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生拿起画笔的念头最初来自课堂,这两年给90后甚至00后上课,与80年代初站上讲台给学生上课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了。那个时候我们基本上是和学生同步读书,相互沟通起来完全没障碍。2005年我来到政法大学,重回讲台执教并不感到陌生,那时候面临80后的学生,知识结构上虽有落差,但是能来选课的同学价值观上基本一致。
所以那时每到新学年上课在PPT更新一些新内容就OK。这几年我发现面对低龄化学生必须要改变教学方式。原来我认为当代史上发生的一些事件,学生们应该想当然地知道,结果发现距离我们不远的很多大事件对他们来说理解起来都相当费解,或者说是他们只接受了一大堆毫无逻辑考试用的“得分点”。对他们来说,前50年感觉和几百年前也差不多。
同学们对当代史真的好隔膜啊。经常是我在课堂上讲的兴致勃勃,而大家都是一脸的懵圈样子,我感觉要补的基础常识太多了。学生们说,“老师多讲些故事吧,或者多给我们上图片帮助理解吧,您不知道现在是读图时代吗?”于是我尽可能地调整内容,讲的浅显易懂。
后来我写随笔时脑子里就闪过学生说的“读图时代”,想起要以插图形式作为补充。我们在“低龄化”阶段都有些“连环画情结”,对文字的配图有亲切感。但是我没有绘画基础,小学图画成绩一般般,没有显露任何天赋,只是对“线条”有些感觉。我小侄子是电脑高手,在电脑上绘画很有一套,于是就请他试画了几张,效果的确不错。可是他有自己要忙的一摊子事情,而且年轻人对我们当年的服装呀、工具呀,以及时代背景等等都不甚了了,一来二去就顾不上了。
于是我就萌生了自己动手的念头,而且这几年许多文章发不出来,书也出不了,有了一定的时间保证,正好可以开辟“第二战场”。说实在的,我对自己没有太大信心,到了60岁再上手边学边画,能行吗?好在我没什么要求,想着试试也无妨,画好画不好都没关系,反正是自娱自乐没有心理负担。我属于“笨”人,写文章画画都不太有灵气,也没有秦老爹那么执着。
秦老爹认为我纯属“不务正业”瞎耽误功夫,与其画画还不如看看俄文做些资料工作。所以最初学画的时候,我总是“偷偷摸摸”地画,不敢铺摊子,一直是一支铅笔两张纸,搁在电脑上顺手涂鸦,他一来我就收起来。
以前秦老爹总看不上我的文章,老是打击我的自信心。我就逗他说,那我画画了,他说,比起乱画乱涂来你还是写文章吧。自然,他更瞧不上我的画,我就说,那我做手工包去了,当然,在秦老爹眼中这就更是“升级版玩物丧志”了,还称我为“爱做木匠活的‘天启皇帝’”。他赶忙说,你还是画画吧。我说,明白吗?这就叫退而求其次,才发现还是原来的好。
有一次和万圣BOSS苏里吃饭,他知道我在学画就问我,你现在到达唐、宋、元、明、清哪个阶段?看我一时反应不过来,就解释说,据说这是业余学画的几个阶段:先是“糖(唐)”意即看到自己的脑子里的图景落实到纸上感到无比兴奋,跟吃了蜜糖一样,画的特别起劲;第二阶段到处愿意给人送自己的画,见人就送,这是宋(送);第三阶段画作不送人开始卖钱了,称之为“元”;第四阶段顾名思义“明”,也就是说画出名了;第五阶段出名以后,名气大了就开始摆谱“装清高”,轻易不画了。我寻思着如果以此而论,我可能还处在前唐的“南北朝”或“隋”吧。
我临时抱佛脚找来一些图画书籍一边临摹学习,一边在别人原有的基础上“改造加工”。这番努力最先得到女儿的首肯,她把一些图放在“秦川雁塔”的公号里。网友们可能知道不能把我当插画师一样要求,尽管我的笔触幼稚,线条生硬,也没有章法,缺乏透视明暗比例感等基本功,大家不嫌弃也是鼓励多多。一来二去积累下来不少。今天这期基本上是我以自己作为原型画的一组插画,也算是大时代下个人的缩影。但是能力有限,现在只有人物而缺乏场景衬托,以后水平提高了再慢慢加上去。欢迎大家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