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如何进一步推进改革,首先需要判定改革的标准。没有正确的改革标准,改革的推进无疑是困难的。
陈剑,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长期致力于推进中国改革。本文删节版首发《廉政瞭望》,此处为完整版本,经作者授权发布。
改革是为了让人们更自由
记者:陈会长好!我们知道,改革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音。但我们也知道,不是所有号称改革的行为都能够得到人民拥护,产生好的社会效果。也就是说,改革是否应当有标准?你作为著名的改革专家,记得2016年2月你在人民日报曾发表文章《改革是为了人们更自由,社会更公正》,现在看来就是探讨改革标准的一篇文章,可否继续就这个话题进行更深入讨论,即判定真正意义的改革,其标准是什么呢?
陈剑:改革需要标准,没有标准,改革就难以深入。人们或许会发现,一些改革,改来改去,怎么又改回去了?也就是说,没有标准的改革,就很有可能影响了改革的推进。特别是以改革的名义获取利益,由此引起相当多数民众对改革的抵触或反感,这也极大影响了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并使"改革"一词严重污染,改革的正面含义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扭曲。因而,在一些地区和领域,人们一提到改革,往往不是感到振奋,更多的是一种惶恐。利益已经成为扭曲改革的一个基本因素。此外,各种各样的"假改革"和"伪改革"层出不穷,让改革走样变形,影响了人们对改革的信任。由于改革中形成的既得利益集团滥用了改革,已经败坏了改革的声誉,使得相当一部分民众对改革失去了基本的认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对改革的标准进行深入讨论,不能够对改革进行系统的反思,改革的顺利推进是十分困难的。
记者:那么,什么是改革的标准呢?
陈剑: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针对姓"社"姓"资"问题时提出了著名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今天仍可以看作是改革的标准。也就是改革应当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用此标准判定是否是改革,不仅有相当灵敏性,而且十分实用简练。但仅此还不够,还要与时俱进,继续提炼。
改革是要将不合时宜的东西破除。这些不合时宜的内容,或是压抑个人潜力得不到释放,自由受到束缚,思想得不到解放。因而,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实现人的解放,让人们有更多的自由,更少一些束缚,思想少一些禁锢,进而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让人们有更多的自由。这应当看作改革的一个标准。并且,这一标准,实际涵盖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党的11届3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大包干,就是给农民群众更多的自由,更多的选择,让农民群众摆脱诸多束缚,进而极大推进了生产力发展,提升了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也就是给人们更多的经济自由,更多的自由选择,因而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释放。让人们有更多的自由,实际就是实现人的解放,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明的方向和奋斗目标。而自由,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记者:让人们有更多的自由,实际就是摆脱诸多束缚。是否意味着,有利于释放市场活力、社会活力和思想活力?
陈剑:你说的很对。给人们以更多的自由,首先是有利于市场活力的释放。只有通过改革,政府只有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政府通过减少对微观经济的干预,减少行政审批,通过精减机构进而减少赋税,并将主要精力转向为公民提供基本的公共产品与服务,创建法治的市场环境,政府看得见的手的运营严格遵循市场规则,这样才会让市场主体减少束缚,进而为市场主体提供法治、公平的市场环境,进而提升整个经济的自由度。而提升经济自由度,就是夯实市场经济基础的基本内容,这样才有利于市场经济的潜力和效率的提升。
给人们以更多的自由,也有利于社会活力的释放。李克强总理上任之初,提出"凡是社会能够做到的,交给社会",这话是十分正确的。问题是,这需要减少对社会的干预,减少对"社会"的束缚,同时还要加大对"社会"的培育才能够做到。何谓加大对"社会"的培育,就是让民间社会组织,在尊重宪法和法律前提下能够得到充分发展。民间社会组织的主要作用是可以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通过利益表达,来反映各方面诉求,进而推进社会和谐。
通常意义上的政府失灵,指的是政府在提供私人物品上的职能失灵,比如政府办企业不仅效率较低,还会导致权力"寻租",容易滋生腐败。而市场失灵则通常是指市场机制在提供公共物品上的失灵。于是公益靠政府、私益靠市场便成了共识。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互为解决的体制出现了问题,出现了第二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所谓第二种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不仅在提供公共物品上存在着失灵,在提供私人物品时也有一些功能缺陷。例如,由于信息不对称,消费者无法有效识别商品品质,于是消费者权益保护就成了一个单靠市场交换不能解决的问题,需要有"消协"之类的组织存在。另一方面,政府不仅在从事竞争性私人物品的生产中存在着失灵,在公共事务方面也有失灵之处。例如,由于利益表达机制不健全,政府所形成的社会政策有时不能很好地满足处于社会边缘的困难群体以及其他特殊群体的需要。正因为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维护不同群体的利益不能仅靠政府,需要建立相应的社会组织以维护不同群体各自利益。例如,农民为了使自己的农产品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卖出好价钱,需要建立农产品协会等组织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而维护不同群体的权益,正是民间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经济转型期出现的一些困难群体,如农民、进城打工者、下岗职工、失业者、退休人员、老弱病残妇孺等,他们不仅需要增加福利,更需要维护自身的权益。从这个意义上说,民间组织发展是有利于推动社会平衡与社会公正的。因而,在法治轨道上,让不同的利益群体的诉求有一个良性表达,就需要大力培育不同类别的社会组织发的发展。此外,当下国际舞台,一个重要现象是全球性NGO组织大行其道,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却很难看见中国的身影。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强烈需要中国的NGO组织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这也需要加大培育民间社会组织的成长壮大。
记者:那么,如何让思想更自由呢?
陈剑:思想自由,对一个现代国家的意义十分重大。党的18届5中全会提出引领型发展,就是期望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但要起引领作用,重要的是创新引领。而创新引领,需要自由的思想,进而形成思想市场,创新才有不绝的源泉。美国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罗纳德.科思曾批评中国缺少思想市场,这话应当引起我们的深思。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其成就的获得,如果作一个简短概括的话,就是复制模仿、拿来主义,通过后优势实现了迅速赶超。但要在国际舞台上扮演引领作用,没有自由的思想,没有思想市场形成,很难有创新发展,其引领作用无疑受到了很大限制。
记者:如何才能形成思想市场呢?
陈剑:要形成思想市场,重要的是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需要保障宪法赋予公民的言论自由能够得到切实的实现。而这与思想市场的形成有密切的关联。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5条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要保障宪法赋予公民权利的实施十分重要 。只有保障公民言论自由,才能够形成思想市场。
其次要创造允许批评的宽容环境。无论何人,包括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无论哪一级政府,包括党中央、国务院都是可以批评的。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中国各级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人民对政府乃至政府领导人的批评正是政府前进的重要动力,也是政府源自人民这一朴素道理的应有之意。没有批评,社会难有进步。而批评和质疑,正是一个现代国家、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千万不要把对政府的批评与颠覆政府混为一谈。这两者界限十分清晰,把两者混为一谈实际就是为了杜绝批评。政府做了好事,应当表扬,给予鼓励;但政府的行为,包括制定的公正政策等,也应当允许人们说三道四,允许评议甚至批评,这样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才有可能更符合实际,更能够得到绝大多数民众的支持。
再次要创造有利于推进创新的社会氛围和创新文化。这包括,宽容失败,鼓励创新,提倡质疑,通过推进教育改革而使受教育人群,特别是少年儿童的创造力火花得到鼓励和培育。
最后是推进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改革。这包括,加大对产权的保护,特别是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加大对企业家精神的弘扬力度。企业家精神核心是创新。只有这样,让创新成为中国社会的一种时尚,一种向往,一种追求,同时有强大的制度的存在作为支撑。
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减少束缚,让思想成为光明中国腾飞的基础,中国社会前进步伐将不可阻挡。
改革,制度建设尤为关键
记者:那么,改革的另一标准呢?
陈剑:改革还有另一个标准,即推进制度公正。社会主义的旗帜是公平正义。社会主义旗帜500年,只所以能够吸引人,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主义高高飘扬的旗帜,即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而公平正义不是一句空话,是需要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体现出来的。制度公正是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社会重要且基本内容。制度公正体现在市场效率的提升、人的潜能的释放、人权得到有效保障、利益表达和利益诉求有多种实现途径,民主有很好的实现形式,公平公正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得以实现。
邓小平同志对推进制度公正有深刻认识。邓小平在1980年8月18日《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一文中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毛泽东同志就说过,这样的事件在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他虽然认识到这一点,但是由于没有在实际上解决领导制度问题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仍然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这个教训是极其深刻的。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邓小平上述认识是十分深刻的。一个好的制度,即制度公正,体现在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等多方面的制度体系中,也包括社会活力能够释放,多元文化有很好实现形式。
记者:制度公正包括哪些内容呢?
陈剑:中国作为一个转型国家,正面临向现代国家转型。作为一个现代国家,人们普遍认为,其基本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比较公平合理的经济制度,比较公平合理的法律制度,比较公平合理的政治制度,比较公平合理的社会制度,开放多元的文化环境。社会主义旗帜上的公平正义,应当体现在上述五项基本构建和基本制度方面,这样才能全方位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记者:要推进制度的公正,那么是否先要搞清楚现有制度的优势,以及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呢?
陈剑:你说得很对。首先需要对现有的制度进行分析,需要厘清现有的制度,哪些方面体现出了制度公正,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提出改进措施,推进制度的公正。
以经济制度为例,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体制,试图在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方面找到一个结合和平衡,以发挥各自优势进而提升整体效率。这项体制以1993年党的14届3中全会正式提出确立算起,至今不过25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不断健全和完善,由于极大释放了市场和社会的活力,经济增长取得了巨大成就,极大提高了中国人的自信心,综合国力的增强也迅速提升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确立至今,所释放出的巨大能量说明,这一制度显示了优越性。当然也应看到,虽然这一体制的基本框架虽已经建立,但不完善,存在的缺陷也十分显然,其公正程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是政府与市场边界不清,政府自由裁量权过大导致腐败等问题较为严重。由于政府掌控了对重要资源的配置,使得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受到了严重侵蚀。党的18届3中全会提出,要让市场而不是政府,成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力量。现在看来,作为努力方向,要使市场真正成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力量,还需要付出艰巨努力。特别是资本与公权力一定程度的结合,形成一定范围的权贵资本主义,影响了平等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此外,由于市场主体中不同所有制的企业没有享受到公平待遇。特别是民有经济,本身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主体,但在现实生活中,与其它性质的企业相比,在一些领域和一些地区,经常会受到不公平因素的干扰,进而影响了民营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影响了中国经济潜能和优势的发挥,影响了中国经济整体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这里的关键词分别是"平等"、"公平"和"同等",而这是一个常态状况的市场经济体制所必须具有的条件。上述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公平合理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全和完善。或许正是由于上述因素存在,这也是中国市场经济体制,至今没有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原因。
记者:法律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哪些?
陈剑:法律制度,人治现象仍十分严重。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历史上缺乏法治精神和法治传统。而市场经济,其精髓是法治。要建设市场经济,就必须加快法治建设。但由于中国几千年的人治传统,虽然我们已经建立较为系统的法律体系,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选择性执法等现象较为普遍。特别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各项权利,一些权利并没有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实现或有很好保障。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由于诸多因素影响,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对进一步推进中国法治建设有着十分重要意义。现在的任务是需要抓紧落实。中央大力反腐,所揭露出的一些问题表明,一些领域,失去监督的公权力过于张狂,严重践踏了法治基础,严重影响了公民权利的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强力惩治腐败,大得人心。对大量的腐败案件,特别是司法腐败的案件分析中可以看出,例如聂树斌案等,腐败官员严重践踏法治的现象已经严重败坏了党的形象、共和国的形象。
法治建设,与整个民主制度建设密切相关,需要与民主政治建设同步进行。而在一个民主制度建设尚不健全的社会,要为公民提供一个较为公平合理的法律制度,还需要付出巨大努力。
记者:政治制度目前存在的缺陷有哪些?
陈剑:一个较为公平合理的政治制度,一定是公权力得到很好监督,并保障对每个人人格和权利的尊重。也就是监督公权,保障私权。这也是自由平等的基本含义。人生而平等,每个人在尊严和权利方面都是平等的,享有与生俱来的不可剥夺的生命、健康、自由和财产权利。目前的问题是,由于对一个好的政治体制对人类长远发展的意义认识不足,没有实现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现有的一些监督和制衡手段相对乏力,使得公权力过于张狂,经常逾越法律允许的边界,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腐败现象,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公民言论、信仰等宪法赋予的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此外,由于利益表达渠道不畅,公民政治参与不足,这些都影响了一个较为公平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建立。
记者:如何才能够建设一个体现公平正义的制度呢?
陈剑: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对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是到位的。党的18大报告提出,"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党的18届3中和4中全会把经济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作为全方位改革的重要内容,而经济体制改革和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能够体现市场公正的经济制度,能够体现司法公正的法律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以我的理解,关键词是制度建设。只有通过制度建设实现市场公正,进而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只有改革,通过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建立起一个公平公正的制度,蛋糕的分配才能够公平公正,才能够实现从市场公正转向社会公正,建成普遍幸福的社会主义,进而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记者:那么,如何推进制度公正,特别是政治制度的公正呢?或者说,推进制度公正,特别是政治制度的公正,其具体改革内容有哪些呢?
陈剑:要建立一个制度公正的社会,需要学习和借鉴,吸收和利用,需要规划设计,需要推进全方位改革,从现有制度入手。
首先是学习和借鉴。就是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一切有价值的内容为我所用。党的18大报告提出加深对三个规律的认识,即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其中,加深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尤为重要。只有这样,中国政治制度才会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并使13亿中国人受益。
其次是加强制度设计。制度设计的意义在于,人都是有缺陷的,不能依赖于"觉悟"、"自律"之类的话语,需要有完善的体制建构和制度钳制,需要有邓小平所希望的那种好的相互制衡的制度,这样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普遍幸福,个人的尊严得以尊重,公民权利得以实现。
长期以来,我们对制度设计特别是政治制度设计认识不足,对一个较为完善的政治制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所具有的长治久安的巨大积极意义认识有限。对在制度设计中人类通行的理念和规则,例如对权力的制约,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的认识,往往采取漠视的态度,这也使得我们现存的制度,虽然在实际生活中取得一定成效,但对显现出的一些缺陷和不足没有进行深入探讨,没有在如何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特别是加大监督制约方面下功夫。
最后是从现有制度入手。改革只所以要从现有制度着手进行,因为现有制度已经实施多年,其优势和强项,也包括弊端和不足已为人们认识,从现有制度着手进行改革,风险小且实施方案便于操作,也易为人们接受。例如,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在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基础方面下功夫。而产权制度建设,就是夯实市场经济基础的重要内容。2016年11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这一文件意义重大,对产权改革有重要影响。产权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保护产权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产权明晰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和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诸多领域产权不明晰,所有者缺位现象影响了市场效率的提升。再比如,要推进城乡二元体制改革,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应当是明晰农民对土地所有权。2015年1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引导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的意见》,被称为为首部针对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的全国性指导文件。这份文件明确将土地经营权分离出来,对农村土地流转领域的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进行了分类指导,强调指出:农村产权交易以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集体林地经营权为主,且不涉及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依法以家庭承包方式承包的集体土地承包权。应当对这方面改革给予积极评价。但如果能够加大改革步伐,明晰农民对土地所有权,则会极大推进城市化进程,提升农民,中国目前最庞大群体的自由度,释放具大的市场活力。
政治制度的改革也应当从现有制度入手。中国目前的政治制度是一项根本的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包括多党合作和协商民主、民族区域自治和基层自治在内的三项基本政治制度。这四项政治制度,有三项制度是共和国成立初期建立的,为共和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些政治制度需要与时俱进,加大改革力度。例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一项根本的政治制度,要对人大会制度进行改革,需要了解这一制度的特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进行改革,会少一些风险,使改革的成本降到很低的程度。目前正在推进政府的预算审查改革就很有积极意义。此外,扩大代表直选和竞选比例,降低代表中官员比例,提高专职委员比例,等等。这些内容的改革,对全局都有重要影响意义。
改革,为了社会更民主
记者:那么,改革还有其它标准吗?
陈剑:改革还有第三条标准?就是为了社会更民主。也就是说,改革应当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使人民当家作主权利能够得到更为充分实现。
民主是党的生命,也是共和国的生命。一个现代国家,人民本应享受更广泛的民主,享受宪法赋予的权利,这是一个国家之所以称为现代国家的基本特征,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自成立97年以来的不懈追求。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那时的改革更多是要侧重解决人们的基本温饱问题,即民生问题,那么40年后今天的改革,人民对民主的实现期盼更加迫切。
记者:那么,现阶段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呢?
陈剑: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我认为党的19大报告这段话说得非常好。民主不仅仅是一种价值观念,虽然这种价值观对民主政治制度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价值功能,民主制度的生成和发育,离不开这种价值观的舆论启蒙和精神引领;民主更是一套制度体系。这套制度体系至少包含以下四个方面内容:一是选举民主。多数人通过授权,让渡部分权利交给少数人,进而形成公权力,权力才能运行。但如何授权,人民如何让渡,需要通过选举的办法才能实现,这被称为选举民主。二是参与民主。人们交出去的只是部分权利,有些权利还要随时因事而参与,比如价格的出台,城市规划的修订,都需要公民参与,人称参与民主。三是民主监督。人们授权让渡的部分权利形成的公权力,需要接受社会的监督、媒体的监督、党内纪检部门的监督等一整套的民主监督体系。四是协商民主。一些涉及公共利益的事项,需要公民积极参与并平等地协商讨论,于是还有协商民主。上述与民主有关的一整套制度体系,都需要健全和完善,以制度、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记者:那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民主政治的推进方面,在哪些方面有所推进,并取得积极进展呢?
陈剑:应当说,在民主的一整套制度体系建设中,党的18大以来都有不同程度的推进。特别是加大党内监督力度,反对腐败所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在参与民主建设方面,一些公共政策出台,尽可能通过公共参与,以提升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水平等,也取得了一些突破。在协商民主推进方面,由于出台了诸多文件,例如在基层协商方面,有了一些很好的试点,应当说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效。但同时也应当看到,与民主有关的一系列制度体系的建设,仍然还不完善,不健全,与人民对民主的强烈需求相比仍有较大的距离。
党的十九大关于新时代主要矛盾的提法很有新意,与时俱进。这个提法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下中国人民,对民主的巨大呼唤和迫切需要与民主政治的滞后和不相适应形成了尖锐矛盾。迫切需要我们加大改革力度,进一步推进中国整体改革力度,加大民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人民对民主的强烈需求。
记者:民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提法很有新意。那么,我们从那里着手推进呢?
陈剑:只所以是民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适应人们对民主的不同的需求,在上述与民主的有关的四项制度体系建设都能够有所推进。只不过结构上有所侧重,有些领域的改革步伐可以大一些,快一些。例如,在参与民主的推进,协商民主的推进方面,步伐显然可以更快一些。
党的19大报告特别提出了两个领域的民主政治的推进:一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报告提出"长期坚持、不断完善。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二是协商民主,报告提出,"要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
记者:如何推进这两个领域的改革的力度呢?
陈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根本的政治制度。这项制度自1954年建立在我国已经有64年历史,在中国人民的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应当看到,这项制度毕竟实施有64年,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变化,一些内容需要与时俱进,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也就是说,中国根本政治制度仍有改革空间。例如,可否从加大对政府的预算审查力度,提高专职代表比重,改革人大代表构成、提升普罗代表比重,提升代表直选比例等方面进行改革呢。上述内容的改革,对进一步提升这项制度的积极作用无疑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大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制度化发展,这项制度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使协商民主能够扎实推进,这项工作目前也面临过多注重形式,协商的制度建设和实效有待提升等问题。特别是基层协商,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协商议题的选定如何尊重民意,协商程序如何科学合理,利益相关群体如何平等参与协商等问题。也就是,在推进协商民主的过程中,如何真正体现人民作主,而不是"官主"的问题。
记者:既然协商民主在中国有着巨大的生命力,可否用协商民主代替选举民主呢?
陈剑:选举民主,意即公民通过行使自由、平等、普遍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方式、方法,推举自己的代表来表达公民的要求,维护人民的权益,行使对国家公共事物的管理权,将公民主权合法地、程序地转换为政府治权,并对政府治权的行使进行监督的行为过程。
在西方,选举民主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优势明显,但也存在一些困境和不足。特别是选举民主作为时点民主,影响了公民全程的政治参与,需要协商民主这一时段民主作为补充。在中国,封建专制有着几千年的传统,选举民主在中国从来就没有得到广泛发展,只是改革开放后在中国基层有所推进。
1980年初,广西屏南乡合寨村经村民自发投票选举,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村民委员会,由此拉开了村民自治的序幕,并被1982年新宪法所确认。从选举的层面与规模看,可以看到选举民主在中国的发展具有的巨大的优势和潜力。随着中国民主政治的不断进步,迫切需要选举民主有着更加充分的发展。
选举民主在一些国家的政治实践中,逐渐显露出其存在的一些弊端。例如,容易受金钱政治、精英政治的影响,不能参与民主全过程,等等。这样一些问题和缺陷,在中国基层选举中也有时有表现。现在的问题是,把选举民主出现的缺陷放大,把中国式的协商民主有可能呈现的好处也无限放大,大有以协商民主代替选举民主的架势。这样一种认识或倾向,无疑是片面或有缺陷的,不利于中国民主政治健康发展。也就是说,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不应当成为遏制选举民主的发展的理由。恰恰相反,在推进协商民主过程中,适度有序推进选举民主发展,俩者相互渗透,可能更有利于协商民主的推进,有利于中国实质民主的推进。
记者:谢谢您接受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