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国强: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百年老店”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19 次 更新时间:2018-08-09 16:58

进入专题: 创新发展  

隆国强 (进入专栏)  


编者按:2018年8月7日,“青年企业家创新发展国际峰会2018”在山东省济南市举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党组成员隆国强发表主旨演讲。以下是隆国强的演讲内容。


齐鲁大地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今天的山东,是我们国家唯一的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是创新创业的热土、改革开放的高地。在这样一片神奇的土地上,我们迎来了青年企业家创新发展国际峰会,大家围绕着创新创业进行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青年强则中国强。青年企业家在国家发展、民族兴旺中担负着特殊的责任。经过4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为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青年企业家提供了建功立业的广阔平台。按照中央的部署,到本世纪中叶要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相信在座的青年企业家,都有机会全程参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幸运。

作为青年企业家,应该志存高远,对外要做现代化国家建设的贡献者,对内要把自己的企业打造成有国际竞争力的“百年老店”。如何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百年老店”,需要很多方面的工作,在这里我谈谈其中我认为比较重要的三个方面:

第一,要牢牢把握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

人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如今正在经历信息革命,迈向信息时代。回顾过去几百年的历史可以看到,每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都是一个国际格局洗牌的机会,也是商业格局洗牌的机会。从国家层面来看,哪个国家抓住了一轮新技术革命的机遇,便会脱颖而出。历史上,从英国到法国、美国,再到德国、日本等等,都是这样。对企业来说也是如此。谁抓住了新技术革命的机遇,谁就可以脱颖而出,成为商界的赢者。我们看到,如今美国市值最高的前十大企业,同20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20年前的十大企业是汽车、金融和能源企业,今天的十大企业是苹果、谷歌等等,绝大部分是创新型的高技术企业,这个榜单不断在变。所以,企业把握好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机遇,无论是对企业的发展,还是对增强人才的竞争力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

如何才能把握好这个机遇?关键是要创新。前几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研究信息技术革命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课题时,提出了“2+2”战略。第一个“2”,就是两种创新,一种是技术创新,一种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在信息技术革命的背景下,这二者融合得日益紧密,在很大程度上交织在一起。我们很难单纯地讲哪一个是技术创新,哪一个是商业模式创新。第二个“2”是两大领域,一个是新经济领域。比如我们今天看到的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毫无疑问,在此领域,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存的空间。另一个领域是被很多人忽略的,就是传统产业利用新技术来进行改造提升,加快转型升级。在座的企业家,不管是在新技术领域,还是在传统产业领域,都必须抓住新技术革命的机遇,加快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如此,我们就可能会在很短的时间里,成长出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企业。

所以,新技术革命给我们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也给我们每一个企业、每一位青年企业家提供了战略机遇。我们必须牢牢地把握好这个机遇。如果对新技术不敏感,即便今天做得很好、很成功,明天也可能面临巨大的挑战。比如柯达,在原来的胶片产业是做得最好的,打败它的不是竞争对手,恰恰是它自己发明的数码相机技术。后来打败数码相机的也不是数码相机本身,而是智能手机的出现。这就告诉我们,不管处在哪个行业,都不仅要盯住本行业的竞争对手,而且要用更加开阔的视野,盯住不同领域的技术进步;既要把握技术进步带来的机遇,也要防范技术进步带来的挑战。在新技术革命方兴未艾、来势迅猛的新时代,每一个企业家都要对新技术充满好奇,充满敏感,这样才能够把握好机遇。

第二,要扎扎实实地推进企业的国际化。

或许在座的有些企业家会说,我的企业还很小,还轮不到去考虑全球化发展。当然,也有一些企业家已经在开展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中。我们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近期特朗普政府挑起了中美贸易冲突。我们这样一个新兴大国,处在一个百年未遇的大变局里,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我们不能用过去的老眼光来观察世界、来判断机遇和挑战,必须认真地审视国际环境变化,以及新变化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但是我们相信,全球化的历史潮流是不可逆转的,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习总书记多次讲,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国企业无论是在国内经营,还是走向世界,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国际竞争,也不可避免地要去思考全球化的机遇,思考如何整合全球的资源为我所用,如何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来迅速发展壮大。过去几十年,已经有很多中国企业开展了国际化经营,有成功的先驱,也有不少“先烈”,给大家积累了教训。

在新的时代,企业要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百年老店”,必须扎扎实实地稳步推进国际化。做好这一点,有三个方面一定要注意。

一是国际化经营一定要在商言商,要以商业的动机、商业的原则来抓住国际发展机遇。千万不要把非商业原则导入国际化经营。国有企业在这方面要特别注意。

二是要管控风险。国家倡导“走出去”战略,国际上有很多国内没有的战略机遇,会给中国企业创造更多新的机会。但同时我们要看到,企业从国内经营迈向国际化的过程,也是“惊险的一跃”。国际化经营有着很多国内经营没有的风险,包括政治风险、法律风险、劳工风险,以及商业上的汇率风险等等。如何管控好这些新的风险,是企业做好国际化经营的基础。

三是要坚持合规经营。我们有一些优秀的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忽视了合规经营,遭遇了灭顶之灾。今天的全球化是以规则为基础的全球化,国家要讲规则,企业也要守规则。合规经营是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为什么强调这一点?我们必须认识到,国内市场环境还不够完善,很多企业在国内养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惯。我们在评价一些企业家时,不是看他怎么把企业做优做强,而是说他怎么会打擦边球,“碰到黄灯抢着走,碰到红灯绕着走”。当我们的企业走到国际市场上,这些已经习以为常的不良习惯,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这样的例子非常多,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

当我们说要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百年老店”,上述这三条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最低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做好了这三点,不一定成功,但是做不到这三点,一定会失败。大家一定要从这三个方面做好准备,来开展自己的国际化经营。

第三,企业要练好内功,全面提升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增强竞争力。

不管是新创的企业,还是已经有一段经营历史、发展得不错的企业,大家一定要看到,从创业到发展壮大,每一个发展阶段、经历的不同历程,都需要能力的不断完善和提升。就像我们上学一样,读小学的时候,可能死记硬背很重要;而读大学的时候,创新能力很重要。同样的,企业从创业开始可能“一招鲜吃遍天”,在某个方面有新的技术、新的商业模式,就可以迅速吸引投资。但在企业由小到大、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其他方面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其中包括企业的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用好人才的能力等。

中国的很多民营企业非常有活力,但是很多也是家族式企业。如何吸引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加盟进来,就是一个要认真考虑的问题。我们以前做了大量研究,如何完善企业治理体系、增强风险管理能力等,大部分是针对国有企业的。大家可能忽略了一个问题,民营企业同样需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特别是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条件下,完善治理体系,增强管理能力。

有些优秀的企业,比如华为,就是成功的例子。大家分析华为之所以成功,是缘于其注重创新,不断有新的技术、新的产品,毫无疑问这是对的。但是再深入地看,华为从一个十几人、几十人的小企业,发展到现在超过十万人的大企业,它的管理能力怎么能适应?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任正非先生非常有预见性,花了大价钱请IBM的团队做管理咨询。管理一个几百人的研发团队和管理一个几万人的研发团队是不一样的。如何使其能够有机地协调,形成合力,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中国这么大的市场,足以培育世界级的大企业,可是我们看到,很多中国企业长不大,成为俗称的“小老树”。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的很多企业,没有随着自己的发展壮大,来相应地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

所以,今天我们对大家有非常高的期盼,希望青年企业家能够在新的时代,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能够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百年老店”。要做好这一点,就必须与时俱进地不断完善企业的治理体系,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来迎接更加激烈的挑战,为国家、也为企业自身发展增强实力。


(本文由《中国发展观察》记者张倪根据现场录音整理,发布前已经演讲者本人审定。)


进入 隆国强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创新发展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学演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1494.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