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庆:国家建设视域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93 次 更新时间:2018-06-13 15:42

进入专题: 国家建设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严庆  


国家建设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学范畴,既包括围绕治理开展的政权、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建设,又包括以忠诚为核心的国民认同建设。国民认同建设是多民族国家建设的重要工程,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国民对国家的认同,形塑国民对国家忠诚。从国民认同建设的角度讲,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政治标识,正如国歌中所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这是国民认同建设的重要内容,亦即国民对于国家忠诚感的塑造与弘扬。在国歌声中,“中华民族”成了中国人认同的对象。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国家建设的重要任务,完成这一任务,需要深化对中华民族的理解。在民族与国家的关系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举目当今世界,主要是以主权国家为单位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国家归属,各个民族都与国家共命运。在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上,国家是各民族共同的殿堂,而国家主权便是殿堂的屋顶。在国家怀拥民族的重要意义上,英国政治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形象地说:“民族脱离了国家这个实体,就会像软体动物从硬壳中被扯出一样,立刻变得歪歪斜斜、软软绵绵。”

立足新时代认知中华民族

从2012年11月29日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到2017年10月18日作十九大报告,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近30个不同场合发表涉及中华民族的讲话。这些讲话各有侧重,但都围绕中华民族而展开。回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的诸多讲话,其中的核心思想一脉相承,那就是:国家优先,国强优先;祖国认同优先,国家意识优先,祖国观优先;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从学理上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的一系列论述具有深刻的内涵:

凸显人的因素——中华民族是自身命运的把握者。马克思主义主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并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和群众史观的实践与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发展论述的一个核心目标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无论是回顾历史、审视现在,还是展望未来,一个重要的认知是,中华民族必须牢牢把握自己的命运,振奋民族精神,依靠自己发展自己。

凸显国家的功能——爱国主义。中华民族的发展立身于自己的国家,国家给予国民保护力量。为此,爱国主义就变得尤为关键。传统的爱国主义情感与当下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国家统一、领土完整的国家建设任务相联结,具体表现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国家是历史、人民、文化、权力、制度等要素的综合体。

凸显对民族主义的规约——热爱和平。现代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离不开民族主义话题。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紧密,并要面对不时出现的“中国威胁论”的声音。为此,中国对于民族主义及其影响高度警觉,中国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并高调宣示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虽然像亨廷顿、福山这样的西方著名学者也常常认为中国的民族主义高昂,实际上,他们常常将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等同。中国具有和西方不同的政治与道德体系,中国的爱国主义只有在抵御外来侵略时,才转化为民族主义的力量。

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它不是冰冷的民族主义话语,而是蕴含着中国人自强、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和平的热爱。

历史承转中的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承转特点的人们共同体。即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政治概念虽然形成于近代,但中华民族作为人们共同体,其种姓繁衍、文化传承、心理结构、传统习俗、审美价值等,皆继承自绵长深远的历史,并将共同的历史记忆与共命运的人际、群际关系转接入近代的国家建构中。中华民族的历史承转决定了它是一个历史命运共同体,命运的选择发生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中华文明、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提供了内在支撑和精神动力。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人完整地守护了一个超级文明,长时间生活在一个文明帝国的稳定秩序中。同时,中国人在其漫长的历史中,保持着人类社会可贵的天下主义的精神,中国文化恰恰是离狭隘的民族主义最远的。这就回答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纽带在于中华文明、中华文化,而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及其包容性也滋养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同时,认同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爱国主义、爱好和平是深植中华民族历史的精神基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使中华民族保全了故土家园,并在抵御外敌入侵时,表现出民族主义的力量。同时,历史表明,中华民族在践行爱国主义传统的同时,又是珍爱和平的。 在西方很多学者眼里,中国的民族主义是炙热的。但实际上,中国的民族主义整体上是内隐的,或如加拿大自由党前领袖、政治学者迈克尔·伊格纳捷夫所说的温和的民族主义(强调爱国、民族团结、愿意为民族而自我牺牲)。中国的民族主义不以对外殖民和侵略为目标,相反,中国的民族主义产生于近代被列强侵略的苦难中,与生俱来地带有群体自救、自强的特征。爱国主义是人们对所生活的故土家园的情感,存在于民族主义出现之前。中国的爱国主义也出现在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生成之前。中国的政治文化传统与中国近代民族国家建设起步的特殊环境,决定了中国的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的概念与爱国主义紧紧地连结在一起。恰如美国外交关系史学家M.H.亨特所言:民族主义,这一在现代通常描述文化整合和国家建设进程的术语,也许并不能很好地适用于中国案例。“爱国主义”而不是“民族主义”,才是用来描述和解释中国人寻求民族认同过程之特殊性格的更合适的概念。

中华民族史是各民族的团结史。我国宪法序言的起首语便是:“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中国共产党认知民族、解决民族问题,除了依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之外,还依据于各民族的历史贡献。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多民族国家建设的重要历史财富。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共同体,各民族都参与了共同体的建设。共同体的存在取决于共同归属的意识以及对相互依赖的确认,而相互依赖的状况正是通过这种确认呈现出来的。

中华儿女拥有共同的文化根脉和祖籍认同。不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承转性,就难以阐释海外华人华侨的爱国情怀与中华认同。海外华人华侨群体的形成,本身就是一部分成员在中华民族发展的过程中,离开祖国、客居他乡并落地生根的结果。从族源认同的角度讲,海外华人华侨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承转渊源于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滋养,内聚于爱国主义、守卫和平的召唤,得益于各民族守望相助、合和与共的团结。

包容开合的“家的模式”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开合特点的人们共同体。开合特点,是指中华民族面对内部的文化差异和族类差异是开放和包容的,面对海外华人华侨是开放和包容的,面对其他国家的非中华认同群体的边界比照是闭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开合特点决定了它是一个同心圆共同体,圆心在中华大地。

中华文化具有“兼济天下”的内涵,中国人总愿意与天下之人同进于大道、同臻于乐利。有什么方法可以使天下之人同进于大道、同臻于乐利,中国人总会欣然接受。

中华民族以“大家庭”模式包容各个民族。作为一种治辖与整合的传统,“天下一家”“华夷一家”“四海一家”是中国封建社会历代君王的重要主张,并贯穿于几乎所有的朝代。时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也要求“五大民族相爱相亲,如兄如弟”。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各民族拥有了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各民族成员的国家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内在团结不断加强。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

中华民族以“一家亲”的模式包容两岸同胞。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2月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5月会见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时,都强调了“两岸一家亲”的理念。从历史发展大势来看,两岸是割舍不断的命运共同体,两岸同属中华民族经济圈、中华民族文化圈。抛弃政治嫌隙,增进同胞福祉和亲情,把民族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珍视统一是对中华民族历史的尊重,也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未来的捍卫。

中华民族以“根脉”模式包容华人华侨。2014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时谈到:在世界各地有几千万海外侨胞,大家都是中华大家庭的成员。全球化时代,是信息、资源、人力、技术等要素跨国流动不断强化的时代,是多样化的跨国合作不断强化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海外中华儿女可以更好地行走于中华大地与居住国之间,更好地参与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大业。

中华民族“家的模式”是说: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家里的事好商量。“家的模式”呈现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包容性:国内各民族都是一家人;海峡两岸不同制度下的中国人都是同胞骨肉;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都是中华儿女。中华民族不仅包括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也包括台湾地区的中国人,还包括祖籍中国的海外华人,是一个基于历史、文化、血缘等认同的群体概念。这一慨念所具有的开合性表现为:对内可以特指具有中国国籍的国民集合体,即政治意义上的中华民族(Chinese nation),对外以历史、文化、血缘认同为纽带,可以指所有华人(ethnic Chinese)。

多民族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维共同体。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共同体,它包容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中华民族是一个政治共同体,它以政治认同为纽带;中华民族是一个利益共同体,这个共同体讲求内外成员相互关切、共赢互利;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它拥有久远的发展历史和自己所把握的未来。中华民族不是一个简单的民族主义符号,我们强调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使用具有特定的使用语境(诸如中华民族摆脱殖民压迫、获得民族独立等)。在全球化日益凸显的今天,在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联动日益深刻的今天,民族主义知识体系影响依然巨大。同时,在主权国家林立的时代,关于国家建设的讨论撇不开民族主义话语,中华民族具有自己的意涵和自身特色,中国的多民族国家建设模式,也不同于西方的民族国家建设模式。总而言之,西方民族主义话语以及民族国家建构模式只是一种影响巨大的地方性知识。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进入专题: 国家建设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民族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0457.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民族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