对立从未中断。冷战结束后东西方关系缓和使美国对其盟友约束力渐渐下降,日韩矛盾进一步凸显,围绕突出敏感问题的矛盾分歧愈演愈烈。在民间索赔问题上,日方认为1965年《日韩请求权协定》已经解决了所有赔偿问题。安倍在宣布对韩出口管制后对媒体表示,此事关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约定”。言下之意,是指责韩方没有遵守作为“国家间约定”。韩国左派政治势力则认为“请求权协定”解决的只是国家赔偿,对民间索赔持支持立场。日韩国家矛盾还与韩国国内矛盾相互交织。代表韩国保守派势力的朴槿惠政府与日方签署“慰安妇协议”、《军事情报保护协定》后,国内形成政治反弹,进而推动文在寅政府后续调整对日政策。韩国现政府在慰安妇、劳工索赔问题上对日态度强硬,赢得了民众支持。
日韩矛盾的发展演化还生动地体现在两国官方文件的“互怼”模式上。韩国在2014年至2016年将日本定位为“拥有共同价值观的重要邻国”,但2017年版《外交白皮书》删除了相关表述。2018年版《国防白皮书》也删除了以往“韩日两国共有自由民主主义和市场经济基本价值”的表述。与此相对应,2018年版日本《外交蓝皮书》删除了视韩国为“共同享有战略利益的重要邻国”中“重要邻国”一词。2019年版《外交蓝皮书》更进一步,删除了2016年、2017年版“在相互信赖的基础上,发展志向于未来新时代的两国关系”的表述,认为日韩关系“处于非常严峻的状况”;在争议岛屿“竹岛”(韩国称“独岛”)问题上,新添“韩国非法占据”的表述,强烈抗议韩国在其周边进行军事训练;首次以专题形式记述被征韩国人劳工问题,就“慰安妇”问题作了两页的特别说明。
此外,在2018年以来东北亚地缘政治形势的变动中,日韩两国渐行渐远,对朝政策分歧加大。韩方努力通过改善韩朝关系实现南北“和平共存”与“共同繁荣”,安倍内阁则一直以朝鲜核导问题为抓手,借“朝鲜威胁”推动日本安全战略转型,借“绑架问题”凝聚国内民族主义向心力。面对韩朝、美朝关系的缓和,日本坚持通过“极限施压”迫使朝鲜接受“彻底、不可逆且可验证的弃核”。在日方看来,文在寅政府的对朝政策无疑对日本对朝政策产生了巨大“冲销”作用。日本在朝鲜半岛和平进程中被边缘化,周边外交受挫,地区处境孤立,由此对韩生出无法名状的怨怼情绪。
日本出口管制势必伤及自身
日本出口管制措施对韩国无疑具有强大的杀伤力,一旦管制长期化,韩国半导体产业势必受到严重冲击。目前韩国同类原材料的库存量大约可维持1个月,成品库存量可维持3个月,二者相加最长不过4个月。这意味着只要日方拒绝放宽管制,4个月后韩国企业库存就会“弹尽粮绝”,半导体产业面临迅速陷入瘫痪的风险。日本虽占据了上风,但从长远、深层看同样损失不小。韩国是日本第三大贸易伙伴,两国经贸相互依存,日本对韩管制势必伤及自身。
首先,管制措施将对生产相关原材料的日本企业造成冲击,加重其成本负担及降低设备投资预期,致使内需和出口同步受损。而且,在全球价值链体系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日本高科技企业所需的零部件不仅来自日本国内,也需要从韩国进口半导体芯片及电子显示屏,韩国企业电子零部件生产受阻,也会造成日本企业采购困难。
其次,于日本地区处境和国际信誉有损。日韩关系雪上加霜,日朝关系更将延续冰封期。日本借口遵守联合国安理会制裁朝鲜决议对韩实施出口管制,认为韩国使用相关材料制造的产品可能进入了朝鲜。随后,朝鲜劳动党机关报《劳动新闻》连续发表社论,谴责日本“加大对南朝鲜的经济施压”,“践踏我们民族的利益”,是朝鲜民族的“千年宿敌”。日朝实现日方所建议的两国领导人“无条件会谈”的前景变得更加遥远。对韩示强还使日本近年来着力塑造的“自由贸易旗手”形象减分不少。日方辩称这次的措施只是取消对韩国同类产品的出口优惠待遇,不在世贸组织法管辖范围内,但日本作为东道主刚刚推动G20峰会发表《大阪宣言》,与各国一道表示将维护多边机制、坚持自贸原则,转脸即采取单方面出口管制措施,很难避免国际舆论的不利影响。
波及东北亚地区和解合作
日韩都以贸易立国,“半导体摩擦”不会无限扩大,不排除日本在参议院选举后适度缓和对韩姿态,但摩擦不会简单平息,两国关系短期难有重大改善。原因一是日韩矛盾以民族情绪对立为背景,涉及历史恩怨、领土争端、国家及地区政策方向,盘根错节,不易解决。二是美国无意介入。奥巴马时期美国曾竭力调停日韩关系,推动建立“美日韩三边同盟”。2014年3月,奥巴马总统在海牙核安全峰会期间直接介入日韩关系,撮合两国领导人在美国使馆实现各自执政以来的首次会面。日韩2015年签订“慰安妇协议”、2016年签订《军事情报保护协定》,背后都有美国的影子。但特朗普政府奉行单边主义原则,将半岛政策重心置于北方,视日韩摩擦为“杯中风暴”,对居间调停兴趣索然。
日韩关系僵局不仅冲击全球价值链,而且会阻滞东北亚区域合作。中日韩三国经济总量占世界比重已超过23%,与美国相当,但东亚区域内贸易占比偏低。2002年中国提出中日韩自贸区构想,2013年以来共进行了15轮谈判,但因政治原因几度搁浅。2018年谈判出现转机,三方同意加速进程,力争达成“全面、高水平、互惠且具有自身价值的自由贸易协定”。大阪峰会期间,中日领导人达成十点共识,其中包括“共同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制,积极引领区域一体化,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加快推动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进程,年内力争完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但若日韩关系长期恶化,势必影响东北亚地区和谐稳定,进而殃及中日韩谈判,导致实现签署自贸协定目标的延宕。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