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元:循环经济与我国经济发展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89 次 更新时间:2021-01-21 10:53

进入专题: 循环经济   绿色消费  

唐元 (进入专栏)  


一、什么叫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思想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认为我们生存的环境是一个封闭系统,资源有限、环境污染承受能力弱,因此应当尽量少消耗资源、尽量少排放废物,同时要把资源尽量充分地循环利用、榨干用尽,这就是著名的"3R"原则,即减量(Reduce)、再用(Reuse )、循环(Recycle )。一句话,循环经济主张在生产和消费中,以最小成本追求最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经济形态。传统经济形态具有资源高开采、低利用,对环境高污染的特征,是粗放型、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则相反,具有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和高循环率(所谓"两低两高")特征,让所有物质在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持久地利用,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所以,循环经济是集约型、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主要有五点。一是合理布局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经济结构向节约型发展;二是推行清洁生产,在广大企业中大力开展节能、节水、节约生产物料;三是搞好资源综合利用,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加强各种废旧物资等再生资源的回收与循环利用;四是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组织合理的工业链,以实现资源、能源和物料的闭合循环利用;五是加快发展环保产业和促进绿色消费等。

90年代受到各国重视并得以快速发展。目前许多发达国家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作为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纳入国家重点发展战略。日本把建设循环型社会作为国家战略;德国为发展循环经济制定了专门的发展目标,并通过了专门的法律。


二、我国为什么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一句话,就是解决发展经济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尖锐矛盾。大家知道,地球的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十分有限,不可能支撑人类不断增加的消耗,地球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难以承受污染排放。

这种矛盾状况在我国尤为突出。一方面,我国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能源、矿产、耕地四大基础性资源呈现全面紧缺局面。这里给大家报一组数据。一是水资源短缺严重。我国人均淡水资源量只有2200立方米,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国668座城市中,有400多座缺水,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因缺水影响城市工业产值2000亿元、涉及人口约4000万。二是能源供需矛盾突出。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6;煤炭可采储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2;天然气储量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4%近年来,我国能源需求高速增长,需求弹性系数持续大于1,导致电力供给短缺,2003年,全国21个省、区、市拉闸限电,给人民生活、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目前多数煤矿超能力生产,安全事故频发;石油消费进口依存度达到35%。三是矿产资源紧张。当前我国铜产量只能满足消费量的38%,国内铝产量只能满足消费需求的66%,铁矿石需求量的45%靠进口。主要矿产品的大量进口,引发2003年全球铜、氧化铝、铁矿石价格全面飚升。四是耕地资源短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1.52亩,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5%。

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在未来面临加快发展的繁重任务,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双双面临增长压力。未来半个世纪,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前20年将从目前人均GDP将从1000美元发展到4000美元,发展速度在8%左右,后30年将进一步朝10000美元发展,发展速度在5%左右。特别是在未来20年左右,我国将面临加速工业化、城镇化的繁重任务,资源消耗大是这一阶段重要特征,资源消费大幅攀升是必然趋势。近年来能源消费大幅提高的态势,非常明显地反映了这一趋势。据估计,如果我国经济发展继续采取传统模式,我国未来资源供需形势将非常严峻。也有一组数据,一是水资源缺口很大。21世纪中叶我国人口达到16亿峰值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将减少到1750立方米。二是能源需求大,石油对外依存度高。2010年我国能源总需求量将超过20亿吨标准煤,2020年可能超过30亿吨标准煤,石油消费的对外依存度2010年将超过50%,2020年可能超过65%,对能源的可供量、承载能力以及国家能源安全提出了严重挑战。三是重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大幅提高。2010年,我国铁矿石、铝的对外依存度将分别达到62%、64%,2020年将分别达到71%、71%。此外,庞大的资源消耗,还带来大量的污染排放,形成对环境污染的巨大压力。

总结一句话,面对经济增长与资源严重不足、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尖锐矛盾,以循环经济理念统筹我国经济发展全局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受到了全国上下的广泛重视。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情况如何?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是近几年的事,尽管时间较短,但成绩突出。一是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今年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国务院工作日程。国务院制定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原则和重点工作及其配套措施。二是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和发展绿色产品。前年颁布了《清洁生产促进法》,全国各地广泛推行清洁生产。有5000多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几百种产品获得了环境标志。在广西贵糖、南海环保、包头铝业、新疆石河子、山东鲁北化工等企业进行了循环生产试点。三是进行了共生企业群生态工业园区试点。全国建立了10个生态工业园区。这些园区都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组织生产,使上游企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尽可能减少污染排放,争取做到"零排放"。四是在辽宁省和贵阳市开展了区域循环经济试点。试点省市全面融入循环经济理念,通过制订和实施循环经济的法规和经济措施体系,建设循环型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再生资源回收及再生产业体系,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构筑循环型社会。

当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工作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循环经济理念还不够深入人心。发展循环经济,是政府、企业、公众的共同事业,但目前全民的资源节约意识、综合利用意识和环保意识都不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紧迫性还认识不够。特别是许多部门和地方政府对发展循环经济的紧迫性还认识不够,没有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工作日程,在发展理念上仍然追求高耗低效增长模式。二是循环经济理论研究滞后。理论界对循环经济的研究主要在概念上或借用国外概念上,缺乏对循环经济的系统研究,没有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循环经济理论体系,使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三是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目前相关的法规《资源综合利用法》、《节能法》和《清洁生产法》等,但缺乏《循环经济促进法》,导致发展循环经济法律依据欠缺,已有的相关法规缺少配套法规,操作性也不够强。四是支持政策不完善。我国对资源综合利用的价格、税收、财政等激励政策,或者操作性不强,或者难以落实到企业头上。比如对污染物的再利用,OECD国家实施了"污染者付费"政策,即废旧物资回收和综合利用企业可以得到废物产生者的资金补助,而我国正好相反,使用废弃物的企业反倒要向废物产生者付费,使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无利可图。五是缺乏技术支撑体系。目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水平较低,关键设备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15%,环保节能产品的总体技术水平落后发达国家20年左右,导致我国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水平高,环保产业技术开发能力弱,环保产品技术含量低。如我国电力行业的火电供电煤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20%左右;大型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城市垃圾资源化、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和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等重要领域的一些关键产品还没有自己的制造技术。


四、进一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科技、人文和法治等方面,需要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扎扎实实推进工作,务求取得实效。

1、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要明确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战略,采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提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目标、步骤和政策措施等,指导全国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从总体上看,发展循环经济,要紧紧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增强企业竞争力为目标,加强法制建设,强化政策导向,依靠技术进步,加强科学管理,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循环经济宏观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2、加强统筹协调。按照中央提出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要求,把节约资源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实施节约资源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广泛动员全国人民,形成节约资源的自觉行动。同时,把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强化政府节约资源管理职能,建立集中统一、精干高效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加强宏观指导、综合规划和监督管理,统筹协调全国发展循环经济工作。

3、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已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如《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见》,依法促进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等。二是加强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的制订工作。抓紧制定相关法规和规章,如《循环经济促进法》、《再生资源回收管理条例》,《废旧家电回收利用管理办法》,《清洁生产审核办法》,《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强制回收的产品和包装物回收管理办法》等。三是加大执法力度。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建立执法保证体系,做到严格执法,促进循环经济发展逐步进入法制化轨道。

4、建立激励机制。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制定节约资源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一是用足用好国家对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充分发挥优惠政策的鼓励、引导和扶持作用。二是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三是研究制定适应新形势的政策体系,包括财政、税收、金融、投资、技术等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技术政策。四是引进国外节约资源新机制,促进全社会节约资源新机制的形成和发展。

5、建立技术支撑体系。应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一是开发建立循环经济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基础,开发和建立包括环境工程技术、废物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在内的"绿色技术"体系。通过采用和推广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投入少、产出高、污染低,尽可能把污染排放和环境损害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二是组织重大示范项目。要以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共性和关键技术为重点,选择具有标志性目标和有广泛推广前景的先进适用技术,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示范工程。三是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不要仅仅搞示范,还要使示范的技术开花结果,发挥效益。技术推广这个环节很重要,特别要做好推广技术的筛选、信息传播和技术服务工作。

6、突出重点环节。发展循环经济,涉及面广,必须抓住重点不放松。一是以节水、节能为重点,促进企业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二是以推行清洁生产和发展环保产业为重点,促进工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转变;三是以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为重点,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再上新台阶,为新型工业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7、搞好试点工作。一是继续推进清洁生产示范试点计划的实施。二是开展 "清洁生产先进企业" 创建活动。使企业经过几年努力,其清洁生产主要指标要达到国内同行业的领先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污染物达到或接近"零"排放,为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在开展创建活动中,要特别注重工作机制和方式方法的创新,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三是以循环经济的要求,推进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特别是新建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或工业园区,从规划、设计到整个实施过程中,都要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四是抓紧推动全国发展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城市的工作。

8、加强研究工作。一是要大力发动各行各业的科学研究部门把"循环经济"如何与实践结合的问题作为一个课题进行研究,通过研究要提出本行业产品的产生过程如何实现"循环经济"的具体措施,并能结合实践情况总结经验,制定出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二是各行各业的设计单位,要根据"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设计本行业产品可持续利用的生产工艺及其组装模式,经试点并总结经验后逐步推广,努力做到资源消耗少、生产污染少、产品质量高(即两少一高),使其废弃物料实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三是鼓励理论研究单位加强循环经济应用研究。

9、加快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对于发展循环经济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工业结构调整中,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降低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强度,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应当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建立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大幅度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

10、推动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应当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尽快制订鼓励绿色消费的经济政策,鼓励居民优先购买经过生态设计或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以及经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的产品,积极引导绿色消费。

11、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在经济核算体系中,要改变过去重经济指标、忽视环境效益的评价方法,开展绿色经济核算,并纳入国家统计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目前,应重点开展环境污染和生态损失及环境保护效益计量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工作,并进行统计和核算试点。

(2015年)


进入 唐元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循环经济   绿色消费  

本文责编:lim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4496.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