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应生:作为生命哲学的佛教文化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758 次 更新时间:2021-01-18 16:23

进入专题: 生命哲学   佛教文化   佛学  

贾应生  


佛教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其实质是关于人类生命的真相和实相的学说及实践体系。抛开佛教历史上那些宗教外衣和迷信成分,我们就会发现佛教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理性文化形态,它既不像基督教等一神教那样,认为人类生命和宇宙万物是由上帝这一超越一切的最高神所创造和掌控的,也不像自然论或者偶然论那样认为人类生命是宇宙自然演化或偶然出现的现象,而是认为人类生命是由绝诸对待的如来藏本体缘起而产生的,生命现象的产生、存在和变化过程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众生可以通过把握这种规律性而改变生命盲目存在和发展的轨迹,从而实现生命解脱和圆满存在的理想目标。

佛教文化关于生命的基本观念是众生生命具有本体和现象两个层面,这两个层面即法性和法相,又称实相和假相,简称性和相。佛教生命哲学是从生命的现象入手来次第论述生命真相的。在佛教看来,包括人类在内的众生都是一种和合性生命形态。这一主张在佛教“五蕴(五阴)” 说和“十八界”说中得到具体阐述。五蕴说是指佛教关于生命由色、受、想、行、识五个部分组成的学说,其中色即身体部分,受想行识为精神部分,这种生命的“结构性”或“条件性”说明了生命现象是“因缘和合”的假象,而不是单一性的真实存在。五蕴的展开就是十八界,即生命心身的构成要素和生命所感知的外在事物的总和。在佛教看来,生命现象的全部内容由六根、六尘和六识这三大部分、十八个领域(即十八界)构成。五蕴和十八界的生命现象变化无常,无法自主,因此虚幻不实。对生命现象变化无常而没有实在性的理论概括就是著名的“缘起论”,其核心命题是“缘起性空”,即因缘而生的一切现象性事物本性是空,无有实性,不可执着,否则即被现象所束缚,无法获得解脱自在。缘起论既是佛教揭示众生生命现象本质的理论,也是佛教建立其生命解脱学说的理论基础。

但是,变化的生命现象并非生命的全部内容,变化的背后一定有不变的因素作为其存在的基础、前提和依据,因为变化的事物本身无法独立存在。这就必然涉及生命现象的本体部分,即法性。法性是指一切生命现象背后的那个根本因素,即唯识宗所说的第八阿赖耶识(又称如来藏),禅宗称之为真心、自性、本来面目、这个、师子窟、家园等。它是宇宙中一切生命现象和物理现象的总根源,是一切事物的生成因素和贮存者,是唯一真实的存在者,揭示这一本体实相的“如来藏说”构成了佛教文化的核心内容。有的学者认为,佛法是破斥一切真实存在观念的,所以其核心思想是“缘起性空”,即一切法都具有“苦、空、无常、无我”的因缘生灭特性,而不存在一个永恒不灭的实体,否则就是佛法所要破除的“常论”。这种观点是对佛法的一个误解。常论是指将世间无常变化的现象看成是恒常不变和永恒存在的观念,这种观念是不如实的,因此是一种错误认识。但如来藏却是如实存在的,其特性是本来存在、不生不灭、如如不动、无有分别、含藏业种、清净无为。如来藏是一切存在之所以存在的依据,如果没有这个真实存在者,则一切生灭变化的现象都无法自主存在,更无法有规律地运行和变化。

从本来不生不灭和清净恒常的法性本体产生生灭变化和染污不净的法相现象,这其间的动力就是众生法性“忽然不守自性”的“一念无明”。由于一念无明而次序产生前七识的虚妄心识,众生从此就成为了由法性本体真心和七个虚妄心识所构成,并显现出可见可感的物理色身的身心和合生命,这是佛教生命哲学的主要内涵。这八个心识就是接触外境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等前五识,分别和整理现象细节的第六意识,处处作主的第七末那识(即意根)和无分别性的第八阿赖耶识。众生依据这八个心而显现事物,感知外部世界,成就一切身口意行,其中第八识如来藏是含藏众生业行种子和显现一切现象的根本识,第七末那识是联结第八识和前六识的作主心,也就是众生时时所认知的“我”,第六意识则是第七识的使者,是协助第七识之“我”仔细分别外部所有现象的具体内容的认识主体,而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识则是直接接触和了别外部世界和现象的感知主体。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八个心在一起和合运作的基本情形。更为确切地说,众生的八个心中,第八识的特性和功能是“恒而不审”,即永恒存在而不分别六尘境界;第七识是“既恒又审”,即祂自出生之后到被修证解脱道的阿罗汉灭除之前也是永久存在的,并且不停地在一切法上面进行粗略的了别;第六识是“审而不恒”,即此识能够分别六尘境界但却不能够永恒存在。有一首偈子非常形象地描述了这八个心之间的配合运作情形:“八个兄弟共一胎,一个伶俐一个呆,五个门前做买卖,一个屋里把账开。”“伶俐”的是第七末那识,因为能时时刻刻遍缘一切法;“呆”的是第八阿赖耶识真心,因为不分别六尘的缘故,因此看似呆傻无用;门前做买卖的是前五识,因为祂们负责与六尘境界直接接触,感知一切现象;开账的是第六意识,因为衪负责仔细分别核对前五识送来的各种信息,如同认真做账一样。这八个心相互之间配合密切,运用自如,看似天衣无缝,因此一般人感觉不到是八个心在运作,而以为只是一个心在运作。

佛教认为,众生八识心王与一切现象之间的关联遵从因果法则,即人与一切众生都以身口意三业为造作手段,而成就不同的生命运动和事物组合的现象。这种学说为众生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关系建立起了逻辑上和事实上的纽带,使任何人的行为都具有可测量和可预测性,是建立世间道德价值和法律关系的前提和基础。而因果关系之所以能够成立,又是因为永恒存在而又不分别诸法的第八识如来藏能够收藏众生身口意三业的所有业种,使之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能够遇缘显现,因此,如来藏才是因果法则的真正执行者。这样,证悟如来藏本体真心就是大乘佛法修证的关键,因为通过证得如来藏真心,就可以随顺如来藏本体而修正自己的业行,同时也可以逐渐清净如来藏中的随眠业种,从而使生命从根本上得到净化和显现其真实无妄的智慧。当然,佛教生命哲学中的因果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它具有“因”“缘”“果”“报”的四个关键概念,而“缘”的存在则为人们改变自己的身口意业行,从而弃恶从善创造了机会和条件。佛法鼓励人们从当下生发慈悲善心,修除不良习性,改过迁善,使生命呈现纯善无恶的美好境界,这种理论及其修行方法具有促进世间道德建设、净化人心、维护秩序和提振精神的积极意义。

在佛教文化看来,获得对生命现象和本体的真实认识之后,需要以积极有效的方法破除生命假象对自己的束缚,从而证得生命的生死解脱,并且进一步完全了知生命及其相关事物的全部内容,从而达到生命圆满无缺的智慧状态,这是佛教生命哲学的目标所在。大乘佛法是佛教生命哲学的核心内容和主要内容, 它以能够成就终极佛果的如来藏本体为中心,通过对全部八识心王特性和功能的深细观察、了解和把握,证悟这个唯一真实无妄的真如本体,从而使自己的意识和意根转依如来藏的清净无为性和无我利众性,遵循因果法则,调节自己的运行方式,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按照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的六波罗蜜多(六度)次第,在三界六道中广行以无我心利益一切众生的道德作为,广度一切有缘众生出离生死苦海,证得一切种智,修除如来藏中含藏的随眠业种,最终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生命圆满境界。

总之,佛教文化其实是围绕众生和人类的生命这个宇宙万物的核心而展开的。研究佛教生命哲学,可以为人类探究生命现象的深层结构和运用机制,从而为减少生命过程中的烦恼和痛苦,建立人心安定、社会有序、政风清廉的繁荣社会提供一种积极的文化智力支持。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佛教生命哲学研究”(15XZJ00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



    进入专题: 生命哲学   佛教文化   佛学  

本文责编:liw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佛学研究专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4615.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