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展智能电网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智能电网调研报告之一
智能电网是世界电力工业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利用现代网络和通讯技术对现有电网网架结构、技术装备升级改造,提升电网技术水平,提高电网对新能源上网的接纳能力,增强电力供给可靠性、安全性和稳定性。发展智能电网对于优化能源资源配置、促进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保障能源安全供给、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提高民众生活品质,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加快发展智能电网,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对国际挑战和实施新形势下能源战略的必然选择,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一、智能电网内涵特征及各国发展简况
(一)智能电网的内涵。智能电网以坚强柔性、高度可靠电网为基础,以通信信息平台为支撑,以智能控制为手段,包含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六大环节,涵盖各种电压等级,能够整合电力发输变配用各环节行为和行动,适应大规模新能源和大范围小型分布式能源并网运行,实现“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高度融合,以建设坚强可靠、经济高效、清洁环保、透明开放和友好互动电网为目标。
(二)智能电网的特征。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是智能电网的基本特征。信息化是指电力发输配用各个环节,实现实时和非实时信息的高度集成、共享与利用,是智能电网的实施基础。自动化是指依靠先进自动控制策略,实现电网运行控制自动化水平的全面提高与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是智能电网的重要实现手段。互动化是指实现电源、电网和用户资源的友好互动和相互协调,是智能电网的内在要求。
(三)智能电网的内容。智能电网贯穿电力生产传输消费各个环节。智能电网通过构建智能化坚强柔性网架结构和输变电体系,形成强大、稳定的电力输送能力,提高电网运行和输送效率,降低电力传输成本,增强电网安全性、经济性和可靠性。智能电网通过实行统一调度、集中监控、调控一体的智能化调度,友好兼容各类电源接入,有利于分布式能源发展,充分满足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上网需求,实现电力资源全国范围互补调剂、优化配置,提高能源资源和电力资产的利用效率,促进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智能电网通过实现电网、电源和用户信息透明共享、双向互动,为各类电力用户节能、舒适、灵活用电创造条件,充分满足各类电力用户多元化需求,极大地提升群众生活品质。
各种迹象表明,智能电网不仅是电力领域的一场技术革命,代表着未来全球能源发展大趋势,也是世界各国新一轮竞争的重要舞台。近年来,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竞相推出智能电网发展战略,将建设智能电网作为解决能源安全与环保问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以及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美国2007年12月颁布了《能源独立与安全法案》,用法律形式确立了智能电网的国家战略地位,2009年10月奥巴马总统宣布要加快改造现有电网系统,使其“更智能、更坚强、更安全”,并将智能电网同上个世纪初建设高速公路网相比,称其为美国新能源经济的重大举措。英国将发展智能电网作为实施《英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和《英国低碳转型计划》的重要途径,计划在5年内政府投资建设4个“智能电网示范城市”。日本2009年7月表示将全面建设“日本版智能电网”,经济产业省已启动日本智能电网工程,在九州和冲绳等地建设试点工程。韩国将于近期出台智能电网促进法,大力推动智能电网建设,规划2030年全面建成智能电网,现已启动济州岛试点工程建设。
二、发展智能电网是我国未来的战略选择
我国是发展中大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仍将处于较快发展过程中。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对能源的需求将随之持续较快增长,以煤为主的能源供给结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压力,决定了我国必须走绿色能源发展道路。走加快清洁能源发展、促进化石能源清洁化利用的绿色能源发展道路离不开智能电网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电力智能化利用的强大需求,决定了加快智能电网发展是我国未来刻不容缓的战略选择。
(一)发展智能电网有利于我国加快能源布局结构调整。我国能源资源与需求逆向分布,煤炭、水能、风能、太阳能等能源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北方地区,而能源需求主要分布在东中部地区,煤炭资源绝大部分靠铁路、公路长距离运输,消耗大量高级能源运输低级能源。同时,由于跨区域输电能力太弱,西部北方地区风电、太阳能发电难以尽快发展。我国规划和正在建设的大型煤电、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能源基地主要集中在西部偏远地区,与东中部负荷中心的距离一般都在1000公里以上,远的甚至达到3000公里以上。建设以交直流特高压输电网络为主干网架,形成具有特高压大区强联电网、先进配电网自动化及微电网等功能的坚强柔性智能电网,可以大幅度提高电网供电能力、供电可靠性和安全性,实现电力大规模、远距离、低损耗传输,变输煤为输电,最大限度地发挥电网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有力支撑我国能源布局结构优化调整。
(二)发展智能电网有利于加快我国新能源发展。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呈现高速发展态势,但风电、太阳能发电的间歇性和不可控性降低了电网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智能电网通过特高压远距离输电、大区强联电网、智能调度及控制和利用储能系统等手段,为安全灵活接纳清洁一次能源提供支持,也为在负荷地区加快冷热联供天然气发电等分布式能源发展创造条件。因此,发展智能电网,是提高电网接纳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加快风电、太阳能发电和分布式能源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据测算,通过发展智能电网,我国未来可再生能源能够得到更快发展,到2020年我国并网的清洁能源发电可替代的化石能源总量将达到7.4亿吨标煤, 2010-2020年期间可减少煤电装机约6300万千瓦,终端用户可节约用电量约445亿千瓦时,每年可多减排二氧化碳约2.3亿吨。
(三)发展智能电网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智能电网凭借先进的电力通信网络,具备为供水、供气、供热系统提供通信网络及信息化服务的能力,为智能水表、智能气表、智能热力表的远程抄收、管线在线监测、智能调度以及与用户的双向互动提供经济、可靠和灵活的支持。同时,随着智能电网建设,各种智能终端将迅速普及,如家庭及企业智能用电终端、智能电器、智能家居等,并最终形成覆盖所有用电终端的“物联网”,使用电终端网络进一步扩展和延伸,而电网信息化将沿着用电网络渗透到人民生活各个角落,显著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四)发展智能电网有利于加快电动汽车、三网融合等新兴产业发展。智能电网是电动汽车推广应用的基础保障。一方面,智能电网通过建设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直接推动电动汽车的规划布局和规模化推广应用;另一方面,电动汽车可以在智能电网合理控制和调度下,通过电池充放电为电网提供削峰填谷等服务,增强电力保障能力。智能电网在三网融合中也大有可为,智能电网充分发挥电力网络覆盖广、管线资源丰富、建网排管费用小的优势,通过电力光纤到户工程,将有线电视网、通讯网、互联网与电力网集成铺设,构建覆盖居民小区的通信网络,为“三网融合”提供技术和传输通道支持,实现用电信息采集业务、智能家居业务、双向互动服务业务等,建立智能用电模式,实现安全舒适、便利快捷的优质供用电服务。
(五)发展智能电网有利于增强我国经济竞争力。智能电网是一项跨领域、跨行业的系统性创新工程。智能电网与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发展智能电网装备产业及核心技术,包括特高压装备、智能配电网装备、智能用电装备、分布式电源、智能家居及多网融合装备,可促进我国先进装备制造和信息通信等相关行业的技术升级,带动经济发展;可促进新产品开发和新服务市场的形成,拉动就业;可在全球形成智能电网技术、产品、装备制造能力等方面的新的竞争优势,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主动。
我国发展智能电网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智能电网调研报告之二
我国智能电网发展与国外几乎同时起步,在国家电网公司等企业大力推动下,我国智能电网前期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重大战略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发取得新的突破,技术标准体系初步建立,示范试点工作全面推进。与此同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与智能电网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智能电网发展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强烈,表明我国发展智能电网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但是,智能电网发展也面临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应当予以关注。
一、发展智能电网的条件具备、时机成熟
智能电网建设涉及电力系统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六个环节和通信信息支撑平台等,我国目前发展智能电网所有环节的技术研发和试点示范全面推进,效果较好,能够为全面推进智能电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新能源并网技术基本成熟。能够友好兼容各类电源接入,是智能电网发电环节的重要目标。目前,火电、水电、核电等电源上网拥有成熟的自动化控制技术,但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能源发电上网还存在一些问题,国家电网公司和相关单位制定了风电场、光伏电站接入电网技术规定等,在风电机组低电压穿越及风电功率预测等关键技术研究、大容量储能装置研发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成果,并在上海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及甘肃、吉林等风电基地开展了试点,显著提高了电网对风电的接纳能力,保持了电网安全稳定运行,表明我国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上网能力已经具备。
(二)特高压输电等支撑智能电网发展的输电技术已经成熟。构建跨区域强联输电网与灵活可靠配电网相结合的智能化坚强柔性电网结构,满足大型煤电、水电、核电和可再生能源基地的电力送出,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发展智能电网的重要目的,也是发展智能电网的基本条件。目前,我国特高压输电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000千伏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和向家坝~上海±800千伏特高压直流示范工程相继投入运行,表明我国已全面掌握了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核心技术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智能电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针对我国电网容易受到冰雪、雷电及台风等恶劣天气影响等情况,我国在输电线路状态监测、融冰技术、智能巡检、状态检修和全寿命周期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日趋成熟,为实现坚强可靠、灵活可控的智能输电创造了条件。
(三)智能化的变电和配电技术已经成熟。智能变电站是智能电网的重要单元,必须具备对电网运行进行测量、控制、调节、保护等功能,为电网的优化智能调度和运行提供信息支撑。近年来,我国智能变电站相关技术实现了电网运行数据全面采集和实时共享,能够满足电网实时控制、智能调节和各类高级应用等需要。智能化的配电技术,是增强配电可靠性、经济性和灵活性的关键,也是从配网侧开放接入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国配电自动化和配网调控一体化技术研究取得重大成绩,分布式电源(储能)及微电网接入与协调控制研究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分别在部分重点城市和地区开展了试点应用,取得了显著成绩,能够满足智能电网发展的需要。
(四)智能化用电技术得到成功应用。目前,我国已经攻克智能电表、智能家电、智能量测与采集、智能交互终端、双向交互与需求响应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物联网技术在智能电网中应用研究不断取得突破。上海越富豪庭、重庆加新沁园和富抱泉等智能小区试点,实现了高效用能、自助缴费、高速上网、视频电话、社区生活、视频点播、订购消费、医疗服务等功能,全面支持三网融合业务,有力地支持了客户与电网、家用电器与电网的互动,展示了未来智能家居的美好前景。同时,成都石羊等一批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试点进展迅速、关键技术已经突破,已经开始提供电动汽车充电服务,取得了初步效果。
(五)智能调度技术成功应用。智能调度技术是智能电网的核心技术。近年来,我国在智能调度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突出成果,自主创新建设的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全面提升了电网资源优化配置能力、纵深风险防御能力和灵活高效调控能力,总体技术水平国际领先,能够适应大规模电力系统调度的需求,满足大规模新能源发电的并网消纳、用户与电网的双向互动等新型业务需要,支撑我国智能电网发展。
(六)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基本形成。一个系统、完善、开放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是促进智能电网科学有序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以国家电网公司为主的一批企业和研究机构,加大了智能电网标准的制定工作,目前已编制完成了《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规划》,基本形成了企业和行业层面的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完成了包括22项核心标准在内180多项具体技术标准,有力地支撑了智能电网试点(示范)工程建设,为开展国家层面的智能电网技术标准研究及制定工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同时,还加强了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美国电器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等国际组织的沟通协作,积极开展智能电网标准国际化工作,争取将我国优势领域的部分关键标准成为国际标准。目前国家能源局已经成立智能电网标准化工作促进组,致力于智能电网国家标准的制定以及国际化工作。
(七)关键设备(系统)研发制造取得突破。近年来,我国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和通信信息等方面关键设备(系统)研发不断取得突破,制造水平不断提高,基本打破了发展智能电网的设备制造瓶颈,能够支撑我国智能电网发展的需要。一是超(特)高压电力变压器、并联电抗器、开关等主要电力设备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产化水平不断提升,特高压交、直流关键装备研发及制造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二是大规模风电功率预测及运行控制系统研发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能够满足风电场运行监视、控制及功率预测的需要。三是智能一次设备研发取得重要进展,已在智能变电站试点工程中得到应用。四是新一代的配电自动化及配网调控一体化系统在多个城市的核心区电网进行试点,智能交互终端研制成功并投入试点使用。五是电动汽车充电站、充电桩及智能监控系统已开始为各类电动汽车提供充电服务,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已具备全面推广条件。六是新一代的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已在国家级、区域网级、省网级及部分地级电力调度机构推广应用。七是符合智能电网标准的通信信息网络平台基本建立,光纤复合低压电缆的技术条件已能满足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要求。
(八)智能电网建设成本较低、效益可观。智能电网的效益分为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据了解,国家电网公司制定了其辖区到2015年初步建立起智能电网的规划。按照规划,“十二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投资总规模为1.7万亿元左右,其中,电网智能化投资约2000亿元。可见,与建设传统电网相比,未来5年建设智能电网每年需多投资约500亿元。到2015年,智能电网可带来综合效益1890亿元/年,其中20%表现为企业内部效益,90%效益体现为社会效益,社会效益远大于企业直接经济效益。按照目前的定价机制,电网建设投资可以通过电价回收,按照未来5年的电量规模,每年500亿的电网智能化投资将拉动电价提高0.004元/千瓦小时,相当于在目前平均销售电价基础上提高近1%,是可以接受的。
(九)发展智能电网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是可控的。建设项目的风险可分为投资风险和安全风险。从调研情况看,我国发展智能电网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问题,主要表现为建设智能电网可能给国家电网公司带来的投资风险和建设特高压输电网络可能给电力系统运行带来的安全风险两个方面。对于电网企业的投资风险,按照国家资源性产品价格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可以通过电价机制改革,在保证电网企业适当利润水平前提上,适时调整终端销售电价,确保智能电网这类公益性重大项目建设顺利实施,规避电网企业投资风险。对于发展特高压输电网络可能带来的电网安全风险,从目前已经投运的交直流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成功运行情况来看,技术风险是可控的,同时,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对将要建设的特高压电力传输网络进行了大量事故仿真模拟实验,证明电力系统安全风险是可控的。
二、智能电网发展面临的问题
尽管我国具备了发展智能电网的客观条件和市场需求,但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可能成为智能电网发展的制约因素,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一)政府部门重视程度不够。欧美日韩各国政府对智能电网非常重视,将其作为国家重大战略来抓,制定一系列法规、政策,支持智能电网发展。我国尽管智能电网相关工作得到较快发展,但主要得益于国家电网公司等企业的努力,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提出发展智能电网的要求,但还没有落实到相关部门的工作日程,出现了企业比政府部门更重视的现象。
(二)电网功能定位不尽合理。电力是现代文明的基础,是经济运行的重要公共平台,电网发展直接关系国家能源安全和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电网企业不仅承担传送电力任务,还担负着执行淘汰落后、节能减排等国家产业政策的责任。因此,电网是公益性特征非常突出的基础产业。但是,国家对电网的公益性特征重视不够,将电网企业视同一般竞争领域企业,考核仍以资产保值增值和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标。这样对于处于亏损和微利状态的电网企业而言,建设智能电网等公益性工作做得越多、国家产业政策执行得越好,企业获取利润越少,亏损越严重,严重影响企业发展智能电网等公益性事业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国家产业政策的贯彻落实。
(三)电力价格定价机制不合理。价格机制决定一个行业的发展能力。我国电价形成机制较为僵化,发电侧上网电价、输配电价和终端用户销售电价均受国家严格管控,电价总体水平较低,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输配电价及上网电价与终端销售电价联动机制,发电和电网企业普遍处于微利和亏损状态,电价水平不能体现能源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实际供需状况,也严重影响电力企业和整个行业的发展能力。如果目前的电价机制不改革,智能电网等国家公益性事业将因为投资没保障难以发展,同时也容易引发社会上对电网企业借发展智能电网牟取垄断利润的担心。
(四)配套政策支持不力。智能电网是一项庞大的跨领域、跨行业系统工程,具有产业链长、产业分支多、产品附加值高等突出特点,是非常典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但国家没有将智能电网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智能电网标准体系也还停留在企业标准的层面,对全国智能电网及相关产业整体发展的影响力和指导性比较有限。如果这一状况不迅速改变,将严重挫伤企业发展智能电网的积极性,我国智能电网发展的良好势头不可能持续。
(五)关键技术还需攻关。我国目前已经掌握了智能电网发展的大部分核心技术,智能电网发展没有不可逾越的技术障碍,但也有一些研究的关键技术需要尽快攻克。一是交直流混联大电网安全运行关键技术。重点开展特高压交直流混联电网的协调控制、运行风险量化分析及预防措施、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等关键技术研究,全面提高驾驭大电网、保障安全稳定的能力。二是大规模清洁能源接入及运行控制关键技术。进一步深化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的规划分析、并网接入、功率预测、调度运行、保护控制等关键技术研究,实现风电、光伏发电与常规电源、抽水蓄能及其它储能系统之间的协调控制,全面提升电网接纳新能源的能力和安全稳定水平。三是柔性输电技术。开发控制策略更先进、电压等级更高、控制容量更大的柔性交流输电装置,提高线路输送能力和电网稳定性。完善柔性直流输电关键技术和设备,解决大型光伏、风力电站并网。四是智能配用电关键技术。重点深化定制电力、大容量储能、配电网自愈控制、分布式电源及微电网、电动汽车及充电设施、智能互动用电及需求响应等关键技术研究,提高配电网供电质量、安全预警及灾害应对能力,构建透明开放的供用电互动化平台。
加快我国智能电网发展的几点建议
——智能电网调研报告之三
发展智能电网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同时也是一项复杂、艰巨而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切实加大推进力度,力争在全球能源竞争格局中抢占发展先机,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具体建议如下:
一、将发展智能电网纳入国家战略,建立国家协调推进机制。建议将智能电网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在国家能源战略规划总体框架下,制定我国智能电网发展规划,明确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像京沪高速客运专线一样作为国家重大工程,并设立国务院智能电网发展领导小组,形成协调推进机制。建议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协调国家相关部委,组织地方政府、电力企业、制造行业、科研院所和电力用户等相关各方,统筹推进我国智能电网战略规划研究、重大技术研发、关键设备研制、技术标准制定及工程建设实施等方面的工作,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出台政策法规并协调重大问题,推动我国智能电网有序健康发展。
二、明确电网为国家公益性基础产业,建立符合行业特性的电网企业考核评价机制。建议将电网定位为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公益性基础产业,将电网企业定位为公益事业性企业。对电网企业的监督管理和业绩考核应当有别于竞争性行业企业。不仅要考核资产保值增值和经营效益情况,更应当将电网企业执行国家公共政策情况和保障电力安全、可靠、稳定供给情况作为主要考核内容。
三、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电价形成机制,为智能电网发展提供必要的机制保障。建议借鉴国外经验,按照公益性基础产业的定价机制,尽快推进电价联动改革。其思路是:国家综合考虑电网发展、企业盈利能力等因素,确定电网企业合理利润率,督促电网企业认真执行国家电源侧上网电价政策和用电侧电价政策,国家定期(大致以半年为基准)测算电网环节企业利润水平,按照“成本加合理利润”机制确定输配电价,并据此确定并及时调整终端用户基础销售电价水平。实施该机制,既能严格控制电网企业利润水平,又可保障电网作为公用性企业所必须具备的发展能力,也有利于政府对自然垄断的电网实施监管。若审计核算表明前一周期的利润偏高,则可在后一周期进行适当核减,反之亦然。在实行新机制的前提下,可适当放宽电网企业自主定价权限,以便灵活实施电价模式,为实现智能电网与电力用户高效互动提供市场支持手段。
四、将智能电网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发展智能电网具有十分显著的产业带动效应,将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建议国家将智能电网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台有利于我国智能电网发展的配套政策,在工程核准、建设用地、财税、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在科技研发、试验示范工程及推广应用、清洁能源消纳和经济补偿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予以鼓励,促进我国智能电网快速发展。
五、建立新型商业模式,不断拓展智能电网应用领域。智能电网除具备传统电网的服务功能外,还能够提供包括电动汽车充(换)电、电力光纤到户支撑三网融合、智能互动用电等多种增值服务能力。为有效利用智能电网带来的增值效益,必须探索和建立新型商业模式,尽快拓展智能电网应用领域。目前,要充分利用已建成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探索商业化推广模式,为后续充电设施网络建设和运营探索道路。同时,利用已经实现电力光纤到户的智能小区,深化电力光纤到户支撑三网融合的业务内容和商业运营模式的研究,让社会公众体验到三网融合带来的便利和新的价值。
六、加强特高压电网建设,尽快形成坚强电网的主网架。我国智能电网发展,必须以特高压坚强主网架为依托,实现电网坚强与智能的高度一体化融合。目前,我国特高压电网已经具备加快建设的条件。建议国家加快后续特高压交直流工程的审批和核准,加强特高压电网建设,促进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尽快形成坚强智能电网架构。
七、加快重大技术攻关,不断实现重点领域突破。建议国家将智能电网关键技术攻关列为重大科技专项,加大投入、集中力量,重点针对电动汽车、大容量储能技术及装置、电网关键装备智能化、分布式电源与微电网接入、智能控制、用户互动等领域,采取产学研结合模式,加强设备制造厂商、科研单位及电力用户合作,加大核心技术及关键装备研发力度,力争尽早取得实质性突破,推动我国智能电网不断向更高的阶段发展。
八、尽快制定技术标准,形成统一的国家标准体系。建设智能电网需要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合力共建,需要统一、协调和完备的技术标准及其体系来支撑。建议有关部门充分利用现有工作成果,抓紧组织相关部门、相关行业及研究机构,尽快制定国家层面的智能电网技术标准,加快建设统一、协调和完备的国家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通过国家标准,有效规范我国智能电网规划、设计、建设、运行、设备制造等各领域、各环节的研究和实践,保障、促进智能电网和相关新兴产业有序、健康发展。同时,努力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电网关键技术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增强我国在国际智能电网技术标准制定领域的话语权。
九、建立国家智能电网产业联盟,加快智能电网设备(系统)制造业发展。我国智能电网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有必要建立国家级的智能电网产业联盟,整合产业链相关行业企业优势,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新兴产业快速起步和整体突破,并显著提升联盟内各个企业以及国家整体的竞争力。为此,建议采取“政府主导、企业为主、电网牵头”方式,尽快成立由电力企业、设备制造商、研究院所及相关单位参加的中国智能电网产业联盟,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我国智能电网产业快速发展。
(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