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金成:以城市群为主体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22 次 更新时间:2021-01-23 11:36

进入专题: 城市经济  

肖金成 (进入专栏)  


大都市在城市群形成过程中


发挥着主导和引领作用大都市之所以发展成为大都市,一是具有区位优势,交通发达。一般在交通要道上,有港口和公路、铁路和机场,近几十年有了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二是具有资源优势,不仅有自然资源,还有政治资源。如首都所在地、省会所在地,起码也是地级政府所在地。三是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人口规模。大城市有“虹吸效应”,即比周边的中小城市有更大的吸引力。因为人口多,市场大,基础设施完善,有更多的机会,所以企业更倾向到大都市投资,产业更可能在大都市聚集。产业的聚集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引更多的人来就业。大都市越来越大是一个必然趋势,也将对周边地区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既有“极化效应”,也有“辐射效应”。所谓“极化效应”,就是周边的经济要素会被吸引到大都市去,周边的城市很难发展起来,也即通常说的“大树底下不长草”。所谓“辐射效应”,就是大都市会创造巨大的需求,毗邻地区的中小城市包括农民均会受益,也即通常说的“大树底下好乘凉”。大都市是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在大都市周围,一般会形成一个“都市圈”,都市圈的范围一般就是以辐射半径画圆。大都市、都市圈是城市群的组成部分。“都市圈”与“城市群”不能划等号,都市圈一般以城市命名,一般是单核心;而城市群往往由几个都市圈构成。如京津冀城市群由北京、天津两个都市圈和众多城市圈构成,长三角城市群由上海、南京、杭州三个都市圈构成,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由香港、深圳、广州三个都市圈构成。


城市会越来越大,但并非越大越好。大都市也可能会患“大城市病”,如交通拥堵、热岛效应、生活成本居高不下。地价的提高会带来房价的提高,也会带来管理成本的提高。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低附加值的产业不断被挤出去,低收入的人口也会选择在中小城市就业;第二产业所占比例在缩小,第三产业尤其是占地少、耗能少、排放少的现代服务业成为大都市的主体,不仅服务于本市产业和居民,也为周边地区甚至更大范围的地区提供服务。


城市政府也会采取措施避免城市越来越大,如采取产业准入、规划城市边界等,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在城市群规划中,应明确把缓解特大城市的压力作为基本思路,促进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切不可搞“锦上添花”。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在强化高端生产性服务功能的同时,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向其他大中城市转移,一般制造业和零部件生产向周边小城市或小城镇转移。应积极应对“大城市病”的挑战,促进产业与城市融合、就业与居住平衡以及社会各界的融合。核心城市必须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多种途径支持周边地区的发展。这其中包括建立产业合作机制,向周边城市转移有利于促进当地就业的制造业,支持周边城镇发展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等产业;加快推进与周边城市便捷的交通联系,促进人员物资顺畅流动等等。


中等城市通过发挥自身优势


吸引大城市的产业转移在城市群范围内,城市和城市形成了互补关系,大城市的功能不断升级,给中等城市带来了机遇。大城市周边的中等城市多数是地级市,本来是一个区域的中心,但毗邻的城市获得某种发展机遇迅速成长后,便不断受到大城市的挤压,在产业竞争中不占优势。如河北的保定和廊坊,虽然历史悠久,但长期在北京这棵“大树”下艰难生存。城市群形成之后,大都市的一些功能会疏解出来,产业尤其是制造业也会转移过来。大城市周边的中等城市结合原有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发展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虽然现代服务业难以发展,但高端制造业和一般服务业随着竞争优势的增强能够发展起来;就业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也将不断扩大,小城市有可能发展成为中等城市,由中等城市发展成为大城市。毗邻上海的苏州虽然比上海历史悠久,但上海后来居上,直到近十年,苏州在上海的辐射带动下获得较快发展。不仅苏州受到上海的辐射带动,其下辖的昆山、太仓也在上海的带动下快速发展。


中等城市在产业功能提升的同时,也相应带来人口的聚集,一些交通条件较好的中等城市将发展成为大城市,使城市群内不同规模和职能结构的城镇体系更加合理,城市群的分工协作效应实现最大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条件的改善和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不同功能的城市将不断涌现。


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区位劣势在弱化


成本优势在强化城市群中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之所以能够协调发展,关键在于基础设施能够共建共用,网络化的交通改变了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区位,为小城市和小城镇带来了发展机遇。过去的交通格局均是以大城市为起点的放射式交通。很多小城市和小城镇,其发展历史并不短,之所以没有发展起来,是因为具有区位劣势。交通不便,使得其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始终保持很小的规模,产业和人口集聚不了,像河北的燕郊、涿州,浙江的义乌等。但在城市群形成后,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区位劣势在弱化,成本优势在强化,因要素成本很低,零部件产业可以在小城市和小城镇得到发展。日本的丰田汽车公司位于日本东海道城市群名古屋都市圈,其零部件生产企业分布于200公里半径范围内的诸多城市。


小城市和小城镇不仅能够发展零部件产业,为大中城市提供配套,而且可以发展休闲、康养、教育产业。欧洲的大学很多分布在大城市周边的小城市和小城镇,批发仓储、休闲购物、旅游娱乐都在离大城市几十公里的地方。


近几年,各类特色小镇不断涌现。特色小镇的特色在于产业,如在城市群范围内围绕大都市发展休闲、养老、旅游等,围绕产业的集聚,将小城镇建设起来,是比较正确的途径。离开特色产业搞特色小镇建设,很多情况下变成巧立名目搞房地产,会造成对土地资源的无效占用及资金的浪费,难以实现特色小镇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目标。



进入 肖金成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城市经济  

本文责编:sunxuqia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发展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4631.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野三坡论坛,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