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灿:押错韵了,是苏轼写的,那就因“病”成妍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812 次 更新时间:2018-07-08 10:01

进入专题: 苏轼  

黄金灿  

趁韵,又称凑韵,历来被视为作诗押韵之一病。刘坡公《学诗百法》认为押韵有八戒,第一当戒者即为凑韵:“一戒凑韵。俗亦称挂韵脚,谓所押之韵,与全句意义不相贯穿,而勉强凑合也。如唐诗‘黄河入海流’句,若易‘流’字为‘浮’字,便为凑韵,初学最易犯此,所当切戒。”按将“黄河入海流”的“流”字易为“浮”字,是最低级的错误,因为“流”与“浮”虽是同一个韵部的字,但黄河根本不可能入海“浮”,凡有押韵常识的人都不会犯这种错误。可令人好奇的是,对诗歌创作技法极为谙熟的宋代著名诗人苏轼,历来评论家亦偶有将其诗句视为趁韵者,最夸张的是纪昀,他在《苏诗纪评》中认为苏诗有近30处趁韵,其他类似表述如“牵于韵脚”“押韵牵强”等更是多达60余处。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纪昀等人所谓的趁韵并不是指苏轼犯了上面说的常识性错误,而是指苏轼在作诗押韵时用上了虽然符合韵部要求却使全句语意显得突兀生涩的韵字。

这样一来问题就产生了:苏诗的这种趁韵即便突兀生涩,但并不是令人无法理解,那么它们能不能被视为苏诗之一病?如果请纪昀来回答这个问题,他一定会说这当然是苏诗之一病。因为他在评价苏诗趁韵时往往都是带着不满的语气。纪昀之所以不满于苏诗的趁韵,与他本人的诗学趣向密切相关。他常常拿着一把自定刻度的标尺去丈量苏诗,合他标准的就是好诗,不合他标准的就是病诗。正如莫砺锋先生所言:“由于纪昀的诗学观念与苏轼有异,从而以己律人,谬攻苏诗。”纪氏还好用“率”“粗”“露”“拙”“俚”“腐”等词汇来评点苏诗,这些也体现了他评诗的标准。实则“同情之理解”是鉴赏诗歌的前提,若一味在自己的成见中打转,似无法得其三昧。

对于纪昀的指摘,持反对意见者往往都是从纪氏所用版本不确或纪氏理解有误出发。例如《僧清顺新作垂云亭》一诗的“亭榭苦难稳”之句,被纪昀视为趁韵,赵克宜即认为“苦”当作“著”,纪本把“著”误为“苦”而讥其趁韵,疏矣;又如《书刘君射堂》一诗的“只有清尊照画蛇”之句,被纪昀视为趁韵,王文诰即辩护道:“次联描画蛇甚当,而晓岚以为趁韵,彼乃忘却题是‘射堂’,故发此糊涂也。”赵、王二人对纪氏的反驳虽然有力,同时说明他们也觉得苏诗若是存在趁韵现象乃是一种缺陷。实际上,即便承认苏诗存在趁韵之处,也未必就是苏诗之一病。

元好问《新轩乐府引》曰:“自今观之,东坡圣处,非有意于文字之为工,不得不然之为工也。坡以来……亦有语意拙直,不自缘饰,因病成妍者,皆自坡发之。”此论可谓一语中的。笔者认为,苏诗趁韵亦当作如是观,因为苏轼的“圣处”正在于“非有意于文字之为工”,他为文“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并不刻意求工。换句话说,对苏轼而言,作诗只要能抒发感情、言志达意就好,在不违背基本规则的前提下,不必锱铢必较,即便语意拙直,又何必刻意缘饰?更何况或许还能因“病”成妍呢?须知道,成妍之“病”即非真病。

朝云曾说苏轼“一肚皮不入时宜”,引来苏轼会心大笑。其实“入时宜”的人或事往往有庸常化的倾向。苏轼的“不入时宜”使其诗词也表现出相应的特征。例如他的词作“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似乎已成定评。人们对他的诗作也有类似评价,《后村诗话》曰:“坡诗略如昌黎,有汗漫者,有典严者,有丽缛者,有简澹者。翕张开阖,千变万态。盖自以气魄力量为之,然非本色也。”实际上,不愿意因为刻意追求“本色”而压抑自己的天性,正是苏轼的过人之处,这也是苏诗能够不断创新的原动力。

从反庸常化的视角观察苏诗趁韵,我们发现它竟然与“陌生化”理论有着某种内在的相通性。伊格尔顿曾指出:“‘使语言陌生’意味着偏离语言规范,同时,这么做的时候,使我们陈旧的、‘自动化的’日常话语‘陌生化’。照此,诗是一种对我们实用的交流创造性的变形。”按照这一理论来理解苏诗趁韵,我们可以说,趁韵正是一种对所谓“本色”的押韵技法的突围,它使读者在阅读时将注意力不得不在相应的地方停留、徘徊,以便读者或听众重新感知语言、深入体会语义,最终达到延长审美过程、加深审美体悟的效果。可见,就苏诗趁韵的客观艺术效果而言,它们或多或少已经具备了这种艺术表现力。

关于苏轼的性格,学界探讨的已经十分充分。但为了说明其与苏诗趁韵的关系,这里仍有略加探讨的必要。欲了解苏轼的性格,不必旁征博引,通过下面两则材料的记载,即可直观的感受之:

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识见。”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坡捧腹大笑。(费衮《梁溪漫志》)

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俞文豹《吹剑录》)

一般来说,这两则材料的前者多用于解读苏轼坎壈的人生,后者多用于印证苏词之豪放;但它们的阐释空间并不仅限于此。我们这里尤为关注的是东坡听了朝云和幕士的隽语妙评后的两次大笑。东坡大笑的原因,最合理的解释就是二人的知心之论与他内心深处的自我期待妙合无垠。当东坡内心深处涌动的想法被一语道破时,仿佛一股激流找到了突破口,因而很自然地会通过大笑喷薄而出。这反映出东坡性格中最为典型的两个特点:一是“不入时宜”,一是豪放。可以想见,没有豪放性格的人,很难做出什么“不入时宜”的事;同样,有“不入时宜”性格的人,往往会做出许多豪放之举。这两点在苏轼的诗歌创作中都有典型的表现。

苏轼的“不入时宜”与诗歌创作的关系上面已经论及,苏轼的豪放往往也会具象为其诗作的豪放。正如龚鼎孳《题许青屿苏长公墨迹》一文所言:“东坡先生风流文采照映古今,由其劲节高致,视世间悲愉得丧一无足以动乎其心,故浩然之气流于笔墨,千载而下,犹令人想见其人于掀髯岸帻、栖豪拂素之间也。”文中“浩然之气流于笔墨”一语,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苏轼性格与其诗风之间的关系。具有豪放性格的人,往往都有不拘小节之处。由这种豪放性格外化生成的文学风格自然也会有不拘小节处。苏轼的诗作亦是如此。

论者们无论是说其诗“有汗漫处”,还是说其诗“波澜富而句律疏”,亦或将其诗比作“信步出将去”会客的“丈夫”,都意在表明其诗具有豪放的风格以及与之相伴随的不拘小节的特点。但是,这算不算是明显的缺陷还得另当别论。就像赵翼虽然承认“坡诗放笔快意,一泻千里,不甚锻炼。”但同时也强调这是他“自成创格”的表现:“东坡大气旋转,虽不屑屑于句法、字法中别求新奇,而笔力所到,自成创格。”就苏轼自身而言,这都是其性格的自然流露。苏轼并不屑于刻意地通过句律之工来显示自己的能力,其诗文之工与不工,都是其性格、思想“充满勃郁而见于外”的结果。

苏诗趁韵现象,因之也能得到合理的解释。这一现象不是苏轼才思枯竭还硬要苦吟造成的,而是他无意求工但求畅所欲言的结果。就连纪昀也承认“东坡以雄视百代之才,而往往伤率伤慢伤放伤露者,正坐不肯为郊、岛一番苦吟功夫耳。”例如苏轼在次韵酬唱中,就并不总是在这种智力竞技中流连忘返。据《西清诗话》载:

曾子开赋《扈跸》诗,押辛字韵,韵窘束而往返络绎不已,坡厌之,复和云:“读罢君诗何所似?捣残姜桂有余辛。”顾问客曰:“解此否?谓唱首有辣气故尔。”(《苕溪渔隐丛话》引)

可见,当次韵酬唱的押韵过于窘束而唱和次数又过于频繁时,苏轼也会“厌之”。因为这样刻意强押的创作方式毕竟与他的性格和创作理念都不相符。赵翼的评价亦可较好地反映苏轼作诗押韵的实际:“昌黎好用险韵,以尽其锻炼;东坡则不择韵,而但抒其意之所欲言。放翁古诗好用俪句,以炫其绚烂;东坡则行墨间多单行,而不屑于对属。”可见,韩诗虽以善押险韵著称,但也难掩其刻意锻炼的痕迹。苏诗则与之不同,虽然也不回避险韵,但它对险韵的使用有时并不是刻意选择,而是在无意中“不择韵”所致,只要能“抒其意之所欲言”即可。本来就无意求工也无心择韵,那么诗作押韵有点不妥、对属有点不工也不介怀。这也许确实是东坡诗与昌黎、放翁诗最大的不同之处。

关于苏诗趁韵,还需要从宋诗发展的宏观视角予以观照。莫砺锋先生曾指出:“苏轼生当北宋,其时古典诗歌在艺术形式上已经有了极为丰厚的积累,才大学富的苏轼在此基础上勇猛精进,对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并强调他在“对仗、押韵等方面都做到了精益求精,奇外出奇”。面对着唐诗的高度艺术成就,宋代诗人一方面不断地从中汲取艺术灵感,一方面也面临着如何开拓创新的巨大考验。这种“求新”的主观能动性在苏轼的诗歌创作上几乎发挥到了极致,它的客观结果就是使苏诗形成了奇趣迭出的典型艺术风貌。因而趁韵并不宜被视为苏诗的一种缺陷,而应被视为苏诗独特风格的一种具体体现。



    进入专题: 苏轼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0866.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华读书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