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工人出版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经济参考报》合作举办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跨越”高峰论坛暨《动力变革》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
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是什么,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投资驱动转向消费拉动。这是具有革命性意义的,这是动能转换的核心问题。这本书讲得很清楚。
我们回顾以往的研究,在传统的政治经济学中,强调的是第一部类、既重工业的优先增长,为做到这一点,借助国家行政力量,动员资源进行投入,实现投资驱动,由此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增长模式。在正统发展经济学研究中,也强调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为了解决资本缺口并加速资本积累,必须实施扭曲性的政策,形成价格扭曲,汇率的扭曲,利率的扭曲以及其他扭曲,目的也是以加速资本成长的办法来实行投资驱动。由此形成了亚洲经济增长模式。经验证明,计划经济增长模式和亚洲经济增长模式都有不可持续性。比如在传统计划经济中,投资消费比例严重失调,经济难以为继;亚洲经济增长方式也是亚洲金融危机的根源之一,也造成了经济的重大困难。于是人们就在寻找,是不是有可持续增长的动力,就找到需求。而需求最重要的是消费。
我们特别注意到从2014年开始,中国消费对GDP的贡献率第一次超过投资。去年中国消费对GDP的贡献率达到58.7%,投资贡献率是28.8%左右。消费高于投资对GDP的贡献1倍左右,这是个革命性的变化,是动力机制转变的最重要表现。
中国经济已经开始由投资驱动型转向消费需求拉动型。其意义在什么地方?讲市场经济一定要讲需求,需求构成了市场经济的基础,,而最终需求又是十分重要的,它就是消费。它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和引领作用。
改革开放40年,40年前我刚加入这个队伍来进行研究的时候,第一个题目是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讨论企业为什么生产,为谁生产,怎么生产?现在想起来有点可笑,但当时确实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没有消费者,企业的生产是为国家生产,企业因此变成政府的一个行政附属的生产单位,而不是自主的企业。他不知道为谁生产,所以也就不知道生产什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消费者的成长,消费市场壮大,企业开始逐渐明白为谁生产,而消费者的偏好又在引导企业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在消费者选择过程中间,就会对企业产生压力,形成优胜劣汰。如果你不能为消费者好好服务,人家就不要你的产品。过去几年大家讨论的马桶盖案例,就说明了这一点。你生产再多,你马桶盖不好,还是卖不出去,人家会到日本去买马桶盖。这就是消费者选择。如果消费是持续的,市场经济就变成了不可逆转。
我们注意到中国的消费正在升级之中,不仅仅是物质消费,而且在向服务型消费升级,同时消费又是个性的。这就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
事实上,从2009年开始中国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就和GDP增速保持了同步,尤其是中国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快于GDP增速,每年增长率在10%以上,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庞大的中等收入阶层,而且还在持续增长过程中,这构成了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所以我们说40年我们的改革进入了新阶段,具有了不可逆转性,其基础就是消费占主导地位。这和40年前讨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时的情形有了天壤之别。
我特别同意迟福林在发言里说的,动力变革是关键。因为我们知道,马车跟火车是完全不同的动力机制。马是可以拉着车箱跑的,效率和速度是肯定不行的。相反,如果是蒸汽机,他跑得更快更远。动力变革的意义正是如此,而且它还具有制度经济学的意义,如前所论,需求拉动还是一个不断扩张的秩序安排。它会把市场经济的理念和机制深入到市场运行的每个细节之中。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40年我们改革的最基本经验是相信群众,相信老百姓有持续改善自己生活的动力和能力。只要认识这一点,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改革就会持续进行,从而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实现民族的复兴。
作者系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
现场速记整理,未经专家审阅。
来源:中国改革论坛网