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屹:南海问题中的国际话语逻辑:基于对美国智库文献的分析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083 次 更新时间:2018-10-03 22:15

进入专题: 南海问题   国际话语权   美国智库  

李东屹  


摘要:南海问题之所以在2012年以后曾引发中国周边形势的持续紧张,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美国的强力干预,特别是其利用国际话语权优势改变了国际舆论环境,给南海问题的和平解决带来了诸多障碍和变数。美国智库作为美国国际话语权的关键因素,对美国主导南海问题相关国际话语权发挥了重大作用。本文收集了2012年以来美国智库发表的关于南海问题的文献,从总体上概括了这些文献的基本特征,分析了它们在南海问题上运用的各种话语方式,并从它们共同塑造的总体叙事中归纳出美国国际话语在南海问题上的线索链。在对美国智库有关南海问题的文献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析和揭示南海问题中体现出的国际话语的基本逻辑。最后,结合对美国国际话语权的分析,尝试在南海问题上为中国应对国际话语挑战提出对策建议,并从国际话语风险管理、国际话语运作能力、国际话语议程和价值理念等角度,为中国消除国际话语威胁、稳步提升国际话语权提供参考意见。


2012年后的一段时期,南海争端曾重趋激烈,迫使中国投入大量的外交与经济资源应对危机。这场危机虽然集中体现为外交对抗和海上冲突,但美国主导的对华国际话语攻势在其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一方面,美国在南海问题上制造对华负面舆论,凭借其国际话语权优势,将中国塑造为“麻烦制造者”,批评中国“以强凌弱”“破坏规则”;另一方面,美国的国际话语运作也对南海争端各方尤其是菲律宾和越南形成了极大刺激,在美国话语挑动下,它们与中国多次发生海上摩擦,菲律宾甚至单方面提起国际仲裁,加剧了南海的紧张局势。美国的国际话语攻势对中国造成了强大的舆论压力,在南海争端的升级中发挥了推波助澜的关键作用。

因此,在当前南海局势相对缓和的背景下,有必要回顾和梳理中国在国际话语问题上遭遇的阻碍与挑战,以便总结得失、吸取经验教训。本文从南海问题中表现相当突出的美国智库入手,解析其国际话语特征与话语运作方式,以加深对国际话语逻辑的理解,为中国提供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南海问题中的美国智库及相关文献特征


智库在美国政治生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也是美国国际话语运作中的重要行为体。在美国介入南海问题的行动中,其智库活动表现十分活跃,值得特别关注。


(一)美国智库与南海问题


作为连接美国政治决策圈与公共舆论的枢纽,美国智库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美国公共政策的走向,[1]而且在国际事务上同样拥有极强影响力,对美国掌控国际话语权作用重大。经过长期实践和发展,规模庞大、专业性强的美国智库业已成为美国主导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力量,它们围绕美国决策构建舆论氛围、引导媒体议程,对相关政策展开阐释和评析,并在国际问题上不断发声,为美国外交大造声势。[2]美国智库的国际话语运作在南海问题上表现得非常突出。

美国智库对南海问题国际话语的影响力首先是通过大众媒体,将自身观点塑造为南海问题的主流、权威意见。以表现极为活跃的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enter for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为例,该中心中国问题专家格雷戈里·B·波林(Gregory B. Poling)2015年一年间就在至少37篇关于南海问题的重要报道上发表了观点,这仅是对路透社、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华尔街日报》、《新闻周刊》等国际性媒体的统计,通过这些渠道,其观点得以充分扩散,形成广泛的舆论引导。[3]美国智库国际话语运作还通过影响美国政策来实现,美国智库专家们或者本就与决策圈联系紧密,或者被邀请到美国政府机构做出说明、发表证词,通过美国官方影响力塑造国际舆论、引导国际话语走向。[4]美国主流舆论由此被推向西方世界乃至东亚地区,构成关于南海问题的国际主流舆论的基础,[5]这很大程度上也意味着美国智库对南海问题的观点被推向世界,其国际话语影响力向国际社会大幅扩展。

美国智库给南海问题国际话语带来显著影响,典型案例是对中国在南海“填海造岛”议题的运作。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亚洲海事透明倡议”(Asia MaritimeTransparency Initiative, AMTI)扮演运作这一议题的首要角色。正是由于AMTI大张旗鼓地宣传中国在南海岛礁的填海作业,中国“填海造岛”的议题才迅速成为美国大众媒体讨论中国南海“野心”的焦点。借《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卫报》等合作媒体的强大传播渠道,AMTI将南海岛礁卫星图片广为扩散,其对中国南海岛礁建设的报道和评论也被大量引用,由此形成一股持续不断的对华舆论攻势。同时,美国政府也着重强调所谓中国“填海造岛”问题,更加理直气壮地批评中国南海政策行为。例如,在这股话语浪潮引导下,美国国防部发布的《中国军事与安全发展年度报告》也从2016年开始,在“中国军事发展”部分插入多幅中国南海岛礁建设进度的卫星照片,辅以岛礁规模对比图、岛礁建筑设施说明图,以展开对中国南海军事部署最新进展的解释。[6]这与亚洲海事透明倡议的做法如出一辙。随着AMTI的追踪报道、卫星照片的不断更新,这一议题得以深化、发酵,形成了美国对华国际话语攻势的一个高潮,加剧了南海局势的紧张。

美国智库在南海问题中的积极表现和特殊影响,凸显了其在美国国际话语权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它们围绕南海问题发表的大量文献,正是分析其国际话语运作的切入点。


(二)美国智库南海问题文献的基本特征


本文以中国国家图书馆“智库报告数据库”[7]为数据来源,对2012年以来美国智库发表的与南海问题相关的文献(本文统称为“美国智库南海问题文献”)进行分析。

从文献总体来看,美国智库围绕南海问题发声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美国智库南海问题文献发表总量大,在海外智库南海问题文献中占比也大。以中文“南海”为检索词,以关键词为检索项,可从数据库中得到1 473篇结果,约占整个数据库总量的7.79%;而若单独考虑南海问题文献最集中的“外交”“军事”两大类别,南海问题文献占比更高达19%。[8]其中,美国智库南海问题文献贡献显著,检索可得美国智库南海问题文献879篇,占全部南海问题文献的近60%。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同为拥有大量智库的重要国家,日本、英国、德国同期发表的南海问题文献数量分别是71、85、20篇,对南海问题的关注度明显低得多。[9]

第二,美国智库所发表的南海问题文献集中度较高。经检索可知,美国智库南海问题文献来源于39家智库,而发表量最大的正是在外交、国际问题领域最知名的几家。以数量和占比排序,排名前几位的美国智库分别是: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275篇,占31.28%)、美国国家利益中心(Center for theNational Interest)(179篇,占20.36%)、詹姆斯敦基金会(Jamestown Foundation)(58篇,占7%)。[10]可以看出,美国重要智库对南海问题的关注度高,权威性和代表性极为鲜明。

美国智库南海问题文献发表量表现出强烈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就时效性而言,美国智库对南海问题的关注度随时间推进呈现多次急剧变化。就针对性而言,将这些急剧变化与南海局势对照可以发现,美国智库南海问题文献发表量的每一次激增,都与南海紧张局势加剧、美国介入程度加深密切相关。将美国智库自2012年以来的南海问题文献发表量(篇数)按月统计并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可以得到曲线图(图1)。从图1可见,2012年中菲黄岩岛冲突、2014年中国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事件”等都伴随着曲线上升,到2016年所谓“南海仲裁案”裁决时,发表量曲线攀升至巅峰,几乎整年维持在较高水平。

图1  2012年1月—2017年10月美国智库南海问题文献发表趋势图

注:纵轴单位为“篇”。

资料来源:根据智库报告数据库自制。

上述特征表明,最具权威性和代表性的美国智库对南海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持续不断的关注,它们紧贴南海局势的话语运作正是塑造美国国际话语权的基础。


二、美国智库南海问题文献的话语解析


美国智库围绕南海问题进行了长期跟踪,并随着南海局势的发展频繁发声,对它们发表的大量相关文献进行话语解析,可以归纳出其主要的话语运作方式和话语线索,并由此揭示其背后隐含的一系列国际话语逻辑。


(一)美国智库南海问题文献的话语方式


在南海问题上,美国智库利用现代社会大众基本心理营造舆论氛围、强化传播效应,以多种话语方式进行国际话语运作。

第一,抢占话语权。拥有世界上最多、最知名智库的美国,总能在速度和力度上都表现出对国际话语权的“抢占”姿态。在重要事件结束前,美国智库就利用舆论网络造势,设定对事件前景的标准判断;当事件结束后,美国智库第一时间发表大量评论,形成占据绝对优势的话语覆盖,并持续维护和巩固业已奠定的话语基调,形成“盖棺定论”。这一套话语权抢占手段同样运用在了南海问题上。

以美国智库对“南海仲裁案”的关注为例,从2013年菲律宾强行提起南海仲裁起,美国就开始关注这一事件。2013年1月底,菲律宾宣布就南海争端提起国际仲裁,美国詹姆斯敦基金会发表的《中国简报》就以“菲律宾在南海加大赌注”为题做出述评。[11]此后,美国主要智库对“南海仲裁案”展开持续跟踪,不断以“国际法”名义进行话语设定,批评中国的立场,并就事件可能结果做出各种预判。[12]在2016年“南海仲裁案”“裁决”发表的当月,美国智库发表的南海问题文献占相关文献总量的一半以上,而且显著集中在裁决后的三天内,这清晰表明了其反应的速度和力度。布鲁金斯学会在裁决后迅速发表的一篇评论确立了美国智库南海问题文献的基调。首先,它将仲裁庭的裁决定调为菲律宾和美国的共同胜利;其次,它对中国再次提出批评和警告,要求中国做出一系列承诺,如承诺“不对菲律宾或其他声索国采取军事或准军事行动”及“经济制裁”,“不在争议岛礁上进一步‘造岛’”;等等。此外,它建议美国采取各种手段向中国施压,“包括释放军事信号,与意识形态相近的国家结成外交同盟,依靠国际法、公共准则、对话和警告。”[13]它与大体依循这一基调的其他评论一起,共同构成了对“南海仲裁案”议题的话语覆盖,使美国智库在国际话语上占得先机。

第二,设置议程,引导话语。美国智库的话语影响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其议程设置能力,即让主流话语“说什么”和“怎么说”的能力。“航行自由”议题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虽然在南海从来没有真正出现过所谓“航行自由”问题,更没有因为中国而出现过此类问题,但美国智库配合美国政府论调,大肆宣扬中国领土主张“危害”南海航行自由,迫使美国不得不采取“航行自由行动”。一篇名为“美国航行自由行动何以合法”的评论声称美国行动之所以“合理”“合法”,是因为美国意在挑战中国“过度的海洋领土主张”,以维护其国家利益,维护“国际法”所赋予的“海洋自由”。[14]另一篇评论也坚称,航行自由行动是出于维护国际海洋法的目标,致力于“抵制中国坚持对南海进行实质性控制的意图,提高中国围绕南沙群岛宣布直线基线及试图将线内水域改为其内水的代价,”强调这是因“中国不断拒绝澄清其海洋主张而显得必要的”[15]。作为讨论航行自由问题的主体,美国智库发表了306篇谈及“航行自由”的文献。也正是在其引领下,海外智库纷纷展开讨论,2012年以来与南海问题有关的智库文献中有20.45%谈及“航行自由”问题。[16]美国智库正是通过大肆宣扬,煞有介事地反复讨论特定议题,由此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对国际话语形成强势引导。

第三,依据“事实”,揭露“真相”。美国智库文献的另一种重要话语方式是以客观性、独立性自诩,以“事实真相”的名义追求传播效果。美国智库在南海问题上充分运用了这一话语方式。如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AMTI项目就提出“促进亚洲海洋开放性及交流”的口号,自称追求南海问题透明度,反映南海区域真实状况。虽然该项目确实公布了越南等国南海岛礁建设的部分情况,但它从建立之日起,就跟踪中国在南海岛礁建设和“军事化”进展,发表了大量地图、文献资料,持续更新中国岛礁设施的高清卫星照片,加上系列报道、专题评论,竭力揭示中国的“领土野心”和“大规模扩张”,在所谓“客观性”下表现出明显的偏向性。[17]该项目下的评论几乎都将矛头对准中国,其中来自菲律宾、越南学者的文章更是表现出“控诉中国”的鲜明姿态,如一篇越南学者的文章就以“一手资料分析”为题,展示了中国海监船对闯入中国海域非法作业的越南渔民开出的罚单照片和越南渔民的“证词”,将中国执法行为称为“劫持”(kidnap)[18]。不可否认,详细、生动的数据资料展示,客观、理性的自我标榜,确实是一种颇具舆论塑造效果的话语方式。

第四,论调上的“多元”景象。美国重要智库常以“多元”面貌示人,在重大议题上似乎多种声音并存,专业讨论热烈。以美国智库对“航行自由行动”的评论为例,其观点看似姿态各异。例如,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的一篇评论认为美国不应冒与中国开战的风险,而应避免激化矛盾,使盟国依赖美国,建议美国从对抗中收缩,鼓励各方寻求创造性解决办法。[19]又如,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评论不仅支持美国“航行自由行动”,还鼓励美国“采取更广泛的行动,抗议中国和其他声索国在南海的一切过度主张”[20]。一些强硬派智库,如美国国家利益中心的评论甚至批评美国过于依靠“外交政策”,要求美国“集中全力在中国的侵略行为面前采取大胆的战略”[21]。另一强硬派智库,美国传统基金会(HeritageFoundation)的评论在主张“美国应强调在南海进行军事活动的政策,继续航行自由抗议和海军行动,帮助南海国家遵循海洋法”的同时,还对国际海洋法的现实意义表示不屑。[22]

这些评论也许存在细节上的差异,但根本上都立足于美国南海政策立场,以及美国智库文献共同营造的话语基调。这样,美国智库将议题相关因素和可能前景都纳入了讨论,并根据美国利益设定了相应判断,有效地扩展了话语覆盖面,增强了话语主导能力。

第五,构建议题网络,相互强化。美国智库对南海问题的讨论并非独立存在的,而是与诸多涉华议题共同构成一个网络,各议题之间呈现相互强化之势。美国智库主要利用“中国军事建设”“中国经济困境”“生态与能源危机”等议题构造南海问题的舆论背景,加强其关于南海问题的各种预测、判断和批评。以“中国军事建设”为例,美国智库表达了对中国不断增长的军事实力以及“更加主动的”军事战略的猜忌,以佐证批评中国南海政策的合理性。一篇评论开门见山地指出,“迅速现代化的中国军队增强了能够应对南海各种相关状况的能力……这些能力使中国在与越南和菲律宾的竞争中拥有相当大的优势。”大量相似描述凸显出一个“恃强凌弱”的中国形象,成为南海问题相关评论的注脚。[23]

第六,“道德”优先,“公义”至上。美国智库在南海问题中的话语运作始终打着国际法、国际规则等旗帜,自我标榜为世界公义的维护者。美国智库主要运用了三个“公义”关键词来批判中国,即地区安全(秩序)、国际法和航行自由。这三个关键词是一脉相承的。首先,中国的“野心”使得地区动荡不安、周边国家“充满疑虑”,如一篇评论指责“中国在其海洋边界上的军事行动使人产生恐惧,即它正在以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寻求扩张自身权力”[24]。其次,中国“恃强凌弱”,“蔑视”国际法和国际规则,如有评论就批评中国的南海政策是以欺凌周边、违背国际法为代价,必然成本高昂。[25]最后,还有的评论称,中国的“地区霸权”还对国际社会享有的南海航行自由权利构成了严重威胁,挑战国际公义。[26]美国智库发表的南海问题文献大多围绕这三项指控展开,而将自身置于国际道义的制高点。


(二)美国智库文献中的话语线索


美国智库文献通过各种话语方式引导和塑造了南海问题的国际话语环境,同时,也对南海问题的话语线索做出了刻意描绘。虽然本文涉及的美国智库文献数量庞大、内容错综复杂,很难理清这些文献所刻画的南海问题话语线索的全貌,但综合来看,还是能从中找到一条话语线索主干,归纳出这些文献共同建构成型的南海问题总体叙事。抛开不同智库机构、不同时期的南海问题文献在话语细节上存在的差异,可以看到,它们对南海问题的评述都是围绕这样一条线索主干展开的。

从美国智库文献对南海问题的描述中,可以大致梳理出南海问题话语线索(图2)。图2是本文综合美国智库发表的南海问题文献而归纳出的话语线索示意图。该图简化了美国智库文献在细节上的大量差异,而刻意突出了这些文献隐含的话语线索主干,以说明南海问题这么一个复杂的国际关系议题在美国智库刻意描绘下被建构成了何种面貌。图2表明,美国智库忽略了南海问题复杂的历史背景,弱化了中国对南海问题立场的合理性,也掩盖了南海问题进程中丰富的国际互动,它们要么很少提及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南海问题上的互动,要么从负面角度评述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南海问题上的任何良性互动。[27]与此相反,美国智库文献大多围绕少数几个叙事主角和事件展开看似热烈的争论,从而将南海问题简化为如图所示的线索链条,即——中国国力上升之后,以硬实力开路,在南海区域“横行霸道”,主要地区组织东盟的软弱无力,使菲律宾、越南等小国难以抗衡,诉诸国际法——在此危急时刻,唯有作为国际领袖的美国“责无旁贷地”站出来“主持公道”,通过南海军事演习、航行自由行动等强硬手段震慑中国,声援弱小国家。

图2   美国智库文献关于南海问题话语线索示意图

资料来源:根据美国智库文献自制。

美国智库文献通过其话语运作,将南海问题展示为上述符合美国战略意图的线索链条。这样一条话语线索看起来能自圆其说,似乎最能为受众理解和接受,既符合美国人的自我定位和心理需求,也非常符合已在长期话语实践中锻炼得驾轻就熟的美国国际舆论运作套路,在美国话语体系中极为常见。[28]通过美国的国际话语主导能力,美国智库将按照其国际关系思维构造的南海问题总体叙事深埋于国际舆论中,使美式理念贯穿南海问题相关国际话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符合美国观念与利益的国际话语环境。


(三)美国智库文献中的国际话语逻辑


美国智库通过多种话语方式营造南海问题国际舆论环境,共同建构出经过刻意简化的南海问题话语线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南海问题中的国际话语逻辑。

第一,国际话语的首要逻辑在于“话语”本质上是建构性的。建构性意味着国际话语是按运作者的意愿,通过长期、持续不断的努力打造出来的,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与可塑性;因此,国际话语的建构要点实质上可归结为对话语资源的充分发掘和利用,对各种话语方式的完善和统合,以及对国际话语线索的掌控和重塑。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国际话语建构过程中,智库作为沟通研究者、政府机构与大众媒体的特殊行为体,可以发挥设置议题、引导舆论、提供解释等关键话语功能,是塑造国际话语议程、争取国际话语权的最活跃因素之一,其特殊的作用和意义应予以充分重视。

美国智库在南海问题上的话语运作鲜明地表现了国际话语的建构性。如前所述,它们运用各种方式不断发声,将南海问题相关议程引入其刻意划出的轨道,甚至能够无中生有地创造议题,有目的地推进南海国际话语。如美国智库对南海“航行自由”议题的推动就是一个鲜明的案例,虽然南海并不存在所谓“航行自由”问题,但美国智库不断渲染南海“航行自由”受到的威胁,如有的评论无中生有,认为“在南海,中国正在限制国际法赋予其他国家的权利,特别是在领海无害通过的权利以及在专属经济区不受限制通过的权利”[29]。通过反复强调“航行自由”对美国利益的重要性,要求美国保护南海通航自由,抵制中国的“扩张”,它们煞有介事地将其建构为一种话语“事实”,为美国介入南海问题提供了借口。[30]

第二,国际话语作为软实力,其运作必须建立在“硬”的现实之上。作为软性力量的一种,国际话语本身是建构性的、非物质性的,但它必然是有现实基础的。国际话语的存在和运作都不能单纯依赖话语技巧,也不能完全凭空杜撰。实际上,国际话语常常需要建立在既有国际关系的现实基础之上,按照国际事务发展的大势,以获得有力的议题切入点及话语营造、推演的充足空间。如果缺乏国际关系现实的足够支撑,国际话语难以理所当然地启动,也不易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美国智库围绕南海问题的国际话语运作,正是基于南海领土争端重趋激烈的现实,南海领土争端给原本不属争端方的美国提供了干涉的理由,也给美国话语运作创造了切入的机遇,使其行动随着争端的加剧而不断深入;相反,当南海争端各方达成妥协、南海局势转入相对缓和,美国智库的国际话语就失去了在原有轨道上继续运作的基础。正如对美国智库南海问题文献的统计所表明的那样,其国际话语运作随着南海问题发展而变得活跃或低落,表现出明显的消长趋势,证明了国际话语运作与国际关系现实的强关联性。

第三,国际话语作为一种对外政策工具,其功能的发挥有赖于与国家总体战略、外交政策的配合。要充分发挥国际话语的功能,不仅需要国际关系现实的铺垫,而且需要使它紧跟国家总体战略,与国家外交政策紧密配合。在国家强大实力的保障和支撑下,国际话语无疑将拥有更广的影响范围和更强的说服力,它围绕特定国际议题产生的话语效应也将事半功倍;而在国际话语的配合下,国家对外政策也能获得更有力的话语支持,极大地强化其政治经济影响。智库作为国际话语运作的重要行为体,尤其应注重与政府对外政策相契合,与国家总体战略的发展相适应。

美国智库对南海问题的关注度上升,正是在美国推出“亚太再平衡”战略特别是美国以强硬姿态介入南海问题的背景下出现的。如前所述,美国智库为美国在南海的政策行为论证和辩护,为美国政策营造有利的国际话语环境做出了持续贡献,起到了客观性话语手段无法比拟的国际话语强化、扩散效应。南海局势总体趋缓后,美国智库围绕南海问题的文献发表量出现大幅下滑,美国智库话语运作与美国政策也尚未恢复原有的配合。如一些评论对特朗普政府的南海政策表示不满,坦承摸不清特朗普在南海的真实战略意图到底是怎样或是否制定了相应战略。[31]即便如此,美国智库仍在尽力跟上美国政策的脚步。如有评论针对特朗普政府的国际战略收缩警告称,中国“野心”不减、行动未缓,如果美国掉以轻心,必然导致亚洲秩序破坏,美国利益严重受损。[32]还有评论结合美国既有政策,建议美国在短期内限制中国的岛礁建设,在中期增强南海各声索国能力,在长期则建构针对中国的国际联盟。[33]更有评论论证和肯定美国政策,如对美国大力加强与越南的安全合作做出深度阐释和积极评价,为特朗普外交辩护。[34]这些都表明美国智库的国际话语运作与美国政策行为之间的紧密联系。

第四,国际话语运作需要策略性的“名正言顺”。国际话语运作必须以国际“公义”为口号,以符合受众心理需求的关键点为依托。这意味着作为追求舆论影响力的建构行为,国际话语运作需要“师出有名”,即打出某种国际“公义”的招牌,再根据国际关系现实背景,针对话语受众心理,设定具体用于运作的恰当议题和叙述方式,才能有效推进相应国际话语。

正如上文归纳的那样,美国智库发表的南海问题文献往往打出“规则”“秩序”“安全”等口号,并选择了诸如“领土安全”“国际规则”“地区稳定”“军事平衡”“地区霸权”等紧扣受众心理的议题,从道德原则上批评中国欺凌弱小、破坏稳定,同时将美国置于国际公义捍卫者角色之上。这迎合了某些南海争端当事国争取国际支持的需要,契合了域内一些国家对中国崛起的疑虑心理,对不明真相的国际社会也具有很强的迷惑性。而南海“受害者”寻求美国帮助,或者美国盟友“仗义出手”的声音,更是确立了美国智库打出的“公义”招牌,使其在南海问题上的话语权更加巩固、有力。例如,菲律宾德拉萨大学(De La SalleUniversity)副教授理查德·贾瓦德·海达里安(Richard Javad Heydarian)自2012年以来,在多家美国智库发表了40多篇关于南海问题的评论,不仅控诉中国的“不得人心”,呼唤美国的帮助,还表达了对中菲关系缓和的强烈不满。[35]又如,澳大利亚智库的评论明确支持美国航行自由行动,并提及“在行动的下一个更开放的阶段,美国的盟友们,包括澳大利亚能做出各自的贡献。”[36]还有日本学者将美国航行自由行动视为加强美日同盟的机遇,探讨如何支持美国行动。[37]

第五,国际话语致力于建构蕴含着特定国际关系理念的总体叙事。国际话语作为建构的产物,其运作实质上总是以特定的国际关系理念及价值观为背景。这是指国际话语运作者不仅通过具体的话语方式将话语材料串联、修饰为看起来完整、合理的线索链条,更重要的是,这种努力是以运作者秉持的特定国际关系观为心理基础,体现了具有价值指向性的话语效应。国际话语运作者有意识地编织符合其理念的叙事,并借话语力量将其广为传播,进而对话语受众也产生观念上的影响。因此,国际话语的叙事从发端到传播都带着强烈的价值理念意味,并且,国际话语的影响力也很大程度上与作为其背景的观念的力量构成正相关关系。

美国智库的话语运作背后体现的是美国主流国际关系理念。在美国国力相对衰落、中国相对上升的背景下,美国深感在亚洲的霸权受到了重大威胁,开始以一种冷战思维组建反华联盟,加强对华遏制;美国智库围绕南海问题发表的大量文献,正是以这样的国际关系观为基础构建出相应的南海问题叙事。如上文总结的南海问题文献线索链条所示,美国智库文献描述的是一幅美国“基于公义”,带头“围堵”中国的国际关系图景,反映的正是美国对国际霸权的自矜,对中国崛起的强烈反应,以及美国早已习惯的对抗式、零和式政治理念。

第六,国际话语的影响力,深深植根于国家综合实力尤其是全面强大的软实力中。国家综合实力是国际话语权的根基,综合实力强大的国家在国际社会往往具有更高的话语权。特别是包含国家国际传播能力、政策与学术研究能力、国际形象、文化吸引力等诸多因素在内的软实力,对国际话语效应的强弱有着根本的制约作用。国际话语运作的整个过程都受限于该国在舆论塑造、媒体渠道、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实力强弱。这些实力直接决定了国际话语运作能否取得预期效应,能否获得受众认可。

美国长期拥有的超强综合实力是它对国际话语影响力的基本保证,特别是其极为强大的软实力,决定性地造就了它的国际话语优势地位。如前所述,正是借助美国在国际舆论塑造和传播上的强大实力,美国智库的声音才得以广为传播,将经过刻画的南海问题叙事及其背后的价值理念推送至公共舆论,对整个国际社会话语产生显著影响。这一系列话语运作都需要丰富的话语运作经验,依赖于美国在软实力上拥有的深厚底蕴。


三、中国国际话语权塑造:对策与建议


对美国智库南海问题文献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美国国际话语运作乃至当代国际话语权问题的理解,中国应深入反思与总结国际话语经验教训,不仅针对南海问题,更要针对当今国际社会长期存在的话语权之争,思考相应对策。基于对美国智库文献的研究,笔者认为可以从“化解风险”与“增强自身”两个方向进行综合思考。

第一,揭示南海问题真相,化解美国国际话语攻势。作为建构性产物,美国操纵的强势国际话语本质上是利用各种话语手段引导、掩饰、扭曲对国际事实的表述而形成的,因此,通过对美国国际话语运作的分析,可以更清晰地揭露其实质,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手段。在南海问题上,中国可以采取一系列手段。首先,增加中国南海政策的透明度,及时、公开、广泛地宣示中国在南海的行动计划及目标,让国际社会清楚了解中国的一言一行,尽可能消除因沟通不畅造成的国际疑虑。其次,有针对性地研究、宣传南海问题中的关键点,如中国对南海拥有主权的历史渊源,中国南海领土主张的合理性,南海航行自由的事实,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尤其是南海争端相关方)之间就南海问题达成的妥协和相关谈判的积极进展,中国与南海争端相关方联合开发南海的项目进度及合作前景等,以充分填补美国国际话语刻意抹去的话语空间,让南海问题国际话语更加真实、全面。再次,寻求对中国有利的国际话语资源支持,特别是寻求美国内部及世界范围内持温和立场的话语支持。例如,有美国智库专家指出,美国流行的反华观点,即认为中国在南海的野心危及地区安全、航行自由和世界秩序,夸大了中国南海政策的危险,中国并不会破坏南海航行自由,也不试图破坏世界秩序,相反是支持国际体系的。[38]还有评论甚至为中菲南海联合开发提出建议,表现出明显的诚意和善意。[39]妥善利用这些话语资源对化解中国遭遇的话语攻势意义重大。

第二,抓住时机推进周边关系,稳定南海局势,削弱美国国际话语基础。如前所述,国际话语无法完全脱离现实而独立存在,必须依托于一定的国际关系事实。就南海问题而言,美国的国际话语运作有赖于南海问题的持续发酵,也有赖于美国在南海地区联盟体系的需求和配合。因此,中国如果能有效维持南海局势的缓和与稳定,塑造良好的周边关系,使美国缺乏充足的借口介入南海争端,必然有助于削弱美国国际话语基础。正如美国智库相关评论指出的,当下美国国际战略的内敛、模糊以及特朗普政府对多边机制的损害,让很多盟友感到失望。[40]这给中国维护南海局势稳定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国可采取的具体方式很多,如推进《南海各方行为准则》(COC)谈判,虽然这一谈判无法避免负面评价,但这毕竟是南海局势走向和平解决的积极步骤,代表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稳定进展。[41]再如,继续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等区域合作措施,加深中国与东南亚邻国的经贸联系,通过经济共赢巩固良好的周边关系。此外,中国还可抓住时机与南海争端相关方进行南海联合开发的尝试,为南海问题的解决寻求更多可能。

第三,学习国际经验,提升国际话语运作能力。应对国际话语权之争的根本之道在于中国国际话语的自我强化,其中尤为关键的是提升国际话语运作能力。从上文对美国智库国际话语的分析来看,对国际话语能力的强化可从以下方面着手。其一,充分研究和实践国际话语运作,可培育和扶持一批在国际问题研究上具有较高水平的智库、机构,着力加强它们在议程设置、舆论引导、决策参考等方面的能力,以推动中国智库国际话语运作能力的提升。其二,在中国智库国际话语运作的速度和力度上下功夫,使它们不仅能长期把握与中国有关的国际问题重点,更能在出现紧急情况时迅速做出反应,为中国国际话语抢占先机。其三,提升智库在公共决策中的功能和地位,增强智库在舆论网络中的影响力,使之与决策层、大众媒体在国际话语运作中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让中国智库(特别是国际事务领域的顶尖智库)的声音更具权威性和说服力,能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其四,应特别重视话语与政策的相辅相成关系,致力于统筹中国国际话语运作的各种努力,使之与中国总体战略、对外政策发展协调一致。其五,应强调智库机构之间的长期配合、集体协作,特别是打造它们在关键国际议题上的共同发声模式,如关于同一议题的声音要杜绝千篇一律,同时又要尽可能做到相互补充,在根本宗旨上殊途同归。此外,还应继续加强对外交流与学习,中国智库机构应在开放的国际环境中建立更广泛的对外联系,在国际交流中不断借鉴国际经验、强化话语能力。

第四,有针对性地设置议题,建立中国对国际公义的话语主动权。如前所述,国际话语运作需要将获得普遍认可的国际公义置于核心位置,针对受众心理设置议题,以确立国际话语的吸引力和说服力。美国智库针对中国周边一些国家的对华疑虑心理,抓住“安全”“秩序”等“公义”口号,将国际话语运作集中于“地区安全”“地区秩序”“国际规则”“地区霸权”等议题,挑动中国周边对立,刺激地区紧张局势。这提示了中国国际话语运作的应有对策,即中国应抓住周边国家对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需求,建立对国际公义的话语主动权。中国应将国际话语核心确立在“发展”“繁荣”等国际公义上,更努力地推进“地区贸易”“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全球治理”等议题,以此建构对中国有利的国际话语环境。在中国经济发展举世瞩目、社会长期安定的背景下,中国治理模式的启示和教益,中国为周边乃至全球带来了怎样的发展机遇,都是具有普遍吸引力、能激发国际社会共鸣的议题。如有的美国学者相信,中国的发展对美国并非威胁,建议对华接近,包容中国的崛起。[42]一些东南亚学者更是充分认识到中国的重要性,对与中国的合作充满期待。[43]此外,中国还应争取对特定公义概念的解释权。如对“国际规则”这种内涵丰富的概念,中国应致力于争取其解释权,澄清“国际规则”在不同条件下的涵意、限度与适用性,指出中国恪守国际规则而某些国家却打着“规则”旗号破坏规则的事实,并积极参与国际制度的创新,参与确立国际规则新内涵,扭转美国优势国际话语的不利影响。

第五,坚持和完善中国的国际关系理念,建构符合中国价值的国际话语体系。国际话语不仅表现为针对单个议题的观点和评论,它还通过构建总体叙事,表达特定的价值理念,对受众心理形成深层影响。美国国际话语背后隐含美式国际关系理念,符合美国价值观,这保证了其话语运作从长期来看是符合美国利益的。借鉴美国运作国际话语的经验,中国也应有意识地引导国际话语建构,将中国国际关系理念植入国际话语总体叙事中。习近平主席多次对中国的国际关系理念进行了阐释,如2017年1月18日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就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的倡议,呼吁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以不结盟原则为基础建立全球伙伴关系网络。这就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于美国冷战思维的国际关系新思维,凸显了合作而非对抗的价值理念。中国应继续完善这一国际关系理念,有意识地在国际话语运作中加以坚持和巩固,即在国际话语的每一个方面、每一处细节,都始终秉持中国国际关系理念,体现中国特色价值,使中国国际话语共同构成指向明确的总体叙事,坚持在“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理念基础上推进符合中国长远利益的国际话语运作。合作与发展毕竟是世界的主流,展现了更加光明、积极的国际关系前景,不管是在南海问题上还是在更广阔的国际问题领域,它都能在观念价值层面的国际话语权斗争中为中国化解外部话语攻击、争取话语优势提供强大助力。

第六,稳步提升综合实力特别是软实力,从根本上保证中国国际话语权。娴熟的国际话语运作对中国国际话语权大有裨益,但综合实力特别是软实力才是国际话语权的根基。中国可多头并进提升软实力,其一,应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多边体制,为应对全球问题、经济挑战做出应有贡献,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的责任和担当,塑造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其二,应进一步推进民族文化复兴、巩固文化自信,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增强中国文化吸引力奠定基础;其三,还应加大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力度,包括加大对公共外交研究的投入,发掘和利用更多公共外交资源,建设更丰富的、更通畅的公共外交渠道,将良好的国家形象、优秀的中国文化向国际社会广为传播。提升软实力是中国国际话语权发展的必经之路,在这个方向上的每一点积累,都会为中国的国际话语塑造增加底蕴。


结 束 语


对于处在战略发展期并希望获得一个良好国际环境的中国来说,国际话语权的塑造在当前显得非常迫切。但在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急剧变化的背景下,中国国际话语能力的增强、国际话语权地位的提升,绝非轻而易举之事。它要求持续不懈、全面而系统的努力,同时也要求对国际话语问题的深入观察与研究,为中国参与国际话语权之争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本文正是在中国国际话语权建设道路上的一个探索。通过对美国智库南海问题文献的解析,阐述了它们在国际话语运作方面的特征,归纳了它们针对南海问题建构的国际话语线索,并由此一定程度上对美国国际话语权的基本逻辑进行了揭示。对美国智库南海问题文献的探析可以为中国应对南海问题国际话语风险、争取南海争端和平解决提供一定参考。更重要的是,作为美国国际话语权的突破口,美国智库的国际话语运作体现了美国拥有国际话语权优势地位的诸多关键因素,也折射出当今国际社会话语权之争的实质。因此,对美国智库话语文本的探析或许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美国国际话语权的了解,推进中国对国际话语问题的研究。只要充分认识和理解国际话语权问题的深层逻辑,沿着正确的方向、持之以恒地推进相关工作,中国就必将在国际话语权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注释:

[1] Mahmood Ahmad, “US Think Tanks and the Politics of Expertise: Role,Value and Impact,” The PoliticalQuarterly, Vol. 79, No. 4, 2008, pp. 543-545.

[2]国内相关研究已有不少,如陶文钊:《“新美国世纪计划”与伊拉克战争——美国思想库与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个实证考察》,《和平与发展》2012年第6期;郑安光:《新思想库与奥巴马政府的亚洲政策决策——以新美国安全研究中心为例》,《当代亚太》2012年第2期;曹升生:《践行新保守主义的美国新智库:外交政策创议》,《战略决策研究》2014年第4期;曹升生:《美国新型智库在国际问题上的影响力研究》,《太平洋学报》2015年第9期。

[3]数据来自CSIS网站,https://www.csis.org/search?search_api_views_fulltext=south%20 china%20sea&sort_by=field_publication_date&type=in_the_news&field_contributor=314。

[4] Bonnie S. Glaser, “Beijing as an Emerging Power in the South ChinaSea,” CSIS, September 12, 2012, https://csis-prod.s3.amazonaws.com/s3fs-public/legacy_files/files/attachments/ts120912_glaser.pdf; Bonnie S. Glaser, “Seapower and ProjectionForc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CSIS, October, 03, 2016. https://www.csis.org/analysis/seapower-and-projection-forces-south-china-sea-0; Amy Searight, “Diplomacy & Security in the SouthChina Sea — After the Tribunal,” September 22, 2016. https://csis-prod.s3.amazonaws.com/s3fs-public/congressional_testimony/ts220916_Dr_Amy_Searight.pdf.

[5]相关研究可见,鞠海龙:《中国南海维权的国际舆论环境演变:基于1982年以来国际媒体对南海问题报道的分析》,《人民论坛》2015年第20期,第66页。

[6]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AnnualReport to Congress: Military and Security Developments Involving the People’sRepublic of China 2016, pp. 14-20, https://www. defense.gov/Portals/1/Documents/pubs/2016%20China%20Military%20Power%20Report.pdf.

[7]国家图书馆智库报告数据库,是国家图书馆立法决策服务的重要项目,致力于搜集海外智库发布的、与中国有关的文献,以备政策参考与学术研究。截至2017年11月15日,该库收集了2012年以来216家海外重要智库机构发布的海外涉华报告总量约19 000篇,囊括11种语言。该库由专业人员进行人工搜集、标引,提供中文标题译名及关键词,是迄今为止国内外最全面、精确的海外涉华智库报告数据库。下文将其简称为“智库报告数据库”。

[8]智库报告数据库,检索时间:2017年11月6日。本文选用的智库报告数据库的所有数据均由人工采集制作,对不同语种文献,工作人员都会根据内容注明中文关键词,以及来源国、发布机构等中文信息,因此很容易对南海问题文献进行全面的、有针对性的检索,避免语言因素带来的偏差。

[9]智库报告数据库,检索时间:2017年11月6日。一些国家如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其智库也发布了不少南海问题文献,但本身并非排名前列的智库大国,暂不在此做出比较。

[10]智库报告数据库,检索时间:2017年11月6日。排在其后的主要发布者及发布量: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48篇、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47篇、兰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29篇、美国国会研究局(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29篇、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17篇;等等。

[11] Ian Storey, “Manila Ups the Ante In the South China Sea,” China Brief, Vol. 13, No. 3, 2013, pp.3-5.

[12] Murray Hiebert, “China’s Push in the South China Sea Divides theRegion,” CSIS, May 16, 2014, https://www.csis.org/analysis/china%E2%80%99s-push-south-china-sea-divides-region;Ian Forsyth, “A Legal Sea Change in the South China Sea: Ramifications of thePhilippines’ ITLOS Case,” China Brief,Vol. 14, No. 11, pp. 11-13; and Richard Javad Heydarian, “The Fog of Law:China's Great South China Sea Dilemma,” NationalInterest, December 19, 2014. http://nationalinterest.org/feature/the-fog-law-chinas-great-south-china-sea-dilemma-11889.

[13] Jeffrey A. Bader, “What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should Do inthe Wak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Ruling,” Brookings Institution, July 13, 2016, https://www.brookings.edu/blog/order-from-chaos/2016/07/13/what-the-united-states-and-china-should-do-in-the-wake-of-the-south-china-sea-ruling.

[14] Jonathan G. Odom, “How the U.S. FON Program Is Lawful andLegitimate,” CSIS, October 30, 2015, https://amti.csis.org/how-the-u-s-fon-program-is-lawful-and-legitimate.

[15] Lynn Kuok, “The U.S. FON Program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 Lawfuland Necessary Response to China's Strategic Ambiguity,” Brookings Institution,June 2016, https://www. brookings.edu/wp-content/uploads/2016/07/The-US-FON-Program-in-the-South-China-Sea.pdf.

[16]智库报告数据库。检索时间,2017年10月30日。

[17] CSIS, “Asia Maritime Transparency Initiative,” https://amti.csis.org;and CSIS, “Chinese Power Projection Capabiliti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https://amti.csis.org/chinese-power-projection.

[18] Elena Bernini, “Chinese Kidnapping of Vietnamese Fishermen in theSouth China Sea: a Primary Source Analysis,” CSIS, September 14, 2017, https://amti.csis.org/chinese-kidnapping-primary-source.

[19] Doug Bandow, “Americans Shouldn’t Go to War with China over AsianTerritorial Disputes,” Cato Institute, August 5, 2016, https://www.cato.org/publications/commentary/americans-shouldnt-go-war-china-over-asian-territorial-disputes.

[20] Jonathan G. Odom, “How the U.S. FON Program Is Lawful andLegitimate,” CSIS, October 30, 2015. https://amti.csis.org/how-the-u-s-fon-program-is-lawful-and-legitimate;and Gregory Poling, “South China Sea FONOP 2.0: A Step in the Right Direction,”CSIS, February 2, 2016, https://amti.csis.org/south-china-sea-fonop-2-0-a-step-in-the-right-direction.

[21] Harry J. Kazianis, “For the US, Sailing Around the South China SeaIs Not Strategy,” National Interest,June 2, 2016, http://nationalinterest.org/blog/the-buzz/the-us-sailing-around -the-south-china-sea-not-strategy-16429.

[22] Steven Groves, “How the US Must Respond to China’s Rejection ofSouth China Sea Court Decision,” Heritage Foundation, July 14, 2016. http://dailysignal.com/2016/07/14/how-the-u-s-must-respond-to-chinas-rejection-of-south-china-sea-court-decision/.

[23] Timothy R. Heath, “China's Military Modernization and the SouthChina Sea,” in Murray Hiebert, et al., Inthe Wake of Arbitration: Papers from the Sixth Annual CSIS South China SeaConference Washington, D.C.: CSIS, January 2017, p. 71, https://csis-prod.s3.amazonaws.com/s3fs-public/publication/170124_Hiebert_WakeOfArbitration_Web.pdf?ATuk9l_q8H.Cxs2jHxDRelthiPgPMhXk.

[24] Murray Hiebert, “China’s Push in the South China Sea Divides theRegion,” CSIS, May 16, 2014, https://www.csis.org/analysis/china%E2%80%99s-push-south-china-sea-divides-region;and Greg Austin, “Why Beijing’s South China Sea Moves Make Sense Now,” National Interest, December 16, 2015, http://nationalinterest.org/blog/the-buzz/why-beijings-south-china-sea-moves-make-sense-now-14643.

[25] Ali Wyne, “China's Ascent has Asia on Edge. Could International LawHelp?” National Interest, June 2,2014, http://nationalinterest.org/blog/the-buzz/chinas-ascent-has-asia-edge-could-international-law-help-10581.

[26] Lynn Kuok, “The U.S. FON Program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 Lawfuland Necessary Response to China's Strategic Ambiguity,” Brookings Institution,June 2016, https://www. brookings.edu/wp-content/uploads/2016/07/The-US-FON-Program-in-the-South-China-Sea.pdf.

[27]如美国智库大多不提中国与东盟在“南海行为准则”谈判上取得的成就,或者刻意对此进行负面阐释;再如,美国智库从不认真解释中国对南海仲裁案的“四不”立场,只是以此为借口,批评中国对国际法的“嘲讽”。典型评论见Gregory Poling, “This Isn’t the COC You’re Looking For,” CSIS, June15, 2017, https://amti.csis.org/isnt-coc-youre-looking; and Matthew C. Waxman, “LegalPosturing and Power Relation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CSIS, January 21, 2015, https://amti.csis.org/legal-posturing-and-power-relations-in-the-south-china-sea。

[28]相关研究可见,史安斌、王沛楠:《国际报道中的策略性叙事:以《纽约时报》的南海报道为例》,《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29] Andrew Davies and Mark Thomson, “How to Push Back Against China inthe South China Sea,” National Interest,March 16, 2017, http://nationalinterest.org/blog/the-buzz/howpush-back -against-china-the-south-china-sea-19794.

[30] Robert D. Blackwill, “America Needs an 'Engage and Contain'Strategy for China,” National Interest,March 15, 2017, http://nationalinterest.org/feature/america-needs-engage-contain-strategy-china-19791; and Jeffrey Ordaniel, “The Smart Way for America to PushBack Against China in the South China Sea,” NationalInterest, February 20, 2017, http://nationalinterest.org/ blog/the-buzz/the-smart-way-america-push-back-against-china-the-south-19506.

[31] Helena Legarda and Michael Fuchs, “As Trump Withdraws America fromthe World, Xi’s China Takes Advantage,” 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 November29, 2017, https://www.americanprogress.org/issues/security/reports/2017/11/29/443383/trump-withdraws-america-world-xis-china-takes-advantage;and Richard Javad Heydarian, “ASEAN under Duterte: Lost Opportunities on theSouth China Sea,” CSIS, January 12, 2018, https://amti.csis.org/asean -under-duterte-lost-opportunities-scs.

[32] Gregory Poling, “Prepare for a Stormy 2017 in the South China Sea,”CSIS, January 12, 2017, https://amti.csis.org/prepare-stormy-2017-south-china-sea;and Gregory Poling, “Have We Already Lost the South China Sea?” CSIS, April 11,2017, https://amti.csis.org/already -lost-south-china-sea.

[33] Dean Cheng: “Wanted: A Strategy to Limit China's Grand Plans forthe South China Sea,” Center for the National Interest, January 30, 2018, http://nationalinterest.org/feature/wanted-strategy-limit-chinas-grand-plans-the-south-china-sea-24278.

[34] Derek Grossman, “U.S. Striking Just the Right Balance with Vietnamin South China Sea,” Rand Corporation, November 23, 2017, http://www.rand.org/blog/2017/11/us-striking-just-the-right-balance-with-vietnam-in.html.

[35] Richard JavadHeydarian, “China Is Slowly Turning the South ChinaSea Into Its Own Territory,” NationalInterest, June 10, 2016, http://nationalinterest.org/feature/china-slowly-turning-the-south-china-sea-its-own-territory-16554; Richard JavadHeydarian, “Manila’sTough Post-Arbitration Options,” CSIS, July 14, 2016, https://amti.csis.org/manilas-tough-post-arbitration-options; and Richard Javad Heydarian, “Duterte, ASEAN Embrace Pax Sinica,”CSIS, August 11, 2017, https://amti.csis.org/duterte-asean-embrace-pax-sinica.

[36] Euan Graham, “US launches FoNOP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Better Latethan Never?” Lowy Institute, October 27, 2015, https://www.lowyinstitute.org/the-interpreter/us-launches-fonops-south-china-sea-better-late-never.

[37] Tetsuo Kotani, “Can Japan Join U.S. Freedom Of NavigationOperation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CSIS, November 2, 2015, https://amti.csis.org/can-japan-join-u-s-freedom-of-navigation-operations-in-the-south-china-sea/.

[38] Benjamin Herscovitch, “A Balanced Threat Assessment of China’sSouth China Sea Policy,” Cato Institute, August 28, 2017, https://www.cato.org/publications/policy-analysis/balanced-threat-assessment-chinas-south-china-sea-policy.

[39] Jeffrey Ordaniel, “The Philippines and Joint Development in theSouth China Sea,” CSIS, October 16, 2017, https://www.csis.org/analysis/pacnet-75-philippines-and-joint-development-south-china-sea.

[40] Lynn Kuok, “High Stakes but Expectations are Low for U.S. President’sFirst Trip to Asia,” Brookings Institution, November 7, 2017, https://www.brookings.edu/blog/order-from-chaos/2017/11/07/high-stakes-but-expectations-are-low-for-u-s-presidents-first-trip-to-asia.

[41] Gregory Poling, “This Isn’t the COC You’re Looking For,” CSIS, June15, 2017, https://amti.csis.org/isnt-coc-youre-looking; and Robert G. Sutter andChin-Hao Huang, “ China-Southeast Asia Relations: Steady gains in South ChinaSea,” in CSIS, Comparative Connections: A Triannual E-Journal on East AsianBilateral Relations, Vol. 19, No. 2, September 2017, pp. 53-62, http://cc.csis.org/2017/09/steady-gains-south-china-sea.

[42] Doug Bandow, “China Isn’t the Next Evil Empire Facing America,”Cato Institute, September 19, 2017, https://www.cato.org/publications/commentary/china-isnt-next-evil-empire-facing-america.

[43] SIIA, “South China Sea: A Quiet Diplomacy Needed to Calm Choppy Waters,”Singapor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July 15, 2016, http://www.siiaonline.org/south-china-sea-a-quiet-diplomacy-needed-to-calm-choppy-waters/; and SIIA, “China’s BRI ‘White Paper’:ASEAN’s Highway to Prosperity,” Singapor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July 28, 2017, http://www.siiaonline.org/chinas-bri-white-paper-aseans-highway-to-prosperity.



    进入专题: 南海问题   国际话语权   美国智库  

本文责编:lim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地区问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2667.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国际展望杂志 公众号,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